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让文化扶贫带动脱贫攻坚不断前行

2017年06月15日 09:14

 

文化部于近日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目标,提出八项主要任务,并将定期组织督查调研,统筹推进落实。

《方案》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化发展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文化的“扶志”“扶智”作用充分体现。贫困地区的艺术创作不断繁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文化产业实现长足发展,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交流逐步扩大,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充实。

《方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文化扶贫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水平,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方案》提出八项主要任务:推动贫困地区艺术创作生产,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贫困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加快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促进贫困地区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推动贫困地区文化交流互通,加大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落实文化部定点扶贫工作。

凡事预则立。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章节,《方案》提出“八项主要任务”等,就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给具体工作划重点。就《方案》本身而言,起码传递了两个价值认知:一则,贫困是一种多维现象,经济贫困往往伴随着精神贫困、文化贫困的发生;二则,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项目,改良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态,不仅有助于物质脱贫,更有助于打破贫困地区代际固化的僵局。

《方案》里不仅有美好宏观的愿景,亦有新鲜热腾的“烙饼”。《方案》提出,利用2016至2017两年时间,在国家级贫困县范围内的民族自治县、边境县的行政村建设2.2万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启动“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建设项目,在中西部22个省份的839个贫困县,对乡镇文化站提升配置。这些见数字、见投入的制度安排,是文化扶贫的细微之处,更是扶贫效果的基本保证。

在文化扶贫工作中,需要澄清长期以来存在的两个误解:一是认为文化扶贫就是搭个台子唱场戏,形式上轰轰烈烈,内容上浮光掠影,不痛不痒不走心。对此,《方案》不仅关注文化扶贫的形式与内容,而且关注文化扶贫的硬件和投入。二是以为文化扶贫就是“额外的馈赠”,忽略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主线。今年3月,《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这是文化立法的一大步,标志着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从“行政呵护”迈向“法律保障”。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我党自建国初起就致力于解放生产力,通过生产扩大、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来推动国力提升。在改革开放之前,解决温饱问题,缓解普遍的贫困状况是我国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之后,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步解决了温饱这样最基本的问题,贫困问题的重点逐步转变为地区发展不均衡、个人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现阶段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脱贫。

传统意义上,扶贫应该主要是在经济物质上面进行帮扶,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提升。此次文化部印发的《方案》正是从文化方面入手,给予贫困地区更多的帮助。

扶贫重点在扶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扶贫看似扶人扶物,其实关键是扶心扶志。送肥下乡,送物到户,送技到人,近年来,各地的扶贫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在不断输血、不断捐送、不停慰问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脱贫难、脱贫慢、脱贫停滞的问题,甚至有少部分贫困人群催生出等、靠、要的思想和惯性,扶而不立,助而不变,顶而不起,坐等国家政策优待、靠地方政府养活,挟贫困以自立。此现象不仅是贫困户个人的懒惰思想,也是近年来部分地方在执行扶贫政策上缺乏深入研究,以捐、送、给为手段完成脱贫任务的后果,是一种懒政的表现。扶贫必须立志,一方面,要重视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心愿望,引导他们建立想脱贫、真脱贫、能脱贫的思想和信心,以内生为本主动脱贫、开动脑筋致富。另一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也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上下定决心,把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深入研究、反复推敲、寻求突破。无论是扶贫者还是贫困者本身,都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凝心聚力,共同应对困难、分析问题、破解难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扶贫关键在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简单的输血式、给予式扶贫并不能改变贫困主体的发展结构,不能解决引发贫困的根本性问题,即使有所作用,也是短期的,浅见的。扶贫要从制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着手,在技术扶助、项目输送和智力培育上下功夫。在具体实践中,应该以技术培训为主体,资金帮扶为辅助,拓宽贫困户的致富渠道,激发就业创业的内生动力,通过技术培训提高贫困人群的就业技能、增加个人的就业附加值,从而使贫困人口能够自谋职业、自我造血、自主脱贫。

扶贫核心在精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是对我党长期以来扶贫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如何做到“精准”,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社情民情复杂,所以在扶贫工作上,各地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和贫困人口的个体特征实施针对性的帮扶。如何揪出自身的问题和扶贫的症结,就需要我们广大扶贫干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开展上门走访、问需于民。

习近平总书记从2012年12月赶赴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省阜平县起,到2017年1月在河北张家口市考察脱贫攻坚工作,近5年来,开展了30多次扶贫调研,几乎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不仅说明了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总书记更是用实际行动表明,“精准扶贫”要设身处地,要调查研究。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俯下身子访民情,迈开步子跟民意,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发展,小康路上才能一个不掉队。

文化创造力就是经济发展力。相信通过文化扶贫,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充分发挥文化的“扶志”“扶智”作用,使精准扶贫取得实效,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定会奔腾而来。(谢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615/9517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