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胡智锋: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

2017年05月16日 10:25

 

timg

嘉宾:胡智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点击观看精彩论述

中国电影如何实现“双主流的对接

主持人:在刚才的节目里,我们和胡院长讨论了您关于《湄公河行动》这部电影的四个观点,其中一个是主流价值和主流观众的“双主流”对接,另外一个就是关于“补钙”。那您能详细地和我们说说双主流中的主流价值和主流观众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吗?

胡智锋:主流价值,指的是为社会主流文化所推崇和倡导的价值观念,比如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包括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些都是我们主流价值所推崇的。《湄公河行动》里面,比如维护同胞的尊严,生命的尊严,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去争取、去搏击,或者去奋斗,这本身张扬的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样一些精神价值,它是符合主流价值诉求的。

主流观众,我指的是占比最多的观众群。对于中国电影的消费来说,80%左右的通过影院看电影都是年轻观众,他们的平均年龄应该是二十岁上下,往下可能会到十五六岁,往上可能到三十来岁。他们是中国电影的主要观众群。这种情况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差不多。因此,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的主流价值怎么样才能让主流观众接受?

主持人:能认可。

胡智锋:能认同,这是个特别大的问题。如果说我们的主流价值只针对老年观众和少儿观众,中间的年轻观众却扎不进去,那就是很大的失败。

主持人:对,会流失很多的票房。

胡智锋:不光是票房的问题。关键是我们主流价值要渗透的,恰恰是这些年轻观众。

如果这些年轻观众得不到主流价值的渗透和教益,对社会来讲是很危险的事情。主流价值对这么庞大的群体却渗透不下去,那还能叫主流吗?可是对主流观众来说,二十郎当岁的年轻观众,个年龄段先天就有追逐时尚、不满传统、颠覆传统、小叛逆的冲动和意愿,就比较容易对主流价值产生排斥。这个又是一对矛盾。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年轻人的创新、热情,或者说敢为天下先的状态,甚至我们应该包容他们一点叛逆。但是我们光是理解和包容还不够,我们还要努力寻找最理想的状态,让主流价值以主流观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实现自然而然地对接和融合,这就是理想之境。另一方面,主流观众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主流价值就是逼着我、教育我,就一定是我不喜欢的,一定是不好看的。这部《湄公河行动》恰恰既满足了主流观众的口味,那种惊险、快节奏、时尚……

主持人:那种刺激。

胡智锋:对,视听的刺激,它满足了主流观众的口味。但是它同时又把主流价值非常好地镶嵌在影片中,这是很难得的。“双主流”对接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湄公河行动》成功地实现了“双主流”对接,也给未来的主旋律电影和未来对主流观众的满足,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主持人:我记得时候要去电影院看爱国影片,都是学校组织起来,还要点名,特别不想去,特别地叛逆。现在因为这部影片,大家都会自发地叫上朋友、大家一起去看,而且还会刷第二遍、第三遍,在网上还要多看几遍。这部影片就和您刚才说的一样,结合得非常好,所以营造出的效果也非常好。

胡智锋:是。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另外一点是“补钙”,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胡智锋:所谓补钙,经常是讲的是人体健康层面的概念。通常它指的是一个人的骨骼的健康状态。骨质疏松了,就需要补钙,比如吃钙片,或者喝骨头汤等等。

主持人:一口气上五层楼不费劲。

胡智锋:对。“补钙”是健康层面的一种说法,我把这种说法拿到了电影创作当中,那么,我把这种坚硬的、坚韧的、刚强的、阳刚的、健壮的状态,称之为是“补钙”的状态。相对应的是什么?柔软的、低靡的、小情调的,甚至是一些悲悲切切的东西,这种情况我称之为“缺钙”现象。我认为,我们的银幕在过去若干年间,主导性的形象、主导性的精神价值,有一点点偏离,就是偏软、偏弱、偏低靡、偏悲情。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好,而是说在悲悲切切、柔柔弱弱当中,你会感觉沮丧,它给人的精神不是鼓舞的作用,而是让人低靡。

