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愿“一带一路”实现“四个穿越”
2017年07月01日 14:48
从地面到海洋,再到云端,如今,丝绸之路被插上一双“有形的翅膀”。6月2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河南日报召开了专题座谈会。
媒体认为,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顶层设计到扎实推进,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赢得了沿线国家的广泛赞同和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就是在继续让“一带一路”实现“四个穿越”。
让“一带一路”实现历史“穿越”。“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回顾历史,可以闻到,丝绸之路;看看今天,可以看到,“一带一路”“穿越”历史。怎样闻到丝绸之路的历史?据人民网-人民论坛认为,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
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
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的限制,它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
近百年来,中国为重新“凿通”“丝绸之路”做出了不懈努力。1905年,古丝绸之路上,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汴洛铁路)开始修建。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孙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都规划了延伸到西北方向的铁路,以便与各国的铁路网衔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可以看到,“一带一路”怎样“穿越”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连接陇海、兰新直达欧洲的铁路动脉全线贯通。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熔铸古今,纵横万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凝聚了几千年的东方智慧,传达了全球治理的新理念。
让“一带一路”实现未来“穿越”。“述往事,思来者。”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赋予这八个字非常丰富、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正如《光明日报》文章认为,通过这个关键词、核心语,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一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了我们党95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明确提出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自身建设的要求,科学展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丝绸之路,古已有之,从兴起、繁盛到走向没落,跨越了2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丝绸之路的“昨天”。如何让丝绸之路“穿越”历史、“穿越”未来,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模式,这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引发各方的高度关注。
中国为何能让“一带一路”实现未来“穿越”?因为,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核心力量。因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因为,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因为,共产党人有奋斗精神。
让“一带一路” 实现时间“穿越”。“我们穿越了时空,仿佛行进在古丝绸之路上。”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一带一路”“穿越”时间就带来了金钱,“一带一路”“穿越”时间就带来了生命。就应该说说“一带一路”如何实现时间“穿越”?
《人民日报》记者曾经记录了习近平出访四国:一带一路,千年时空穿越——世界版图上,两条丝绸之路,恢弘而壮美。北线,走陆路。从中国西安出发,一路向西,跨越高原峡谷,穿越沙漠盆地,深入中亚腹地,通连欧洲。南线,过海路。从中国东南沿海,沿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直抵大西洋岸边。千年前的丝路辉煌,张骞策马西行,郑和扬帆西下,一段久远的故事,一段让人感怀的岁月沧桑。
中国大地热潮涌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一带一路”,写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帷幕拉开:“一带一路”进入务实合作、全面推进阶段。丝路走出历史,走下蓝图,走进日新月异的今天。用历史的长镜头去看,更能廓清轮廓,理清脉络。此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入甲子之年,“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将满周岁……
草原黄了又绿,海上潮涨潮落,年轮在大地大海上留下了什么?中国,从强盛到衰落,又从抗争到复兴。今天,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未如此之近,中国同周边国家携手圆梦的意愿,从未如此之真。这就是“一带一路”实现时间“穿越”的喜果。
张骞西行靠策马毕竟很古老,郑和西下靠扬帆毕竟很原始。如何让“一带一路”实现时间“穿越”?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从北向南,由陆到海,9天时间昼夜兼程。一年前,瓜果飘香之际,习近平主席走进中亚,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不到一个月,椰树芃芃的东南亚,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真正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不靠策马靠火车让“我们穿越了时空,仿佛行进在古丝绸之路上。”真正实现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靠扬帆靠巨轮让“我们穿越了时空,仿佛行进在古丝绸之路上。”真正实现了“陆海”快速“一带一路”。
让“一带一路”实现空间“穿越”。“我们穿越了时空,仿佛行进在古丝绸之路上。”就应该说说“一带一路”如何实现空间“穿越”?向空间要时间,就是向空间要金钱,就是向空间要生命。“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就是让“一带一路”实现空间“穿越”。这就是让“一带一路”实现“海陆空”。
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何强调中方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河南郑州空中“丝绸之路”让世界触手可及。正如河南日报文章认为,这是一个速度制胜的新经济时代。几万公里的铁路连接内陆,而几公里的跑道却可以通达世界。世界近了,一切都将变得不同。航空运输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运输方式,而是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最佳通道,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河南航投与卢货航的“牵手”,标志着国际一流的全货运航空公司正式落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一条横贯中欧的货运“空中丝绸之路”,再次为中原对外开放增添一座新高地。
内陆地区河南不沿海不沿边,对外开放靠蓝天。河南省省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河南基本形成内陆开放高地,并打造出陆上、空中、网络三条丝绸之路。
正如专家认为那样,在国家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中,河南省有国内开行较好的郑州到德国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有郑州到卢森堡的空中丝绸之路,开通有在全国影响大、业绩好、税收稳定的网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立体丝绸之路”。
近几年,在全球经济发展不振,中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地处内陆地区,河南处于“8时代”的增长,中原仍在高速“跑”。河南省在从航空经济的探索,到现在的枢纽经济的探索,河南已经初步认识到在航空时代,全球的区域发展热点,重返内陆时代已经开启。
去年1-9月份,河南省航空口岸累计进出境人数111.42万人次,其中,郑州航空口岸出入境旅客104.1万人次,同比增长14.7%。前三季度,郑欧班列累计开行170班次,货值8.27亿美元。国际邮件经转口岸前三季度累计进出口邮件1029.8万件,同比增长113%。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已累计进口肉类4.2万吨,货值8140万美元,业务量在全国内陆口岸排名第一。
数字体现成绩。2013年郑州机场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货邮吞吐量超过25万吨,同比增长69.5%,在全国机场中增速继续保持第一。凭借23条全货机国际航线、24个全球通航城市的优势,河南航空货运进入了“全球飞”时代。
这就是“一带一路”实现空间“穿越”的喜果。
愿“一带一路”实现“四个穿越”!
愿“四个穿越”共圆“中国梦”“世界梦”“人类梦”!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7/0701/953967.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于川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701/9539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