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志洲:中国的文化自觉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体现
2017年06月02日 09:28

张志洲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基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经验而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概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带一路”,无疑被赋予了当今时代新的内涵。但为什么我们不简单地把它称为是新丝绸之路呢?其实在几年前,中国某些媒体的报道中也曾经采用过新丝绸之路的说法。但现在中国的媒体都已经全部采用了“一带一路”这个说法。中国官方当然是从来没有在正式的文件当中采用过新丝绸之路的说法。
从历史比较的视野来说,今天的“一带一路”与古代的丝绸之路一样,都具有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含义。毫无疑问,商品的交换或者互通有无,是古代人类交往的最基本动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有强大的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的驱动。所以丝绸之路的名称也就意味着丝绸作为代表性的商品所承载的欧亚大陆国家间互通有无的贸易需求这么一种含义。
当然,古代的丝绸之路也具有明显的地缘关系,主要是欧亚大陆的几大主要文明体之间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一种关系。同样的,如果说古代的丝绸之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之路,那么今天的“一带一路”也只有从文化的视角才能被更深刻地理解。
研究丝绸之路有一个著名学者,是日本人,叫长泽和俊,他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含义做了一个概括。他说“丝绸之路是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尤其是在这条路的末端部分曾经产生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花刺予模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国文明等许多古代文明。”自古以来还出现了像祆教、基督教、佛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这些宗教向东向西传播,给予各地文化以极大的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的桥梁,出现在丝绸之路各地的文化依靠商队传播至东西各地,同时又接受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各地文明的发展。丝绸之路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注意,主要是因为它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动脉。所以,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东西,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
从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来看,文化交流的作用实际上是不可替代的。今天人类文明的形态和相互关系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中的丝绸之路在古代欧亚大陆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很独特的一种作用。回顾古代丝绸之路,那些人员汇集、贸易繁荣的沿线城市,有盛有衰,那些影响深远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些具体事件,都已经在历史当中淡去了。但是留下来的,最为宝贵的,对人类生活具有最深远影响的恰恰就是文化交流。就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就传到了欧洲。商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驱动了丝绸之路的延续和发展。但是如果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文化交流才是真正的历史的主角,才是丝绸之路的主角。所以我们可以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文化”。
可以想象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承载是漫长历史时间里随着商品交流、人员往来过程当中自然形成的,所以它具有一种自在的形态色彩。今天时代已经不同了,文化交流成为我们一种自觉的意识。这种自觉的文化意识,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有很多的体现。
体现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国的文化自觉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提中。比如,文化部原部长蔡武在《求是》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叫《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他说“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先行,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一带一路”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这是这篇文章中的几句话,很明确地说“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坚持文化先行。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郝时远先生,在2015年11月26号的《人民日报》上也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他在这篇文章当中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的角色和功能,尤其是通过民间社会的交往来达成民心相通。
第二,中国的文化自觉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文件中。比如,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将丝绸之路作为互联互通的一个典范,他指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同时他强调,“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又比如,在2016年8月17日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习主席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八项要求,其中一项就是要“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
尤其是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当中,就高屋建瓴地对“一带一路”的基本原则、规划,尤其是民心交流等领域的具体内容做了指导性的阐述。完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包括像共商、共建、共享这些最基本的一些精神。
迄今为止,中国出台的关于“一带一路”建设最为重要和最为完整的纲领性文件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个文件也从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角度阐述了古代丝绸之路。关于“一带一路”,该文件表示“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该文件还阐述到,“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第三,中国的文化自觉体现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中。中国政府重视对外的交流,如今也不局限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上从本世纪以来中国在对外关系中举办了很多的文化交流活动。这样就使得“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活动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总的来说,中国是将文化交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审视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
在促成“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最初动力上,可能经济增长、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是最直接的动力。但是随着“一带一路”议题的不断深入和它的完整布局的要求,文化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无法忽视,重要性越来越被认识到了。文化才是承载人类对美好生活根本诉求的最基本的动力。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602/95004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