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陈连山:又到端午时,诗词歌赋中觅粽香

2017年05月27日 14:01

 

QQ截图20150818094132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点击观看分段视频

《白蛇传》中的端午节习俗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端午节又来了,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谈一谈端午节——端午节与文学。节日是我们对于时间的一个特殊想象,在自然的时间里,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一样,但是我们通过文学、艺术想象,从三百六十五天里选择一天出来,于是五月初五成了端午节。所以节日是一种我们对于时间的文化想象。文学是通过艺术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这样一种文化产品。因此节日这种关于时间的想象和文学对于生活的艺术想象有天然的联系。那么,文学与节日都有哪几种联系呢?一般有三个方面:

第一,人们通过文学想象来解释节日的起源。比如,春节为什么放鞭炮?据说有一种叫“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要来吃人,危害百姓。大家通过守岁防止它危害人,通过贴门神防止他进家门,更重要的是通过放鞭炮把它吓跑。人们通过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来解释了春节放鞭炮的起源。这就是通过文学想象来解释节日起源,是节日与文学的一种关系。

第二, 人们用文学的方式来描述节日。人们通过文学来表现节日,描述节日,为节日添加了很多文学想象,增加了很多故事。比如宋朝王安石描写春节的诗,叫《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他就描写了春节期间,大家喝屠苏酒、放鞭炮、换对联、贴春联的习俗。这就是对节日的描述。

第三,文学表达了节日期间人们的感情,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举一个例子,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有一首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抒发他在过重阳节的时候,思念兄弟的情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以上三个方面是我总结的节日与文学的关系。接下来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谈端午节与文学的联系。 

 

一、关于端午节起源的民间传说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民间传说,就是通过民间传说来解释端午节的起源。为什么大家要用文学的方式来解释节日的起源呢?因为节日是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要做的事情跟平时有区别。为什么不按照我们平时的生活方式来过?这一天有什么特别的?这就需要给出理由。可是节日流传了很多年,大家已经形成共同的行为习惯或者节日风俗的时候,起源的历史材料却往往没有保存下来,或者保存得不完整,不足以证明节日是如何起源的。因此,老百姓只能通过民间传说,借助文学想象,来对节日的起源做一些艺术化、想象性的解释。比如端午节的传说。南朝时期,著名梁代学者吴均有一本志怪小说叫《续齐谐记》。《续齐谐记》第一次记录了完整的粽子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也是比较早地记录了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的一本书,书中说:

“屈原午日投汨罗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刘秀年号)中,长沙欧回(或作区曲)白日忽见一人,自云三闾大夫(屈原的官职名),谓欧回曰:‘君尝见祭,甚善。但当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五色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今作粽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

上面那段话说的什么意思呢?屈原在午日,就是端午节的时候,自投汨罗江殉国而死,楚国人哀怜他,哀悼他。于是以后每到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五月初五),大家都要用竹筒装上大米,扔到河里边来祭祀屈原。大概在东汉年间,有一个长沙人叫欧回(有的版本叫欧曲),说长沙欧回白天见鬼,碰到一个人自称是三闾大夫(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官职名称,中国历史上只有屈原一个人担任过,所以我们把三闾大夫当作屈原的别称),而且他跟欧回说,您曾经祭祀过我,很好。但是有一个问题,当年你给我赠送的那些祭品,都被水里边的蛟龙偷走了。以后你要给我献祭品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个办法,就是苦楝树的树叶缠在竹筒外边,楝叶缠在竹筒外面会掉,那就再用五色线捆紧。水里的蛟龙害怕楝叶(因为楝叶有香味,可以辟邪),也害怕五色线,这样做了之后他们就不会偷了,我就可以得到祭品了。欧回就按照屈原的叮嘱,那一年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时候,就用竹筒装上大米,然后在外面裹上楝树叶,再用五色丝缠上扔进去。最后他有一个总结,说现在我们端午节吃粽子,做的粽子都有五色丝、楝树叶,都是汨罗江地区老百姓风俗的一种演变。

这个传说实际上就讲了端午节是楚国人发明的节日,是纪念屈原在端午节投江殉国这个行动的,而且端午节做的祭品一开始只是在竹筒里装米。后来因为屈原托梦才加以改善,缠上了五色线,变成后来的粽子了。这里有一个问题,粽子怎么是装在竹筒里的?

