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综合
郭继承: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做勇于担当的优秀青年
2017年06月21日 11:45
郭继承 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副教授
各位青年朋友,大家好,非常荣幸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今天的主题是: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做勇于担当的优秀青年。
一、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引青年人的成长方向
关于政治学习,我曾经问过其他人对政治学习的态度,这些人的表情就告诉我答案了。以前我讲完课以后问一个人,你听我的课有没有一点启发?他说有。我说,如果你听我的课都有启发,那么习近平是谁呢?像我这样一个万千普通知识分子都能让你得到启发,那么习近平同志这么多年的历练和成长——从十五岁到梁家河插队当一名普通的知青,到担任党支部书记,然后进入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任秘书,再重新回到基层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然后到了福建厦门、宁德、福州,再到福建省委,然后到浙江省、上海市,再进入中央政治局,可以说,习近平经历了从最基层到中央的完整历练。那么说到这里我就要问了,你的历练恐怕连他的十分之一都没有,你有什么资格不好好学呢?习近平同志的体会要比我们很多人都深刻得多,特别是比那些埋头在书斋里自以为是的人要深刻得多。
和青年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之所以说这个问题重要,是因为如果我们要看一个国家的未来怎么样,只要看这个国家的青年就可以了。那么,青年人由谁来引导?有的人说,我不喜欢被别人教育。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样的人最缺乏教育。教育,是高位阶对低位阶的影响。大家看整个亚洲的历史,从中国文化对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是高位阶的,特别是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中国的高位阶文化对低位阶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教育。去过日本的朋友会发现,东京、大阪、奈良的建筑风格都是中国隋唐时期的。再看看现在的韩国,虽然把汉字去掉了,但是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困惑。这说明什么?拒绝高位阶的文化是有问题的。
讲到这里我想要说的是,教育,不仅是对青年人的,我们每个人都缺少教育,都需要教育。我们读圣贤书,就是接受圣贤的教育;我们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就是接受总书记的教育。教育是随时随地的。有一次我在东北讲课看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清洁工人捡到一个钱包,虽然他家里很穷,一个月只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但是这个清洁工一定要把这个钱包交给清洁队的领导,最后还给了失主。这样的人比很多穿着光鲜衣着、高学历高收入的人要高尚很多。所以我们就要接受这样的人的教育,这个清洁工就在教育我们怎样做一个无私的人。大家不要以为自己有学历就了不起,学历算什么,青年人真正的成长是整个心性的提炼和升华,跟学历没有什么关系。
当今社会有很多乱象,包括价值观乱象、文化乱象,各种观点在碰撞,所以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一个社会的正确判断力和选择力体现在哪里?我在与一些年轻人做交流的时候,有的年轻人告诉我,他这一辈子就希望到某一个国家去读书,然后留在某一个国家。我听了以后觉得这种想法很幼稚。人这一辈子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就是吃了中国的饭、喝了中国的水、接受着中国的教育,然后投靠到其他某个国家成为那个国家的公民、给别的国家奋斗吗?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那么,在这样一个文化乱象频出、各种观点碰撞的时代里,正确判断力和选择力该怎样培养?
