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用大数据解决欠薪:实名制助力农民工权益保障
2017年05月26日 11:07
全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从一开始设计,就带着清晰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指向性,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个“顽障故疾”,从全方位无死角强化监管的维度,给出一套建构在“大数据”之上的综合治理方案。
实名制:一个“来头很不简单”的管理平台
早在2014年5月,受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委托,中国建筑业协会着手进行相关平台的开发工作。
2015年5月1日,珠海市住建局在广东全省率先推行了建筑工人实名制,并辅之以建筑工人工资保证金以及预储金制度,以预防和解决欠薪问题。相关经验得到了主流媒体的高度关切。这一年,中国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有5003.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466.4万人、增长率为10.28%。
2016年5月,全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开始在中建三局承建的湖北省科技馆新馆项目等两家单位开始试点。截止当年底,尽管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但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下降明显。
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提出要严格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在工程建设领域要“全面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信息化实名制管理。”
这一表述在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2月底专门发布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为“开展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记录建筑工人的身份信息、培训情况、职业技能、从业记录等信息,逐步实现全覆盖。”相关平台建设再次被注入了加速剂。
反欠薪:一场谁也不敢松劲的攻坚战
按照现有设计,到2020年,要形成制度完备、责任落实、监管有力的治理格局,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根本遏制,努力实现基本无拖欠。
为了尽早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劳动保障部门和各有关部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针对建设领域市场秩序不规范、建设领域用工管理和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做出了巨大努力。另外,在政策举措上,还不断加强日常监察执法,通过公布举报投诉电话,畅通电话、网络等举报投诉渠道,以电子手段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及时现身矫正、叫停纠正欠薪等违法行为。
自2008年至今,人社部已会同公安、住建等十多个部门,连续9年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以建筑施工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重点,对欠薪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同时,相关部门还在不断探索建立解决欠薪问题的长效机制,包括建立工资保证金、工资支付监控,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用人单位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等制度,以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在反欠薪的武器库和工具箱里,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些散点分布的数据管理系统,比如劳务工人党员、工会会员身份信息登记,个人培训、技能档案、体检信息查询,现在上线的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将在整合的基础上实现深度融合与创新。
这是名副其实的大数据系统,以实名制一卡通为核心,平台涵盖了承包企业、作业企业、监管机构和建筑工人四个层面。借助于该平台,总包方与劳务公司分包方和银行签订三方协议,建立工资共管专用账户,实行银行代发工资制,总包方起到监管职能,让每名建筑工人的工资通过“专用账户”发放,确保及时、足额、不拖欠,农民工工资足额支付、月清月结有了保障。欠薪问题由此或将得到有效缓解。
当工人在平台完成注册以后,就等于得到一张出入证,类似于第二张“身份证”,既是施工现场门禁卡,也是消费卡,可吃饭,能洗澡,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能看电影。同时,由于该平台实时记录了农民工进出工地、考勤、工资支付等信息,一旦发生劳资纠纷,相关信息可作为证据;平台还能显示农民工技能水平等信息,相当于为其制作的电子简历,有助于流动频繁的农民工找到合适的工作。
正如社会各界所热切关注的那样,大数据管理的引入,对治理农民工工资拖欠,保障其合法权益,具有可预期的正向效应。
这个综合集纳了建筑全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的信息平台,对资源调动能力明显处于劣势的劳动者而言,在工资发放、权益维护上有了很大的保障。农民工所有的劳动时间、强度、过程和结果,都能在平台之中得到记录留存,也就有了在利益受损之后搜索、截屏为证的底气,维权的成本大大降低。
由该平台内嵌的“专用账户”系统为劳动法规定的付酬方式提供了“绿色通道”,建筑施工企业普遍采取的将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款硬性捆绑,平时只发基本生活费,工程竣工后或春节前结清工资等“潜规则”或将得到彻底解决,农民工从此能像上班族一样领取月工资。
此外,由于有了这份电子日志,农民工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全息生态融入感会更强烈,揣着这份电子简历游走于全国各地建设工地,腰杆会更硬朗、应聘会更便捷。尤其是对于那些在长期劳动中练就了一身技能的技术工人来说,即便没有各种技能证书、资历证明,有其参与建筑的一幢幢高楼大厦和地标性建筑,也足以成为其再就业的资本。
对欠薪问题的精准出击仅是该平台的一个重要方面,引入大数据后,用工单位管理能力也将得到提升。以班组承包为主,是建筑业习以为常的传统用工模式,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即中间层级太多,信息传递损耗过大。该平台上线以后,劳务企业直接管控到脚手架上的农民工个体,等于精简了用工方案。而对分包企业来说,以工期和成本管控的基础数据包为依据,分包管理将走向更加科学与精细。
该平台还将对市场秩序起到一定的规范效力,只要接入这个平台,以往长期非正常存在的“工程项目违法分包、层层转包、挂靠承包”等问题,就会无所遁形,有无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也将留下“数字痕迹”。当相应的接入门槛按统一标准配置,无用工主体资格的“包工头”将会逐渐退出建筑行业,“工程建设组织方式落后”的问题有可能从此破题。
在行政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大数据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社会相关群体由此得到的保障也成为其社会身份、归属感的确证,成为社会和谐稳定、创新创业的动力源泉。此次国家以如此大手笔面对5000万建筑工人打造的综合管理平台,也将以郑重而醒目的方式,唤起整个社会对于农民工群体生存境况、建筑行业状况的深度关切,而有关大数据产业及相关从业者为农民工群体打造的相应信息工具和“行走”装备,将进一步激活市场创新创造活力的前景,也并非不可预期。
与5000万的大数字相比,已注册的32万人还十分微小,所以如何让每一个建筑工人都能登“台”亮相是当务之急。住建部的有关文件强化,各地劳动保障部门的及时补台,金融机构的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严阵以待,既有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时在线,都必须协力跟上。尤其是对农民工群体的技术培训指导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在欠发达地区相关平台建设和推广力度需进一步加强,社会资本及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也必不可少。
全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是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工讨薪难的有益尝试,还需多措并举推动平台的推广和应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作用。(张翼)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526/9492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