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国际
庞中英:“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化提供中国方案
2017年05月24日 11:05
庞中英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今天主要讲的内容是“一带一路”和全球化的关系。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
导论:听参会者谈感受
我非常荣幸地被邀请参加了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对我来说,参加这个会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机会。虽然以前我也一直在关心“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践,但是没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一带一路”。所以今天我在接下来的发言中会穿插讲一些我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认识。
总得来讲,我认为这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非常成功的。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也是载入中国外交史册的。而关于全球化的内容,也是国际国内争论的焦点。今天,我并不对全球化进行学术上的展开,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涉及整个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主要包括五点:
一、全球化:古老与年轻并存
中国人对全球化可以说是非常熟悉了。全球化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但同时也是年轻的,它是长兴的概念。我们现在讲“一带一路”,就不能抛开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如果说它在历史上能代表一些东西的话,那就是全球化。不管是在海上的郑和下西洋,还是在陆地上的骆驼驮着货物穿过新疆、中亚的沙漠,到达中东,古代的全球化是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
20世纪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世界的一个变化就开始了,也就是全球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现在的全球化和古代的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全球化是不同的。应该说,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经历了将近40年的演变。中国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是这期间全球化变化的一个最大因素。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一个叫做“全球化”的历史事件。
这期间,世界上还发生了哪些事件?第一件事就是1989年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
第二件事就是中国和苏联的关系缓和,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
第三件事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这是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
第四件事是1991年的苏联解体。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也加入到全球化的过程中去了。
第五件事是欧盟的诞生。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盟。苏联解体了,但在欧洲,欧盟成立了。可以说,欧盟的成立也是全球化中的重大事件。
第六件事是1999年欧洲共同货币——欧元出现了。
进入21世纪,中国和非洲的关系突飞猛进,中非合作也成为全球化的重大发展内容。这代表着非西方的力量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上升了。
第七件事是2001年美国发生了9·11事件。这也是全球化的重大转折点。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召开,期间爆发了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
除了上面这些事件以外,全球化过程中还有一件事情,像APEC这样的机构组织成立了。这些机构都在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关于APEC,我们并不陌生。2014年,APEC会议在北京举行。
到了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2016年,英国通过公投决定退出欧盟。而在美国则进行了总统大选,特朗普当选为总统。特朗普奉行经济民族主义。这些都标志着全球化遇到了重大的困难。
二、当前全球化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现在,全球化遇到了困难和挑战。有人用了不同的术语来形容这种困难。比如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人在反对全球化,叫反全球化;有人在抵制全球化;有人不喜欢全球化。无论是英国的“脱欧”,还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支持者,大多是这样子的。也有人认为全球化有可能后退,英文叫Globalization in Retreat;也有人担心全球化可能会逆转,叫逆全球化。不管这些术语怎么形容,归根结底就是全球化确实处在困难之中,遇到了重大的挑战,这种困难和挑战是结构性的,甚至是深层的。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期,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那时的全球化,正处在上升期。而今天的全球化和20年前全球化的情况又不一样。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好评如潮。2017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的主笔马丁·沃尔夫先生做客长江大讲堂时讲了这样的内容。他说,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美国总统杰斐逊·克林顿和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都主张全球化,都认为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的。而20多年以后,在瑞士,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却弥漫着一片对全球化的悲观情绪,英国“脱欧”,欧盟遇到重大的困难,欧美国家都对全球化充满了抵制和反对的情绪。而就在这个时候,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提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同时,习近平主席呼吁要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通过合作解决存在的很多问题。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克林顿总统和布莱尔首相在20年前的观点会由中国领导人说出来。这件事说明,在当前的世界形势下,中国成为全球化的一个主要支持力量、驱动力量。这也反映了20年间世界格局、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
现在,“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到进一步的制度化、机制化阶段。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中国举办。在全球化最困难的时刻,中国站了出来,所以受到全世界很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