我有一个学生受到某些蛊惑,觉得国外特别好,所以选择到澳大利亚留学。在澳大利亚留学一年多之后,跟我聊了很多他的感慨。他说:“您以前教育我们要认同我们的国家,认同我们的政府,认同我们的文化,当时我的心里有点抵触。可是当我到了澳大利亚以后,经历过一些事情,也进行了反省,感到很自责。”我听了以后,让他客观冷静地跟我说了说他在澳大利亚的见闻。他说:“我长了一颗智齿,疼得不得了,去看病,却被告知要提前预约,不预约不要来看病。”我们总说在中国看病排号难,但是再难也总有人给你治。可是他在国外医生告诉他除了需要急救的人,像牙疼这种病就要回家上网预约。后来他说由于预约要等的时间太长,而且疼得实在受不了了,所以就去问他在澳大利亚的导师。结果他的导师说:“我告诉你一个好办法,你回中国拔牙。我的牙就是在中国拔的,又便宜有方便。”这个学生告诉我,经历这件事才知道中国的医疗服务要比国外好得多。除了医疗,他还跟我讲了国外的治安。他有一次晚上十一点多回学校,下了车离学校还有一段距离,就在往回走的时候,突然间感觉气氛不一样了,他觉得自己随时都有可能会死掉,大街上异常的冷清和寂静,那种恐怖是没法想象的。这让他一下子让想起了祖国。在中国的大中型城市,晚上十点、十一点依旧是灯火通明的。在中国没有哪个城市在晚上十点、十一点会让走在大街上的人充满恐惧。后来这个学生跟我说:“经历了才知道,对于平凡的百姓来说,‘平安’‘安全’是多么重要。”他还跟我对比了中国和外国的政府。比如刮台风了,断了电,这时候你找政府,没有人,因为公务员全都下班回家了。可是在国内,一旦发生重大灾难,救援的解放军朝发夕至,领导干部没日没夜地守在灾区。然后我又让他给我说说澳大利亚的好。他说,蓝天白云是真好,环境是真好。但是他又说,澳大利亚的教授告诉他,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社会从后发展国家、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信息社会必须经历的阶段,而这个阶段英国走了200多年,德国经历了大概100年,以中国政府现在的治理能力,大概四五十年就会取得大的成效。后来这个学生跟我说:“毕业后我肯定会回到国内。过去我有些偏激,听了某些人的话,产生了一些错误看法。但是现在我用自己的眼睛和一年多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经历改变了过去的想法。”我说:“你也不要走极端。这些发达国家确实有他们的好处,特别是在国家社会治理方面,比中国起步早,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这个例子中的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恰恰说明他之前没有自己判断的能力。
曾经有一个人跟我说:“你要出国。你到了德国才知道,德国的城市那才叫干净,大城市的中心街道连一片树叶都看不到。”我听了之后笑了笑说:“如果是这样,那我只有一个结论,就是德国大城市的中心没种树。”后来我的一个朋友公派留学去了德国,临走前我跟他说:“你到了德国一定帮我看一看,城市中心的街道上到底有没有树叶。”后来这个朋友告诉我:“城市中心的街道上没有树叶,因为城市中心那里没种树。”但是实际上,我反驳那个人的话也只是随口一说而已。
讲到这里我想问一下,面对杂七杂八的观点,我们该怎么判断、怎么选择?
年轻人不要轻易就有成见,特别是不要在被别人“洗脑”后就对政府有看法、对社会有抱怨。我们不刻意地去奉承谁,也不要刻意地站在谁的对立面,而是要带着一个客观冷静的态度去看问题,要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世界。因此,如何引导青年应该成为国家的战略。
习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严厉批评共青团组织处于“高位截瘫”。共青团组织应该以团结和服务青年、引导帮助青年成长为责任。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习近平同志曾经深情地回忆他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在15岁来到梁家河,他学会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什么要系好第一粒扣子?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同志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在谈到青年的价值观形成时,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总书记还说:“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意思就是,当一个人的人生观扭曲时,必定会走上邪路、歪路,甚至走上家破人亡之路,这就是因为第一粒扣子扣错了。
有些家长成天关心自己的孩子考多少分,难道孩子考多少分真的那么重要吗?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考多少分,而是孩子的第一粒扣子有没有扣好。当孩子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之后,如果他成为著名的人物,可以造福社会、成就自己;如果他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乐善好施,与人为善,可以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这对一个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他的第一粒扣子没有扣好,即使考上了北大清华,也会走上邪路歪路,走上“祁同伟”的路,这样最终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最终家破人亡。
2017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这并不是冠冕堂皇的话,而是真实的话。中国的未来怎么样,要看中国的青年。从这个意义上讲,怎样引导青年,怎样和青年人交朋友,应该成为国家、各个单位、各级党组织和团组织应该做的事情。
那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哪些内容对青年人的成长有持久的帮助呢?我提炼了一些。
孔子编订《诗经》后,用一句话就把305篇的内容概括了:“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说,思想的纯真无邪是《诗经》的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夫子的“大手笔”,这么复杂的东西只用一句“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给概括了。
我们再看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我们也可以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带领中华民族拧成一股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认为,习总书记的所有讲话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的。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什么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说两个成语,一个是“国泰民安”,另一个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果这个国家不好,我们又该在何处?
