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齐勇锋|香港回归二十年:两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017年07月14日 13:44
齐勇锋 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主持人:香港是中西方文化荟萃之地,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舞台,两地文化产业合作优势互补明显,合作潜力巨大。香港回归以后,香港与内地在文化方面的合作交流也越来越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今天的节目,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齐勇锋来到宣讲家网演播室,跟我们一起聊一聊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的问题。齐老师你好。
齐勇锋:你好。
主持人:齐老师长期研究香港文化产业方面的问题,曾经给香港访问团讲过课,也多次到香港参加相关研讨会,那么,您眼中的香港文化是什么样的?
齐勇锋:根据我的观察,香港确实是一个东西文化荟萃之地。长达一个半世纪在英国的统治下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了香港一方面保留着很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大量地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化,尤其是英国文化。无论在法律制度,还是日常生活,甚至文学艺术等方面,香港都大量引进、借鉴了英国和西方文化。比如,香港到现在还依然还保留着赛马的文化,赛马在香港是一种特色,而且还被列入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项目,奥运会赛马场地就是在香港。
香港文化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大力发展娱乐活动,它的娱乐文化非常流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辖下的一个部门就叫做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乐”这个名词很明显地反映出香港的文化特点,是以娱乐文化为主。
同时,香港的文化经过150多年的发展,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比如教学,香港的教育水准很高,有十几所大学。700多万人口,十几所大学,而且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几所学校在世界的排名还比较靠前,教育资源很好。
再比方说,香港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亚洲是走在前列的。“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是由英国最早提出的,在整个英联邦国家都使用这个概念,香港原属于英国殖民地,所以它也属于创意产业,而我们内地叫做“文化创意产业”,现在北京市也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了“文化”两个字。
香港的设计产业,比如电影、演出等,特别是工艺品,都发展得不错。这些方面与内地的合作也不错,在不少方面处于引领作用,香港电影很有艺术传统。
主持人:很多人从小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
齐勇锋:没错,尤其是功夫电影,成龙、李小龙,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甚至在西方市场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再一个就是演出产业,演唱会。
主持人:红磡体育馆。
齐勇锋:对,香港有一大批演员,各种选秀节目,很大众化,而且很著名。所以,香港整体文化发展的市场机制比较成熟,创意产业也好,包括各种文化设施也都很先进。我在香港参加过一些文化活动,香港大多数有名的场馆都看了一遍,设备比较先进,服务很周到、贴心,应该说在整个亚洲属于前列。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香港的创意产业,我想到之前看过一个展览,它特别提到了香港西九文化区,这是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很有成就的地方。
齐勇锋:没错,香港回归以后,重点在发展九龙和西区,这一块地方原来有很好的基础,再进一步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整个香港应该说是后来居上。因为香港原来的中心主要是在中环一带,西区差一点,但是这一块地方相对较大,包括九龙,原来都跟中环有差距,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所以这次习主席特地去看了,兴致勃勃,也给予了高度肯定。另外,经过香港新机场的带动,新界也有很大的拓展。
所以,香港回归20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市场繁荣,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也是全球公认的。在这之前,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西方人士认为,香港回归以后可能要走向衰落。从这次习主席去香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活动来看,这些年来各种组织,包括联合国对香港都给予了高度评价,香港的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一直靠前,而且一直在上升。
所以,20年来香港的发展表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是非常成功的。
主持人:刚才提到西九文化区,在香港电影或电视剧里,尤其警匪片中,出现一个最多的词就是西九龙重案组。
齐勇锋:对,这些地方原来比较乱,包括在廉政风暴之前,一些腐败的行为,黑社会猖獗等等,这在香港电影里都有充分的反映。
