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丁圆:打破“千篇一律”,让城市环境更温情
2017年06月13日 17:28
丁圆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各位同志,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做一个关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特征重构”的讲座。
一、城市风貌的“千篇一律”
现在城市发展越来越快速,变化也越来越大,萦绕在我们耳边的声音里,无论是学术界也好,大众也好,都会说到城市的千篇一律。那么,我们首先要看一看城市是不是千篇一律。
我们看看这张图片:一条干净的河流,两边高楼林立,每栋楼都有自己的特点,看着也不错,但是很难说清楚它到底是哪座城市。
下面这张图片是日本东京的一个场景,我们也同样看不出这个城市的特征。从这个角度而言,说城市“千篇一律”似乎成立。但是,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依托于河流、山脉所构成的物质性的自然环境。
图片上所显示的场景,它的设计会让人觉得有相似性或雷同性。一些取自于不同地方的场景,总是具有相似性,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很难区分它们具体的位置。
二、城市风貌形成要因
如果因为设计的观念、理念和方法上的相似,导致最后成果的相似性,因此,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走向趋同性,那么,如何去打破城市的千篇一律?如何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温情,生活在此环境中更加舒适呢?首先,我们探索一下城市风貌形成的原因。
这张图片是北京二环以内的现象:整个空间灰灰的,环状的浅蓝色的线代表原来的旧城墙,也就是目前二环的位置。中间是天安门,东西方向这条街是长安街。我们仔细看会感觉它是灰色的一片,我们的话叫“复杂灰”,每个单元、每个空间似乎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实,在最早出现城市风貌的时候,这种重复性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所现在看到的某种风格,可能是通过叠加、重复所逐渐形成的一个整体范围、特征。
国外是不是也这样呢?上图是巴塞罗那的新城区。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明确地网格状,主题色就是砖红色,这就形成了第一印象。同时通过每个方格的格局,来进行互相的叠加、重复,形成了整体的砖红色网格状城市空间。所以,重复性在构筑某个城市空间的风格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单纯的、单一的重复出现是很单调的,那么如何去打破这种单调呢?这就需要在这个空间里出现一种带有强烈冲击感的标志性东西,像在一根水平的线上突然有一个跳跃一样。在这样的“跳跃”的过程当中,就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或精神上的提醒、标志的作用。
比如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北京故宫的形象就非常突出。无论是规模、体量,还是色彩,在灰色的一片当中,在小型的合院组合起来的空间当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大型的中轴明确的宫殿建筑。同时,灰色的环境当中出现了金色的琉璃瓦,出现了红色的院墙,这种空间格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通过重复形成一个城市的基调,然后通过跳跃性的、标志性的场所、建筑的出现,来展现强烈的精神性标识。
同样,看到这张图片的场景时,我们可以很快联想到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标志性塔楼,两排建筑的序列感,在整个的基调当中显得非常地突出,加强了整个空间标志性的感觉。
除了刚才所说的物质性标志以外,精神性标志也非常重要,各种时令节日,比如春节、端节午、元宵节,它是一种柔和的非物质性的标志。人们所依托的精神性的生活场景,会给人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这个地方具有强烈的场景性特征。所以,在这样一个场景里面,基准的重复也好,标志性的建筑物、载体也好,出现一个跳跃性的强烈标志,然后再通过(精神性)非物质性的生活场景、民俗、民风,来构筑一个生活基调,那我们的城市会非常有趣味。
我们还要强调一种现象,叫有序复杂性。也就是说,这是需要有一个基准的,有自己的规律性的。我们并不是强调旧的东西一定要是旧的,新的东西不能放在旧的空间中。旧基调当中最主要的特征要加以保留,甚至在这里面可以加入新元素。正如图片(8、9)中我们看到的西班牙圣弗朗西斯科教会,在一个旧有的石头构造的建筑当中,穿插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玻璃、金属材料,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认为这种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称之为“有序复杂性”。
三、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艺术
在物质性城市空间当中,我们如何增加柔性的特征,来改变这个城市的风貌呢?有一种很重要的手段,那就是艺术的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下面我谈谈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与重建城市的标志或特征,以丰富生活、引起居住在此的市民的自豪感。
首先,什么叫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怎么与环境相结合,特别是怎样与城市这种公众的、开放性的空间结合,强调城市的特征呢?首先公共艺术的形式范畴宽泛,既包含了视觉范畴的如雕塑、壁画、装置、构筑物等造型艺术, 也包含了展示、媒体等其它艺术表达手段,如行为艺术、舞蹈、流行音乐等。虽然 “公共艺 术”形式多样,但是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多样变化,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核心特征:
第一个特征,艺术品设立于公共场所,并服务于公众。即公众或特定区域内的公众可以自由介入和参与艺术活动。也就是说,一般的市民也好,公众也好,可以非常地自由地参与到其中。
第二个特征,各种艺术作品或艺术表达形式反映社会公共意志和公共利益,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公共精神。
第三个特征,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艺术品,跟什么样的环境结合?艺术品的选择、展示和运营机制体现公共性,具有广泛的公众参与性、代表性和合法性。
第四个特征,社会公众共同享有社会资源,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公共艺术概念的基础之上,我们如何跟环境相结合呢?也就是怎样把公共艺术真正意义上转化成城市的一个部分,来体现这个城市不同于其他的特点,改变单纯的物质层面的不同?