有的人闲得没事干,整天吃完饭、喝点酒就开始说政府不好、党不好。如果政府不好、党不好,那么请你告诉我,蓝天白云谁给的?晚上半夜出门的平安谁给的?春节回去跟父母团聚谁给的?是无数的解放军战士在边疆放哨站岗,以青春来捍卫国家的尊严;是各行各业的人无私奉献,为国家的平安而努力。
美国可以向叙利亚发射60枚战斧导弹,为什么?因为你的国家不够强大,而且处在动乱中。
我以前给少数民族的同学讲课也分析过,什么是少数民族的幸福?就是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以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敢轻易触碰中华民族的尊严底线。我们生产的一系列国之重器能够有效地捍卫这个国家的安全,但是如果我们内讧了,如果我们的各个民族自相厮杀,甚至陷入战乱和分崩离析的时候,老百姓就只能背井离乡,那时我们的国家可以用“生灵涂炭”来形容。所以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而反过来只有人民好了,国家和社会才会好,这其中的道理是一致的。
世界上的领袖,不管是政界的领袖,还是商界的领袖,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定要给人以希望。当年,秋收起义受挫,当大家都在慌乱迷茫中看不到前途的时候,毛主席在湖南文家市镇小学操场上发表了一个重要演讲,鼓励大家继续团结战斗。二十多年后,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就是希望。所以习近平同志执政后,马上给我们的民族指明了方向,这一点特别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方向,老百姓该怎么活?
很多人把金钱和权力当做人生的唯一追求,活得好不好就看两个指标:官当得大不大,钱赚得多不多。对于这种人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蝇营狗苟。比如有的人评了教授,有的人只是个副教授,也正因如此,很多职称评上不去的人多少有点自卑,而职称评上去的人却带着居高临下的安慰。其实,一个人真正的贡献和价值跟职称没有关系,跟地位也没关系。当一个民族没有了高远的追求,当人们只是蝇营狗苟、一心只关注自己的收入和级别的时候,这样的民族是不会有未来的。习近平同志提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目标,民族要有奋斗的方向,青年也要有高远的理想和信念。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而且,习近平同志也曾引用王阳明的一句话:“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还会有什么希望呢?比如医院招聘年轻医生,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如果他有非常好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甚至认为当不当院长、科室主任都不重要,但从心底里敬畏医生这个职业,如果他读过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能够做到“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把一线工作和给每个病人解决病痛当作一生的追求,那么他的生命价值就在点点滴滴的平凡工作中实现了,能够招到这样的人也是单位的福气。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混个大城市的户口,为了混一口饭吃,对于领导的教诲油盐不进,工作和生活上没有追求,脑子里没有想法,这样的人就很麻烦。
我经常跟一些家长说,你总是期待自己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成就,可是你睁开眼睛看看自己的孩子,除了上网还有别的追求吗?有些孩子比家长看得开,甚至有的孩子还劝自己的父母“不要着急,我都看破了”。有的学生家长跟我说:“郭老师,孩子考大学,我都快急死了,孩子却不着急。”我告诉他,这个谁也没有办法。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那些自己都不知道该追求什么的人,其他人对他也没有办法。我经常跟一些父母讲,教育孩子不能只关心分数。教育孩子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的理想问题。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周恩来12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王阳明自小便立下成圣成贤的志向,曾国藩更是以“学做圣人”作为人生目标,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自我砥砺。这就是抱负。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一辈子注定会不平凡。
讲到这里,我有两个问题要跟青年朋友们讨论。第一,你有没有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第二,面对各种资讯、各种观点、各种价值观的碰撞,你有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中庸》中也曾指出,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以,一个人有没有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有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这是我提出来希望大家能够思考的。孔子是什么时候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的呢?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就是指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所以我觉得年轻人一定要有独立的判断,不要轻易被别人蛊惑,这一点非常重要。
“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事,也是人生第一等事。所以“教育”最核心的是立志问题。当孩子的目标确定之后,其他的就基本上不需要家长再操心了。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仅给中华民族指出了方向,也给年轻人的成长指出了方向。有的人认为中国人比较内敛,不太好意思谈人生追求。其实并不需要这么想。北宋思想家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个人的理想有什么不好意思谈的?人要有追求、抱负,树立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应该成为人生第一等事,有了这个目标,人生的航船才有了方向,才有了自己的标准。
二、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做有德性和智慧的青年人