主持人:变得很悲观。

胡智锋:变得很悲观。那么我就感觉整个的银幕有一点“缺钙”的感觉。所以说,从价值层面,我们要精神补钙;从形象来看更是,到处都是小鲜肉、柔柔弱弱的少年少女,这样的形象属于弱不禁风、过于斯文,缺乏一种向上的、进取的、争斗的精气神,所以我说这叫形象“缺钙”。像《湄公河行动》,张涵予也好,彭于晏也好,他们塑造的中国警官形象,是一种真正的刚烈的形象,是阳光、健壮的、向上的形象。

当然,银幕有点小鲜肉,有点悲悲切切,这都很正常。

主持人:对,丰富一点。

胡智锋:对,但是如果大部分都是这样,你就要考虑到结构了,就缺钙了。所以从这点上讲,《湄公河行动》有很好的“补钙”的作用,无论是从精神层面还是从形象层面,都有“补钙”的作用,是精神补钙和形象补钙,所以我为它点赞!

主持人:没错。尤其您刚才也说了,影片里面都是谈恋爱,家庭剧里面都是小三的问题,很低靡。通过这部《湄公河行动》,也让整个电影行业,就像广告词一样“一口气上五层楼不费劲”,越来越往上。现在,确实电影行业还存在很多很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将怎么解决呢?

如何解决中国电影“缺钙”问题?

胡智锋:电影的问题,我觉得其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从我的角度来看,整个中国电影突出的问题,是道路方向的问题,二是创作的问题,三是宣传推广的问题,四是产业市场发展的问题。

首先,道路方向的问题。中国电影在大的道路方向上,现在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因为国产电影这几年在上升。但是总体上感觉,还是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冲击,这个冲击还不仅是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比非常之大,获得的票房和收益特别之高的问题,而是整个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体系,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在道路方向上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经常我们会感觉到,我们的电影在模仿和克隆好莱坞,无论是它的制作体制,还是它的运行体制,甚至我们电影演员们也会想办法跻进好莱坞。但是我们看到,这些演员们在好莱坞当中只是增加了一个华人的形象。我们回过头来看,实际上这也是好莱坞为了占领中国市场的一个手段,有没有真正占领,这是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好莱坞电影积累了那么多年,它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要清楚,中国电影应该是大国电影,大国应该有大国的气派。如果我们仅仅是模仿好莱坞,走美国化的道路,走好莱坞道路,无论是从现实基础,还是从历史文化的情况,以及我国的国情来看,恐怕都不现实。

 

比如,好莱坞最简单的投融资体系,我们就很难模仿。还有,比如它的明星制度,我们事实上也在往这方面走,但是很多地方还是不一样的。简单地克隆模仿,恐怕也是个问题。也就是说,在道路方向上,我们还是要坚定,要走中国的本土化道路。

主持人:要有中国特色。

胡智锋:要走中国特色的一条道路,也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根据中国的现实条件、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来打造中国特色的电影工业体系,特别是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把中华文化放在里面,这样我们才有文化支撑,才有底气。否则,将来真的就好莱坞化了,就完全没有中国文化的东西了。电影如果光是产业,没有了文化,那就完蛋了,那对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是毁灭性的。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挣票房,不仅仅是为了做电影产业,而是让电影服务于文化。中国电影如果没有传承中国文化和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就失去它的意义了。所以,在道路方向上,要坚定地走本土化道路

 第二,关于创作问题。中国电影的原创,现在还是缺失的。而原创当中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缺少植根于中国国情的现实题材。这些年电视也是这个问题,电影就更明显,比如玄幻的、寓言式的电影越来越多,也就是说没有鲜明的现实土壤,也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就是说在时间、空间上和内容上缺乏接地气的东西。

像《西游降魔》这样玄幻的,包括搞笑的,这都得无可厚非,但是我觉得这远远不够。我们接地气的太少。如果中国电影不是植根于中国的国土,不是在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当中去汲取素材,这就是没有地气,缺乏一种鲜活感,那样的作品就是苍白的无力的而且我们常会简单的克隆,比如日本的、韩国的、欧洲的、好莱坞的。

主持人:翻拍一下。

胡智锋:翻拍也好,模仿也好,永远是用人家的方式去做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而真正的原创首先是题材,要植根于我们自己的本土。

主持人:反映现实。

胡智锋:反映现实,或者反映我们的传统。比如,为什么我刚才高度评价《湄公河行动》?这是一部真实的大案,它既是现实生活题材,本身又具有国际性,它是个跨国的行动,是基于中国国情和本土文化土壤的原创。题材的挖掘,同时要有一定的国际性。所以《湄公河行动》这种题材是特别值得鼓励的,它植根于本土,植根于现实,同时又具有国际性。

 第三关于宣传和推广问题。宣传和推广里,我特别要强调评论。中国电影在发展中,这几年网络水军……

主持人:特别喜欢吐槽。

胡智锋:是吧?