首先,非私有的公共空间环境的艺术化表达手段与方法,其目的是美化环境,提高公共生活的品质。这就既要考虑公共艺术的特点,也要对实际的物质空间环境有一定的考虑。通常公共环境由公共建筑物、街道、商店、公共服务设施、风景建筑物、公共雕塑等共同构成,是人们经常使用的公共活动场所。公共环境艺术、公共物质化的载体,要体现这个公共空间、场所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个地方与别的地方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比如商业设施、公共雕塑或纪念性场所等等。在不同的场所当中,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第二,公共环境艺术化表达方式不是艺术家武断的自我宣泄和表达,而是属于广大普通民众,并且符合他们的共同意志和审美情趣。这里强调公众的、大众的意义,并不是说去迎合大众。艺术具有引领的作用,要把这种精神体现出来,是一种往高处拔的引领。
第三,公共环境艺术并非仅指公共场所内的艺术作品,也不是局限于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而是指一种艺术化表现原则,即通过艺术手段来实现改善、转换、提高环境品质的原则。
第四,公共环境艺术带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在公共环境艺术作品中,把广泛的各种具体艺术表现方式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也就是与艺术结合的同时,还要体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性。
第五,共环境艺术属于人工构筑范畴。一个好的公共环境艺术是适合这个地方,但它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地方。所以,它属于城市,为城市而存,与城市衰败而消亡。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环境艺术与环境会非常紧密地结合,而且这种结合带有一定的唯一性,这样的环境重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物质性规划与内容性规划
刚才我们所讲的问题里面,涉及到城市的物质性规划和建设。另外,我们还强调内容性规划和建设。在强调城市的特征和品质时,我个人认为内容性规划更加具有意义,我们应该更加强调环境的最主要特征。
我们接着看这样一个场景,这是江南的一个小城——乌镇。如果我不告诉你它是乌镇,看到这张图片时,我们也会联想到,这是中国江南的某个小城或者小镇,小桥流水和两边的建筑很亲切。为什么要用乌镇来做一个说明呢?恰恰是因为在这个传统的物质性空间上,赋予了乌镇另外一个意义,这个意义我们称之为“内容性规划”。这个部分加入以后,把它原有的风格进一步提升了,甚至整个概念都加以转换了。
去年,在乌镇有个很重要的艺术事件,这个事件为乌镇吸引了55组(130件)艺术作品,请到了包括陈志光、程大鹏、崔有让、向京、埃利亚松等著名的艺术家,这就是著名的乌镇艺术季。在这个艺术季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艺术与环境紧密结合的作品,比如安迪所做的一棵树(图片10、图片11),就用不锈钢板加以包裹,不锈钢板可以反光,就把原来这棵树和房子之间的关系,把这样一种虚幻的东西强调、呈现出来了。
著名的当代公共艺术家埃利亚松也非常善于用光,他有一个作品就是用模拟的方式把太阳放在了室内。
同样,在乌镇利用光、利用圆形的造型,通过光的演绎让人看到了不同的光的世界,中央美院隋建国教授做了一个光线的雕塑和装置,放置在空间中。
在这张图片中,宋冬用遮蔽的方式,把周围的环境包装起来,来强调空间整体的氛围。试想,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街道依然成立。但是通过这样一种围合的方式,半室内化的闭合强调了这个空间的另外一种感觉。
通过不同的作品,使得传统的乌镇与当代艺术了十分紧密的关系。这次艺术界的重要事件我们眼睛一亮,通过当代艺术和公共环境结合的方式,让这个古城、古镇给人另外一种感觉、另外一种面貌。反过来,这也更加强调了乌镇在中国人心中不同的感觉和地位。
五、艺术介入的核心观念
为什么可以用艺术的方式来改变城市的面貌,来强调城市的风格呢?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泉》:一个丰腴的少女,水从她身上自然地流淌下来。无论是造型也好,人物表情的刻画也好,都非常自然,很恬静的感觉。
著名当代艺术家杜尚也用名字《泉》创造了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就是在街上就能够买到的小便器。这个作品贴上他的名字,放在了当代艺术的展览上。杜尚是达达派的代表人物。很多人质疑:这都能成为艺术,那不是什么都可以变成艺术了吗?他的回答是:那什么不是艺术呢?我并不是强调任何东西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放在艺术馆去展览,而是在说观念发生了变化。艺术已经从小众的、架上的、给人欣赏作品,慢慢深入到生活、公众、城市的方方面面。这里强调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原创性、独特性和公共性。艺术思想观念的原创性、观察视角的独特性与空间相结合,那么它的展示形态、方式就具有了公共性。因此,艺术可以转化为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传统美术的架上艺术开始走向生活;传统美术的视觉艺术走向了多元的表达方式;传统美术的精神艺术开始走向城市、走向公共空间,去解决问题。
从上面的图片(16)中,可以看到艺术的强大冲击力。比如,如何表现风?风我们看不见,但是能够感受到。艺术家通过衣服、毛发等被吹动的感觉,以非常强烈的冲击力,让人感受到风的力量、风的存在。这也是实和虚之间的一种转换。还有一些物体是实的面,我们把中间的东西拿掉,只保留它的表象,其实同样能够展示出物体存在的方式。
艺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并不是单一的方式,它的方式是多样的,视角切入点也是多样的。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
另外,艺术的尺度或想象力也是独特的。比如这个作品(图片17),它是安东尼做的《鸟人》,站在山坡上的鸟人,巨大的尺度很容易在整个空间中形成一种标志,我们很远就能够看到它,知道它的存在。很多人为了看这样一个场景或者作品,可以开很远的车来到这个地方来。这是因为这种艺术和环境的结合,会变得非常具有冲击力、标志性,来改变所谓的“看哪儿都一样”的状况。这是震撼的张力。