我个人认为,这场峰会实际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在全球化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对待全球化的态度、立场、政策和行动还是十分重要的。大家知道,“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的计划,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对于未来若干年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发展意义。
中国在2013年的时候就未雨绸缪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到今天,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参与了进来。此次众多国家的领导人和代表团、众多国际组织的负责人齐聚北京,可见大家对“一带一路”有很多么期待。
三、“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的转型、转向和创新
1.全球化的转型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提到了全人类面临三大赤字的严峻挑战:
第一,和平赤字。世界的很多地方都还不安宁,所以世界需要和平。
第二,发展赤字。中国经过了将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这是世界公认的。但是就全世界而言,很多地方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方面还需要发展,所以发展赤字是很大的,发展不平衡是一个现实问题。
第三,治理赤字。现在,全球问题有很多,全球治理不到位。比如堵车、空气污染等问题,它不单是北京这一个城市的问题,也不单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球的问题——全球环境在恶化、全球基础设施短缺。所以说治理赤字还是很严重的。
由此可见,全球化的转型是非常有必要的。“转型”的英文就叫Transformation,“大转型”叫Great Transformation。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卡尔•波兰尼写了一本书叫《大转型》。七十多年来,“大转型”这个词一直被使用。人类的全球化,一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成就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制造了很多问题。所以面向未来的全球化肯定也是要转型的。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角落,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能看到全球化转型的身影。“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全球化转型的一部分。我们要通过“一带一路”这样一个中国方案去推动全球化的转型。
2.全球化的转向
面对全球化,很多国家都向内转了,即使有的国家对外开放,它的开放程度以及对国际移民的开放程度也降低了。
我举一个例子。美国特朗普政府准备降低税收。降低税收就会引起生产性的国际直接投资转向。大家都到美国去生产,因为在美国可以享受低税收的投资环境。这就会吸引全世界直接投资的转向。“一带一路”也会带来全球化的转向。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发布了联合公报。由于“一带一路”计划是面向全世界的,所以在今后也会深刻影响全球化的方向。
3.全球化的创新
全球化总是新的。新在哪里?新在有人在创造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能带来的新东西很多,尤其是今后“一带一路”要以创新为主,所以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它将必然带来一种跟过去不同的全球化。
贸易的转向和创造
在国际贸易中有两个术语。第一个叫贸易的转向。比如我们成立了自贸区,就可能会引起贸易的转向,因为更多的人愿意到自贸区里去做贸易。不管是国内自贸区,还是国际自贸区,都会引起贸易的转向。而且,贸易的转向有时候是零和游戏,它并不一定能够创造出多少新的贸易来。比如某个公司本来在某一区域、某一行业发生贸易,但是后来转到另外的区域或者行业里去了,这就未必能创造出真正的国际贸易来,但是这种贸易转向也很重要。
第二个叫贸易的创造。就是指创造出新的贸易。比如很多电商、很多新兴产业都创造出了新的生产力和新的财富,它所代表的就是贸易的创造。
全球化正在经历转向和创新两个过程。一方面我们要相信“一带一路”会带来全球化的转向和创新。另一方面,这两个内容加在一起,可能会推动全球化进一步的转型。
转型、转向和创新的过程,有助于解决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平的赤字、发展的赤字和治理的赤字,会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当社会不平等进一步减少,社会环境问题会有所改善。
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已经严重失衡。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为了纠正全球化的失衡局面而提出的。此次与会的好几位学者都谈到了全球化再平衡问题。所以我们要看到“一带一路”计划对于全球化再平衡的贡献。
四、“一带一路”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的话,他说,“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也就是说,“一带一路”的倡议是贡献给国际社会的。“一带一路”并不是中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为了改变现有的世界秩序,也不是为了推翻现有的世界秩序,而是为了维持和稳定现有的世界秩序。参加此次会议的有联合国的秘书长,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拉加德女士,有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先生,有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先生等。其中,联合国就是当今世界秩序的一个主要代表,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则代表着当今世界的经济秩序、金融秩序。这些代表着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国际组织、全球性机构都来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实际上就是中国对现存世界秩序的态度——我们并不想另起炉灶,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都是在现有的世界秩序之中进行的。“一带一路”倡议跟现有的世界秩序之间是互动关系,是可以相互加强的,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以及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都要在现有的世界秩序之中运作。甚至于联合国体系下的各种机构,比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都可以通过参与“一带一路”获得更重要的支持。
美国政府正在减少其在各个国际组织的会费,而且减少的幅度比较大。所以中国就成为现有世界秩序的主要支持力量。
2016年5月26日《光明日报》第11版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中国经济和世界秩序之间的关系历史、现实与未来》,其中就讲到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系——中国需要世界秩序,整个世界也需要中国。众多国际组织的代表都来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就解决了中国进一步参加全球化的问题,使得中国在全球化中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且“一带一路”的国际合法性问题也解决了。有人会担心世界失序,担心世界会混乱。的确,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地方是失序的,是混乱的,是危机重重的。而“一带一路”通过支持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有助于稳定世界局势,加强现有的世界秩序。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计划。
