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梁云祥: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纪念“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
2017年07月06日 16:30
嘉宾:梁云祥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今天的节目我们请来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梁云祥教授,来跟我们共同回忆这段历史。梁老师您好。
梁云祥:您好。
“七七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
主持人:梁老师,咱们谈到“七七事变”,首先还要从明治维新开始说起。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迅速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并且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大陆政策”。
梁云祥:对。也就是说,中日之间的战争应该追溯到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比如“七七事变”。在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东亚最强的国家,甚至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日本相对来说比较边缘化,日本的历史发展比中国要晚得多,而且一直在学习、模仿中国。所以,在实力对比方面,中国一直是东亚最强的国家。但是到了近代以后,东亚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实力悬殊。也就是说,日本变得越来越强,中国变得越来越弱。
19世纪60年代末期,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逐渐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如果他日本只是富国强兵,可能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变得富裕和强大起来之后,日本开始对周边国家,尤其是对中国进行侵略扩张。而且为了实现侵略扩张,独占东亚强国、大国的地位,日本制定了一个“大陆政策”,用武力先后吞并了琉球、朝鲜、中国的台湾和东三省等地,一步一步地,按照他的计划,想要独占中国。所以,“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之前,实际上日本已经屡次对中国进行侵略了。最早是70年代的琉球,琉球实际上也算中国的一个藩属国,长期以来是进贡给中华帝国的。但是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强大起来之后,就首先吞并了琉球,然后又开始进攻中国的台湾,后来经过甲午战争之后,把台湾、澎湖列岛给割走了。
实际上甲午战争就是因为朝鲜而打。在甲午战争之后,朝鲜就脱离中华帝国的控制,成为了日本的一个势力范围。到20世纪初期,日本又进一步把朝鲜吞并,使之成为了他的一个直属殖民地。在这前后,日本又和俄罗斯打了一仗,把欧洲的势力排挤出了亚洲。然后在1931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不断从华北、京津地区进入长城以南,一点一点蚕食中国。在蚕食的过程中,中国的民众、军队不断发生摩擦,在这种情况之下才爆发了“卢沟桥事变”。也就是说,实际上从19世纪明治维新之后,差不多有半个多世纪,日本变得强大起来之后,一直在一点一点地侵略中国。
主持人:不断地在骚扰中国。
梁云祥:对。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才有了后来的“卢沟桥事变”。
主持人:在这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扩大了对华的攻击,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了日本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秘密条款。
梁云祥:对。
主持人: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秘密条款?
梁云祥:因为进入20世纪以后,尤其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本想独占中国,所以他就对德国宣战,发动了青岛战争,把德国在山东的租界地给占领了。山东本是中国的地方,所以应该是中国收回土地才对,但是当时日本为了独占中国,就制定了“二十一条”,“二十一条”涉及到政治、经济各方面,要求当时的袁世凯北洋政府全面接收日本的资助,甚至要请日本的顾问。日本是想通过全面控制中国,来排挤欧美的势力。为什么要秘密?因为日本当时特别担心中国民众的反对。另外,还担心引起欧美列强的干预。日本把这个秘密条款强加给北洋政府之后,袁世凯政府因为比日本弱,所以明面上不敢反对,但又不乐意接受,所以据说后来通过媒体,悄悄地把这个事给捅了出去,这就第一次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反日情绪。