这是最经典的埃利亚松的太阳。它带有很强烈的科技含量,把太阳放在一个空间当中,让我们第一次真正认真地去看,一个很平常的事物——太阳,它具有什么样的能量,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染力。
同时,艺术作品有很多的面,有些面会很有趣味性,它可以变成一个兔子躺在地上,有巨大的尺度,甚至有毛茸茸的感觉,孩子们甚至可以爬上去,可以当作座椅,可以当成玩具。这样一种方式的出现就改变了单一的放置概念,真正意义上与环境结合。
从实用性的角度,比如纽约的一个广场上,它的座椅就是艺术与环境相结合的展现方式。这样的座椅既可以坐,也可以成为一种景观,把实用性和广场的展示方式紧密结合。这样的作品实用性很高,也具有很强的记忆点。艺术可以和座椅、灯具等我们所能看到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以整合,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环境的可识别性,同时强调不同场景的独特的存在方式。
互动性方面,比如,公园可以跟周围的事物、环境有非常良好的互动,你甚至可以去触摸、攀爬,你也可以跟它有不同的接触,包括视觉的、触觉的和感觉的。
艺术甚至也可以跟公共教育方式相结合,例如图片当中可以看到,这展示了冰和水的关系。从这个场景中,可以感觉到光的转换,可以感受到科学可以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这是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当中,从艺术与人、空间、环境之间的关联性来看,这个方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也具有很强烈的冲击力。
六、艺术超常规理解视角
在上述前提下,我们可能会更多地考虑艺术的一些特殊方法,因此艺术的超常规理解视角值得我们去探索。比如上图,(图片21、22)这是中秋颐和园里的一个场景,中秋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中秋的月亮很圆,所以我们要团圆。我们有一个民间故事,说月亮上面住着嫦娥和一只,所以兔子看着月亮,会让人产生故事的联想。这个作品就是在桥上放上一个大大的人工月亮,周围用重复的方式放上一群可爱的小白兔。这样的场景我们一看就知道是中秋,这是我们很传统、很中国、很具有民族性的场景,中国人都能明白这个场景的意义。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传统,所以我们才会理解这样的场景。
艺术的超常规视角,能够挖掘人们内心或者民族精神中的强烈力量,它观察、发掘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是(图片23)一个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拉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但我们很少这么仔细地观察它。这个年轻的艺术家把拉链的锯齿变成变成了一个个撅着屁股的小孩,两个小孩放在一起,加上中间的拉扣,组成了一个拉链。这样的作品放在门口作为引入的方式,会受到孩子和大人的欢迎。所以,看待问题的时候并不是一成不变,我们要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然后把它变成解决问题或是创作作品的根据。
七、艺术常态化接触方式
我们看另外一个例子,上图是瑞士的一个纪念性公园。公园是公共性的场所,这个公园还是一个纪念园区,是一个陵园。我们要创造一个纪念性场所的时候,一般的人会说,这个地方要有纪念碑一样的东西,然后周围种点树等等,这是一种常规的方式。然而,图片上的作品却带有艺术家超常规的视角。在四方的绿色草坪上,做了一个略微向上的用锈钢板包裹的水榭,里面是一个方形的水池,水池边的石碑排列在一起。
看到这样的场景时我们会考虑到,它的纪念性到底强不强?能不能反映出这个特殊场所的精神,或者能不能表现出它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呢?其实从这张图片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不同的冲击力。这样一做,倾斜的水坡,蓝天、云彩映照在水面上,下面的墓碑上刻着字。这种精神上的寓意非常强烈,我们想象中自己祭奠的人可能在在天上,站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缅怀亲友,祈盼逝去他们能够安宁。这是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创作。
在纪念过去时,我们是否也要思考未来?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不至于未来后悔?在这个方形的水池中的不同碑石面前,让我们想到了生和死的关联。换句话说,墓碑上面刻上了某人的名字就代表他已经逝去了。这也给了我们活着的人一个启示,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发奋图强,而不至于未来后悔,这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它并没有像一般城市的物质性设计那样,把所有事情都说清楚、说完,而是要你身处这个环境当中,去仔细思索他想表达的东西,让你感叹“原来是这样的”。
这种带艺术性的环境构筑方式,超出了常规的设计手段,把人的情感、联想、对问题的思考都统合到环境的构筑当中。这种设计理念为重新构筑了环境的文化含义。
七、借鉴欧美和日本的发展经验
在欧美或西方发达国家,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比我们早一步,并且早已大量加以实践。因此,在我们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公共环境特征的构筑上,可以借鉴这些经验。
首先,我们做过近邻日本的调查,日本在引入公共环境时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最早是在明治维新之前,那时候基本上就是一种宣扬:木头的或石头的、金属的,它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崇拜。到了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出现了经济的腾跃,它开始模仿西方,主要是欧洲的做法。它会把基座做得很高,上面做出非常大的雕塑,雕塑一般采用用青铜打造,形成非常地高大雕塑,人们都要往上看,带有瞻仰意味,纪念性非常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进入了经济快速增长期,人们越来越厌恶以前的战争,进入反思问题的年代,所以这里面会加入很多宣扬和平、爱、希望的意境。因此,它不会像以前一样,做到好几倍人体的尺度,而是变得比较小,最多是等比例或者1.5倍的人,非常亲切,线条非常柔和。一般常用飞翔的鸽子、柔美的女性(少女的形象、母子的形象),来宣扬人性、爱,表现柔美的一面。
