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姜波:考古学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2017年06月15日 09:00
姜波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所所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很高兴有机会跟在座的诸位做一个交流。“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非常热的词汇,各学科、各行业的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了解读。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考古学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考古的角度来看一看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底是什么样子。
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看一看海上丝绸之路到底跟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大家仔细推敲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海上丝绸之路跟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海上丝绸之路给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玉米、土豆、西红柿等等都是外来的作物。
现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在历史上中国人口很少有突破6000万的时候。后来,由于这些外来作物的引进,特别是土豆在中国的推广,导致了中国农产品的产量显著提升,然后人口就急剧增加了。到了乾隆六年,中国人口首次突破1亿,到了道光十四年,中国人口突破4个亿。4个亿的人口数量一直稳定到五四运动,稳定到抗战前夕,所以当时都讲四万万同胞。
大家可以看到,红薯也好,土豆也好,还有一个别名叫番薯。我到舟山去做调查的时候,舟山人现在都把红薯叫做红毛番薯,就是由外国人带到中国来的一种作物。
另外,咖啡和烟草也是从国外传进来的。1492年10月25日,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第一次看到印第安人在吸烟。仅仅过了100年,吸烟的习俗就风行了世界大陆,烟在世界人民的生活中已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家到欧洲旅游,可以看到现在男孩子吸烟的很少,女孩子吸烟还是很多。为什么呢?当时吸烟风俗传到欧洲大陆以后,是贵族的一种享受,所以贵族学校是鼓励学生吸烟的,甚至在十八世纪的时候,英国通过立法要求学校的女孩子、男孩子一定要吸烟,认为吸烟有益健康。
还有,辣椒也是外来传入的,是从墨西哥传入的。大家知道,周杰伦唱的《青花瓷》风行中国大陆,现在青花瓷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但是“青花”这个东西是外来的,是伊斯兰世界的一种东西。中国人传统的观念认为,青花是比较丧气的,一般不用,所以当时生产的青花瓷大量是外销的,销到现在的中东地区去,在中国是很少用的。
还有,现在打麻将人的很多,据说,这是源自海洋航行的一种娱乐方式,所以,麻将语言里面保留了很多生动的海上航行语言。比如,东南西北风、发财、一万、两万、三万,还有一条、二条、三条。有一种解释认为,当时的丝绸都是卷成一条一条的,押宝的时候,一条丝绸、二条丝绸、三条丝绸这么押宝,就是麻将中的一条、二条、三条,这个语言到现在还都保留。
海上丝绸带来了很多新的思想,大家可以看到佛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宗教在中国得到流行,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道教与儒教的信仰传统。
当然,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东西不仅仅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改变了我们的信仰,甚至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在中国古代的时候,福建、广东这一带出现了很多混血儿,这就是人口融入的一种特征。
图片1 德国柏林夏洛特王宫的瓷器室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在17、18世纪的时候,中国文化在欧洲广受欢迎,所以当时在建筑艺术方面出现了一个热点词汇——中国风。人们以懂得中国文化,懂得中国的艺术作为一种时尚,所以,在欧洲各国的王宫里都有瓷器室,专门用来收藏中国的瓷器,作为身份与地位的一种象征。上图是德国柏林夏洛特王宫的瓷器室,琳琅满目挂的都是中国瓷器,这是他们向别的人炫耀的一种身份象征。在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个王宫里面也有这种瓷器室,墙上挂的密密麻麻的都是中国瓷器。
中国古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可以看到,当时中国文化风行欧洲,那么,中国古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现在交通工具很发达,有网络有航空,大家可以到处旅游,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世界,但是中国人在古代的时候没有这些条件。
图片2 1493年确立的教皇子午线