主持人: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些。
齐勇锋:应该说在政府治理后期,总体社会秩序是不错的,特别是廉政风暴之后。香港回归这2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经济方面,香港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还是航运中心,制造业已经北移,大量迁到内地来,所以现在主要是服务业——金融、航运和贸易。这些方面一直发展得不错,还是属于世界中心。另一方面,香港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主持人:对,香港和内地合作的电影现在特别多。
齐勇锋:仅仅在2016年,香港和内地就有43部合拍电影,合拍的电视剧也越来越多。香港本身的电影产业在亚洲很有名。
主持人:它被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齐勇锋:对,比如邵逸夫,咱们都熟悉,香港电影大亨,内地很多大学他都有捐助。
主持人:对,逸夫楼。
齐勇锋:我们学校就有一座逸夫楼,像北大、清华,但凡有名的大学几乎都有逸夫楼。所以电影也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主持人:对。
齐勇锋:他的中华文化的本色保留得非常好的,所以香港电影对内地有很大的影响。实际上,从香港回归以后,香港本地的移民在减少。香港电影最繁华的时候,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当时香港本地的电影就业人员就两万人,现在已经下降到只有五千人,而且大部分优秀电影人士都北上了,这几年和内地合拍的比较多。而且我们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比如《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电影产业可以看作内地和香港文化融合的一个晴雨表,因为它的影响力很大。
主持人:其是近几年,合作特别多。
齐勇锋:我们现在电影的年产大约是五六百部,跟香港合拍的电影就占到40多部,还有少数电影有香港方面的电影制片参与,但是可能没有投资,合拍电影就是双方共同投资。
主持人:有些演员是内地的,但是导演还有制作班底是香港的。
齐勇锋:对,或者还有部分人参加。所以如果要把这些方面都算起来,冲击力还蛮大。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这么多文化产业,其实我们身边的香港文化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齐勇锋:是,我觉得香港的文化在内地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内地的文化在香港也是无处不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地逐步走向融合,融为一体,而且融合的步伐越来越快。比如我家住在宣武区,我今天来做节目就坐的地铁四号线,四号线就是港商和北京市联合投资。我还经常去天安门旁边的东方广场看电影,东方广场是李嘉诚投资的,里面有先锋剧场,剧场很大,年轻人看的很多。可以说内地和香港越来越密切,生活中无处不在。包括从香港来内地学习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据说仅仅在北京,从香港来的学生至少有两千人,这个比例很大。
主持人:近年来,随着一些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文化方面,还是学术方面,甚至医药方面的合作都比以前增多了。
齐勇锋:是,大幅度增加。可以说,时至今日,两地交流合作的次数、人数,总体规模比1997年刚回归时增加了将近一倍。
主持人:那么多?
齐勇锋:整整增加了一倍,可能还要多。我们现在每年跟香港的各种文化方面的交流项目有700多项。
主持人:举几个例子。
齐勇锋: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有这么几个节目,都是品牌性的合作:比如“艺海流金”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活动,每年一届;再比如说春节、中秋节。
主持人:这是肯定的。
齐勇锋:大家都知道,香港有“欢乐春节”,中秋节的“香江明月夜”,而且放焰火。
主持人:对,特别漂亮。
齐勇锋:很漂亮,这说明交流活动多,而且规格很高。再一个就是“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这个展览两年一次,也是个品牌性的活动,主要是展览美术作品,在国际上很有名。再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叫“根与魂”,就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文化之魂。而且香港现在已经有十个非遗项目列入了国家级的非遗代表名录。
主持人:香港有哪些非遗项目?
齐勇锋:比如说越剧。
主持人:对,越剧。
齐勇锋:而且香港还有三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再比方说,“故宫精品系列展”,这个最近正在展出。还有就是“中国戏曲节”,现在规模很大。另外,内地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香港卷》正在编篡,而且进展得非常顺利,一些大型的交流活动也已经形成系列。再比方说,青少年交流一直是两地文化艺术交流中的重点,因为我们要培养下一代,现在有港澳大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组织港澳青年到内地来进行文化考察,这个规模也很大。现在每年各方面交流大概有700多项,一万人次之多。
主持人:那么多。
齐勇锋:再比如说,你刚才提到医药。
主持人:对。
齐勇锋:这个医药很有意思,西藏和香港两地有一个青少年互访交流项目,叫“藏港两地青少年互访交流”,就是香港的青少年到西藏去考察学习,西藏的青少年到香港去考察学习。这个机制从2003年开始建立,到现在为止,双方互访已经有15次,参与的人数有700多人。主要学习什么呢?香港青少年到西藏去学习藏医,因为藏医很有名,青藏高原有很独特的藏医,有很多藏药。
主持人:对。
齐勇锋:特别是藏药,只能在那个地方生长,比如虫草,最近我刚去过青海,夏季五六月份就开始挖虫草了,很有意思。然后西藏的青少年到香港去学习西医,这个交流合作很好。
主持人:对。
齐勇锋:很有意思。再比如,有一个深港澳台青少年文化交流项目,叫“龙腾中华”。
主持人:这是什么?