其实,一直到唐朝,最标准的粽子还是放在竹筒里边的。后来才逐步演变为用棕竹的叶子来包裹糯米,然后外面在缠五色线。

吴均记录的这个传说是有一定来源的。他一开始先讲屈原五日投汨罗死,楚人哀之。他所记录的那个年代(南朝),祭祀屈原的祭品已经缠五色丝了,也已经加上楝树叶了。所以这个传说是有历史渊源的,但可惜历史史料保存的不全,我们看不到更早的资料。

 

这个传说对后来老百姓过端午节有很大影响。我们调查现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文学、民间传说如何解释端午节的起源,有不少的作品都是吴均所写的《续齐谐记》里这一段传说演变来的。比如湖南汨罗江是屈原投江殉国的地方,所以很多湖南老百姓都把屈原投江看作端午节的起源,他们都在传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楚国被秦国消灭了,作为楚国王族之后的屈原,同时又是国家重要大臣,国家灭亡他无法接受,所以就在农历五月五日投江殉国了。五月五日投江殉国跟《续齐谐记》的说法是一致的。老百姓当然舍不得他们爱戴的人就这么投江自尽了,于是努力地寻找屈原的尸体。可是找不着,怎么办呢?他们就担心屈原的遗体被鱼鳖虾蟹危害,所以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把粽子、鸡蛋扔到江里,防止鱼鳖虾蟹危害屈原遗体,就是让鱼鳖虾蟹都去吃扔到江里的粽子、鸡蛋,别再危害屈大夫了。

这个传说接着说,有个医生把平时用来治病的雄黄酒倒到江里,为什么呢?雄黄酒是药酒,他认为药酒能把水里的蛟龙水兽给药晕了,它们就不会再去危害屈原的遗体,这跟前面的情节是一致的。据说这个做法还真有奇效,很快就有一条龙被药晕了,漂浮到江边。大家发现它身上有曾经危害过屈原遗体的证据,就把龙抓上来杀掉,剥皮抽筋。抽出来的龙筋用来干什么呢?缠在孩子们的手腕或者脖子上做装饰。按照百姓的说法,是因为这个龙曾经危害屈大夫的遗体,孩子身上缠着龙筋就证明这个孩子是很厉害的,那么其他妖魔鬼怪、毒蛇、害虫一定会害怕,这样就可以保护小孩子。

这个情节是解释什么呢?解释端午节给还孩子手腕或脖子上缠五色线的习俗。湖南的这个端午节起源的民间传说情节上非常完整,比较全面地解释了端午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其中,情节还设计得也特别合理,比如节日的日期,因为是屈原是五月五日投江的,所以每年这一天就定做节日了。传说里把粽子、鸡蛋扔到江里喂鱼鳖虾蟹,解释了这一天要吃粽子、鸡蛋的原因,还解释了涂雄黄酒、缠五色线的原因。故事本身并不长,可是它的解释力很强,而且这个传说流传广泛,不仅在湖南流传,在湖北、河南,以及山东部分地区也有流传。

其他地区的传说都跟湖南大致相同,但是在一些细节上有些微差异。比如,河南社旗县端午节起源的传说,跟湖南的传说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增加了一个情节来解释当地的特殊习俗。传说就是,当地的孩子们在端午节早上要到河边淌水,用河水洗脸,以表示纪念屈原。这个习俗在别的地方很罕见。所以,民间传说是属于各地区老百姓的一种文学创作,是为了解释本地的端午节的各种风俗,老百姓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创造。以上是比较全面地解释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几乎所有的习俗一次性地在一个作品得到解释。

