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黄土芬芳 筑梦中国

2017年05月19日 15:25

 

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的一生其实就干两件事:一是做梦,二是圆梦。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追求心中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奋斗。“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中国梦以习近平总书记这番饱含深情的话语隆重起幕。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崭新内涵。

一塬黄土,一群生灵。陕北高原赤金般的黄土,狂风卷不走,暴雨冲不垮,松软的身躯透露出钢铁般的执着与坚强。黄土芬芳,筑梦中国。追根溯源,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中国梦,植根于慈祥的黄土地。他回忆知青生活时不禁由衷感叹:“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无论走到哪里,我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黄土地上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滋养了他根植群众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和担当精神、高瞻远瞩的风险意识和政治抱负、运筹帷幄的统帅本领和深层能力,让人肃然起敬,钦佩不已。

陕北是根,延安是魂——“我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昭示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政治本色。黄土地孕育了信念信仰,梁家河托起了青春翅膀,革命圣地确立了前行方向。在庆祝中国共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他始终秉承着有理想、有信仰这一共产党人最高贵的品质。家庭的熏陶,在他幼小心灵里埋下共产主义信仰的种子。农村插队生活,使他心中共产主义信仰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最高领导人,他始终坚信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的精神支撑、不懈的奋斗动力,安身立命的根本、永葆本色的根基,坚持当公仆、立志做大事的信念和民生情怀的执政风格清晰昭人。15岁来到农村后,种地、拉煤、挑粪、放羊……几乎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也有过迷惘、彷徨,但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黄土地上确立的思想、觉悟、感情出发点,使他深切懂得了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进而把个人的苦难和不幸升华为恤人之情、恤民之情,引领他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问题,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积淀至深的人民观。他曾深情地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我的成长进步起始于陕北。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专访时,他说:“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的很多基本观念和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在与乡亲们“打成一片”的朝夕相处中,“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2015年春节回梁家河拜年时,在当年建的沼气池旁的窑洞外墙上,他看到那幅褪色宣传画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大字依稀可见,便招呼大家过来合影,说“这画也40年了。”尽管画面褪色了,但是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却历久弥新、深深融入心中。“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正是他执着追求远大理想的真实写照,诠释了一名政治家的大信念、大信仰、大抱负。

 

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我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彰显了高瞻远瞩、举重若轻的政治智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居安思危、常怀忧患之思”,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透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的忧患意识最初是环境强加的。由于当时残酷的政治斗争,父亲受到迫害,亲人牵连其中。忧虑家庭命运和个人前途,他曾有过困顿与迷惘,但经历黄土地风霜雪雨的洗礼,得到老乡的爱戴与信任,这种忧患逐渐过渡到考虑如何能让乡亲们吃饱肚子,并随着工作岗位的变迁上升为对人民利益的一种深沉忧患、责任担当,直至一直思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鼎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把忧患意识当作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当作促进民族振兴、国家进步和世界和平的催化剂和动力源。执政以来,他始终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科学判断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变化对国家建设带来的新形势新挑战,深远思考和统筹谋划改革创新,自觉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放眼全球的战略视野、居安思危的战略清醒、应对挑战的战略定力和强国兴国的战略筹划。他善于站在高处运筹帷幄,坚持问题导向、面对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从不回避、从不掩盖。在新一届常委见面会上,他初登舞台就直面问题、毫不避讳,“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给人以自信、清醒、求真、务实的印象。在党的建设上,他告诫全党同志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经济建设上,他要求“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在坚信中国经济发展“四个没有变”的同时,反复提醒仍然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和较大的下行压力。正经历着改革阵痛,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在意识形态工作上,面对异常激烈的斗争,他提出坚持“三个自信”、坚守“两个不能否定”,要求加强网上舆论管理,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在国家安全上,他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在外交工作上,他提出了“五个充分估计”,强调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保持战略定力,加强策略运筹,树立底线思维,做好统筹兼顾,推进改革创新,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等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更稳重、更清醒、更自信的表现,展现了大国领袖的大视野、大运筹、大气势。