我们先看看现在的一张世界航海图,这是整个世界大陆与航线的一个分布,大家看到正中间有一条红线,这个是1493年确立的教皇子午线。最早开始航海的两个国家很重要,一个是西班牙,一个是葡萄牙。这两个国家在教会的干涉下形成了一个妥协,红线以东的都归葡萄牙,红线以西的都归西班牙。但是第二年的时候葡萄牙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把这个线往西挪了一下。大家看到,黄线就是第二年挪的这条线,这条线对现在的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什么?黄线以西的地方,像南美洲、中美洲的国家基本上都说西班牙语,就是因为当时是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而黄线以东的地方,像非洲到伊朗的波斯湾口,到印度,到印度尼西亚,一直到中国的澳门这一带是葡萄牙人的航线,所以澳门现在还跟葡萄牙有关系。地图上的黄线纵跨巴西,所以巴西是南美洲大陆唯一一个说葡萄牙语的国家。
图片3 大明混一图
当时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是大明混一图,是1389年中国人画的世界地图。大家可以看到东部这一块就是中国沿海这一带,从渤海开始一直到海南岛这一带画得相对而言是准确的,但是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中南半岛,就是越南和泰国所在的区域没有画出来,印度画得很小,左边是非洲、波斯湾,可以看到他对外部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而这些知识在当时中国人看来遥不可及,这些有限的知识还是阿拉伯人传进来的。
图片4 瑞典海船
图片5 郑和航海图
中国人当时也向世界发起了征服世界的航海运动,特别是郑和航海,明代1405年到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这是当年郑和画下的一个航海图,他是用中国传统的卷轴画的方式,从南京一直到波斯湾口,整个航线画出来了。这个图可能大家看起来不太习惯,但是我们用现在的地图来复原的话,可以看出,郑和从南京出发到福州,到越南,到印度尼西亚的旧港,到马来西亚,到斯里兰卡,到印度,最后到波斯湾口的忽鲁谟斯。
图片6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1602年,利玛窦画了《坤舆万国全图》,中国人才真正知道了世界是什么样。大家可以看到,美洲大陆、欧亚大陆、非洲都是比较准确地画出来了,到这个时候,中国的上层知识分子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原来地球是圆的,但是这个图还是有一点点缺陷,澳大利亚没有画出来,这是中国人后来才得到的知识。
图片7 牛津大学藏“雪尔登地图”
这是一张在牛津大学收藏的《雪尔登地图》,它在前几年是世界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为什么?这个地图上面有很多航线,在南海海域分布了密密麻麻的航线,这张图长期被人遗忘,进入牛津大学图书馆以后,后来偶然被重新发现,这张图我也到现场去看过。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人从福建广东这边出发到东南亚去的航线很多。现在有关南海问题在国际上争论很多,但是,真正利用南海,在南海进行开发,进行航海活动行为,中国是最多、最久的。我们现在在南海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做水下考古,发现的文物、沉船基本上都是中国的,所以考古跟现在的政治也是密切相关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
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学术上的含义。首先,是古典时代,不是我们现在的大航海时代;第二,它的航向是固定的,从哪个地方到哪个地方一定要按照季节来行动,船通过季风为动力进行航行,不是现在用蒸汽轮机或者是电力推动的大轮船;另外,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活动的主要是古代中国人、印度人和波斯人。大家现在看伊朗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比较小,但是在那个时代波斯人在海上的影响是很大的,波斯语是当时国际上的通用语言。所以,郑和航海的时候特地跑到泉州去找人。找什么人?通事,也就是翻译,能够同时说汉语和波斯语的人。
图片8 海上丝绸之路:文明板块的交流
大家看这张地图,我在上面画了三个圈,东边是中国文明,中间是印度文明,西边是波斯阿拉伯文明。这三大文明通过海上贸易进行交流,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海上丝绸之路。
图片9 季风吹拂下的土地
西方一本学术名著叫《季风吹拂下的土地》,在中国东南沿海到东南亚地区,每年冬季的时候刮东北季风,季风从中国大陆吹向印度尼西亚方向,所以,船可以在冬季出发,吹过去。到了夏季,风向转了,从东南亚再吹回中国。所以,古代中国人航海以一年作为一个周期,冬天出去夏天回来。季风很守时,也很守信,所以古代中国人把这个风叫信风。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航海的传统技艺里面,对风的祭祀很重要。
图片10 泉州·淳熙十年祈风题记
在泉州可以看到宋代的一款提刻,上面写道,“遣舶祈风于延福寺”“修故事也”,也就是说,按照惯例在出海的时候搞一个祭祀活动,祈求有好风,一帆风顺到达目的地。这种技艺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们现在做水下考古,在泉州或者海南岛等地找当地渔民的船,渔民还会搞祭祀活动。什么时候出海?走什么样的路线?到什么样的地方应该怎么转向?我们得听他们的。不过,这种东西也在被遗忘,因为现在都有导航系统,渔民逐渐丧失这方面的能力了。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矿产资源与人文地理
那么,海上丝绸之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不同区域之间有交换的需求。中国人拿出去的东西是什么?主要是瓷器、丝绸、茶叶、铁器和铜钱。我们现在做水下考古发掘的时候,往往一船东西捞上来,满满的都是瓷器,像丝绸这类东西可能大部分都腐烂掉了。另外,有两样东西很值得重视,一个是铁器,一个是铜钱。东南亚国家不产铁,当时要从中国进口,草原地区也一样,蒙元帝国也没有铁,要从中原地区输入铁。所以,在当时铁的出口是很重要的一个贸易行为。还有一个是铜钱,当时中国的铜钱就像现在的美元一样,世界通行货币。