还有一类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是只强调某一两个端午习俗的起源。比如,现在全国比较普及的端午节采艾蒿、挂艾蒿的习俗。就是端午节的早上,大家都要到外边去采艾蒿,然后把这些艾蒿挂在自己家的门上,还有的地区是把艾蒿扔到房顶上或者插房檐下,我也见过有些地方把艾草挂在窗户上。

那么,为什么端午节要挂艾蒿呢?老百姓有自己的解释。通常他们用另外一个与前面纯民间传说不一样的故事来解释。比较常见的解释挂艾草起源的传说是这么讲的:

 

唐朝末年,黄巢造反的时候胡乱杀人(民间传说里黄巢是个坏人),所以老百姓只能逃难。其中一个逃难的妇女,抱着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孩,还拉扯着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这样他们就走得很慢。眼看就要被黄巢和他的兵马追上了,这个妇女一看,得走快一点了,于是把那个大孩子给扔掉了。黄巢觉得很奇怪,因为大孩子花费了更多的心血,怎么宁愿甩掉大孩子也要抱着小孩子跑?因此他加快步伐,催马前进,把这个妇女捉住了问她,你为什么这么干?妇女就回答,说那个比较大的孩子是我的亲生孩子,小的是我哥哥的遗孤。哥哥已经死了,这是他们家里唯一的香火,为了哥哥家的香火能够延续,我必须抱着这个小孩子。大孩子是我的,我也心疼,但是万一他死了,我以后还能生,我们家的香火不会中断。这个妇女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很高尚,她的高尚道德震惊了黄巢,感动了黄巢。黄巢就给她透露了一个秘密,说马上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了,到了那个时候还要杀一批人,到时你不用逃了,就待在自己家里,在你家门上做个标记,我的兵就不会杀你了。做什么标记呢?就是采一把艾草挂在门上。这个妇女回到家里就按照黄巢的嘱咐做了。这个妇女是个善人,她不光对自己哥哥的孩子这样,对别人家也一样富于爱心,于是她悄悄地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所有的乡亲。因此,所有乡亲都在端午的早上,在自己家门上挂上艾草。等到黄巢大兵到这儿一看,这个村子都挂了艾草,全村人就逃过了一难。

据说,黄巢后来还发现,说我本来只叮嘱了一家,怎么这个村子全都这么干,一定是这个妇女透露消息了。但是再转念一想,这个妇女确实是好人,她虽然没有按自己的要求保密,但是毕竟她是出于好心,所以把全村人都赦免了。从此以后,端午节就有了在门上挂艾草的风俗。

这个传说直接解释了端午节要挂艾草习俗的起源。同时,传说里暗含着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倡积德行善,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甚至他提倡更高尚的品德,就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它一方面在解释节日的起源,另一方面又包含着对爱心,对自我牺牲精神的肯定,以及对这样一种人的赞扬,对提倡社会道德是非常有用的。

其实,刚才纪念屈原的传说也有很重要的道德价值。它不仅解释一个节日如何起源,还提供了一个爱国主义的典范。因为屈原为什么会被大家崇拜啊?因为他是爱国的,国家灭亡了,他宁肯殉国,也绝不屈服于秦朝,所以这里边也包含道德价值。

我们总结一下,这些解释端午节风俗起的传说是历史吗?当然,这只是口述历史,跟真实的历史事实是有距离的。何以见得?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官员,楚国的贵族。关于屈原最早的历史记录,是在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所记录的。那里边讲了屈原的生平,但并没有讲屈原投江自尽的日期。也就是说,《史记》没有记录屈原去世的时间。那么,几百年之后,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何以知晓屈原是五月初五投江自尽的呢?应该是后人的想象。所以,口头的历史不是真实的历史,只是民间流传的传说。

首先,民间传说即使不是事实,也是有自己价值。因为它毕竟对端午节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所以即使不是历史,它在生活里也是有实用价值的,我们是需要这些民间传说的。

 

