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就是方向

2017年05月22日 13:26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了主旨讲话,全世界高度关注,“一带一路” 倡议源于中国,服务世界,合作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创新之举。我们在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同时,也应欢欣鼓舞地看去年G20 杭州峰会。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正式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峰会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作为东道主,中国力促G20成员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沟通,取得了许多共识并形成新动力,为解决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找到了根本方向。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手把红旗,以杭州为新起点,中国智慧引领世界经济的航船,从钱塘江畔再次扬帆启航,驶向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的广阔大海。

习近平主席引用北宋词句,寄望G20勇做世界经济的弄潮儿、手把红旗者。诗人潘阆的《忆余杭》原文如下: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原文释义为:我常常想起在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弄潮儿在惊涛骇浪的尖头与波涛搏斗,手里拿着的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在此后我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遒劲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塘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下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尾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塘江潮涌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弄潮儿”挺立涛头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手把红旗相互竞赛,看谁的红旗不沾湿,如此惊心动魄的壮举,表现了“弄潮儿”的胆识与技艺,使观者为之振奋。但是,在习近平主席看来,钱塘潮如今不只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有着其特殊的含义,那就是奋发图强的精神,是中国人民“红旗”精神的真实写照。

开阔的胸襟,深遽的目光,使中国具有了大海般的深度与广度。百川归海是大自然的规律,但中国并非只是简单融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才显出中国把握经济大潮的气度和水平。走出中国,面向世界,把“中国制造”销往五大洲四大洋,把中国的经济融入了怒涛激浪般的世界经济潮流,是我们抒怀风志的目标追求。面对汹涌的大海,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驾驭中国之舟破浪前行。从中国走向广袤无垠的蓝色海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经过了数十年的资本和经验的积累,我们已经练就了航行于大海的胆魄。

“手把红旗旗不湿”之创新 

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创新增长方式是本次峰会的四大议题之一。习近平主席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G20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创新发展 实现联动增长”和“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

如何创新?习近平主席强调,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政策、方式,更加重视增长质量和效益,让创造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市场力量充分释放,推动经济从周期性复苏走向可持续性增长。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把推动创新驱动和打造新增长源作为二十国集团新的合作重点,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共同创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续的全球需求,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写出了不畏艰险,敢于斗争,奋勇前进的英雄形象。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行业均涌现出了大批的“弄潮儿”、“手把红旗者”,正是由于他们无所畏惧,坚韧不拔,奋力拼搏,不断战胜邪恶势力,不断征服大自然,不断攻克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才推动人类社会从茹毛饮血的洪荒世界发展到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社会。

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奋勇斗争固然是“弄潮儿”、“手把红旗者”的必备本色,但只有这种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战胜艰难险阻的本领。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这就是说,要善于学习,注意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觉悟愈高,技能愈精,贡献也就愈大。

 

“手把红旗旗不湿”之信念

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心愿,就是要在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可以说,通过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来实现民族复兴,就是学习和继承“手把红旗旗不湿”的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

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党的“红旗”精神的命脉和灵魂。“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只要对理想信念虔诚而执著,至信而深厚,我们就能在各种风浪考验面前坚如磐石,守得住信仰,经得起风浪,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创造辉煌的业绩。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跨过一道道沟坎而又取得一个个胜利,作出彪炳史册的三大历史贡献,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崇高追求和坚定信念。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坚信中华民族有能力走出一条成功的复兴之路。在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正如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讲话中强调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弘扬爱国主义就必须致力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

“手把红旗旗不湿”之方向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规律。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习近平主席指出:“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指导我们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包括从失败的教训中学习,因而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时刻审视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努力赶上时代潮流。习近平主席强调:“第一,与时俱进,发挥引领作用。第二,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第三,共建共享,打造合作平台。第四,同舟共济,发扬伙伴精神。”我们既要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团结的红色旗帜、奋进的红色旗帜、胜利的红色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由此可见,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初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指引的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跟不上的人必将成为落伍者,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今天,我们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就必须树立宏大历史视野,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

中华民族曾历经沧桑,但中华巨龙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魄力崛起。在同一面红旗下,我们排成行,整装待发。在同一片晴空下,我们挽起袖子加油干,播种我们美好的希望,走向明天的辉煌。让我们所有中华儿女,以“手把红旗旗不湿”为前进方向,扛起红旗一路高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522/9486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