东南亚国家出口什么东西呢?名贵的木材。我到福建的莆田做海上丝绸之路的调查,我看到当地人财富积累得很厉害。一个私人老板的博物馆里摆着各种各样的沉香木。我一看沉香木都被摸得溜光溜光的,我就问他,这个怎么会摸得这么光。他说,这个是有收藏历史的,30年代、40年代的时候,日本人从印度尼西亚那里把这些沉香木淘过来,在日本收藏一段时间;到70年代、80年代的时候,台湾的经济实力上来,台湾人再从日本人手上买过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收藏;现在大陆的人有钱了,大陆人再从台湾买过来。然后,我就跟他说,你这个像击鼓传花一样的,现在这么高的价位,一根就跟桌子这么长的木头就是100多万,我说你以后准备再传给谁?他说,以后越南人可能会富起来,我准备把这个东西再卖给越南人。
“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很多不同的称呼,比如说陶瓷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白银之路等等,但是总体上而言,“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学术术语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在当时海上贸易的时候,丝绸的含金量是最高的。有人统计过,一艘从澳门开往马尼拉的海船,上面的货物一共价值20万比索,其中19万比索的价值是由丝绸所有,所以,95%的价值含量体现在丝绸方面。大家现在旅行的时候还有这样的记忆,比如说我要出差了,我要把重要的东西先收拾一下。怎么说呢?我收拾一下细软,细软是最重要的。在古代就是这样,丝绸这一类的含金量最高。
当然,白银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在明清的时候,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金融帝国。中国不是盛产白银的国家,但是世界各国的白银都聚集到中国来,像秘鲁的白银,像墨西哥的白银,像西班牙从别的地方收集的白银,像日本产的白银都大规模地流向中国。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向外输出丝绸和瓷器的规模很大,换回来的通货就是白银。白银进入中国以后,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明代政治家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改变了中国征税的传统,以前征税都是征铜钱,到张居正征税的时候征白银。现在中国人说一个人很富裕叫“穿金戴银”,明清以前是不这么说的,因为只有到了明清海外贸易发展起来,体现财富以金银作为衡量标准以后才会这么说。可惜的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的外流,一个是鸦片的输入,一个是战争赔款。所以,林则徐在奏折里面写到,说鸦片贸易的后果是中国不但没有打仗的兵了,也没有充饷的银,这就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一种逆转。
考古学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考古的人怎么解读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要用考古的材料说话,包括沉船、古代的港口,还有考古发掘出来的外来贸易品。我们研究这些目的是要了解海上丝绸之路不同族群之间语言与宗教流动的情况,是通过“物”来看“人”的活动,这是考古学家所要做的事情。
海上丝绸之路从汉代开始就兴起了,唐代的时候盛行,中国的官方贸易极盛是在郑和航海时代,民间贸易极盛是明代的隆庆开海,就是允许老百姓自己出海做生意了。现在江浙一带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你要到那个地方走一走,你就知道中国GDP的增值有可能比官方估计的数字高,因为民间贸易非常发达,不少都没有进入到官方统计的数字。
清代中期以后,西方殖民者建立起了航海网络贸易体系,中国人逐渐退出海洋贸易,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下面我们来讲一讲考古发现的东西,汉代的时候广西合浦是对外贸易港口,我们在广西合浦发掘了一些汉墓,墓葬距今大概2000年。
图片11 合浦:汉代的舶来品
这是从波斯湾地区来的波斯釉陶,上面的一件是波斯釉陶壶,这种东西是中国没有的,下面的那件是一个蓝釉的玻璃器,这个也是从中东地区,或者是从地中海世界过来的。
图片12 合浦出土金花球串饰
这是一个金花球串饰项链一样的东西,它很典型的就是下面的花球,把黄金饰品做得很精细,这是地中海那边的风格。
图片13 合浦出土蚀花缠丝玛瑙串饰
这个是印度地区出产的蚀花缠丝玛瑙串饰,它是一种特殊的工艺,看上去像缠了丝一样的玛瑙。这是印度风格的东西,在汉代传到了中国,现在它经常在国内的各个博物馆展览。
刚才讲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达到很成熟的形态,为什么呢?因为唐代文献《广州通海夷道》记载,“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海南岛东南角)。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劳山(越南占婆岛),山在环王国(占城)东二百里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又一日行至门毒国,又一日行至古旦国,又半日行至奔陀浪州。又两日行到军突弄山(越南昆仑岛)。又五日行至海蛱(马六甲),蕃人谓之质,南北百里,北岸则罗越国,南岸则佛逝国,佛逝国东水行四、五日至柯陵国(爪哇)”。从中国出发怎么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甚至是印度洋海域,它记得非常清楚,航线是非常成熟的航线,所以,至少唐代的时候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到了很成熟的形态。
那么,为什么中国要走向海洋?