其次,民间传说不仅提供了一个解释,它还包含着高尚的道德价值观。端午节的起源是纪念屈原这个传说里,是对爱国主义的肯定。因为屈原是因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而得到大家崇敬的。因此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那就等于提倡爱国主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端午节在门上挂艾蒿的传说,那是对高尚人格的一种肯定,是对于富于爱心、勇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一种赞美。所以,这些传说即使不是历史,也依然有价值。

以上是第一方面,关于端午节起源的民间传说,文学解释了端午节的起源。

文学作品中的端午节

用文学作品来描述端午节,来想象端午节。端午节有很多的习俗,有些习俗只是展示一个象征的东西,比如五毒。端午节有一个说法,说端午节之所是一个恶日,是一个充满邪气的日子,是因为这个时候有五种毒虫危害人类。蝎子、蜈蚣、蛤蟆、壁虎、蛇,这五种毒虫会危害人类,所以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给孩子做一个兜肚,上面绣上五种毒虫的样子,挂在小孩的脖子上护住肚子;或者剪一个有五毒窗花,用针扎在窗户上,我们表示用针把五毒都杀掉了,或者再剪一只公鸡站在旁边吃五毒;北京有一个习惯,要做五毒饼,其实就类似于月饼,上面印上五毒的形状,吃五毒饼就等于把五毒消灭了。可是五毒怎么危害人,我们平时看不到,怎么办呢?通过文学作品来想象,比如我们要了解过去的端午节,通常是通过古代的民俗学文献。古人会有一些叫“碎时记”的书,记录这个地区一年都有哪些节日,每个节日会怎么过。但是它只是客观描述,但它背后的那些故事没法展示,而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很详细地把民俗里面暗含的那些内容都展示出来。我举几部传统戏剧给大家展示一下。

明清时代过端午节,不光是吃粽子、鸡蛋、五毒饼,也不光是缠五色线、穿菖蒲鞋,或者喝雄黄酒等,还有一个重要活动是唱戏,而且是唱端午节专用的戏,这种戏剧叫“节令戏”。清朝的端午节“节令戏”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白蛇传》。

峨眉山上有一条千年白蛇修炼得道,化成美丽漂亮的姑娘白素贞,然后和杭州城的许仙彼此相爱,结为夫妇。虽然白素贞已经变成人了,但是她毕竟是一条蛇,人和蛇是属于不同的动物种类,他们结合在一起,在普通人看来是有危险的。老和尚法海一眼看穿了白素贞,这个美丽的女人实际上是一条蛇变的。他就告诉许仙,说你赶紧把这个老婆休掉,她可是蛇。当然,许仙不信,法海就出了个主意,让许仙在端午节跟白素贞一起喝雄黄酒,许仙同意了。端午节来了,白素贞喝了雄黄酒之后马上现出原形,一下把许仙吓昏迷了。她最后上昆仑山盗仙草,把许仙重新救活,这是后话。

通过《白蛇传》的戏,我们可以看到老百姓是相信端午节喝雄黄酒有功效的,雄黄酒太厉害了,能让有千年道行的白素贞都现出原形。它通过这个情节来论证了,端午节喝雄黄酒是能够避邪的,是能够保护人类的。所以,这个戏剧就强化了人们对于端午节喝雄黄酒这个习俗的信任,会加强人们继续传承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惯。不过现代医学认为,雄黄酒是有一定毒性的,雄黄不能内服,但毒性不是很强,所以不要喝。

《白蛇传》里这个描写雄黄酒让白素贞现原形的情节,是展示端午节习俗的重要情节。所以《白蛇传》这个戏剧,就成了端午戏的必演剧目。也因为如此,在端午节看《白蛇传》是最合适的,它能提醒我们过端午节是多么重要,它通过文学的方法告诉我们,喝雄黄酒是有奇迹的。