习总书记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是什么?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受到别国的佩服和赞叹,靠几个航空母舰吗?靠军事力量和GDP吗?都不是。一个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得到全世界的敬重,靠的是文化。美国对全世界的“征服”表面上看是船坚炮利,但实质上是美国的价值观和理念的输出。所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除了经济和军事之外,就是文化。支撑中华民族持久发展的动力和智慧之源也是文化。一个医生,手术刀拿得再好也不代表有文化,那只是技术。上海复旦大学的林森浩就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把同学给毒死了,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文化,他缺少文化浸润背后对人性的敬畏和尊重。文化是养心的;文化是浸润人的心灵之后内心的人文情怀。
裘法祖是中国外科医学的泰斗,在外科学界广受尊重。有一次,他在湖北给当地的农民做检查,一个年近80的农村老太太,在脱了鞋做检查的过程中落下泪来。裘法祖问她,是不是检查的时候按疼了。老人说不是。老人说,她以前在当地乡镇医院做检查时,刚脱了鞋就被医生给训了一顿,嫌她太臭,可是她没想到,这么“大”的专家能给自己检查半个多小时。裘法祖却跟这个老人说,在他眼里没有国家主席,没有省委书记,也没有农民,所有人只有一种身份,就是需要救助的病人。任何一个来到他面前的人,都是需要他发自内心去救助的,对待经济困难的群众就更需要耐心和细致。听到裘法祖的事迹,我内心特别触动。这才是文化。文化养出了一个人的心。当医生都能够像孙思邈说的那样,以慈悲之心救含灵之苦,把每一个病人都当自己的亲人,那么医患关系就不会那么紧张。一个具有职业精神的人应该做到这一条。这就叫文化。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觉得,大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小到一个单位的发展,都要重视文化建设。
2016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国家的复兴一定要恢复文脉,只有文脉恢复了,国家的复兴才有基础。
我们读《曾国藩》,只关注曾国藩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在历史上占有多大的地位,其实错了。中国文化观察问题的一个思维方式就是“因”和“果”。曾国藩取得的成就叫“果”。“果”背后有什么?有“因”。我们看到别人种的树上长满了果实,不要羡慕,要低下头看看别人在辛勤培育这棵树时付出的汗水。曾经有一个学书法的人跟我聊天,他觉得学书法没出息。我问他学书法多少年了,他说六年。我说六年能有什么出息?“因”都没种好,“果”怎么会有?像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大学本科读了四年,研究生读了三年,博士读了三年,博士后用了四年,总共是14年的时间。这期间,2007年的时候我读了一本书,叫《楞严经》。读了《楞严经》之后我有一个深切的触动,就是从今以后在讲课的时候不必非得嚼别人的“剩饭”,讲别人的故事,我可以讲一些我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想法。达到这种状态我用了14年的时间。所以我就问这个人,你学了六年书法你能干什么?你只看到那些大书法家一幅字卖出多少钱,但那是经历了多少年的历练之后,人生的阅历、体悟、功夫等方方面面都达到了一定程度才展现出来的。所以说,不要太急躁了。
有的年轻人想要创业,想让我给点指导。我伸出两个手指头,告诉他,二十年。也就是说,从你开始创业到有一点自己的基础用二十年的时间,这很正常。无论是马云还是刘强东,他们在行业里崭露头角也都差不多用了这么长的时间。一棵树要想结的果实多,一定要根深叶茂,要经过多年的培育和浇灌,人生的树上才能挂满果实。
曾国藩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成就?王阳明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成就?毛泽东、周恩来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成就?每一个有伟大成就的人都是内在修养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如果我们把王阳明、曾国藩等人的人生比作一栋高楼,那么他们的“地基”有两个:一个叫德性,另一个叫智慧。“德性”就是我们说的“厚德载物”;“智慧”就是遇到什么问题都能看得清楚。有了“德性”和“智慧”,所以无论有了怎样的成就,都不张狂,不飘飘然。
我是个老师,不是医生,对医生了解并不多,但是裘法祖的事迹让我十分受教育。那么,该怎么当老师?现在有一种教育是倾向于“讲段子”,把教育变成了娱乐,通过逗人一笑让别人掏钱。对此我就要问一下,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会跟他讲什么?教师就应该把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要讲堂堂正正的内容,要讲能让孩子成长得好、发展得好的内容。
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都应该有文化的根基。我们学习文化就是要涵养人生德性和智慧的地基。有德性和智慧的地基,人生才能建起高楼。
三、国际交往要坚持文化自信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密切交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那么,国际交往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这就涉及到国际话语的主导权问题。
如果说现在国际的交往都要遵循美国提出的原则,这就是美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如果说全世界的文化和国家间的交往都要听中国的声音,这就是中国掌握了国际交往和人文交往的制高点。这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现在,在国际交往的准则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的文化理念,其特点就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不同的是,我们的文化是很博大的。比如中国的孔子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可以分为理念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基督教里则有天堂和地狱、天使和魔鬼、正义和邪恶之分,这些概念全是二分的,是“非此即彼”的。比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他们的关系是“伙伴”,可是中国跟他们不一样,所以就是被打压的对象。美国提出的所谓“邪恶轴心”的理念,背后就是“二元对立”的思想。现实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击叙利亚、利比亚,给那么多国家带来了血腥和战乱,但我们却从没有看到西方国家真诚的忏悔,因为他们自认为是“正义”的一方,而对方是“邪恶”的,所以他们把别人给打垮了、摧毁了,不但不用忏悔,而且还有“合法性”和“正当性”。这就是他们的文化。