再一个,欧美列强也就开始关注这个事情,对日本施加了一些压力。因为日本想独占中国,但是20世纪之后中国越来越弱,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由一个国家独自占领。美国有一个基本政策,就是门户开放政策,利益均沾,要求所有的国家不能独占中国,有利益要共同来分享。实际上这在客观上制约了日本。因为日本认为亚洲是他的,想独占,并且一直想这样做。因此“二十一条”是秘密的,日本既不敢公开让中国民众知道,又不敢得罪欧美列强。所以此事被捅出去之后,“二十一条”没有完全实现,但是部分实现了。因为毕竟当时的北洋政府比日本弱,袁世凯又特别担心打仗。在这种压力之下,日本等于是做了一定程度的妥协让步,最后签订了《民四条约》。
从1915年“二十一条”之后,中国的民众,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对日本就完全失望。实际上,在甲午战争以后,虽然日本打败了中国,但是反而使得那个时候的中国人一下子就惊醒了,觉得日本这个小国怎么可能打败我们呢?因为在甲午战争之前,几乎所有人都预测日本不可能胜。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日本人胜了,这对中国人的刺激太深了,但是当时对日本的仇恨反而并不是很深。据我所知,比如像孙中山那一代的人,反而是开始全面学习日本。
主持人:对,好多人都去留学。
梁云祥:所以在那一段时间,派去日本的留学生是最多的。但是这个“二十一条”,使整个中国对日印象有了一个大的转变。也就是说,在甲午战争之后“二十一条”前,中国认为我们确实不如日本,就开始虚心地向日本学习;但是在“二十一条”之后,大部分人才意识到,日本虽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日本也想中国亡国灭种。所以1915年“二十一条”之后,中国国内的反日情绪非常激烈,这种情况当然就影响到了后来的中日关系。在日本看来,中国国内一直在反日。实际上是日本想要独占中国,或者说欺压中国,才引起了中国的反抗。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45年,而“卢沟桥事变”也是这一段历史大背景所造成的。
主持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的并发动的一场侵华的战争。
梁云祥:根据历史的档案和回忆录,这已经是确认无疑的。比如我们刚才说的日本有一个“大陆政策”,这是日本一以贯之的战略,就想占领中国。“九一八事变”据说是日本的关东军搞的,甚至可能是日本关东军的中下级军官,关东军的最高首长当时都不知道。尽管事实可能是这样,但最后他们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惩罚,只是被撤职。也就是说,他们从宏观上实际上是顺应了日本的所谓“大陆政策”,只不过是在具体的操作上,是哪一天爆发,哪一天发动,可能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这肯定是日本方面蓄意挑起的。而且具体的来说,就是在9月18号早晨,日本的一些人炸毁了沈阳地方的一段铁路。
主持人:柳条湖。
梁云祥:对。柳条湖铁路,然后他们嫁祸给中国军队,说是中国军队炸毁的,然后开始进攻沈阳北大营,就是东北军队驻地,从此“九一八事变”爆发,而且当时张学良的东北军又不抵抗,实际上当时中国的军队人数远多于日本的关东军人数,为什么不抵抗?这当然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说,关东军突然袭击,中国军队被命令不抵抗,最后基本上是把整个东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
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到年底,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日本就把东三省全部占领了,这对中国来说是非常惨痛的历史教训。
“七七事变”爆发的起因与经过
主持人:刚才咱们提到九一八事变。那么“七七事变”可以说也是日本人故意挑衅。
梁云祥:“七七事变”比“九一八事变”更复杂一些。据我所知,这还有一些争论。但是我们现在认为,在日本方面,“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主持人:对,全面侵华。
梁云祥:在我们立场上,“七七事变”就是全面抗战的开始。而且后来历史的演变也证明,这确实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是一场全面战争,从这以后又打了八年。但是我看到有一些日本研究者,他们认为尽管后来的历史发展是一个全面性的战争,但是这个事件本身,他们认为是一个偶然的事件。
我自己的看法是这样,从技术层面来说,也可能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从宏观上来说,没有这个事件也会有别的事件。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的大背景下,日本想侵略中国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在这之前,1931年就有“九一八事变”,对吧?