还有一个戏剧叫《嫁妹》(《钟馗嫁妹》),我举的是清朝的《嫁妹》剧本,这个剧本我整理过,保存在恭王府里。大家可能要问,钟馗嫁妹跟端午节怎么会有关系?这里有一点背景需要大家了解。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习俗要挂很多神像,其中之一是挂张天师像,另外一个就是挂钟馗像。钟馗是什么人?一般大家了解的是春节贴门神,钟馗可以做门神。那么,现在钟馗怎么跑到端午节里来了?在中国古代传说里,钟馗死后变成了鬼的首领,管理天下所有的大鬼小鬼,如何管呢?管理他们不许危害人类,谁要敢危害人类,他就直接把那个鬼怪吃掉,所以鬼都很怕钟馗。因此,过去的人们在过端午节的时候,都会在家里或院子挂一个钟馗像,他是捉鬼的,鬼怪、妖魔都怕他,有钟馗像保佑,大家心理觉得就可以保平安。

所以在端午节的时候,“钟馗戏”也是常演剧目之一。那么《嫁妹》是讲什么故事呢?《嫁妹》是讲,钟馗当年考中状元,可是因为长得难看,被唐玄宗取消了状元资格,一下子把他气死了。他死后,因为家人不在身边,有一个叫杜大郎的人很同情他,就替他收殓了尸体。钟馗死后了之后,上帝很同情他,就给他封了一个官,叫驱邪斩祟将军,驱除邪气、斩除邪祟的将军,就是管理鬼怪的神。

所以《嫁妹》这部戏剧里,钟馗感恩于杜大郎,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杜大郎。因为钟馗的父母都不在了,他这个哥哥就管妹妹的婚事,替妹妹找了个人家。整个戏剧里,就是钟馗如何告诉他的妹妹要嫁给杜大郎,然后他带着大鬼小鬼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把小妹送到了杜大郎家,跟杜大郎洞房花烛。这个故事娱乐性很强,其实就是全面地展现了,人们所想象的关于端午节能够保佑人的钟馗一段故事。这些戏剧,就通过它的情节,丰富了节日生活的内容,把一个平面的、不会动的神像变活了,让他活在舞台上,为大家展示我们为什么会崇拜钟馗,为什么会挂钟馗像,他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文学丰富了我们的节日生活,增加了节日的娱乐性,还解释了老百姓为什么会在端午节拜钟馗。

 

另外一部端午戏也是规模最大的端午戏,叫《混元盒》。这个戏有多大呢?它有八大部,好几十折,在皇宫里要连演十几天。《混元盒》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其中一段故事是讲一个蟒精,它会变成一个妖怪,到处危害人类,然后张天师就被请来消灭它。还有一段是讲一个蝎子精,也是危害人类,最后被除掉了。还有一段是讲蝎虎精,蝎虎是北方方言,不是蝎子,现在叫壁虎,壁虎从科学上讲没毒,但是古人一直相信壁虎有毒。尤其是壁虎遇到危险会断尾求生,尾巴从壁虎身上脱离之后,还会神经性地痉挛,来回扭动,吸引追逐壁虎的人的注意力,以便于它逃走。大家还是很害怕壁虎的,所以古人一直认为壁虎会有毒,家长会禁止小孩玩壁虎。而且传说壁虎的尾巴掉到小孩耳朵里会导致耳聋,所以孩子们一方面好奇,一方面又很害怕。所以在这个戏剧里,蝎虎精也是作怪。后边还有蜈蚣精、蛤蟆精、青石精、白石怪等一系列的妖怪,或单独作恶,或几个合伙作恶,但是最后的结局都是被张天师消灭。

这部戏里展示的核心其实是防止五毒,就是端午节所要防止的五毒——蝎子、蜈蚣、蛇、蛤蟆和壁虎。所以,《混元盒》这部戏就等于把端午节为什么要防五毒、驱逐五毒,进行了一个艺术化的展示,是因为五毒会变成妖精,危害人类。