利民为本,强国兴邦——“我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出勇于担当、敢于决断的政治勇气。“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心”“担当”“落实”“督察”等,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的词汇、关心的话题,也是他谋划改革、推进改革的重要关键词。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他就鲜明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表明了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作为“黄土地的儿子”,他把自己的“黄土情结”,深深融入到人生追求之中,不仅是勇于担当的积极倡导者,更是率先垂范的坚定引领者。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立场坚定、态度鲜明;面对突出矛盾敢于迎难而上,大刀阔斧、坚韧不拔;面对严峻危机敢于挺身而出,自觉担当、义无反顾;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刚直无畏、定力如山;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推功揽过、毫不犹豫;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善于从容应对,放眼全球、运筹帷幄。从自费去四川绵阳考察学习,回来后领着村民建沼气池,解决烧饭照明难题,到亲手描绘中国梦的宏伟蓝图,组织打响扶贫攻坚战,他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将群众利益举过头顶。他大力倡导把调查研究“贯彻于决策全过程”,强调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抓住不放、主动调研、狠抓落实。从太行山区的阜平骆驼湾村,到海拔2400多米的甘肃布楞沟村,再到湘西土家族聚居的菖蒲塘村,他不管山高沟深,不畏道路坎坷,总要走到百姓身边去,坐乡亲的炕头、端乡亲的饭碗、摸乡亲的衣被、掀乡亲的锅盖、查乡亲的粮仓、开乡亲的冰箱,盘起腿、拉着乡亲们的手,唠一唠家长里短,听一听百姓意见,看一看乡村的发展变化。以至于在电视上看到四川凉山州“悬崖村”村民出行状态的报道,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他就是这样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挂在心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几乎走遍了我国最贫困的地区,把大量心血用在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在他的具体指引下,目前中国正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冲锋”,向着所有群众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与此同时,党中央围绕就业创业、收入分配、教育公平、医疗保障、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实施了一揽子民生、民心和民主工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日剧增,从中也反映出一名革命家的大担当、大情怀、大追求。

勇闯新路,改革创新——“我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展示了迎难而上、决战决胜的政治魄力。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伊始,正值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企业转型升级过坎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精准扶贫决战期、全面改革攻坚期的历史当口,困难与危机纷至沓来。在攻坚克难、全面创新的铿锵步履中,他以“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意志,不断书写着精彩华章,充分展现了直面矛盾迎难而上、推进变革义无反顾的坚强意志和恢弘气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带头撸起袖子加油干,真是蛮拚的。他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牢牢把握了改革大方向;他亲自担任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组长,对改革研究论证、方案拟制、任务部署等实施有力的领导指导,主持召开会议34次,审议文件232份,为全面深化改革“立柱架梁”;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他提出了一系列论述和主张,以中国梦宏伟愿景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引领,治党、治国、治军协调推进,从而使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科技领域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军队改革顺利推进、社会变革步伐加快,治国理政呈现出重点突破、系统发力、全面见效的新局面;在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上,他敢于向各种利益集团出重拳,不容许任何人在法律制度面前搞特殊,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虎口拔牙,铁腕反腐,铁面问责,正风肃纪,坚决查处周永康、令计划、苏荣等一批高级领导干部,有效遏制了“四风”和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尤其是冲破军队反腐“敏感论”“慎重论”误区,横下一条心果断出手,坚决清除郭伯雄、徐才厚等军中害群之马,重塑正义之师形象;在处理南海危机、朝核问题、韩国部署萨德等涉及国家主权的重大事件上,他有理有力、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展示了当机立断的果敢、雷厉风行的气魄、气宇非凡的风范;他重视加强外交工作,先后出访27次,到访60多个国家,同100多位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会谈。成功举办了非盟首脑峰会、北京APEC峰会、九三胜利日大阅兵、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中国外交凌厉攻势下,众多外国政要束装到访,“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地位不断跃升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引领当代中国融入世界和构建世界新秩序上,体现了一名战略家的大气度、大胸襟、大智慧。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榜样力量,必将唤醒和激励全党同志向总书记看齐,不忘初心,甘当人民的儿子,以公仆之心鞠躬尽瘁,以赤子之情执政为民,带领老百姓奔好日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勇往直前!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519/9485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