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经济

“中国制造2025”亮出耀眼成绩单

2017年06月09日 13:23

 

2015年5月份,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自实施以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扎实推进。在2016年度15个重大标志性项目中,已有7个完全落实,4个基本落实。整体看,我国制造业有自己的独特机遇和优势,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有力引领着“中国制造”这艘航船破浪前行。

“中国制造2025”取得多项进展

一是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形成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11个专项规划为骨干,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工业“四基”发展目录等绿皮书为补充,各地落实文件为支撑,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面协同的政策体系。

二是工业基础能力稳步增强。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卡脖子”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产业技术基础不断夯实。

三是智能制造水平继续提升。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建成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明显提升,个性化定制、协同研发制造快速兴起。

四是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成立了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也已初具雏形。培育建立了19家省级创新中心。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不断深化,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载体不断涌现。

五是质量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产品实物质量不断提升,原材料、重大装备等领域部分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企业和产业集群品牌培育成效显著。

六是城市试点示范开局良好。批复同意宁波等12个城市和4个城市群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各试点城市结合实际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在转型升级新路径新模式上做出了有益探索。

创新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

面临激烈竞争和爬坡转型压力,紧握创新钥匙、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实践,“中国制造”迎来了发展的新天地,也获得了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C919首飞成功,AG600水陆两栖飞机实现总装下线,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成功……如今,中国制造取得的一批标志性成果让世人瞩目。

5月5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这是我国自主研制大飞机的重大里程碑。C919是完全按照国际主流适航标准和国际主流市场运营标准研制的干线飞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不仅是我国民航工业上的一次突破,具有不可替代的开创性和奠基性,也是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战略性突破,是“中国制造”的飞跃。

以轨道交通为代表,新时期的“中国制造”正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逐步向更注重高技术、高质量、高品质的“中国创造”转变。神舟飞船、天河计算机、北斗导航……一个个响亮的中国品牌,是“中国制造”自主创新的见证,也是国际市场上闪光的“中国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制造”在前沿领域创新持续加快,一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或将引领新的产业,开拓新兴市场。

华为在全球率先推出高温长寿命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可以将锂离子电池上限使用温度提高10℃,使用寿命提至2倍;用国产CPU的“神威·太湖之光”成为世界首台运算速度超过每秒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量子点电视、OLED电视等新技术产品加速涌现……

工信部资料显示,我国对透明显示技术、锂离子电池、超导材料等多个领域前沿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处于领先。

 

中国品牌日设立 开启“中国制造”新时代

自2017年起我国将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以此提高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推动民族产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有281种工业产品的销量世界第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却寥寥无几。我国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供需错位”也愈演愈烈。

国家级“中国品牌日”的设计,是从国家层面出发,全面鼓励企业发挥品牌影响力,扩大自主品牌的知名度。“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中国工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第一步指明了方向,至此从“优化结构”到“强化品质”,再到“品牌重塑”这一清晰的战略思路已见雏形。

设立中国品牌日,是一个重要信号。它意味着,中国品牌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更加清晰,迈向“中国制造”的步伐更加强劲有力。

“中国制造2025”携手德国“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合作由来已久且进展顺利。

目前,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联邦教研部已建立了“工业4.0”对话机制,并相继签署谅解备忘录和框架合作协议,共同促进两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实践。两国还在“工业4.0”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领域开启系统性和战略性合作,并建成一批合作示范项目,为两国智能制造领域更多企业的合作提供信息和经验借鉴。

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迪特尔·肯普夫说,“中国制造2025”为中德企业合作创造了新机遇。他认为,比起短期促进项目,长远来看两国政府共营的政策框架对企业合作更为重要,对高度依赖于此的中小企业作用尤为显著。

在致力于提供更有利框架条件和政策支持的同时,中德政府还加强了对智能制造业研发的投入和支持。

 

“中国制造2025”下一步将如何发力

一是攻关键。以高端装备、短板装备和智能装备为切入点,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强基础。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和一条龙应用计划;三是抓示范。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和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四是促融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分类推进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智慧园区建设;五是提质量。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开展优质制造行动,建立优质制造标准体系;六是育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七是优环境,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经济日报、中国质量报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609/9512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