到了上个世纪后半叶,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希望自己的城市环境要不同于其他其他的城市环境,要体现自己的特点。所以表现形式就会非常多,甚至有一些环境的设计跟建筑、公共场所结合得非常紧密。
比如上图这个建筑,它是一个地铁的出入口,把出入口艺术地变成了蝴蝶的形态,使整个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这样的方式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由于当时还出现了绿色和环保的概念,因此这里面还大量地利用了废旧物件,去跟环境结合,创造了一个与自然融合,再回收、再利用的形态。
到了21世纪,环保问题更加地突出,我们要更加注重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因此在开发新的城市综合体里面就开始鼓励企业、开发商把自己的空间拿出来,与城市的公共空间更加紧密地结合,开发出更加具有意义的公共环境的艺术设计或作品。丰田公司在名古屋火车站前面的总部大楼,就宣扬自己对地球母亲的认识:如果地球是绿色的那多好,如果我们不保护地球,那它就会变成旁边光秃秃的冰冷的地球(图片35),也有可能变成一个破破烂烂的地球。这种带有教育意义的企业自主行为,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居住的区域可以玩耍、观赏的,美化的形象也越来越多,在一些重要的地段或区域,开发的时候甚至把艺术家、艺术策展人、设计师结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要形成这样一种势头,要推动这样一种发展,背后需要有一些推力。我们不难想到行政政策、法律法规的推动力量,像美国叫《百分比艺术法》。在这个法律当中,规定公共建筑或者私人投资里面,拿出一定的比例(通常是1%到3%)来做环境艺术或者公共艺术行为、表演,甚至是公共环境艺术的项目。那么反过来,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补助或者说促进,比如在税收、容积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
日本也采取这样的方式,公共艺术法规的促进,差不多70年代就开始在日本出现了。一开始是美术评论家、雕塑家、建筑师在积极推动,并逐渐被政府、业主、开发商等看到。因为技术的手段越来越一致,城市就越来越千篇一律。那么,寻求在物质基础之外的有自己特点的东西,就会慢慢得到大家的认可。
70年代,日本开始引进欧美的百分比艺术法,比如从上面的表格上可以看到,神奈川县为了文化要建立“1%体系”,投入1%的资金去做公共环境艺术。名古屋市也提出了“1%景观工程事业体系”的措施。这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导致大家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开始尝试性地用艺术的方式来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自下而上的积极推动就变得很重要了。
根据2000年对日本国土交通省调查,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已有22个制定景观保护条例,通过条例的方式来推进公共环境艺术的发展。另外,有9个县正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占全部的三分之二。从立行政单位看,日本全国3252个市、区、镇、村当中,有339个已经制定了景观保护条例,129个正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在这样一个推手的推动下,普通的市民对于这方面的认知程度也非常高。
1968年,日本仓敷市景观条例开始制定,叫《仓敷市传统美观保护条例》,这部法律开始的时候主要侧重于保护文化性的、非物质性的东西。到1978年制定了《仓敷市传统建筑物群保护地区保护条例》,开始保护物质性的东西,比如建筑、广场、古树名目等,也纳入其中了。到了1990年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制定了《仓敷川沿岸传统建筑物群背景保护条例》。2000年的《仓敷市美观地区景观条例》,从区域范围、对象行为、建筑形式、经费 补助、管理部门等各个方面加以规定和鼓励保护措施。
在这里面,奈川县在公共环境艺术策略上又做了一次新的尝试,是第一个实施文化百分比法案的地方政府,这个法案明确了四个主要的事项:一是文化艺术1%体系:公共建筑建设费用的1%作为文化事业投入;二是确立行政形象政策;三是创作了出版物,提高公务员文化修养;四是普及行政的文化化,促进公务员行政管理的文化意识。教育和提高行政管理主体的思想意识,提升政府的公众形象,彻底贯彻执行文化艺术政策。
为此,奈川县建立了一个行政体系——文化行政推进本部(相当于一个部门)。这个部门有三个子项:一是行政文化推进会议,相当于一个专家讨论的机构;二是文化艺术1%体系推进委员会,也就是根据决议去做相关方面的工作;三是文化相关事业联络协调会议,换句话说,这里面可能会涉及到很多部门,这些部门之间如何相互沟通?所以联络、协调很重要,如果各干各的,最后就乱套了。这三个子层级的部门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结合,变成了一个体系化的能够相互协调的组织机构。
欧美的百分之一艺术法及实施案例,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美国“达拉斯市公共艺术政策”。在达拉斯的公共艺术策略当中,很明确地提出了公共建设投资的1.5%购置,不是1%,也不是3%,它取了一个中间值。那么,这1.5%的资金如何运用呢?它规定得非常仔细。第一,1%是用来购置建设的费用,也就是说我要拿出1.5%的资金,其中的1%,也就是三分之二的费用用来设计、购置、建设整个空间。那么,以后肯定会涉及到维修、维护、相关的活动,怎么办呢?剩下0.5%的一半(也就是0.25%)用来进行日常维护。环境需要有人去修缮维护,它做了一个明确地资金保护。另外一方面是相关的活动,比如刚才我们举的例子,圆明园当中可能会出现中秋时节的活动,活动参与的费用它也做了明确规定——0.25%的资金用来做相关的活动和推广、宣传的费用。1.5%的公共资金,从购置、设计、建设到后期的维护、运营、管理、活动都做了很明确地切分,来保证资金高效的利用。、
