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绿色发展:“天人合一”新构架

2017年07月04日 09:04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生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绿水就是美丽,蓝天白云也是幸福。把“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做足,把“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做实,人民群众才会越来越多感到生活幸福的获得感。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求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出台了许多重大举措,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逐步引领中国人民和经济发展从“征服自然”回归到“尊重自然”、从“万物之主”回归到“万物之灵”、从“传统GDP”回归到“绿色GDP”,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建立起具有时代意义的“天人合一”新构架。

第一,从“征服自然”回归到“尊重自然”——新理念引领绿色发展新境界。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自然秩序在人类生活中的体现。其实,人类只是自然生命之网上的一个环节,只有遵从自然的生成、发育、成熟的规律,遵循四季气候变化的循环规律,始终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融合的关系,才能在大自然中生存发展。

古人认为,自然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天道的自然是人道的社会根基,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人与人和谐关系效法的榜样。我们的祖先通过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相互调适,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其核心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周朝时期的“天人合一”观念,就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强调人类应依循自然之法生活。公元前11世纪,周朝颁布过保护水源、动物、森林的法令;《左传》中有“民受天地之中以生”的记载,肯定了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图腾文化则记录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的顺从与依赖;《周易》中有“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说法;老子也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尽管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天人合一”不过是乌托邦式的梦想,却为后人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愿景,立起生态文明的基石。

然而,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移山填海的伟力,人类已不满足于匍匐在自然脚下的角色,而是追求“人定胜天”,成为自然的主人,并向自然母亲展开掠夺,希冀通过征服自然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在人们陶醉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喜悦之时,也品尝了经济增长的“苦果”,大自然的疯狂报复接踵而至: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污染、土壤过分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扩展、森林资源骤减、淡水供给不足,以及频频的沙尘暴和雾霾、屡屡肆虐的疾病等,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中国已为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并导致城乡、区域和阶层发展不均衡等诸多深层次社会问题。低效率、低产出、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已经成为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是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中和谐平衡思想的深刻理解。建设一个美丽富强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他心中的梦想和力量之源。从“征服自然”回归到“尊重自然”,用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认识的深化。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战略谋划,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一系列新认识、新要求,党中央推出了一揽子硬措施:

——坚决遏制生态恶化。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治理。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必须解决好“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达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的意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正在引领中国绿色发展迈向新境界。

 

第二,从“万物之主”回归到“万物之灵”——新定位确立绿色发展新任务。大自然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组成的关系紧密、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事实上,人类与自然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类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人类只是大自然家族中的普通一员,应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御用奴隶,而是大自然家族中的平等一员。

人是“万物之灵”,但决不是“万物之主”,不是大自然的“统治者”。我们要承认人的价值,还要承认生物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我们要尊重人类的权利,还要尊重生物及一切自然物的权利。那些看似没有灵性的花草、树木、河流、海洋,都有自己的生存需要和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和权利不是根据对人类的用途来确定的,而是作为自然界平衡链条上的环节而固有的。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类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作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必须善待自然、善待非人类存在物,决不应凌驾于大自然之上,任意剥夺它们的需求和生存权利。这样,他才真正配得上“万物之灵”的称号,也只有站在“万物之灵”的角度谋发展,才会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新构架,才能适应“新常态”、完成新任务。

从“万物之主”回归到“万物之灵”,人类用“灵性”摆正自己在自然家族中的位置,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三者内涵不同而又联系密切。生产发展是实现生活富裕的条件,离开生产发展,富裕无从谈起;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目的,脱离这个目的,生产发展就失去了意义;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所必须坚持的前提和保证。绿色是发展的本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的时代回答,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重大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郑重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今年5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41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6项重点任务,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南: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要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要以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水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要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政治生态影响和决定着自然生态。培育生态文化,凝聚“绿色共识”、开展绿色行动,助推“绿色共建”、打造绿色民生,实现“绿色共享”,以绿色生活为导向,增进“绿色福祉”——人类从“万物之主”回归到“万物之灵”,关键在领导干部。要牢固确立和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第三,从“传统 GDP”回归到“绿色GDP”——新常态催生绿色发展新标准。长期以来,GDP一直是各界最关心的经济发展量度。GDP在判断经济运行态势、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GDP的增加代表着经济实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唯GDP时代”里,有些地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为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有些地方上马一些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干了不少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事情,埋下隐患重重。然而,传统的GDP是以经济总量的增加为尺子,忽视了生态和环境资本的损耗,也无法计算一些服务性行业的产出,它是一种不真实的核算,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还会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经济指标增长的背后有着严重的“生态赤字”。从福建到浙江,再到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对GDP问题有着非常丰富而全面的见解与论述,为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指明了方向。

——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经济社会发展是政绩,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立竿见影的发展是政绩,打基础作铺垫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政绩,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政绩。

——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负责任的,既是对中国自身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既要GDP,又要绿色GDP。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改变干部考核方式。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不片面追求GDP。政绩观与发展观密切相连。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在当前的条件下,要做到“好”比做到“快”难度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和执行工作计划时,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GDP。

 ——GDP不是最终目的。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我们仍然需要GDP,但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也必须明确经济发展不是最终目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才是终极目标。首先,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

——不唯GDP,但也不能不要GDP。坚持科学发展首先还是要加快发展,不是不要发展或者放慢发展。我们为了加快发展,就要更好地发展,不能把握发展的规律,就会欲速则不达,就不可能加快发展,也可能好的愿望会落空,也可能好的愿望适得其反。

伴随着中国政府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的新常态,“绿色GDP”应运而生,成为发展新理念的重要内容。绿色GDP是绿色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用“绿色GDP”衡量绿色发展,将单位GDP的排污量、单位GDP的能耗量、单位GDP的水耗量、单位GDP投入教育的比例、人均创造GDP的数值等指标纳入核算体系,它从传统GDP中扣减了“资源耗减成本”(主要指土地、森林、矿产和水)和“环境降级成本”(是指因环境破坏引起环境等级下降而应计入的成本),能够让数据准确反映国家的真实发展水平,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用绿色GDP衡量经济发展,对于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净增长,推动宏观经济质量的提高,激励各级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引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推动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用发展新理念与政绩观来调整单纯关注经济增长与过度消费的观念,必将为全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弱势群体的公共利益,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支撑。

“民生福祉”、“绿色银行”、“金山银山”、“生命共同体”、“眼睛”和“生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生态环境的五大要点。中国政府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必将绿了山水,乐了民心,人民群众幸福了生活!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704/9541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