我们看美国“大片”,很多都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比如《钢铁侠》《蜘蛛侠》《超人》《星球大战》等,无论怎样编造,无论多么血腥的故事,背后都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本质。这就是“二元对立”文化的表现。而这种“对立”本身必然会带来弱肉强食。国际社会奉行“落后就要挨打”,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恶劣的思维。弱者,不能是挨打的对象,而应该是我们发自内心去救助的对象。这才是应该被提倡的文化和价值观。比如非洲的一些国家很穷,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帮助非洲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也正是这样做的。这种价值观才应该成为全世界的“共同价值”。
中国文化跟西方的“弱肉强食”“零和游戏”“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念在根本上是不一样的。习近平同志强调,“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这是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的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传递了什么精神?——中庸。中国的一部经典作品叫《中庸》,其中讲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关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美国和西方社会的想法是:你强了我就难受,我强了我就踩着你;你强了肯定会欺负我,我强了我就防着你。这种弱肉强食、非此即彼的思维是中国文化坚决反对的。中国文化认为,万物之间不是我欺负你、你欺负我的关系,而是万物并育的关系,“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道并行而不相悖”是什么意思?西方文化认为:相信我的就是好的,相信我的就能得救。中国文化认为:儒家有儒家的伟大,道家有道家的伟大,伊斯兰教有伊斯兰教的伟大,西方有西方的伟大——每一个伟大的文化都各有其价值,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和互相学习。这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思维应该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交往的准则。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密切联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之间,到底该如何交往?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真正懂得了中国文化的理念时,美国和阿拉伯国家、中国和美国在交往过程中就可以实现人类文明的创造性转化,这是人类未来唯一的道路,也是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为什么要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中国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一条出路,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精神能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出方向。
曾经有一个中医跟我抱怨,觉得中医不受重视,这就是文化不自信。如果中国的老百姓都觉得中医好,就会选择中医看病;如果中国的卫生部门觉得中医好,肯定会大力支持中医的发展。中医之所以感到被冷落,就是因为文化不自信。如果我们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这些问题就解决不了。随着中华民族的强大,在未来,不光西医伟大,中医也伟大,每一种医学都其伟大之处。当我们的民族自信上升时,很多事情就平衡了。
我是研究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但我并不盲目地崇拜,特别是后来我又读了中国哲学,越来越觉得中国哲学的伟大。这就是我们要有的——文化自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究竟该怎么相处,就是要互利共赢,要建立命运共同体,这应该成为全人类的一种交往准则和交往理念,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价值。
四、不断提高修养 在平凡岗位书写有价值的人生
习近平同志对年轻人不断提高修养是十分重视的。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提到,遇到了困难,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不要放弃信心,不要逃避责任,而是要一起来战胜困难。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同志又指出,“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我们看看今天的流行文化,很多都是无病呻吟,而这种流行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听的歌,像“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我的中国心”之类的,都是那种催人奋进的。可是现在我们听的却是“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请你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看见蟑螂我不怕不怕啦”这样内容空洞的歌曲。所以习近平同志还说,“不能沉溺于鲁迅所批评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以前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告诉我,他喜欢林黛玉。我觉得这种审美需要反思一下。《红楼梦》是伟大的,但我们要提炼它的智慧,而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咀嚼着身边的小悲欢,而且把这小悲欢当作自己的整个世界。我们看毛泽东的诗。他在诗中说自己有时候也会突然之间冒出一些小情绪——“无端散出一天愁”,但是面对这种小情绪,他的态度是——“幸被东风吹万里”,东风一来,小情绪都没了,所以他感叹——“丈夫何事足萦怀”,意思是说大丈夫没有什么放不下的,“要将宇宙看秭米”,要把整个世界看成一粒米。这样的格局,一下子就大了起来。所以习近平同志还强调,“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
讲到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的国家怎样才能越来越好?我们的人生怎么样才能越来越好?
