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国际
王义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欧海洋合作
2017年07月04日 14:40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中欧海洋合作这个话题。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内涵与使命
“一带一路”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地反响。一开始,很多西方人不明白“一带一路”的含义,为什么“路”是指的海上呢?海上怎么还有路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当然不是在海上修路了,它的关键词是“21世纪”,也就是说,它不是简单地复兴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而是要实现陆海联通。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而这里所说的“海上”也不再只是原来的海面航行贸易的通道了,更多的是指海底世界的探索、深海的科学考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气候变化的探究等,这也体现了21世纪的海洋探索并不是简单地复兴古代。
但是,在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前,我们要先回顾一下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丝绸之路”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他当时到中国来考察铁路经营权等事宜,发现东西方之间有很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有瓷器的、茶叶的、香料的、玉石的、丝绸的等等,统称为“丝绸之路”。后来,他的学生——瑞典的斯文·赫定专门写了一本书,叫《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就慢慢流行开来。
丝绸之路断了以后,1453年,欧洲人走向海洋,发现了新大陆,引导了所谓的“海上全球化”。今天,我们又提出“一带一路”,很大程度上就是修订“海上全球化”——以海洋决定人类命运的时代。所以要重回陆海联通这样的合作背景。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非常得辉煌,有很多条。而海上丝绸之路,郑和的舰队就到达了今天南海的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这一带。当地的土著人见到郑和的舰队以后,第一反应就是这简直是“天兵天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庞大的舰队。郑和七下西洋,好几次经过马六甲海峡,战舰加在一起大概有200多艘,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达伽马的战舰与郑和的舰队不可同日而语。
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也就是肯尼亚的马林迪。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有大量的郑和带过去的文物,包括瓷器等物品。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幸亏郑和来过,否则在历史上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还存在过。”也就是说,它的很多文物根本就没有保护下来,如今保存下来的很多是郑和带过去的文物。今天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为什么那么多国家积极响应?因为它有着通过海上或陆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交流的丰富历史。
郑和已经成为东南亚很多地方庙宇的神,很多地方都存在着对于三宝太监的记忆。郑和是中国航海史上里程碑式的一个人物,见证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辉煌的时代。他曾到达过世界各地的很多重要港口,而这些港口的所在地方,也是我们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合作伙伴。
这张图是郑和的宝船和哥伦布舰船的对比。哥伦布舰队中最大的“圣玛利亚”号舰船是85英尺,而郑和的宝船是400英尺。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当中国统治海洋》(WhenChina Ruled the Seas),里面记载了一个故事,讲的是郑和到达非洲的马林迪之后,八十多年以后,达伽马也来到了这里。当时,达伽马的船要靠岸,就拿了些玻璃跟当地的土著人说这是从欧洲带来的“宝贝”。而这些土著人非常警惕,他们说,书里有记载,我们老祖宗见的船比你的这个破船大多了,他们带来的宝贝比你们的东西强多了,你的这些东西我们不稀罕。他们老祖宗见到的船就是郑和的宝船。由此可见,郑和的舰队之壮观,带来的物产之丰富,是西方殖民者无法比拟的。
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切断了古代的丝绸之路,欧洲人就要走向海洋,去寻找香料。为什么香料对于欧洲如此重要?《圣经》中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复活的时候,去见证他复活的妇女儿童拿着香料去熏耶稣的尸体。这也足以证明香料在欧洲是非常宝贵的东西。
欧洲人生活里离不开香料,而香料来自于东方,尤其是印度等国家。香料可以保存食物,味道胜过调味品,还可以用来熏身体、清除异味。自从古代丝绸之路中断以后,欧洲人就拿着中国的罗盘、火药,喝着中国的茶叶,飘洋过海到了拉丁美洲。哥伦布以为到了印度,所以把当地人叫做印第安人。
古代丝绸之路的中断与欧洲走向海洋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中国的火药、指南针、茶叶没有传到欧洲,欧洲也很难走向海洋。指南针和火药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说,茶叶呢?欧洲人离开陆地,在海洋上只能吃火腿一类的食物,由于缺少蔬菜,很多人都会因缺少维生素而得病,而中国的茶叶,特别是普洱茶中含有维生素,能够帮助人类在远离大陆时生活下去。因此我们说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茶叶传到欧洲,帮助欧洲走向了海洋,为人类航海史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欧洲人通过海洋走向世界以后,并不像郑和那么友善,他们把世界给殖民了,用火药、枪炮征服了世界,同时也开启了全球化进程。