世界强国都是面向海洋的国家,如果一个国家只局限在内陆,它一定很难走上向强盛。从贸易的角度来看,海洋贸易的规模与力度远远超过陆路。
图片14 瑞典“海尔德马尔森号”沉船
这是1752年沉没的一艘沉船——瑞典“海尔德马尔森号”,大家可以看到,一艘沉船打捞起来的物品就有这么多,货柜柜架上面堆的满满当当都是,包括23.9万件瓷器和68.7万磅茶叶。大家想想,如果用骆驼经过沙漠的线路,从中国把东西运到中东去,一匹骆驼能运多少瓷器,运200公斤已经很多了。所以,海洋贸易才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另外,海洋贸易改变了现在的经济形态。大家知道,西方各个国家在追求海洋贸易的时候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大家可能知道最多的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但实际上先驱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它给世界经济的遗产就是“股份责任有限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跟海洋贸易有关系。大家都知道,做海洋贸易利润很高,但是风险也很大。航行到了海上以后,船有可能回不来了,船没了,水手没了,船长没了,这样的话母公司会承担很大的风险,有可能会倾家荡产。为了避免公司垮台,必须要有一种制度体系管控风险。比如,我到中国弄一艘船做生意,大家每人出100块钱,出了问题以后,我赔到100块钱就不用再赔了,这样的话,母公司是安全的,所以股份责任有限公司就是这么出来的,到现在还对我们的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炒股票的,股票跟海洋贸易是有关系的,现在股市不太好,大家做得不好,也不用太灰心。很多很有名的人做股票也一样赔钱,我们都知道牛顿是一个很著名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他也去买过股票,买的是英国南海公司,这个公司是到南美洲的东南沿海做海洋贸易的,结果赔了十年的工资。他当时一年的年薪大概是2000多英镑,赔了十年,后来牛顿发了一声感慨:“我可以精确地计算天体的运行,可是我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追逐海洋贸易,就是因为它的利润是非常高的。有一艘很著名的沉船叫哥德堡号,1745年9月12日在瑞典海域沉没。这艘船是从中国广东起航的,马上就到家了,岸上的人知道这个船即将靠岸,已经开始搞欢迎仪式了,结果离岸还有900米的时候,那个船突然一下沉没了。按照档案记载,这个船上大概有700吨的中国货物,估价是2.5—2.7亿的瑞典银币。这个船沉没了,人没有死,都救上来了。然后人们就对沉船进行打捞,打捞到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在市场拍卖以后,不但把所有的成本收回了,还盈利了14%。
所以大家可以看一看海洋利润的贸易是多么的高,所以西方国家那么疯狂地开展海外贸易是有原因的。瑞典为了表示跟中国的友谊,也曾经把这个船重新再造了一遍,而且放在海上用风帆进行贸易,到了中国广州,这是当时快到中国的时候拍的一张照片,胡锦涛主席还有瑞典的国王都登上过这艘船。
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很多的文化遗产景观,比如说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大家要是去旅游的话,还可以看到不少文化遗产景观,而且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
图片15 郑和行香碑
泉州港是郑和航海经过的重要港口之一,泉州现在还保留了一块“郑和行香碑”,上面写得很清楚: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忽鲁谟斯就是现在的波斯湾口的霍尔木兹岛,这是永乐十五年郑和航海的时候留下的一块碑。
图片16 泉州天后宫
泉州这个港口有个特点,有很多的天后宫或者是天妃宫,这是妈祖信仰的庙宇。妈祖信仰是中国古代东南沿海航海技艺里面一个重要的信仰传统。有人统计了一下,由于福建人和江浙人的海外迁移,在全世界各地大概有5000-6000所妈祖庙。
现在做考古发掘的时候,还能发现很多外国人在泉州留下的遗迹,比如说有埃及人、也门人、印度人等。
图片17 埃及人依卜·阿卜杜拉留下的“番客墓”碑
这是一个墓碑,上面有阿拉伯文,下面写着那个人的名字是依卜·阿卜杜拉,是一个埃及人。另外,上面也用汉字写了“番客墓”。番客是当时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番就是外国人,但是这个番写了一个错别字,我们现在的中学生错别字多,那时候外国人写中国字也不大好写。
图片18 锡兰王子后裔墓碑
埃及人在中国生活并不是一个孤例,还有比如说泉州有一个族群祖先是斯里兰卡人,明清的时候到中国来做生意,后来就定居泉州,一直繁衍到现在,他们后来改了中国人的汉姓——世氏,但是墓碑上还注明锡兰,锡兰就是古代的斯里兰卡。
当然,泉州还有很多外来的宗教遗迹,比如说伊斯兰教的遗迹、基督教的遗迹、印度教的遗迹、摩尼教的遗迹等。
图片19 泉州清净寺遗迹
这是泉州清净寺,公元1009年建立的一个清真寺,这是一个礼拜堂的遗迹。
图片20 泉州的番佛寺与印度教石刻
