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郭继承:对待中华文化的正确态度

2017年05月24日 09:42

 

QQ截图20150914101502

郭继承 中国政法大学马列学院副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点击观看视频

中华文化很重要,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重要的支撑和滋养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中华文化?

第一,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妄自菲薄,奴才心理。什么是妄自菲薄?老觉得自己不行,某某国家好,带着一种奴才的心理跪在人家面前。一个民族如果自己看不起自己,永远不会有希望。如果带着奴才的心跪在其他民族面前,自己心里面都矮半截,自己都觉得自己不行,你永远都不会行。如果放在全世界四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面,有相当长的时间我们中华民族都是遥遥领先的。当然,近代以来我们落后了,可是落后没有关系,我们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应这个挑战,照样可以走到历史的前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仍然能够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国家。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我们还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所以,我觉得一个看不起自己的民族,是永远不会有希望的,我们要反对妄自菲薄,更不要有奴才的心理,要有大中华的气魄和胸怀。今天落后,我们将来会好起来。今天我们有很多缺点,但我们有勇气去解决。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我们永远不能自毁长城、自我践踏。我们要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自己的文化创造。为什么?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二是妄自尊大,封闭保守。反过来讲,如果我们老以为自己优秀,像满清一样闭关锁国,人家要和我们做生意,我们却搞什么天朝大国,这种夜郎自大、封闭僵化,不应该引以为鉴吗?我们一定要懂得海纳百川,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融会贯通,绝对不能照抄照搬。我们要在自己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学习其他民族的东西,从而生成更好的东西,君子和而不同。

 

第二,取舍文化的尺度要清楚。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要有一个尺度。第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的智慧和德行的提高。第二,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凡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但凡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就是精华;反过来讲,对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智慧的提高、德行的完善没有帮助的,对社会的进步没有帮助的就是糟粕。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如果要懂得珍爱自己的文化,习近平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还可能上演一幕一幕的历史悲剧。”我相信习近平总书记这么说,应该是对人类历史上的许多民族的兴衰成败做了深刻地反思。我们要引以为鉴,好好地爱护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灵魂,像爱护生命一样爱自己的文化。

第二,要建构中华文化永葆生机的内在机制。我们中华文化很伟大,可是近代落后了,落后就是因为有问题。近代的历史血雨腥风、灾难深重、积贫积弱、风雨飘摇,给了我们那么大的教训,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深切反省,发现我们这个国家、民族或文化的问题。既然近代历史上我们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一定是我们内在的问题。我们的苦不能白受,如果不好好地总结经验,说不定还会受这个苦难,因为你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所以,近代闭关锁国、天朝大国的那一套僵化保守东西,我们永远要去掉。做到这一条,将来无论中华民族遇到什么样的挑战,都能永葆生机。

所以,中华文化必须有自我扬弃、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内在力量和运行机制,能够与时俱进、永葆生机,而不是走向固步自封和僵化保守。我们好好地吸取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的苦难中间走出来的经验教训,那么,将来中华民族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能与时俱进、永葆生机,不断地迎接各种挑战,从而带着中华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第三,要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文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也要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这里说到,让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一起,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引。我们中华民族应该有这个担当。回望四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曾经给这个世界的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当前的、未来的。我们应该有这个责任,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提供精神的指引。

 

基于这些认识,2017年的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就是把认识落实到了行动上。中国有个“道”字,我们说一个人修得好,得道;历史上说谁得道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道”字在中华文化里分量很重。“道”字怎么写?一个“辶 ”,一个“首”,“首”代表智慧,“辶 ”是行动。所以,“道”这个字就告诉我们,中华文化最强调的不仅是智慧,还有行动,合在一起叫知行合一。“道”是一个很有深意的字,也代表了中华文化很高的境界,代表了知和行要结合起来。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传承文脉、振兴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更要落实在实际的行动中。

从幼儿园一直到研究生、博士生,无论是整个国民教育的渠道,还是社会的各级组织,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践行这个中央文件的要求?还需要继续推进,有监督,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要把振兴和传承中华文化,做成全民族的共识和生活方式。当中华文化的智慧融汇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家园、信仰世界,甚至为人处事都离不开它,都自觉不自觉地用中华文化的智慧提供指导的时候,这时中华文化就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了。当中华文化让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好,让我们的人民更幸福的时候,这也是中华文化更加生机勃勃的时候。文化的生命力一定要体现在现实中,文化的生命力一定要融汇成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精神家园、心灵世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甚至成为我们的思考习惯。

以上几点是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国学思想和治国理政”这个课题的一点体会,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教,不恰当之处也请大家多包涵。最后,祝愿我们的国家文脉永续、国运昌隆、人民幸福。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524/9489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