今天,世界上90%的贸易都是通过海上进行的,所以产业链的布局也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可以说,海洋决定了大陆的命运。边缘性国家的崛起,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荷兰、英国,再到今天的美国,他们成为世界的霸权国家、各领风骚都没有超过130年。而边缘性国家的崛起导致了文明中心地带的塌陷,也就是四大文明古国及其延伸地区纷纷衰落了。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切断了丝绸之路,史称“奥斯曼之墙”。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我们要复兴海上丝绸之路,实现陆海联通,改变海洋决定人类命运的历史,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情结”,这也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重要历史背景和意义。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中70%是公海,属于能够挖掘、开发、利用的公共海域。这就给“一带一路”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一个时代命题。所以,中国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要把海洋作为运输通道,而且要把对深海世界的开采、开发、保护、利用、大数据建设、海洋生态保护、科考作为新的利用方式。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一带一路”的建设也将会延伸到北极、南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地,海上的重要性会得到更明显的体现。
大家知道,汉堡是个重要的港口,那里的三分之一的货物是运到中国的。汉堡跟上海是姊妹城市。汉堡有个国际海事博物馆,其中第七层楼有这么一句话:海面以下别有洞天。
地球表面四分之三是海洋。但我们对远方的太空和身边的海洋都知之甚少。海洋仍然神秘莫测。海洋之水从何而来?目前尚无定论。海水可能是太空中彗星带来的天水,也可能是地球幼年时呼出的地水。海洋世界和陆地世界各有规律。海水比空气稠密近1000倍,海洋生物漂浮其中,就不需要脚踏实地。人类想征服地球,但恐怕很难。有风就有浪。海浪能奔驰万里,风大浪就高。海面结冰时有浮冰漂流,南北极冰川流入大海变成了冰山。冰山的身体十分之九是藏在水下的。我们经常说的“冰山一角”就是这个意思。蜉蝣藻类和人大不相同,却制造了大气中80%的氧气。没有藻类就没有生命。所以我们说人类的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孕育了地球,海洋是我们的母亲。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却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9亿年。从极地到热带,不管是淡水还是咸水,从水面到90米深处都有藻类生活。海洋动物用信号交流,用声、光、化学、电发出的信号,用触觉和嗅觉接收。所以地球上很多发明利用了仿生学,像飞机就是模仿了很多会飞的动物。那么将来,能不能从海底世界找到一些动植物帮助世界的创造和发明?这完全是有可能的。现在地球上已知150多万个物种里,四分之一是海生的。只在海洋可能就有2000万种生物,不过大部分尚未被发现。所以地球上还有太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地球上的已知鱼类有28700多种,而且还在不断地发现新物种,但同时也有很多物种灭绝了。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是蓝鲸,长度可达33米,体重达140吨。海水温度每上升1-2摄氏度,就会杀死一整片珊瑚礁的生物。珊瑚礁就像海里的热带雨林,是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调节人类气候变化的主要是海洋,尤其是海底的珊瑚礁。如果我们破坏了它,珊瑚礁的再生周期非常长,可能需要几百年。人类把陆上的资源用的差不多了,所以眼光就投到了海洋,但是,绝对不能再重复把陆上破坏了以后再去破坏海上这样的人类悲剧,否则人类就是自取灭亡。
今天,我们在讨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候,不是去掠夺、去开采,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保护海洋的生态,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今天的科学,比如说大数据,能不能把海底生物的多样性经过数字化的转换来与人类共享呢?我们的五大发展理念能不能向海洋延伸呢?这都为我们提出了新时代的话题。
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发展。所以说,人类合作的空间是巨大的,并不一定要通过“零和博弈”去挤压美国或者西方国家的“地盘”。21世纪新的人类命题是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有五大方向。其中陆上的有三个,也都经过了海洋。第一个是到达中亚、俄罗斯,再到欧洲的波罗的海;第二个是从西亚到波斯湾再到地中海;第三个是通过南亚到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把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延伸到了欧洲和南太地区。南太地区有27个国家,占世界海域面积的六分之一。像此次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汤加,虽然陆地面积很小,但是水域面积非常大。中国是陆上大国,所以我们经常以一种陆上的思维看地球,以陆观海、以海观洋,而不是以洋观洋、以天下观天下。像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海域面积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在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候,一定要树立21世纪的理念,树立陆海联通的思维,在海洋时代,不能用陆上思维方式看待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按照《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要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泉州等为起点,横跨太平洋、印度洋,途经中国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涉及到东盟、南亚、西亚、东北非等相关国家。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经过南海到达印度洋,延伸到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当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不局限于这些领域。此次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智利、阿根廷等国的总统也来参加了。也就是说,“一带一路”的范围将来会延伸到南美地区,甚至可能到达南极、北极。