另外还有印度教的遗迹,这个是在泉州发现的一个印度教神像的石刻。大家可以看到,从印度到缅甸,到泰国,到柬埔寨,再到越南南部古代一个国家叫扶南,然后再到中国的广州,然后再到泉州,这是印度教向东传播的一个线路。从目前的考古材料看到,泉州大概是印度教向东传播的一个最北端或者最东端,当然印度教跟佛教很接近,向外传播的时候往往是结合在一块,所以中国人看印度教东西的时候,觉得跟佛教很像。中国人把这种印度教的东西叫番佛寺,就是外国人的佛寺,泉州就有番佛寺。
图片21 泉州摩尼教遗迹
另外还有摩尼教,摩尼教就是明教,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也是很大的,现在看不到了。大家知道,明朝为什么叫明朝,就是因为跟摩尼教有关,当时摩尼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传播很广,称之为明教,主佛叫摩尼光佛。朱元璋受到这个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以“明”作为帝国的称呼,所以叫明朝。
图片22 泉州景教徒墓碑
另外还有基督教在泉州,大家看到上面有十字架,当时叫景教,现在人叫基督教了。
沉船水下考古
下面再介绍一下水下考古,这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最直观的材料,水下考古的材料很多,不但有中国的沉船,也有周边国家的沉船。很多沉船跟中国都有关系,有的船就是中国的船,有的船上载的是中国的文物,我给大家简单介绍几个。
图片23 水下沉船考古示意图
这是我们做水下考古的一个示意图,大家可以看到,海面上有一个工作平台,中间这一层是潜水,下面是做水下发掘。水下考古实际上是比较烧钱的,中国现在做水下考古是后起之秀,在这以前中国人做水下考古做的很少。为什么呢?就因为太费钱了。你租一艘船,大型的工作平台,一天的租金就是10万块钱,所以做起来很费钱,但是中国人现在有钱了,现在中国的水下考古是全世界最有钱的行业之一。所以,我们可以在海上把一艘船用一个巨大的铁箱子装好之后,打捞起来,然后在岸上建一个博物馆,在博物馆里面慢慢发掘。
图片24 “南海一号”调查工作船
“南海一号”:满载出海的中国商船
1987年,英国人阳江海域寻找他们的一艘沉船,他们动用了很多设备来找,找来找去他们的船没有找到,却找到了中国南宋时候的一条沉船,就是“南海一号”。
这艘船我们投了很多钱,花了大概一个亿左右的资金,在水底做了一个30米长、9米高的铁箱子把整个船套起来,在海上吊运到岸边,然后在广东的阳江建立一个博物馆叫水晶宫,我们在馆里面进行发掘。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水下考古队员的一个梦想,为什么呢?你在水下做工作的时候还是很困难的。首先,能见度有问题;第二,你的水下工作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有的时候水一下子就混了;第三,在水下做动作很费劲,掉了一双拖鞋让你穿上,要穿半天才能穿上。所以我们把这个船捞到岸上来慢慢做的话,可以掌握很多很多古代沉船的信息。
当时,南海一号发掘的时候,上面覆盖了很多瘀泥,要首先把瘀泥做一定的清洗,所以要抽泥,要有工程队的人做冲泥作业。当然,我们考古的人还是很细心,说这个泥哗哗哗地抽走,里面会不会有文物,然后我们就把抽上来的泥慢慢过滤清洗一下,清洗之后,发现里面有戒指,黄金的戒指上面还有宝石。
图片25 “南海一号”:满载出海的中国商船
这个是博物馆中的“南海一号”,我们把表层的东西清理完了以后,就是这个情形。大家看到,这个船是横向摆的,一个一个都是隔舱,船上的货物堆积的满满当当的,非常非常多,瓷器的数量可能要超过十万件。可以说,船上凡是有空隙的地方他都占用了,一件大的瓷器里面可能会装很多小的瓷器,充分利用了空间。
图片26 “南海一号”上的瓷器
这是船上捞起来的瓷器,大家可以看到都是精品瓷器。我也做过很多年陆地考古发掘,我的感受就是海上发掘出来的文物精品比较多,很干净很漂亮,这件东西就跟新的一样。
图片26 南海一号出土瓷器
这是最新清理出来的,大家看到有福建的德化窑,叫中国白,它那个瓷器非常白,非常漂亮。另外,还有一件器物上面写着“舱前公用”,这个器物可能是摆在船舱最前面的地方,供船员公用的,大家也可以想象当时的人在船上生活。
图片26 南海一号瓷器
这个是仿造外面的金银器做的一件瓷器,我们叫执壶,就是说酒具。
图片27 南海一号出水文物
这是当初1987年找南海一号的时候,人家用抓斗去抓了一下,看是不是一条船,结果一抓起来里面有这个东西,一个黄金的链子1.8米,很粗。当时抓上来以后,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了。不过,当时那个抓斗抓的是船的最后面,抓坏了一点点,如果它抓在船中间那就惨了,整个一船的文物损失就惨重了。
图片28 南海一号出水戒指
这个就是抽泥的时候抽出来的戒指,南海一号的发现印证了一句话,就是说发现一艘沉船等于发现了一个博物馆,都是几十万件的文物出来。所以,法国人极力发展水下考古,他们在他们的海域里面找到了大概1.7万艘沉船,每一条沉船都是一个博物馆。所以法国的文化部长说过一句话,海洋是人类最大的博物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个沉船沉到1000、2000米深的地方以后,能见度不好,但是水温很低,也没有生物的侵害,文物会保存的非常好,捞上来都跟新的一样。
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西沙开展水下考古的一些情况,到了西沙才知道,天真的是很蓝,水真的是很清,可以看见七种颜色的水。
图片29 2009-2011年西沙水下考古调查