那么,为什么要请张天师来消灭五毒而不是其他人?张天师是中国道教崇拜的神灵,而且这个神灵虽然叫“天师”,但他不是天上的,而是人间道教教派的首领,老百姓相信这个首领具有降妖伏魔的超自然本领。张天师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开始,然后在四川等地逐步发展起来,一代一代,世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所以,张天师是道教里的首领,被老百姓拜为神的神灵。因为张天师是一个现实中的人,他不可能全国各地跑,因此不同地区的人就会用艾草做一个“天师像”挂在自家门上,防止妖魔鬼怪的危害。这些行为都是基于崇拜张天师,相信张天师能够降妖伏魔这种道教信仰。通过《混元盒》的戏剧,全面展示了人们所相信的神灵张天师如何降妖伏魔,如何消灭五毒,如何在端午节拯救人类,它也更加具体、生动的展示了端午节的内容,丰富了端午节期间人们的生活。

以上是我通过三个戏剧,来展示文学是怎么描述端午节的。文学的想象,把端午节的内涵进行了更加全面、具体、生动的展示。

 三、端午节中觅诗情

第三个方面,文学表现了端午节期间人们的个人情感。文学是抒发个人感情的工具,节日是特殊的日子,端午节又是夏季最大的节日。因此,这一天人们的感情起伏一定会比平时大。当人们的感情变化特别大的时候,就是艺术创作力更加集中的时候,也是艺术灵感比较强的时候。所以端午节写诗、进行创作的人会比较多。

比如,唐朝诗人文秀有一首诗,叫《端午》,表现了他在端午节的特殊感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他说“节分端午自谁言”,节日里边分出了一个端午节,这是从谁开始的呀?“万古传闻为屈原”,自古以来都传说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这是他描述端午节起源于屈原的民间传说,下边是他的感慨:“堪楚江空渺渺”,楚国的这些江河很大,但是很可笑,为什么呢?“不能洗得直臣冤”,直臣就是耿直之臣,指屈原。楚国的大江大河如此巨大,但是不能把屈原的冤屈全部消除掉。这是讲他对屈原的遭遇表示同情。对屈原一生中遭受坏人的陷害,遭受他人的排挤嫉妒,遭到楚王的流放,对这些经历表示同情。他通过指责楚国的大江大河,批判过去的君王没有理解屈原,冤屈了屈原。

那么,文人对屈原的事情怎么会这么有感觉呢?这跟屈原的身份有关。屈原是中国最早的诗人,所以他是文人。文秀也是文人,所以他对自己同类先贤的遭遇是感同身受的。屈原的遭遇,在后来的知识分子身上也屡次再现。过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他就会想到自己的身世,会发出不自觉的感慨。这是文人在端午节的一个常见的情感反映。

 

另外一个唐朝诗人叫殷尧藩,他老年之后写了一首七律,题目也是《端午》。殷尧藩年龄大了,见多识广,知天命了,就没有文秀抱怨得那么厉害。文秀是直接抱怨、批判、呼喊,与之相比,殷孝藩对端午节的感受有一点差别。我们看看他的诗: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少年佳节倍多情”,年少的时候过节日情绪变化很大,“老去谁知感慨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像过去那么激烈了,顶多就是有一点感慨而已。“不消艾符趋习俗”,我不再仿效其他人那样用艾草做成各种护身符,“但祈蒲酒话升平”,而是祈求得到一杯菖蒲酒。跟其他人相对而坐,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我就满足了。

“鬓丝日日添白头”,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流逝,我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了,“榴锦年年照眼明”,“榴锦”是指石榴花,榴树是石榴树,石榴树的花年年照眼明。有一点大家要注意,端午节的时候,南方、北方虽然气候有差别,可是都有一个特殊的花在这个时期开放,就是石榴花。端午节北京的石榴花盛开了,湖北的石榴花也在开,为什么呢?石榴花的花期特别长,因此南北方的石榴花在端午前后都能够开着。“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这两句是对比,跟“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意思是一样的。石榴花开得非常鲜艳,但是我头上的白发一天比一天多,一年比一年多。虽然都是端午节,但是今年的端午节,我的头发白得更狠了。这是感慨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流逝。

