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恢复高考40年: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2017年06月05日 16:14

 

路漫漫其修远兮,高考的每一次改革都是在爬一层楼,逐渐接近与楼顶的“公平”。

【起航】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恢复高考。当天,天南海北的青年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报中听到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用杜甫那句“漫卷诗书喜欲狂”来形容当时的心情最为恰当。但是,那几年的高考录取率仅仅只有5%左右。但是要知道,恢复高考的意义远远不在于培养了多少大学生,更大的意义在于恢复了公平。当初那些走出学校,走进工厂、下到乡间的年轻人们,不会想到还有机会重回校园,成为作家、科学家、领导干部,他们的命运的确是因这次高考而改变。高考制度的恢复,修正了教育秩序,是中国教育逐步走向正轨的一个标志。

【改革】

从1977年正式恢复高考制度以来,40年过去了,高考改革一直没有停止。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科。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94年,高考取消生物和地理科目,同年,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政治。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出现在高考科目中。

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探索一种新的选才方式,且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上海市、浙江省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改革核心为“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所谓“3+3”,指的是2017年起,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同时,两地均不再分文理科。对于高校来说,录取学生的成绩标准,从以往的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了依据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依据三门自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即“3+3”),此外,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

2015年,高考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等6项加分项目。

【关键的一年】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出了系列教育改革举措,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从中可以明确未来高考改革的大方向。

2017年可以说是高考改革的关键一年,“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被写入2017政府工作报告。自2014年启动高考改革试点的上海和浙江,将在2017年夏天迎来公众对第一次“新高考”的检阅。此外,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也将在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深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试点逐步全面推向全国,按照原来的时间表,全国所有省份在2017年应该全部启动试点改革,也就是在2020年全面铺开。二是需要不断完善试点方案,解决各地在试点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目前在浙江、上海等先行试点地,“3+3”的考试方案中,已经实施的后一个“3”就遇到了一些具体而棘手的问题。

2017年,北京、山东、河南、新疆等省份将合并部分录取批次。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包括常规计划、协作计划、贫困地区和农村专项计划,这些政策都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

 

时代在变,高考也一直在变,恢复高考四十年,高考的改革与变化也一直都在路上,从来没有停歇。作为一个国家遴选人才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高考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高考为国家遴选、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长期令人诟病的缺陷,例如,过于极端化的“一考定终身”,很多人认为一张试卷,甚至一道题目,就可以成为人生的一道分水岭,多考一分与少考一分,完全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走向。这样的质疑有一定道理,但是除了用试卷考试来检验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外,现在还没有其他成本更低、更具公平性的“替代品”。再比如,有人认为,在高考的高压下,学生都成为了考试的机器,没有创造、没有快乐的成长。但是,不经历高压苦读怎么能把基础知识打牢,没有基础怎么去创新?

高考制度一直以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后也会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这决定了高考必须与时俱进,在改革中深化,适应时代需求、满足社会需求。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公平化、人性化、多元化三个方面。

1.公平化。公平是教育的天然属性,更是高考的核心要素,让每个人都享有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一是期待的公平性,高考选拔让经受十年寒窗之苦、起早贪黑、努力拼搏、精益求精的人都有机会获得高校入学资格,这就是“付出就有回报”。二是过程的公平性,压缩自主招生比例、大幅度取消高考加分政策等制度设计都是在极力排除那些影响高考公平竞争的因素。

2.人性化。高考的改革一直是朝着尊重人性、尊重个性的方向发展,“两依据一参考”的改革就是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弊端,让学生有多次考试机会;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自身爱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和学校。

3.多元化。多元化更多的体现不在于高考本身,而在于高考之外。如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人才选拔的层次感越来越多样化,高考也不再是学生上升的唯一通道。本科、专科、高职、中专、技校,甚至海外留学等,哪里都有一方天地可供人才驰骋,只要有了一技之长,照样能在社会上站稳立足。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选择都更为从容。 

今年的高考即将来临,与40年前一样,这不仅仅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追求,也在为一个国家的未来进行人才的奠基。(曾博文)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605/9504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