这是我们2009年到2011年在西沙做水下考古的一个照片,大家看到,海水是很清的。我们也在舟山群岛做水下考古,找沉船,但是因为环境污染比较厉害,舟山的群岛这个地方的水很浑,能见度是0。所以,我们水下考古也很可怜,在水下找东西摸,一鼻子顶上一条船了,啊,这是一条船。舟山人跟我也讲,说为什么舟山的海鲜好吃,因为舟山海鲜在水底下活动性很强。为什么呢?它是要去凭感觉逮东西吃的,都是武林高手,所以舟山带鱼很有名。
到了西沙完全是另外的一种,很清晰,能看得很远、很深。西沙群岛是中国人开发海洋的一个重要海域。比如北礁地区是中国人古代航海的一个重要的坐标性地区,那个地方的船沉得很多。
古代在海上航行是很危险的,有的地方看上去风平浪静,但是下面有暗礁,古代的木船体积庞大,一般的船都是30米长左右,载着满满一船的货物,撞上去的时候一下子就坏了,就会沉在那个地方。
我去过南沙洲,南沙洲上有考古遗迹,是什么呢?当时,肯定是有一艘船在附近出事了,古代的人就把东西往岸上搬,留下了一些遗迹。我当时看见货物遗迹的时候心里很沉重。那些人登上这个岛以后,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人再来,他才会有生还的希望。
图片30 西沙“华光礁一号”沉船
这是一艘很有名的船,这是中国人在远海打捞出来第一艘船,叫华光礁一号,也是宋代的。大家可以看到表层简单清理以后,水下沉船上发现的瓷器,这是中国龙泉窑的瓷器,也是摆得密密麻麻的,这个船打捞以后现在文物都堆放在海南省博物馆。
图片31 西沙群岛华光礁出水青瓷器
这是龙泉窑的瓷器。
图片32 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的德化窑瓷器
这是发掘出的粉盒,一个一个的小盒子,这个东西适应了香料贸易的需要,在我们国内发现的还不是特别多,但是在海外的沉船上发现了很多,因为这种东西就是适应海外市场的。
所以在当时的西方和中东地区,把中国瓷器称为中国白金,他看见那个瓷器,你想他们平时用的东西就是陶器,就是那种砂陶或者黑陶,等到他们看到这样的瓷器的时候,他真是觉得宝贝的不得了,所以中国人当时还是很牛气的,中国瓷器最好的是留在国内市场,运到外面去的一定是最差的大陆货,在我们看是大陆货,但是人家看来就稀奇的不得了,这个就像日本人现在卖丰田汽车,最好的产品销售在国内,其次销往欧美,最差的卖到中国来。
图片33 “碗礁一号”沉船水下考古工作船
再看另外一艘沉船,在福建的平潭发现了一条清代康熙年间的沉船,这是2005年发掘的。这条沉船发现的瓷器是真正的精品瓷,我做了这么多年考古,看到的沉船里面出瓷器出的最精彩的就是这艘船。
图片34 “碗礁一号”沉船遗址部分出水瓷器
大家看到船上的瓷器一摞一摞堆在那里,这个就是像酒杯一样的,我记得在我们老家把这种杯子叫做泡盅,就是中国古代人喝一杯酒不叫喝一杯酒,叫喝一泡酒,这个话到现在还在用。
图片35 “碗礁一号”沉船遗址部分出水瓷器
有的时候,发掘沉船考古对古董商是巨大的冲击,所以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联合国教科文通过一个公约,反对商业打捞沉船。为什么呢?印度尼西亚曾经发掘过一艘沉船,打捞起来很多瓷器,很完整,但是也有很多残缺的瓷器,打捞公司为了使它手上完整的瓷器价值保持下来,把残缺的瓷器全部粉碎打碎,27万件,全部再倒回大海。
图片36 “碗礁一号”沉船遗址部分出水瓷器
这是我们在船上摆开了以后,那么多的瓷器都是精品瓷。考古人员在当时可以随便摸,但是一旦交到博物馆,我们再去看就摸不了了。
图片37 出水瓷器的浸泡
海底捞出来的瓷器都需要进行脱盐、脱水、脱硫的处理,因为它含盐量很高,所以一般要用水浸泡一段时间,我们专业术语叫脱盐。
图片38 人物故事题材瓷器
这是人物故事题材的瓷器,很生动。
图片39 竹枝梅瓷器
另外,还有这样的瓷器,从艺术的境界来说这个是竹枝梅,非常精彩,寥寥数笔,尽得风流。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在海外发现的中国沉船,在韩国的新安曾经发现一条沉船引起世界轰动。沉船上面有中国的文物,有韩国的文物,也有日本的文物。日本学者说是日本的船,韩国人说是韩国的船,后来大家一研究发现这是中国船,没有任何问题。为什么?沉船上面有秤砣,写着“庆元路”,庆元路是中国古代对宁波港的称呼;船上还有元代的题记叫至治三年(1323年);另外,从造船技术上看也是中国船,现在中国东南沿海造船还有这个技术,就是船头、船尾榫眼里会放上一枚铜镜、七枚铜钱,叫七星伴明月,这个沉船上面就有这个东西,一看就是中国船,因为外国人不会这样做。
我前面埋了一个伏笔,就是讲到中国输出的商品里面有很多铜钱。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的时候,中国政府一再颁布条令,禁止铜钱出口,说铜钱出口太多了会影响国内的币值,影响国内的货币流通。我读到这样的文献觉得很奇怪,这能输出多少钱出去啊,还能影响中国本土的钱?后来,看到日本、韩国、越南,甚至印度尼西亚一带都用中国钱作为货币流通,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艘船上一下发现有800万枚铜钱(28吨),从这个船就可以看到当时的铜钱输出确实是很大量的,已经影响到国内的货币流通了。
图片40 日本福冈出土中国铜钱的陶瓮(约10万枚)
这是我在日本的一个博物馆拍的。这个陶瓮遗址,发掘出来一看,里面装的中国铜钱大概有10万枚,所以,中国铜钱外流确实很厉害。
图片41 韩国·新安沉船
这是新安沉船,因为当时韩国没有水下考古队伍,是海军的潜水员打捞起来的,打捞起来以后对这个船做了一个简单复原,大致是这样的。
图片42 “庆元路”铁权
这就是我刚才讲到的秤砣,上面有“庆元路”三个字,充分证明这条船是中国出去的船。