主持人:对。
梁云祥:“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直到1937年,也就是五六年的时间,日本一直没有停止过渗透和蚕食中国,不仅仅占了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而且还向华北地区不断地蚕食。甚至就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之前,在北京的通州还建立了几个汉奸的政权,就是分裂出来,所谓的“华北自治”。所以,类似于“卢沟桥事变”这样的冲突,是迟早的事情。也就是说,日本不断地想把中国肢解。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投靠日本的汉奸,成立了汉奸伪政权,一点一点地把中国给分裂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时中国的民众反日情绪特别激烈,中国军队也觉得太耻辱,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不断地被日本占领。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火星就会爆发一场大火,“卢沟桥事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在“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军队在华北是有驻屯军的。因为民族对日情绪激烈,所以当时中国军队以及老百姓对日本非常反感,经常发生摩擦。7月7日晚上,日本进行军事演习,并借口军事演习集合时丢了一个士兵,要进宛平城去搜查。宛平城是中国军队守卫,日本要进城,中国军队当然不让。所以日本以此为借口挑起了战争,双方就打起来了,越打越大。一开始可能谁也没有想到是一场全面战争,尽管那个时候中日两国已经有会发生冲突的这预感,但到底什么时候、什么事件,可能并没有想到,也没想到卢沟桥会成为一个爆发点。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双方不断投入兵力,谁都不让步,越打越大,酿成了一场全面战争。所以从大背景来说,“卢沟桥事变”仍然可以说是日本对华侵略总体战略的一部分。
主持人:在您讲的过程中谈到,日本不断地在咱们周边制造各种摩擦,甚至派一些特务到咱们的周边。有一个特务机关叫特高课,是由土肥元贤二来掌控的特务机关。
梁云祥:对,近代以后,随着对中国的侵略、渗透,日本的情报工作是做得比较好的。实际上一直到现在,这都是日本人的特点。日本人做事情很精细,他要想侵略扩张,当然得熟悉你这边的情况。所以在战争之前,日本就已经有很多的间谍机关。这些间谍机关披着各种合法的外衣,比如商务社、新闻社,然后去刺探中国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地理、环境,为他进行侵略做准备。这一点现在都已经公开了。在当时有些间谍被中国人抓住,但是日本反而以此为借口,觉得中国反日情绪太严重,在屡次和中国政府交涉的过程中,要求中国政府制止反日运动。这是他对中国政府提出的要求之一。
总之,在“卢沟桥事变”之前,中日两国的矛盾已经非常深了。所以从利益上来说,这场战争是必然。当时日本人要独占中国,甚至要把欧美都排挤出去。在日本看来,亚洲其他国家太弱了,他就应该是亚洲的领导者。所以即使没有“卢沟桥事变”,也会有别的事变,日本一定要走这一步。
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中国军队进行了应有的抵抗。但是由于中国总体国力不如日本,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中国虽然很大,但是并不统一。比如有中央军、地方军,当然还有共产党、国民党,他们之间甚至还有很多矛盾。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29军虽然很英勇地抵抗,但是并没有得到全国的支援,寡不敌众,几天之后就失败退出了北平。日本就进驻了平津,逐渐开始扩大战争。另外,日本还从上海那边开始进攻,然后是南方,很快就有了“南京大屠杀”。在一年之内,日本就差不多占了半个中国,把中国东部最富庶的地方都占领了。
主持人:在这期间,蒋介石有一个“庐山讲话”?
梁云祥:对,因为“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蒋介石正在庐山开会,所以就在庐山发表了一个讲话,说“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也就是号召全中国不同阶层的人都抵抗日本,这应该说在当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当时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主席,所以他对抗战表态,在当时来说,对全民族抗战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主持人:咱们刚才谈到二十九军,在29军英勇奋战的时候,有很多级别很高的将领阵亡了。
梁云祥:对,比如说佟麟阁。
主持人:佟麟阁、赵登禹。
梁云祥:对,佟麟阁路和赵登禹都是在这次战役中牺牲的,他们应该是将军级别的人,所以可想象这次战争的残酷。中国军队的伤亡损失还是比较大的,而且确实很英勇。
主持人:刚开始是拿枪打,敌人离近了就开始拿刀砍。
梁云祥:这就是我们的军工武器装备不如日本。
主持人:对啊。
梁云祥:而且这次战争来得比较突然,没有做好准备,所以虽然战士们很英勇,但是一方面武器装备比较差;另一方面,当时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所以援助得也比较缓慢。总之,有很多原因。总体上来说,以当时我们的国力,要单独对付日本还是不足的。尽管如此,因为是在自己的国土上,所有中国人、中国军队实在忍无可忍。这和之前日本对东三省的侵略一样,对中国人的影响太大了,那么大一片国土丢掉了,甚至没有太多的激烈抵抗。在那一段时间,中国人对于日本本来就有情绪,现在日本又再次在自己的国土上挑衅。所以中国军队肯定是同仇敌忾。所以在精神方面丝毫没有问题,只不过从物质的角度来说,那个时候的中国确实比较弱。
我看过一个回忆录,就是说佟麟阁指挥战争的时候,他在前线打,打得很惨烈,但是后方通讯中断了。这在战争中是很要命的事情。因为你不知道友军在哪个方向,没有办法联系了,后来好多军队都打散了,甚至都没有组织,听不到指挥了。所以就开始各自为政。各自为政的军队去抵抗一个有组织的军队,显然不如人家。佟麟阁后来在往后撤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的上级在什么地方,下级在什么地方,然后被日本的飞机打死了。这么一个高级指挥官就这样被炸死了,有一点可惜。这也说明我们中国当时太弱了,只有精神不行。虽然官兵们都愿意抵抗,不怕死,但是指挥系统乱了,武器也不如日本方面。
“七七事变”给我们留下哪些教训与启示?