同时,这个创作与公共环境结合得到底好还是不好,市民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是有意义的还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做出一个评判。因此,在里面还有一个很明确的规定,如果大家投票,经过探讨、专家论证,结果创作不好,要把它拆除。在拆除的时候,公有资产必须经过一个拍卖、销售的过程。哪怕是1美元,都要经过这样的过程。这里面15%的费用是要给到艺术家或者艺术创作者手里的。那么,你想想看,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荣耀,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很强烈的批判。换句话说,如果这个东西投入了1000块,把这个东西做出来了,结果最后大家评判认为,这个东西要拆除,但是卖废铜烂铁可能只卖出去1块钱,但你还要到市政府去领出1毛5分钱,那对于创作者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奇耻大辱。所以创作者应该对自己的创作和公众负责,应该有很强的责任心、自觉感,否则你的项目就会被钉在耻辱的柱子上。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这样一种特征的确立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体系和制度的保护。那么我们看看它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手段和方法,美化了城市,创造了个性,提高了环境的品质,教育和宣传方面也获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根据1990年统计的数据,它吸引了游客,提升了产业的品质,直接贡献达到了4420万美元。它的背后提升的联动效益和对城市的自豪感,以及教育宣传所带来的社会效益,那是无可估量的。
那么在这里面,我们要学习的除了这个制度以外,就是如何选择改善环境的机制和方法。首先,有一个评选委员会,这个评选委员会按照制度来说,要有社区代表、艺术家、建筑师,与物质性环境结合,肯定要有景观设计师,还有城建管理方面的代表、政府的代表,这些代表人物构成了评选委员会,来公正、客观地选择好的艺术创作。
在评选出作品以后,还要由艺术委员会对它进行二次审核。二次审核里面又涉及到公共、公园、绿地等文化教育管理委员会的人员,相当于我们的园林局、城市管理、规划方面的专业人员;还有与艺术相关联的,比如说艺术家、艺术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学者等专业人士;还有主管文化事业的行政部门,比如我们的文化局、文化事业委员会、文联这样的机构里面的代表性人物;还有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同时对公益事业非常热心的市民代表。这些人构成了艺术委员会,对评选委员会选出来的公共环境艺术作品,进行二次确认。确认以后,交给像园林局或者是文化局这样具体的执行单位来执行,并且形成各种各样的审批程序,最后得到认可。所以它涉及到艺术评选委员会、艺术委员会、管理执行委员会(部门)和政府的行政审批部门四个部门,最后才能决定作品的出现。
但是,作品出现以后,并不是就结束了。通过一定时间的维护、管理以后,它需要再次确定它是否应该存在,这个作品是否真正代表该城市或地区的文化特征,也就是十年以后,还要进行再次评选。如果评选通过,它真正具有文化含义,能够代表城市的特征,那么它就成为达拉斯这个地方永恒的作品。这样通过不停地积累,它能够积累起来的代表这个城市真正意义上特征的东西就会非常多,地方的特征也会非常强烈。这不是一栋大楼所能体现出来的,而是真正生活在这里面的人达成的一种共识,所以对它的自豪感会非常地强,它的代表性也会非常强。
上面这组作品是来自于当地的真实生活现状。比如这个织毛衣的老奶奶,她就是本地的一个老妇人,每天都坐在街边的座椅上织毛衣,慢慢地人们觉得这就是街道上的一个场景,人们看到她就会知道这是什么街道。有一天这个老奶奶去世了,人们觉得这个街道没有她就缺少了很多的意义。因此把老奶奶生活的场景做了一个艺术装置(艺术作品),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放置在这儿。公园的长椅上,一个老奶奶在织毛衣——这个场景被当地人民和游客所喜爱,很多人专门去看这个故事发生的真实场所。旁边画画的场景同样如此,都是慢慢积累起来,形成了达拉斯非常著名的艺术特征,艺术与环境相融合的特征。同时,达拉斯的涂鸦艺术也变得非常有意义,成为了一个亮丽的文化现象。
欧美也好,日本发展的过程也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日本公共环境艺术特点与欧美相比,目的和方法是不一样的。
第一,出发点不同。 日本的政策核心并不是对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的经济支持,而是站在提高城市化、 城市功能和重视效率的总体环境品质的前提下,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面貌。 导入百分比文化政策实质是对现有文化政策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必要的专项补充。
第二,政策形成过程不同。日本是至下而上的形成过程,即地方政府制定的百分比文化政策和景观条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和促进了地域文化风格的形成。
第三,扶持重点的不同。日本的百分比文化政策的核心并不集中在优秀的艺术品和艺术活动上,而是集中在提高建筑空间和景观环境一体化设计和文化性的组合策略上。它不是用的传统的常规方式,而是借鉴了艺术创作和艺术的独特性,强调一个整体,建筑、空间、环境、城市风貌综合起来,形成一种组合的关系。以上几点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四,执行力度的不同。欧美国家的百分比文化政策是明确的国家法律文件,具有强制性和连续性。日本相对约束力较弱,在地方经济恶化的前提下,执行力度大为下降。
第五,自觉性的不同。日本大集团、大企业开始意识到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在追求环境品质和个性的需求下,大企业集团成为公共环境艺术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形成良性循环。
企业和资本方意识到重要性的时候,就会全身心地去投入,但是一旦认为这种东西对于它不是特别重要的时候,就会削弱这方面的投入。在这个层级上,我们国家要避免这种可能性的出现,应该加强它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并且保持对于这方面的态度。
