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节日评论

品味端午的时代魅力

2017年05月28日 17:31

 

端午又至,万物向阳,正是绿意更浓、午风清暑的时节。自古以来,端午节大概是继春节、元宵节之后又一个热闹的传统节日。说它热闹,一来有艳阳高照、五彩缤纷,二来有艾蒿高悬、粽香四野,三来有两岸夹道、龙舟竞舞,以及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多样活动。自其成为法定节假日以来,端午时节,名胜处民俗活动相交,游人如织,又添风景无数。

国人爱端午,在于其源远流长、活动颇丰。两千多年的接力,积淀了端午节饱满的色香味特色。从北国之滨到大陆之南,家家户户门头上悬挂着驱虫辟邪的艾草、菖蒲,独特的味道在晨雾中酝酿,迎来节日的朝阳;老人们手工编织的五彩丝绳,在娃娃们手臂上绽放着节日的喜庆。更讲究的人家,小朋友们脚踩老虎鞋,头上写着“王”字,反映其家人的祈福和美好愿望;在深院榴花吐、枝上鸟鸣悠的静谧中,主妇们熟练地做着粽子,空气中饱含着糯米红枣等食料的香甜,勾回了在外疯游的孩童,唇齿间粽香肆意,惹来欢声一片。男人们呢?雄黄酒下肚,在游人观渡和鼓声阵阵中,甩开膀子竞舟飞渡、跃浪争先,在挥洒汗水中享受比赛的乐趣,纪念伟大的诗人;待到日暮,自制的药澡洗去孩童戏耍一天的尘土,忙碌的一天至此结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的便利,自己动手过端午渐渐被购买方式取代,人们更多以出游的形式庆祝节日,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感受异地多彩的端午文化,享受异域的民俗风情。在放空自我的方式下,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总结思考端午节之于个人、家庭和民族的时代价值和魅力——

  魅力一:智慧民俗

地广族众的中华,纷繁多样的端午,每一项民俗都蕴含着老百姓的大智慧。无论是“三月插柳,端午插艾”,还是“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都与时节特点有关。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用艾草驱虫除瘴、雄黄解毒杀菌,确保一家人健康过夏。看似简单的土法小方,却是古人在年复一年的选择比较中得出的好药方,取材方便,老少皆宜。再比如包粽子选择的粽叶,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功效(《本草纲目》有载),清香的粽叶和柔软的糯米有开胃健脾的效果,能有效解决炎炎夏日的食欲不振……今天的我们在形式化过节当中,应继承古人的节日智慧,在饮食起居上注重时令,讲究养生。与日常点滴中强身健体,为家人、事业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失为端午节的智慧启迪。

  魅力二:文化传承

端午的文化传承首在民俗的继承。五彩斑斓的民俗活动,是端午节一大特色。家喻户晓的吃粽子、赛龙舟已经有了时代特色。粽子的口味不再单调,粽子的形状也有了多样,甚至吃粽子也不仅仅局限于端午节,几乎一年四季都可见到;龙舟呢?更多成了集体组织的团体活动,在温度骤升的夏季,这一水上项目颇受人们喜爱,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原则,人们更多享受比赛的乐趣,以及赛前赛后的不亦乐乎,凝聚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增强。除了这两点耳熟能详的端午节名片,系五彩线、插艾蒿、挂香囊、饮雄黄、兰汤沐浴、跳钟馗、吃五毒饼等,这些丰富我们儿时记忆的端午民俗,不应该被遗忘,需要我们去挖掘,来丰富端午,避免其沦为“吃粽子节”的尴尬境地。在开放包容的世界潮流中,叫响端午节的名片,让民族的端午走向世界,向世界输出中国“和”文化,是传承端午民俗的时代责任。

端午的文化传承还在于诗词的流传。古人善作诗词歌赋,有记载的端午诗词不下几十首,其中不乏大家之作。唐明皇李隆基的“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宋代陆游的“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是对端午节气的描写;苏轼的“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欧阳修的“”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是对端午风俗的记载; 唐代文秀的“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宋代张耒的“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等表达了对屈原的感怀……这些流传至今的岁月芬芳,因作者的名气和本身的朗朗上口而被人们代代传颂。学习诗词,传唱诗词,不仅是艺术的熏陶,更是文化的传承,特别在文化多元、国学受到排挤的时下,年青一代更应该在学习和传唱诗词中宣传国学,让更多的人爱上国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魅力三:家国情怀

有首歌唱得好:“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端午的魅力还在于其处处散发着爱家爱国的情意。无论白发垂髫,在节日中享受一家团圆、其乐融融的天伦,“五彩绳”、老虎鞋上寄托着长辈的爱护,雄黄酒、彩香囊中凝结着家人的关怀,粽子中饱含着包容、健康的家风,龙舟上展现着团结拼搏的力量、寄托着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哀思。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两千多年来,端午从来就是一个与爱国之情相融的节日。屈原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矢志报国的精神标杆,并在端午节的纪念活动中不断传递、传承和弘扬。

然而,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像古人那样过节已渐渐成为奢侈品。人们步履匆匆,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曾几何时,节日里充满了铜臭的味道,人们送礼不是给至亲、长辈,而是上级、领导,礼品也五花八门、贵字当头,于是乎,节日里家人的缺席让天伦之乐不再,你送我往的利益链条让家风、社风一步步变坏,网络上不乏一家人反目甚至成仇的案例,为官的家族式腐败也屡见不鲜,爱家成了一些人的书面语和零星的符号,爱国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和伪善的誓言,让人感伤,令人反思。

的确,物质的丰富让今天的我们感受不到儿时过节的欢喜,但节日的意义不仅在于吃吃喝喝,更在于其仪式的背后带给我们的精神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其更多在于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启迪。

近日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中国女留学生的辱华演讲,让我们看到以她为代表的一部分国人灵魂的丑陋,更让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国人深藏心底激情澎湃的爱国热忱。爱国是高尚的,不需要遮遮掩掩、东躲西藏,要像屈原那样堂堂正正、敢为人先;爱国是具体的,需要在危难之际爆表,更需要在平时点滴中累积,需要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明白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身份;爱国是一种高素质,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锤炼,在日常中不断养成。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在今天这个具体的时间,让我们铭记爱国历史、缅怀爱国先人、勉励时人以家国情怀行走人生路。

窦道琴 解放军报社理论部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528/9496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