“千载贤愚同瞬息”,千百年来随着历史的演变,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同瞬息,都是一瞬间的事情。因为一个人顶多活100岁,你聪明也不过就聪明100岁,你笨也不过100岁。随着时间的流逝,聪明人和普通人都会归于消亡,他们的差别也会被时间消除掉。“几人湮没几垂名”,有几个人慢慢被人们淡忘于历史长河之中,又有几位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呢?就是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屈原当然很伟大,但大多数人是达不到屈原的高度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感受不再那么激烈,但对屈原依然还是尊敬的。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不可能达到屈原那样的境界。这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过端午节时的心态。

我们通过民俗文献,通过历史文献,很难理解端午节情感。古人的内心是什么感觉?他们过节的感受是什么?我们很难理解。可是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他们的情感是很不一样的。通过文学作品来解读节日,解读古人过节时内心的细微感受,是非常有趣的。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入古人的内心,去体验他们当时的心境。

端午节有名的诗不像春节那么多,比如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端午节那脍炙人口的诗不多,下边这首是例外,那就是刘禹锡的《竞渡曲》: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竞渡曲》是描写沅江地区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况。龙舟竞渡是端午活动,为什么没有放在第二类“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端午节”里?因为在诗中的场景虽然很热闹,似乎在描写端午节,但更深层次的是表现刘禹锡的个人情感。

 

“沅江五月平堤岸流”,他说沅江这个地方到了农历五月的时候,江水暴涨到跟河堤都相平了,汛期已经到了。“邑人相将复彩舟”,邑人,就是乡村的人。乡村的人们彼此帮助,大家一起把龙舟抬到江边,放到江里去,准备进行龙舟竞渡。浮彩舟,这个“彩舟”就是龙舟。为什么说彩舟就是龙舟呢?老百姓生活里边用的船是不加色彩的。因为节日的需要,才会给船加彩色,所以彩舟应该就是龙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灵均,是屈原的字。屈原出生之后,他的父亲给他取了名字,《离骚》中写道:“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我父亲给我起了一个名叫正则,给我起了一个字叫灵均。“灵均何年歌已矣”,屈原是哪一年停止了唱歌,停止了赋诗?停止唱歌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投江自尽了。“哀谣振楫从此起”,“哀谣”是老百姓哀悼屈原的歌谣,老百姓唱着歌谣,划着桨,那就是进行龙舟竞渡。“从此起”,接上一句“灵均何年歌已矣”,老百姓唱着歌,划龙舟进行竞渡,是从屈原去世那个时候开始的。所以,前四句是追溯端午节起源的传说。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这里正式进入描述龙舟竞渡的情况了。“扬桴击节”,每个船上都有鼓手,鼓手扬起鼓槌,按照一定的节奏敲鼓,敲鼓的声音像雷声一样震天动地。“乱流齐进声轰然”,龙舟都冲破了水流,一起进发,发出轰轰然的声音,声音也非常响。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蛟龙”是传说中河里的一种龙,通常“蛟龙”是不太好的龙。好的龙,我们一般简称龙或者赤龙。蛟龙一般是指可能会引发洪水的龙。所以蛟龙得到了雨,本来是在划船的,怎么会突然要下雨?就是划船的时候扬起的水,像下雨一样。蛟龙得到这个雨点很振奋,“鬐鬣动”就是它身上的毛发都开始抖动了,它被划龙舟的活动惊动,也开始发威了。“螮蝀饮河形影联”,“螮蝀”是古代神话里想象的一种动物,据说下雨的时候,螮蝀就会出现,它会把头和尾都伸到河里去戏水,这是什么东西呢?下雨之后,两头都挨地,这是彩虹。古人不懂彩虹这种自然现象,认为是一种妖怪。螮蝀这个妖怪,它的头和尾似乎都连在一起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划龙舟的时候扬起的水花,激起的水雾,形成了彩虹,出现在河面上,这是极度夸张地描写当时划龙舟的热闹场面。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刺史”就是当地的地方官,刘禹锡做过当地的地方官,所以他应该是指自己。他到河边去拉开了帷幕,就是为整个活动揭了彩。“揭竿”就是把竹竿斩断。“命爵”是什么意思?古代有一些地方喝酒是用竹节,砍一节竹节,然后就做成临时的酒杯。“揭竿命爵”就是砍一段竹竿做成酒杯。爵,就是古代的饮酒器。其实就是把竹竿做出来的酒器分给赛龙舟的人,把他叫来分雌雄。分出的雌雄,前面的船都已经下去比赛了,现在胜负已分。正式的颁奖仪式是由刺史来举行的,他把胜利的酒杯给了冠军,就是通过赏酒来表明谁获得了胜利。    