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些重要港口的建设来看,比如正在建设的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就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深圳——在港口搞开发区、搞经济特区。再比如雅加达港,建设铁路,搞经济走廊,用高铁把港口和内地联通,减少内陆地区和海洋地区、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还有缅甸的皎漂港、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和汉班托塔港,都是他们各自国家的“深圳”。
目前,正在建设的还有亚丁港、吉布提港、蒙巴萨港等,特别是蒙巴萨港也是按照深圳模式来建的。2017年5月底,蒙内铁路建成通车,远期规划,将连接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和南苏丹等东非6国。以这些港口为依托,航线的开拓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金融中心的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贸易和人文交流驿站的建设都将顺利进行,中国和很多海洋国家、沿海地区以及内陆地区的关系合作将越来越紧密。
“一带一路”的提出已将近四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在服务于“五通”的建设。
第一,政策沟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在发布各种指数。从我国沿海港口出发,途中经过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与南太地区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紧密地连在一起。我们现在启动了像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升级了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拓展合作渠道,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强调包容性,与陆上丝绸之路相互配合,内外兼修,陆海相连,推进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推进亚欧大陆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
第二,设施联通。为什么要强调设施联通?面对今天的工业化和全球化,我们的基础设施一定要升级换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着眼于口岸基础设施,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
第三,贸易畅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海洋尤其是港口过去那种只是作为贸易通道的功能予以提升,通过产业布局,发展港口经济开发区,建设海上经济走廊,并向内陆延伸,消除沿海与内陆地区发展差距。为体现21世纪时代特色,“一带一路”沿线支点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数字驿站”,将陆上与海上信息系统化、规模化、智能化,必将推动变道超车的梦想早日实现,大大提升海上贸易。
第四,资金融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开发性金融的做法,推进海上银行建设,打造海外利益区,赋予海洋(港口)贸易之外的金融、投资功能。比如新加坡、伦敦就是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的成功试点。将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还会挖掘更多的海上支点城市,形成资金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比如毛里求斯就想成为中国投资整个非洲大陆的金融跳板。整个非洲大陆的金融管制、外汇管制非常厉害,而毛里求斯是非洲的一个比较发达的现代金融中心,比如说路易港是毛里求斯的首都,它的法律体系是法国殖民时建立的,基础设施也比较发达,有大量的欧美人才,语言上是英语、法语通行。
第五,民心相通。泉州、宁波、广州、南京等九个城市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中国港口城市与沿线港口城市正在缔结各种各样的合作协定,推行海上旅游、培训、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促进沿海、沿线地区民心相通。
德国人对“一带一路”倡议是非常感兴趣的。它甚至按照中国港口的建设、贸易的发展,绘制了一张图,非常具有前瞻性。欧洲可以说是“过来人”,所以它能按照中国工业化的规模和水平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划,做出一些前瞻性的描述。
《金融时报》根据中国的海上航线画了上面这张图,可以说,真的是四通八达。中国在全球拥有的港口集中于关键贸易航线以及海上要塞。1994年以来,中国贸易迅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贸易国,将来成为第一大进口国也是有可能的。这样一来,海上航线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就越来越重要。比如在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原来它的债务危机严重,中国远洋集团接管比雷埃夫斯港口后,将极大提升它的航运功能。