另外,要提高环境设计、艺术设计的水平。这并不是说一个艺术品或者一个地方,而是一个整体、整盘的概念。包括城市设计的方方面面,像铺装、标志物、指示系统,甚至停车场的具体化,它的结构、方法、艺术,公共的公园、公共的广场,甚至车站等等这些公共设施,这些都需要整体化的构筑,使得人们在城市的方方面面都能够感受到很明确的形象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一个对我们有非常重要借鉴意义的是公共交流。我们知道,城市的发展都是有年代特征的。我们现在如果不去思考、记忆或者重新记录以前发生过的事情,那么这个城市在某个阶段就会断裂了,历史的连续性就会被减弱。因此,要促进形成地区的社会公共交流,进而去唤醒公众对本地区历史的记忆,把这些富有多样性的文化特征的东西挖掘出来,付诸于在城市公共空间当中,来加以利用、实现。
要积极促进艺术往正确方向发展。艺术发展的过程如果过于单一,那么它未来会形成另一种的千篇一律。因此,要鼓励自觉性、自发性的艺术创作,使得艺术更好地体现出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这样一个整体观念、目标与实现的阶段性,我们设定了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和策略。
近期的目标和策略:因为最开始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些标杆性的东西,在这个层面上,艺术性机构的策略和政策非常重要。我们国家已经有艺术基金了,艺术基金在这里面起的作用非常大。因为早期它需要有这样一种引入,让人慢慢意识到这个东西的重要性。那么,首先艺术的推广和宣传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同时,什么样的案例更好,什么样的策略和方式更值得借鉴,数据库的建立、案例的收集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另外,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东西的重要性,教育和普及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学校里面,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城市的发展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个地方的文化,过去的文化、当下的文化和未来要发展的东西,怎么与城市空间相结合;传统节日我们要尊重,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意识要得到发扬等等,这些方面需要这样的机构、这样的教育和宣传来积极推进,这是它近期的目标。
中期的目标和策略:首先,要建立一种类似于百分比艺术政策的机制。在某种意义上,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连续性,来鼓励更多的人,政府也好,民间机构也好,甚至私人企业也好,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改善我们生存的环境。从点开始,逐渐发展到线和面,来整体考量我们这个区域的环境变化。其次,在学校方面,要建立更加明确的教育体制,从小学、中学、大学,在这样的体系当中去强调这方面教育的作用。再次,要设立专项资金来加强公共环境艺术的研究,特别是方法论和策略方面的研究。最后,还要加强地域之间的交流和国际之间的交流,引入不同的思想、方式来发展自己城市里的环境特征,丰富和提高环境的品质。
远期的目标和策略:从远期来说,要实现公共环境艺术化最终的保证,也就是建立一个明确的体制。政策上的优惠、土地使用的方法、强制性的艺术投入、强制性的百分比方案,公共艺术基金的发展、社区发展模式的探讨,在远期里面都是核心点。
如果按照近期、中期和远期这样的方式和策略去发展,未来整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发展会非常稳健,同时也可以逐步建立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特点。
八、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经典案例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步骤方法下,我们来看一下国际上的一些重要案例。
重塑城市文化形象
首先,我们来看德国汉诺威的案例。在重塑城市文化形象,强调文化的地域特征上,德国的汉诺威做得是非常成功的。汉诺威是在“二战”后重建的,这个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被破坏得非常严重。
在1970年到1973年间,汉诺威这个工业城市在政府的倡导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艺术试验活动,叫街头艺术实验活动,这是由政府策划、资助的。就是在汉诺威建立一个公共艺术基地,丰富人们的生活环境,重塑城市的文化形象,摆脱工业城市那种乏味的千篇一律的城市印象。
那么,他们是怎么打造的呢?首先,由政府发起成立这样的活动,打造公共环境的艺术基地。汉诺威政府出资,通过街头艺术活动,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装置和环境相结合的方式,来美化城市的街道,美化自己的生存环境,打破原来千篇一律的感觉,拉近市民和艺术、环境、公共空间的关系。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全民参与,几乎每个人都被这样的活动所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当中,去改造原来僵硬的环境,慢慢地,人们开始从观望到参与,到喜欢,甚至当地一些企业家、民间机构开始捐赠,来买单,来创作,一起来做这件事情。通过这样的活动,这个城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汉诺威的城市形象得到了重塑,城市的文化形象得到了确立。
汉诺威的公共空间当中,有红色的柱状物体,有各种各样的石头雕塑,也有各种代表工业产品的二次创作,作品非常丰富。到了2010年,汉诺威中心已经改造公共环境有200多处。现在,汉诺威的公共环境艺术作品,从街头延展到公共车站、公交车站,开放到美术馆等等。汉诺威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的形象,转变成文化城市的形象,变成一个开放的旅游城市形象。更多的人更加热爱这座城市,全民甚至企业、机构也自发地参与/7,投入和维护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这是非常成功的,让人激动的城市文化现象的重构。
废墟上的文化名片
第二个案例是德国的卡塞尔。卡塞尔有一个著名的城市名片,叫卡塞尔文献展。卡塞尔,这个曾经为纳粹军团生产重型武器的城市,因遭到盟军的轰炸而变成废墟。这个曾经作为各种艺术节举办地 的“艺术名城”在德国战后十年的美术史上几乎留下了一页 空白。因此,战后卡塞尔提出“在废墟中重建一切”的口号,于1955年成立了卡塞尔文献展。文献展成立之初是为了复兴被纳粹污名的欧洲现代艺术,第 一届便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得到世界的关注。而之后参展的 艺术作品并不局限于绘画,场地不局限于最初的弗里德里希 美术馆而逐渐以户外雕塑和装置作品为主,关注的主题也以严肃的批判和反思而有别于其他艺术展。