五、“一带一路”的两个关键词:回应与对接
下面我对刚才讲的内容做一个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回应全球化的中国方式
全球化是几乎所有国家、所有个人、所有机构、所有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比如北京,就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全球性的城市。那么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就要对全球化作出回应。像“一带一路”计划、改革开放,都是对全球化的回应。
全球化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机会。当然,想利用机会、抓住机会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要适应挑战,应对挑战。你的意愿、能力、制度安排、体制政策等,都要做到位。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是有备而来的。
中国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可以大概分成两段:第一段是中国把自己的市场开放给全世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前,中国欢迎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投资。中国用非常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了全世界。第二段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中国要走向世界、走向全球。
“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代表着中国进一步向全世界开放,所以全世界才会有那么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来参加峰会。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我们希望能够跟各个国家进行合作,这也是中国在走向全世界。关于“一带一路”的建设意图,我们跟全世界说得很清楚,就是合作互利共盈。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也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同样,我们也希望全世界的经济能够向中国的个人、公司和企业开放。
在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北边有一个东方园区,那是中国发起建立的,工业园中有很多是原来在中国经营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之所以转到埃塞俄比亚生产,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走向全球,未必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办的企业走向全球,很可能是在中国的一些公司通过“一带一路”走向全球。这就是“一带一路”为全球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带一路”既是高瞻远瞩的,又是精心设计的、可以具体落实的,它可能会对下一步的中国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全球化、世界经济增长发挥关键的作用。
2.对接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全球化代表着挑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最高决策层,还是普通老百姓,抑或是各级干部和知识分子,大家的头脑都非常清醒。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全球化的世界更是高度复杂的,它既有机会,也有风险,还有挑战。
面对这些机会、风险和挑战,“一带一路”就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解决方案。在“一带一路”倡议里,有一个关键词叫“对接”。所谓“对接”,就是指中国的发展要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政策对接。我们强调“一带一路”要加强“五通”,就是指的要对接,要进行协调、谈判、合作。
在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会议上,我们提出了非常具体的互联互通政策,包括人心的沟通、文化的沟通等各个方面,甚至包括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在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中,是很不容易的。如今看来,我们已经有了非常美好的理想规划,而这些沟通在对接今后的具体落实时,还会遇到相当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未来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还会有很多曲折。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2019年在中国举办。这表明,“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倡议,正在逐步走向机制化、长效化。
两年前,我曾在多个场合,包括《中国日报》(China Daily),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会议上,支持这样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的计划。现在,我们强调“一带一路”要“共建”,所以需要进一步把它多边化。此次会议,来了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还有一些国家派了代表团,可见,“一带一路”确实在走向进一步的多边化。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多边化的“一带一路”可以为现有的世界秩序和国际制度注入新的活力。“一带一路”的成功取决于参与其中的有关的国家。
3.“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具有连续性,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还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等。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场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中国重申一系列中国一贯以来的外交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这就说明我们尊重别国的发展模式,不输出我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正是我们在寻找全世界和平共处、互利共盈的方式的体现。
历史是具有延续性的。中国外交政策是和平的、发展的,中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促进全世界共同的发展和稳定。
以上是我对今天所讲内容进行的一个基本总结。关于“一带一路”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田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524/9489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