曾经有年轻人跟我抱怨,觉得这个也不公平,那个也有问题。大家想想,这样的抱怨有什么作用?我们要把抱怨的时间用在奋斗上,用在努力上,在点点滴滴的努力中迈出人生前进的步伐。中国怎样才能变好?不是习近平同志一个人的事,也不只是8800多万党员的事。如果你每天怨天尤人,整天都是垃圾情绪,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的建议有两点:第一,有了垃圾情绪不要告诉别人,不要用自己的负面情绪污染别人的心灵,要多跟别人说正面的话、积极的话、催人奋进的话;第二,自己少听垃圾情绪的抱怨,抱怨和指责只能增加社会的戾气和人生的烦恼,人生的改变、国家的富强依靠每一个人踏踏实实的努力。当每一个官员都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每一个岗位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时,当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能本着良心讲光明的东西、讲催人奋进的东西、讲让人心灵净化的东西、讲提升智慧的东西时,当农民兄弟多种好菜、种好粮食时,当工人兄弟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时,当每一个人都用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来报答这个国家时,中国社会就会变得更好。反过来讲,如果人人抱怨,人人愤愤不平,人人都在不断地指责和愤慨,这个国家永远也不会好。
我只是中国万千普通教师中的一个,但我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文化传播的阵地,都当作承担我人生使命和知识分子责任的机会,我所产生的任何一点影响都是有意义的。
朋友们,我们应该对国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看到国家的优势,要升起民族的自信,要满怀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我们看到其他民族的优点,是为了海纳百川、学习他们的长处;我们看到其他民族的缺点,就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崇洋媚外。
做人,不要老担心自己的平凡。有人说我讲的这些都是大道理,一个普通老师,懂这些没有什么用。这种想法错了。学校里谁不平凡?如果你们觉得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是不平凡的,那么我问你,上学期间,给你上课的是谁?大部分情况下,都只是最普通的老师。这个老师也许不是教授,不是院长,不是主任,可正是这个最普通的老师,他的教育和感悟或许会影响你的一生。我们总觉得医院的院长、书记“官大”,可是当一个普通病人来看病的时候,为他缓解病痛的只是普通的医生。对于病人来说,这个医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千万不要小瞧自己的平凡。
我认为,没有平凡,任何一个平凡的岗位做到极致就会不平凡。
在军队里,师长是“大官”,军长是“大官”,可是,这些师长、军长的名字你知道吗?有一个普通的战士,什么“官”都不是,可他却成为我们民族的符号,他叫雷锋。雷锋就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上把平凡做到了极致,这就是不平凡。像季羡林、裘法祖,他们有很多行政上的职位,但人们记住季羡林,是因为他在文化上的地位;人们记住裘法祖,是因为他是个医生。每一个平凡岗位都可以书写自己的人生。
人生就像一根蜡烛,多点亮一根蜡烛,多做一些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益事情,就可以多一份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人生正是在点点滴滴的平凡中成就伟大的。当全中国13亿人的蜡烛都点亮的时候,中华民族才有了光亮的未来。
我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了解了时代的脉搏,倾听了青年人的心声,了解了这个社会,在一线工作岗位与学生的直接接触中,经历了太多的历练和成长,这也使得我不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同理,作为医生,在一线工作岗位解决患者的病痛,那才是一个医生的尊严和价值所在。
最后我想说,未来中国什么样,要看中国青年人是什么状态。每一个青年人都要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扬起青春的风帆,让中国扬帆启航。一个人也只有融入到为国家奋斗的过程中,人生才会更有价值。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就要融入大海。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定要融入为人民服务的大海。只有融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大海中去,才会获得人生的价值和奋斗的立足之地,人生才会永恒。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田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621/9524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