图片43 景德镇窑双耳罐
另外这上面出土的有景德镇的双耳罐瓷器,也是寥寥数笔就把艺术气息渲染的很足的一件作品。
图片44 新安沉船出土荷叶盖罐(元·至治三年)
这是一件荷叶盖罐,是畅销全球的一种瓷器产品。它的盖子做得像荷叶一样,很生动。
图片45 龙泉窑玉壶春瓶 元代仿古青铜器
这是龙泉窑的玉壶春瓶,从造型和釉色来看,这真的是一件很高水平的作品。
我推测,当时这艘船上可能有古董商。为什么呢?发掘的时候发现这个船收了很多元代的古董,那个时候就有外国人到中国来收购古董了。
图片46 湖州镜
当时这个船上发现很多铜镜,有双鱼纹的铜镜。因为韩国很多墓葬里面发现有铜镜,所以韩国人认为这是一艘韩国船,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中国运过去的湖州镜。
图片47 漳州窑、月港与越南沉船
在越南也发现了很多中国的沉船。右侧的这件瓷器是中国漳州窑烧造的瓷器,左手边的瓷器是从越南的一艘沉船叫平顺号上打捞出来的。大家可以想象到,漳州窑烧造的瓷器,从漳州月港出海,最后在越南境内被发现了,从生产到集散到销售终端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图片48 越南朱豆窑瓷器
这个是越南人的一个窑子生产的瓷器,这个从越南另外一条沉船——占婆号——上发掘出来的。很有意思,它上面瓷器都是越南本土的瓷器,叫朱豆窑,而且这个船上发现了人体的遗骸。
水下考古很难发现人体遗骸,因为海水的侵蚀,或者是由于逃生的需要,当时船上的人可能都跑了。一般沉船上有船货,很少发现人。我们最近在做甲午海战的沉船考古,在辽宁的丹东港找到了两艘沉舰,有一艘可能就是致远舰,现在正在做水下考古的工作。令我很惊讶的是,上面发现了人的骨头,所以我们立马叫水下队员做了一个简单的仪式,并把骨头封存起来,这是我们清朝水师的忠魂,所以要对他表示我们的尊敬。
图片49 越南瓷器
这是越南仿制的中国瓷器,连汉字都有。
图片50 占婆号·中国水手用景德镇窑瓷器
有意思的是,这艘船上运的货物都是越南货物,但是有可能这个船上的水手都是中国人。为什么呢?有一套餐具一类的瓷器全是中国景德镇窑的,经过研究后说是水手用的瓷器,所以这个船的水手都是中国人。
另外马来西亚也发现了沉船。研究经济史的话,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中国有一段时间实行海禁政策,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市场里面中国瓷器少了。在中国瓷器少了的时候,日本瓷器、越南瓷器还有泰国瓷器开始出现,逐渐流行,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到了隆庆开海,就是明代的隆庆年间中国重新开放海禁,可以出去做生意了,中国瓷器很快又一统天下,那些瓷器就销声匿迹了。
我们再来看看最近几年发现的沉船,特别是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的沉船,像印旦号、黑石号、井里汶号和泰兴号沉船,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其中,最有影响的船是黑石号,因为这个船上有一个唐代宝历二年的铭文,可以确认是公元826年前后的一艘船。这个船不是中国船,可能是东南亚或者是阿拉伯世界的帆船,这个船上发现了很多中国的瓷器。
图片51 黑石号沉船复原模型
这是黑石号沉船的复原模型,大家可以看到,船是用棕榈条捆绑的,跟中国的船不一样。在宋代的时候,中国的船已经用铁焗了,用挂具把木板扣合。所以,中国的船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抗风浪的能力也最强,很多外国的旅行家都写到,坐船的时候一定要坐中国船,最可靠。
案例解读:考古学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当然,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值得解读,我讲三个东西。第一,中国的陶瓷怎么外销的;第二,外面的宝石怎么输入中国来的;第三,波斯人在海上怎么贸易的。
案例一 荷叶盖罐:一种畅销海内外的陶瓷产品
图片52 荷叶盖罐
我刚才讲到,这是韩国新安沉船上发现的一件荷叶盖罐,龙泉窑烧制。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件造型非常优美的瓷器。在一个龙泉窑的大窑枫洞窑址上面发现了荷叶盖罐的残片,残片发现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个东西就是在这里烧造的。
图片53 龙泉窑大窑枫洞窑址出土
图片54 下番滩码头遗址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在宁波有一个港口叫下番滩码头,下番滩很有意思,就是跟洋人做生意的码头。这个码头上发现了这个罐子的残片,说明这个瓷器是从下番滩码头装运出去的。
图片55 荷叶盖罐在中国大陆的发现(长江/运河/漕运)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荷叶盖罐在当时畅销中国国内的市场,在安徽、辽宁、西安、河北都有发现。这种瓷器在龙泉窑和宁波港出现,销往了全国各地。
图片56 “三种极真”
更有意思的是,荷叶盖罐销往了世界各地。在日本传世的三件国宝里面,有一件就是这个东西。
图片57 日本神奈川县金泽贞显墓出土(下葬年代1333或1301年)
在日本的一组墓葬里面也发现同样的器物。