第一,公司运营,政府服务。汉诺威是政府先投入,然后老百姓参加,全民参加,再带动机构、民营资本进入。卡塞尔一开始就直接用公司化运营,政府来服务。卡塞尔文献展有自己的股份公司负责筹款,而50%的资金来自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除此之外,政府负责协调媒体等公共资源,服务于文献展。
第二,它不是全民参与,而是提出了策展人机制,主题极具先锋性,别人没做的我们来做,换句话说,我们就想做第一。卡塞尔文献展成立了艺术家委员会,由委员会成员选择策展人,这样就能够保证卡塞尔文献展一向鲜明的主题风格,即关注破坏与重建、处理地区性和全球性的张力与关系,和过去、现在、未来的关联性。同时,策展人除了确定每年的文献 展主题外,还有权利选择参展艺术家及资金的分配和使用。
第三,投票机制,打造艺术花园。
所有参加卡塞尔文献展的公共艺术装置和雕塑作品,都会在展览结束后,通过当地公民投票的方式,保留一件作品,由政府出资购买并长久放置于展览所在地。这是一个很大的荣誉,这也是为何一进入卡塞尔就能看到无数伟大的公共艺术品的原因。同时,对整个城市来说,它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不断地积累优秀作品、优秀环境,然后把它构筑起来。这个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卡塞尔文献展的主要展场分布于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Museum Fridericianum)、文化火车站(Kulturbahnhof)、文献展厅(Documenta- Halle)、桔园宫(Orangerie)、宾丁啤酒厂(Binding-Brauerei)等。五年一次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潮,把卡塞尔从宁静带入喧闹,文献展也成为整个城市的节日。整个城市为之而动,街道、公共场地都派上了用场,各类展览作品和相关的艺术活动散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从某种意义上说,参观卡塞尔文献展也就成了一次文化艺术之旅,文化和艺术成为了生活的必然部分。
卡塞尔文献展如今已经与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立为世界三大艺术展。作为先锋艺术的实验现场,卡塞尔文献展已不仅仅属于德国,它已经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坐标,是西方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西方社会的时代镜像。而卡塞尔这个城市之名也与一个艺术展览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卡塞尔这个城市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圣地。
包容的多样性——聚集人气
在城市环境的整体改造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案例,比如日本的立川。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东京市出现“一极集中”现象,即 人口、政治、经济、文化集中于东京,亟需用多种形式,分散城市职能。因此,1992年,日本公共艺术策展人北川富朗通过竞标,在立川的原美军基地旧址的约6公顷地上,重新开发,使其担负起应有的文化职能。北川邀请了来自36个国家、不同出生地、拥有不同艺术手法的92位艺术家在立川市进行了多样化的创作,将美术的多样性填满立川这个城市,通过和环境的结合,把整个区域的艺术特征、文化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具体的方式就是:首先,探索为世界赋予各种多样性。1992年,冷战结束,各种矛盾问题浮出水面,北川富朗对能否通过立川这个城市的改造反映当前社会的多样性进行了深深的思索。因此,重新开发改造中,艺术着眼于“最大公约数”性质的东西,即共通性,放在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和装置概念笼统,掩盖了深层次的矛盾,又能体现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用艺术赋予公共设施生命。艺术品并不是简单地往城市当中一放就可以的,它要有自己的作用。因此,北川将目光投向了公路护柱、通风口等,它们是公共设施的附属品,是在建筑中被忽略的地方。用艺术赋予它们以生命,尽可能地让这些部位实现功能方面的艺术化。
第三,打造令人愉快的、有艺术感、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城市氛围。将立川打造成一个令人愉快的城市,一个可以让不同人都感到亲切的城市。不仅注重城市的使用功能,还要让城市在各种意义上深入大众,让城市与人心相结合。比如,泰国的僧侣艺术家蒙天·波玛(Montien Boonma)创作的作品。那时他的夫人年岁已高,正处于弥留之际。这件作品则是由数千个约4公斤重的钟堆积而成的祈福塔。有的作品用在柱子上刻字的方式,来强调有公害,就是环境污染会让人们产生精神上的问题。有的作品是一个座椅,但座椅像一个切开的小汽车,小孩子可以坐可以钻进里面,这些作品都赋予一定的意义,也具有使用的功能。同时,在丰富接头作品的基础上,与美术馆、大楼,以及个人或者共建筑进行结合,形成整个区域的艺术氛围,换句话说,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和环境结合的有功能性的艺术环境,也就是公共环境艺术作品,使人一到这个区域就知道这是立川。
这里不得不提到复合街区。城市复合街区是集店铺、住宅、写字楼建筑群,并结合广场和公共空间形成的小型城市综合体,而通过加入艺术元素,能够提升复合街区内的商业吸引力,促进业态的可持续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日本东京中心位置港区,由森稔领导的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建设,占地 11公顷的六本木新兴商业区。