吉布提港更是如此。租给法国人和美国人半个世纪了,现在还很穷。中国去了,不仅把吉布提港升级了,解决了饮用水的问题,而且修了到达亚的斯亚贝巴的铁路,极大地提升了吉布提作为港口的运载功能。
按照《金融时报》的数据,全球三分之二的集装箱运输经过中国拥有或者投资的港口。丹麦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它的三分之一以上的货物是运到中国的。可见丹麦是多么想抓住中国这个贸易大国,多么想抓住“一带一路”,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机会。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做贸易,还涉及海洋生态、海洋科学考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海底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信息化建设、海上银行、海上金融、海上保险、海上合作组织等一系列内容,非常的丰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可以帮助中国解决被美国三个岛链封锁的状况,同时也有助于中国积极拓展海外利益、加强21世纪海上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升中国海洋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可以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给中国和世界发展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入的。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抓住”欧洲
历史上,欧洲通过走向海洋,殖民过世界上的很多地区,所以它对于海洋的发展是非常有经验的。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特别强调借力——怎样去对接,怎样去借助已有的合作架构和别的国家的海上规则、海洋航线以及各方面的优势,加强彼此间的合作,提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水平。今天,我们要重点探讨一下中欧海洋合作。
2017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布鲁塞尔出席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经双方商定,2017年为中欧“蓝色年”。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问希腊时,阐释了中国的海洋观。现在,在中欧关于“一带一路”的对话合作中,尤其是强调文明的对话中,很多是涉及到海洋文明的内容。所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什么要抓住欧洲?除了历史上的原因外,现实欧洲在海上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历史上,欧洲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站;今天,有6个欧洲国家说它自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站:意大利、荷兰、德国、英国、丹麦、挪威。
从外交上来看,大国的崛起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就是欧洲。当年美国的崛起也是站在欧洲的肩膀上的。欧洲强调高标准、高透明度,强调法治,强调国际规则,强调劳工、生态等,特别是在贸易中,强调公平贸易、中国市场的开放等,所以也会给我们制造一些麻烦。欧洲人强调的是一种以标准、规则为导向的全球化,而中国在“一带一路”中强调的是以发展为导向的全球化,二者之间还是有需要磨合的地方的。所以我们既要抓住欧洲,也要防止欧洲利用他们的标准、规则来影响和干扰“一带一路”的建设。
很多欧洲国家都是海洋大国。今天我们强调跟欧洲进行合作,除了跟欧洲的海洋大国合作以外,还要跟欧盟做整体上的战略对接。尤其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可以成为中欧合作的一个新亮点。
欧洲在海上合作方面有哪些优势呢?我们首先看一下欧洲的海洋战略。
近些年来,欧洲提出了一些一体化海洋政策,比如发展海洋经济,倡导蓝色增长;比如海洋空间的规划、海岸地区的管理;比如数据共享等。今天,我们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市场化运作,政府提供服务,遵守国际标准和规则,就是要加强跟有关国际海上组织的联系。所以说,欧洲是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中国新的海洋观是和平、合作、和谐,跟以前欧洲老的海洋观有很大的差异,跟现在欧洲新的海洋观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欧洲也特别强调和平,强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国现在也在通过建设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丝绸之路,引导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五大路径与欧洲的一些海洋政策和战略进行对接,从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就是求同存异,我们要寻找跟欧洲的海洋观、海洋政策规划、空间设计以及发展战略上的类似性和结合点,打造合作的示范。这也展示了中国作为海洋时代后来者向前人学习的一种谦虚的态度,有助于巩固中国和欧洲的双边合作。
中国和欧洲的道路越来越近了,利益交织越来越密切,比如在气候变化方面,在北极、海洋生态、海洋安全、海洋科考、数字海洋、海洋经济等各个领域,中欧都有很多合作的利益共同点。《中欧合作2020年战略规划》中也特别提到了中国与欧盟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包括加强在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空间规划、海洋知识、海洋观测和监测、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能源利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具体来讲,中国和欧洲的合作涉及到维护海洋和平、海上秩序以及海洋战略的对接。比如容克投资计划就涉及到很多的港口建设,像意大利、希腊的港口的改造、升级,就特别希望能够引进中国的资金投入。我们强调海上航运物流的合作、海洋产业的合作、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科学考察、信息共享、打造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等,都体现了21世纪的信息化与海洋时代2.0的对接。