主持人:刚才咱们谈到,“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那么现在来看,我们应该从“七七事变”中吸取什么教训?
梁云祥:这场战争当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教训,也有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最深刻的教训就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尤其是对一个大国来说,国家的实力决定了一切。实力和外交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国家很弱,外交搞不好,很孤立,肯定就会受到欺负。尤其是在近代殖民主义那一段时间,基本上就是“丛林法则”,强者可以为所欲为,弱者只能服从俯首听命。但是也恰恰是在近代以来,进入殖民主义的时代,中国变得很弱。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到了近代相对封闭,从满清之后,封闭了几百年。
主持人:闭关锁国了。
梁云祥:对,闭关锁国。外边的世界我们不知道,关起门来,夜郎自大,认为我们是天朝上国,我们很强,我们什么都不需要。所以,在西方殖民者打开我们的国门之后,我们一开始还不服,后来渐渐发现,我们已经落得很远了。
我们政治体制的变革进行了很长时间,比如说满清的腐败,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斗争。到辛亥革命,满清结束,但是没想到又是军阀混战,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比如“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中国仍然没有统一,表面上是中华民国,实际上各派政治势力还在相互斗争。当时的军队也不统一。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整体的国家实力显然不如日本。实力不足,那就要受欺负,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再一个就是我们的外交也有问题。你的国家弱,但是如果外交搞得好,我们有朋友也好。但是在中日爆发战争的时候,尽管有一些国家同情中国,但是公开支持中国的国家不多。后来随着抗战的深入,尤其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进一步侵略扩张,不但侵略中国,还侵略东南亚,甚至还打美国,树敌太多。所以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美结盟。在那之前,美国只有一些民间的人士帮助中国,同情中国,双方政府并没有实际的关系。但是在这之后,中国和美国正式结盟,成为联合国家的一部分,结成国际统一战线,我们有了更多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才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所以一个是实力,一个是外交,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太重要了。实力要强,外交要搞得好。朋友多可以补足实力相对不足的部分。当然,最终还是要实力来决定一切。如果你实力不行,“弱国无外交”,和你打交道的时候,人家就是欺负你,你也没有办法。所以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场战争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
实际上,从近代以来的屡次战争中,只有最后1945年这场战争是全面抗战,又有国际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对外的战争胜利。这里也有要汲取的东西:一是全民族的统一团结;二是国际统一战线。如果没有这两个东西,很可能要打得更艰苦,时间更长,什么结果都很难说。
总之,日本是一直在想要侵略中国,中国一直对日本也有所警惕。所以,“卢沟桥事变”虽然也可能是个偶发的事件,但是这件事情是一个影子,影射出当时中国和日本已经有很激烈对抗的情绪。所以有一点火星就会引发一场大火。不管日本是不是故意的,但是从大背景来说,日本一直想要侵略中国。在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在忍让,一直在失败,因为太弱了。
但是在这一次——卢沟桥事变,日本也没想到中国军队会这么英勇地抵抗。所以这个仗就越打越大,后来形成了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可能就不会有全民族的团结,也不会取得这样的胜利。另外,这对日本近代以来在整个亚洲的侵略扩张势头也是一个遏制,对整个东亚的国际关系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情。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汲取的经验教训。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706/9547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