图片58 印尼、新加坡的荷叶盖罐
这件东西也销往了印度洋海域。从文献记载来看,宁波港是有国际贸易航线能够达到东南亚和印度洋的。这样,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也有荷叶盖罐的发现。在大英博物馆里面有这个东西,在英国杜伦大学藏的瓷器里面也有这件东西,有瓷器的残片。
图片59 Peter Morgan在忽鲁谟斯旧港发现的荷叶盖罐
图片60 肯尼亚出土荷叶罐盖
在伊朗的忽鲁谟斯港也发现了荷叶盖罐,更远一点,到土耳其还有这件东西发现,到非洲的肯尼亚也有这件东西发现。
图片61 荷叶盖罐在海外的发现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大红点表示荷叶盖罐的生产地和出海港口,日本、韩国、琉球、东南亚、波斯湾、土耳其和非洲都发现了这种东西。通过这一种东西就可以看出当时中国陶瓷的外销情况,真的是在国际贸易中占很大的市场,有很多风靡国际的产品。
另外,大家都知道,做贸易的人一定是讲究平衡的,中国的东西大量运出去,一定也有东西运回来。现在中国人到欧洲去旅游,大把大把地花钱。到香榭丽舍大街上买LV的包,中国人被人家驱赶的在店外排了长长的队。
实际上,元明时期,中国人也从国外买回大量的奢侈品。我给大家看看古代墓葬里面发掘出来的东西。讲两个地方,一个是明代的定陵,一个是湖北钟祥发现的明代番王墓叫梁庄王墓。
图片62 明定陵
这是明代的定陵,应该是明代万历皇帝的墓,他是1620年下葬的,在这个墓里面出土了大量的宝石。
图片63
这是簪子,簪子上面镶嵌有很多的红宝石、蓝宝石。宝石的硬度很高,所以,宝石是什么样就原样镶嵌上去,有一个工艺的术语叫“随形”。在这一点上,宝石和玉不同,一块玉可以加工到很规整的形状,宝石则是保持原样。
图片64 玉兔捣药耳环
这是一个跟嫦娥故事有关的“玉兔捣药”耳环,玉兔头部顶的是红宝石,下面有蓝宝石和猫眼石。
图片65 皇冠上的宝石
皇冠上的宝石。大家看到有珍珠、红宝石、蓝宝石,还有两颗绿松石,绿松石是中国国产的宝石。
另外一个墓叫梁庄王墓,在其中也发现了很多宝石。
图片66 镶宝石的簪子
这是一个簪子,除了两个绿松石以外,还镶嵌有很多蓝宝石和红宝石,是很精彩的一件作品。
图片67 镶宝石的云形簪子
这是一个云形簪子,很精美。
图片68 帽顶上的蓝宝石
另外,梁庄王墓里面出的帽顶,上面放了一个很大的蓝宝石,很多克拉的一个蓝宝石,很名贵。在元明的时候有一句话,叫“绦环平安祖母绿,帽顶高嵌佛头青”,就是说,身份高贵的人腰带上镶祖母绿,帽子顶上放蓝宝石。文学术语在我们考古上面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图片69 梁庄王墓出土永乐十七年“西洋金锭”
还有,在梁庄王墓里面发现了这么一块金锭,这是当年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东西,埋葬在梁庄王墓里面。当时在宫廷里面大量使用宝石,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些宝石都不是中国所产。中国是不产这些宝石的,到现在也不产。这就是因为有海洋贸易,所以宝石大量输入中国,在豪门大族甚至出现了宝藏库,专门用来存放宝石的。大碌带上镶嵌了大块宝石的腰带,就是前面讲的那一块镶祖母绿的宝石。
现在世界上宝石有五大种类,红宝石、蓝宝石、猫眼石、祖母绿和钻石。通过考古发现前面四种宝石都在中国有发现,唯独没有发现钻石,但是根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确实也从外面买回来过钻石,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
那么,这些宝石是哪里来的?最重要的两个产地就是印度和斯里兰卡,印度的红宝石和斯里兰卡的蓝宝石。
图片70 郑和船队采购宝石的地点
郑和当年出海的时候,从海外买了很多的宝石回来。大家看郑和航海图,这个蓝点是宝石的产地,也是郑和航海的重要据点,红点是宝石交易场所,郑和也在当地做过停留。
不仅如此,普通的民间商人也有到那个地方去做生意的。江苏太仓出土过一个民间夫妇的墓志,上面就写到他们曾经到过忽鲁谟斯。所以,不但官方贸易的人到过那些地方,就是普通的民间商人也到过那些地方做生意。
图片71 李贽 (公元157l一1602年)
明代有一个大的思想家叫李贽,他是中国思想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人。他的思想在中国人看来非儒、非道、非释,跟佛家、道家、儒家都有区别。比如说他有很多启蒙思想,谈妇女的问题,谈人平等的问题,很多人就觉得很奇怪。实际上,了解李贽的家族背景之后,你就不会疑惑了。李贽有波斯人的血统,他的爷爷辈到达波斯湾地区做生意,跟当地人结婚,然后一起回来,在当时中西交流的重要港口城市泉州定居下来。李贽接受中国汉文化的熏陶,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他的思想跟当时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有比较大的区别。
可以看出,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改变了我们物质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思想信仰,甚至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615/9517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