展望未来,中欧在维护海上和平等很多方面还有很多共识,可合作推动确立国际通行的国际海洋开发和利用规则。但是欧洲的标准是比较高的。它通过这种高标准来维护它的既得利益。所以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有些方面跟欧洲的这种以标准为导向的合作取向可能还会存在磨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冲突的可能性。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另外,中欧的海洋产业发展水平也不太一样,所以在中欧海洋合作上,一方面要加强战略对接,另外一方面也要尊重和处理好二者间的差距结构,毕竟发展的程度不一样。而且,中欧可以通过海上交流、文化交流共同解决全球公域问题,建设和谐海洋。
现在,“一带一路”也在升级换代,它到了世界的“地中海”,也就是北极,还到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美,这些都离不开跟欧洲的合作。
中欧要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包括开辟海上新航线、加强气候变化的合作等,都是中欧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合作内容。当然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比如各个欧洲国家的利益、海上的优势也不太一样,所以中欧合作既要照顾到双边的关切,又要照顾到中国和欧洲的合作。
那么,将来的具体操作是怎样的?中欧海洋合作,首先要从共同关切的一些问题上做起,像气候变化、海洋生物多样性、海底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深化战略互信;第二,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建立信息的共享平台;第三,战略理念上的根本性不同还需要彼此磨合,求同存异;第四,对于开放性的合作平台,要强调跟域外国家的合作;第五,协调内部关系,调动内部积极因素;第六,加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推进中欧文明伙伴关系建设。我们所讲的四大伙伴关系——和平的伙伴、增长的伙伴、改革的伙伴、文明的伙伴——在海上合作领域都能得到体现。
总结一下,“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给中欧海洋合作开启了伟大历史机遇。过去,欧洲通过海洋把世界上的很多地区给殖民了,今天,我们要告别近代以来的殖民化模式,开创一种人类合作的新型模式,建立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实现陆海联通和南北均衡的发展。中欧在海洋观、海洋政策和维护海上安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共通性、共同性与共同利益,海洋合作完全可以成为中欧合作的新亮点,服务于四大伙伴关系建设。比如丹麦的格陵兰岛有很多矿产要开发和利用,丹麦的马士基集团就特别强调跟中国的合作,包括雇佣了很多中国雇员。
中欧将各自海洋发展战略对接,共同致力于维护海上通道安全。正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所呈现的,将《中欧合作2020年战略规划》予以落实,条件成熟时可共同创立“海上合作组织”,致力于海上秩序的共同维护,打造亚欧非合作的新版本。双边和多边协调推进、政策和理念相得益彰、有效管控分歧,成为中欧海上合作的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
通过中欧合作,展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可以发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可以拓展贸易通道的安全,维护海上秩序,还可以肩负起告别近代以来的海洋全球化,创造陆海联通的全球化,打造海上经济支点,开创包容性的海洋秩序和新型的海洋文明观,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肩负起多重使命。
第一,战略使命。我们要突破三个岛链的封锁,提升远程投放能力。比如中巴经济走廊就肩负起重要的使命,利比亚撤侨所显示出来的,就是中国的远程投送能力。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越来越需要中国增强战略使命。
第二,经济使命。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打造海上经济支点。
第三,政治使命。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国内一体化进一步推进,世界各地也都在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中国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们不主动输出中国模式,但是愿意跟其他国家分享中国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这也是增强中国软实力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第四,国际使命。海上生命线的畅通、海上公共产品的供给会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第五,话语权使命。中国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海洋观的建设,打造一种包容性的海洋秩序,这也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合作里的话语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就要克服传统上的以陆观海、以海观洋的内陆思维方式,确立以洋观洋、以天下观天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哲学。
以上就是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主要内容。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田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704/9542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