主持人:对,不管什么影片上来,好的、坏的,评价都褒贬不一,而且真的有好多水军,都是后面的团队在操作。

胡智锋:在鼓噪,在操纵。

主持人:这方面现在确实影响很恶劣。

胡智锋:对,比如对影评的看法。有一个观点说要有点雅量,允许大家自由言说。还有一个观点,说我们不能让那些无底线的评论自由发挥,要控制他们,不能让他们随便乱讲。这其实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我们电影生存的环境。一方面我们看到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专业影评人,而是全社会都成了影评家。你看我们电影的弹幕,热闹得不得了。刚才说的吐槽,更是比比皆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也看出,我们在宣传推广当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有的甚至骂演员、骂导演,骂得很难听,甚至是人格侮辱,把人说得很不堪,像这样我觉得就过了。我们有什么规则来管制、约束?现在好像也都说不上,所以这个问题将来恐怕也是个大问题。

 第四,关于产业环境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假票房、做假帐户、假广告等,这些都是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主持人:胡老师,我注意到,今天3月1号中国第一部关于电影的法律也出台了——《电影产业促进法》。关于这部法律,您了解吗?

胡智锋:当然。

主持人:这个法律主要是一些什么内容?

胡智锋:关于《电影产业促进法》说来话长,刚才我谈到的中国电影的若干问题,在这部法律当中有所显现。也就是说法律的推出,它最大的功效是为了规范,比如涉及到宣传推广当中这种无底线的吐槽,以及市场和票房出现的造假情况等等。

这些情况会导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这部《电影产业促进法》会给我们一个回应。《电影产业促进法》是基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而推的。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启动了这个法律的起草工作。中间经历了14年漫长的积累,每年都在不断地修订修改,反复切磋。一方面,反映出中央高层看到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电影产业自身的发展,推动和促进了这部法律的实施和出台。电影产业,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电影票房井喷式的提升,从2003年的全年票房不到10亿,到2016年超过了500亿,这个发展速度也是惊人的。

主持人:直线飙升。

胡智锋:对。所以这也是这部法律出台的一个重要背景——电影产业在井喷式的快速发展。越是发展得快,它涉及到的问题可能就会越多,所以就越需要法律去维护。法律就像一个仲裁者,它是公平的一个标尺或者尺度,你合乎它的要求你就是合法,违背它的要求就是违法。比如我们看到,这部法律对于著作权的保护有更明确的规定。过去为什么中国电影原创总是上不来?因为抄袭得不到惩罚。

主持人:对,非常多剽窃的。

胡智锋:因为电影创意,它可能启动的时候并不复杂,甚至很容易克隆。当电影的创意很容易被克隆,著作人的创意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你想想谁还愿意为创意而投入呢?而抄袭是一个又不费脑子,又省事,又得不到惩戒的行为,于是大家都走抄袭之路。看见谁出来一个好的,反正火了,我就照着它再模仿一版,也能挣钱,老百姓喜欢,也没有人惩戒我。但是《电影产业促进法》出来以后,这种行为就可能会遭到惩戒。

 

再比如对电影从业者的约束,对涉黄、涉赌、违背社会功德的演职员也有明确的惩戒,严重的甚至终身不得再从事这个行业。

主持人:这确实很重要。

胡智锋:这是很狠的,也是一个非常大的约束。再比如对刚才我们说的制假、造假行为,它有明确地规定,一次性罚款少则5万,多则50万。一次观影行为,这个影院可能就几个人看,但是你把它造成满场,发现一起最起码罚你5万。一场电影总共才收几个钱?