六本木新区的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城市中心文化”与“垂直庭院城市”的理念,将城市高楼屋顶的空间装扮成绿色的广场和庭园,绿色步道串连整个城市空间。六本木新城综合楼实施了最大的绿化,让居民可以使用楼顶庭园。曲线绿篱、石墙、小河、小草坪与树木,把散置庭园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主题。世界知名的艺术家们创作的公众艺术作品和街头设施随处可见,同时在商业社区内设置美术馆,整个城区展现出充满艺术氛围的独特街景。全新的空间构成、使六本木山庄既有文化魅力,又能引起生活在东京这样大都市的人们对绿色空间的反思。由此扩展了整个都市的魅力。
艺术——新型社区的精神支柱
公共艺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公共交流和公共参与。以著名艺术家隋建国老师的“荷兰的山”项目为例。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个精神支柱,就像欧洲的每个城市必有一座教堂,中国的每个村庄必有一个祠堂。而在建立城市新社区时,美术馆、图书馆、音乐厅会代替过去的宗教建筑,成 为人们新的精神支柱。艺术品也具有这种作用。
在荷兰海牙市周边,有个预计十年完成的新开发区,这个开发区将容纳2万余人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居民。当地政府考虑到前来居住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在此居住后没有共同的文化根基,因此考虑和开发商一起,成立一个艺术基金会,每年选择一位艺术家和一个区域,建立公共艺术作品,并邀请 当地居民参与到艺术家的选择、构思及制作过程中,让艺术作品和新区的发展成为当地居民共同讨论的话题,进而共同建立属于自己的城市。
在现代社区当中,这种观念会越来越淡漠。但在“荷兰之山”这个项目取义对异国情调和彼岸的向往的“飞来峰”。这个作品是隋建国老师与海牙当地学校的学生一起,将在当地淘得的一枚沙粒,通过3D扫描放大到数米,变成金属焊接的网格式雕塑作品,立于当地的湖中,让它与当地的环境产生关联,也引发人们的回忆。而最后艺术作品的落成,无疑也让参与这个项目的孩子们充满成就感。这就让这个作品变成了孩子们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朋友、邻里所关注的中心点,作品来自于这个地方,又回到了这个地方,慢慢地它就会变成这个地方精神上的寄托。至少会成为这些孩子和他的家庭成员、周围邻居的精神寄托,甚至扩大到整个社区,成为扎根于他们心里的一个具有精神意义的作品。同时,它也改变了这个环境的整体属性,未来这个地方会被所有的当地百姓所认可、喜爱。
文化参与城市的复兴
艺术通过自己的设计手段去改变城市的印象,这是现代发展我们的一个趋势。比如纽卡斯尔,地处英国东北部,伦敦北部,欧洲工业革命在此兴起,是欧洲的中心地带,历史遗产丰富。这个城市因煤矿兴起,而一场火灾,使得这个城市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产业逐渐没落,人口外流,本地人口老化,社会问题突出。
纽卡斯尔的复兴理念不在于在城市中放置好看的雕塑,而是在于邀请当地的人文参与进来,在1996年的时候,这个城市决定与艺术家安东尼合作,建造“北方天使”项目,最后“北方天使”变成英国最著名的一个雕塑,它是对当地居民的见解,是英国文化的缩影,这个雕 塑相当于40万英国人的缩影。雕塑建成后,更多的艺术项目在纽卡斯尔开始,原本没有太多人的纽卡斯尔,如今变成了英国游客最多的城市之一。这个地方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这个城市越来越兴旺,有了新兴的产业核心。所以,艺术不仅可以美化一个城市,建立城市的文化形象,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一个产业的支柱,成为一个城市产业振兴的重要的途径和渠道。
下面有很多的纽卡斯尔城市的公共艺术,有荒郊野岭的大地艺术,也有在城市中与公共环境结合的公共环境艺术作品也好,这公共艺术使这座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九、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街头涂鸦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公共环境艺术就是涂鸦。现在很多人都爱乱涂乱画,我觉得过分压抑并不能解决问题,可以正确地引导。比如在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艺术家把乱七八糟的房子用很绚丽的红黄蓝绿的色彩加以拼画,俨然成为了这个地方的重要标志。这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形成了一个我们向往的城市空间,这种现象也逐渐被我们所喜爱。甚至我们投入并不是特别多,就能够彻底改变城市的风貌。
所以,艺术在解决城市千篇一律的环境风貌的过程当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我们在公共环境艺术的实践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在798对面的恒通创新园里面,我们慢慢地摆脱了传统的单一的建筑手段,而把更多的力量和资金集中到环境艺术上。
比如我们把原来的历史痕迹加以改变,跟空间、广场、周围的绿植相结合,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让很多人感叹“啊!这个是我们原来的工厂!”这是我们有记忆的为之而奋斗流汗的地方,尽管现在不一样,我们仍然能看到它的未来,能看到它真实的存在。又如,在朝阳大悦城的艺术计划里,我们把艺术引入到商业空间,既可以去观看,也可以去触摸,把商业氛围营造成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氛围。
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在改变城市的千篇一律这个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公共环境艺术未来的发展前途无量,它既需要有政策的支持,也需要我们自己行动起来,来改变我们生存的环境。
艺术是一个大量的投入,会不会有产出呢?我们从达拉斯、卡塞尔、汉诺威的城市发展可以看到,艺术具有很强的后续发展动力,也可以给我们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我们引用澳大利亚1994年“创新国家政策”的话作为我们的结束:文化政策是一项经济政策,文化创造财富,我们的文化产业每年创造130亿澳元的收益。文化附加值着价值,并且已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文化本身的传播就是价值,如文化吸引着旅游者和学生,对我们经济成功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613/9516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