“先名余力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首先达到目标的人特别高兴,没有实现目标的人嘴里恨得牙直咬。胜利者兴高采烈,失败者“颜色沮”,就是很沮丧。然后下边还有一个描述,说“百盛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他说龙舟竞渡这事有可能赢,也可能输,这是很常见的事情。划船速度那么快,像飞一样,究竟谁第一的偶然性很大,没有固定结论的。所有的游戏活动,如果事先就知道谁要赢,那这就不好看了。越是不知道最后的结局,就越刺激、吸引人。

“风俗如狂重此时”,“风俗”就是本地的风俗习惯。过节的时候像疯狂了一样,大家都非常看重端午节赛龙舟。“纵观云委江之湄”,大家都跑出来看,因为人太多了,就像天上的云彩降落在江边一样。这是极言人之多,用天上的云彩落了地来形容人多,描写得非常生动。

“彩旗夹岸照蛟室”,到处都飞舞的彩旗,彩旗颜色很鲜明,能把蛟龙的窝都给照亮。蛟龙是在河底下的,这是夸张性地描述江边彩旗太耀眼了,甚至把江底下蛟龙的窝都给照亮了。“罗袜凌波呈水嬉”,“罗袜凌波”是一个典故。三国时期,曹植在《洛神赋》里边描写了一个女神,叫洛神。所以“罗袜凌波”是借用《洛神赋》里对女神的描述。竞渡的时候没有女神,所以这是形容女性的。老百姓都到江边来看了,有男人也有女人。彩旗招展,有很多穿着罗袜的女性,走着轻盈的步伐,都到了江边来戏水、玩耍,观赏端午的龙舟竞渡。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这句是最重要的。那么热闹的场面终要结束,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热闹过后,刘禹锡所看到的是“曲终人散空愁暮”。天黑了,留下很大的伤感。他为什么伤感?因为他想到了屈原,想到的是屈原被冤屈,最后殉国自尽的命运。所以他说“招屈亭前水东注”,河水无情地东流,为屈原鸣冤的哀怨情绪,一直在刘禹锡的心里徘徊不去,为什么?因为刘禹锡自己也是被贬的,他跟屈原有相似的命运。他通过描述这么一个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既同情屈原的遭遇,同时也暗含着发泄对自己遭遇不满的情绪。

刘禹锡这个作品,既有对端午节热闹的竞渡活动的描述,给我们展现了夏季狂欢节里龙舟竞渡给人民带来的幸福感(男女老幼热闹非凡地去参加活动。情绪变化非常大,一会儿紧张,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同时刘禹锡又把自己内心的哀怨情绪为我们展示了出来。这正好构成一个对比,竞渡是极其热闹的,人是极多的;他个人的内心是有很深的哀怨的,是不满的。两者之间正好构成强烈的对比,既突出了节日,也把内心的感受展示得很充分。

这首诗既为我们展示了端午节大众的感受,为我们描述了端午节习俗——竞渡,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同时它又展示了个人的特殊感受,在众人狂欢的节日之下,自己内心的孤独、幽怨。说明端午节是对于每一个人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对于这种不同,我们也要加以尊重。端午节是所有人共同的节日,要尊重其他不同的感受。南方可以有南方的端午节的过法,北方可以有北方端午节的过法,不要说你那里是不对的,我这里才是正宗的。每个地区都可以有自己的端午节过法,每个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过法,端午节的过法可以更加丰富。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527/9495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