主持人:得不偿失了。

胡智锋:甚至高的,多的要罚到50万,那就是用经济手段控制你,发现一起惩罚一起,逼得你不敢造假,造假的成本非常之高。诸如此类的,电影产业从创作到制作,到宣传推广,到后期的发行,到跨国传播,每个环节都做了很详细的准则的要求。我相信它对于规范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行为和文化行为,都是有绝对重大的意义。

主持人:电影人的权益得到了保障,电影行业的发展相信也会蒸蒸日上。这部法律的出台,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眼于未来,您觉得中国电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发展?

胡智锋:中国电影现在从它的市场和产业的占有来讲,已经在2016年达到了500亿的“盘子”,这已经很了不起了。我相信它还会逐年增长。

在电影产业不断增长的进程当中,我认为电影产业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会带来更大的贡献。它原来可能是个“小盘子”,如果电影产业能够发展到上千亿,那它就可能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拉动更多的电影的观影人群、电影的消费,电影的各种产业链也会更完整、完善。这是一件让人期待的事情。

所以,关于未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首先是产业贡献。产业本身的茁壮成长,对于它的产业的“盘子”和在世界电影市场,以及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占比,会有更大的贡献。好莱坞的全球推广造就了好莱坞电影在美国的GDP占比中的地位,中国电影如果能够努力到过千亿,甚至几千亿,它就可能在国家经济社会的占比当中,扮演更重要的推手作用。相伴随的影院,更多的就业者,更多的产业和商品在这里流通,会拉动很多伴随性的行为和上下的产业链,也会吸纳很多电影本身的从业者,比如电影的创作者、经营者、宣传者,以及它的产业上下链的各个环节的相关人群。它可能会拉动一个庞大的就业群。这是我们看好的第一点,就是经过努力,中国电影产业会有一个蓬勃的局面,会对世界电影产业,特别是对中国本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我的期待,能不能做到,要看中国电影自身,也要看大环境给不给力。

第二,文化贡献。中国电影的发展应该有更大的文化贡献。刚才说到产业和经济贡献,现在说文化贡献。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十几亿人,中华民族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未来,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撑,需要我们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不能靠美国文化,不能靠欧洲文化,也不能靠日韩文化来支撑我们的精神,我们需要自己的文化来支撑自己。

主持人:我们自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胡智锋:所以,我们就需要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当中从我们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符合我们民族生存发展需要的好的价值来武装我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带来正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力量,让中华文化的精神能够滋养每一个中国人。电影在这个当中,作为一个视听兼备最现代化的文化产品,理应更有文化、更有价值观,对中国人的精神提振应该做更大的贡献。我们年轻的时候,一部电影可能对我们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很深的影响,将来也是。中国电影应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和贡献。

 

 第三,社会贡献。电影也是社会的一个晴雨表,它应该植根现实、反映现实,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人社会情感的一个疏解器和表达的载体。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当中,大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我们的喜怒哀乐,需要找一些窗口、渠道来宣泄、抒发和表达。电影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抒发和表达百姓的社会心理,乃至社会情绪的很好的载体。所以我们看喜剧片觉得很过瘾,在欢歌笑语当中讽刺现实,调侃一些社会负面现象,大家在哈哈一笑当中受到教育。在悲剧当中,伴随着电影给我们带来的这种悲情,在跟着流泪的过程中,受到了心灵的、精神的净化。这都是很好的社会情绪和社会心理的宣泄和抚慰,这就是电影应该做的更大的社会贡献。

所以,电影应该面向未来,应该在《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新背景下,克服或者找到自己的问题,坚定地走本土化道路。

第四,艺术贡献。艺术贡献就是说电影本身要不断地开拓创新,要创新出更具有视听震撼力的新内容和新的表达形式,要让电影的叙事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艺术震撼力。电影要通过精美的艺术构思、精巧的艺术表达和精致的艺术制作和创作,真正让我们感受到美的享受,给我们更多的美感。

所以,关于未来的中国电影,我对它的期待就是这四大贡献,就是做更大的产业贡献、文化贡献、社会贡献和艺术贡献。

主持人:胡老师刚才这一番话,我也是受益颇深。最后我们再说一句祝福的话,送给中国电影好不好?

胡智锋:中国电影经历了很多,百年的坎坷,走到今天着实不易。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我对中国电影的祝福,那就是期待中国电影为这个世界,为我们国家,为我们民族做更大的产业贡献、文化贡献、社会贡献和艺术贡献。

主持人:非常感谢胡院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516/9478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