齐勇锋:主要就是每年组织500名深港澳台青少年到内地来进行参观、访问、交流,已经有上万人次来过了。
主持人:对。
齐勇锋:而且这个活动不是由政府组织的。现在这些合作的项目逐步由过去的单向转变为双向,由过去临时性转变为常态化,而且由政府组织转变为民间组织,交流越来越深入。有些活动举办了很多期,比如“藏港青少年交流合作”已经举办了15期,“龙腾中华”已经举办了7届。从今年开始,还有一个香港和内地的活动非常有意思,叫“港澳台大学生网信企业实习计划”。
主持人:这很与时俱进。
齐勇锋:非常与时俱进,现在正在举办之中,他们来参观什么地方?
主持人:新媒体发展。
齐勇锋:你说得太对了,人民网、光明网,还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不仅来参访,而且就在一些公司实习,一方面增进了感情,另一方面为他们接触新媒体、互联网电商,以及对他们的创业之路带来支持,而且还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他们对中国网信事业的认同感,让他们看到,目前我们的电商已经居世界前列。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各种学术交流,在大学生方面,香港是不是也有很多留学生在咱们内地。
齐勇锋:是,现在留学生很多,我去年参加清华大学的一个博士生论文答辩,其中一个就是加拿大籍的香港华人。而且现在学术活动也越来越多。2015年,我去珠海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举办的“一带一路”发展研讨会,大家来共同讨论“一带一路”发展,特别是对香港在“一带一路”发展中应该怎么样发挥它的窗口和桥梁,以及纽带作用,进行了很好的探讨。事实上,香港确实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主持人:对。
齐勇锋:香港已经回归,但是香港跟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跟一些发达国家,有广泛的经济联系和文化联系,它在经济、贸易、金融这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除此之外,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也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挥。
主持人:现在学术交流方面,他们的留学生真的很多。
齐勇锋:是。
主持人:香港回归之前与回归之后,在学术交流或留学生方面,有没有一个数据上的对比?
齐勇锋:大致是这样的,一方面香港有很多学生到内地去学习,另一方面内地也有很多学生到香港去学习。以我们家为例,我们家现在有两个亲戚在香港学习,这个比重很大。在教育方面,香港现在跟内地合作建立了两所大学:第一个就是我刚才说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它独立运行,完全是市场机制;第二个是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举办了一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仅这两所大学现在招收的人数就有两万多。
主持人:那么多。
齐勇锋:我看了一下他们的规模,看了一下他们的校园,非常漂亮。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的学院虽然创办时间还不长,但是现在发展非常好。我个人认为今后还有很大的潜力,因为总体来说,内地尽管这几年发展非常快,但教育发展还有些滞后,毕竟人口众多。而香港有十几所大学,加上与海外的广泛联系,依托香港这个窗口、桥梁和纽带,两地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其实我们现在有西部开发战略,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化教育发展还属于欠发达地区,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香港跟内地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建立一所大学,可以发展得很好。
主持人:对。
齐勇锋:一方面香港的文化教育有了很大的拓展空间,另一方面内地的教育会发展更快,特别是落后地区、欠发达地区。所以两地在文化产业、教育方面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潜力。
主持人:对,包括刚才咱们提到的学术方面。我电影、电视剧这方面看得比较多,就像您刚才说的,2016年内地与香港合拍的电影就43部,到2017年的《拆弹专家》《非凡任务》等,这些都是新拍的。而且现在内地的一些电视剧里面,也经常看到香港艺人。
齐勇锋:这20年,应该说香港的艺人北上,台湾的艺人西进,这是一个大的趋势,而且几乎不可逆转,合作规模越来越大。
主持人:对。
齐勇锋:所以,香港与内地的合作是一个典范,合作非常顺畅。政府有没有推动?有,但是更多的是依靠市场机制。所以它可持续,双方的合作是优势互补。第二,香港有广泛的国际联系,能吸引国际资源。第三,香港是资源中心,有资金福利。而我们内地,市场大是最大的优势,这样一个14亿人的大市场,而且这个市场正在迅速国际化,所以把内地市场占领了,几乎就把全球一半市场占领了。
主持人:对。
齐勇锋:所以你看好莱坞,它对我们内地市场也高度重视。
主持人:现在好莱坞大片里面都有很多中国元素。
齐勇锋:对,有这些中国元素,一方面是因为内地市场太大了,为了占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他表明了愿意跟我们中国人合作的一种态度。说随意点,给中国人靠背,就是这样。所以在这方面,市场机制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然了,香港是个独立经济体,我们是“一国两制”。
主持人:香港回归之前是殖民地,那么,香港回归之前的文化和香港回归之后的文化,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齐勇锋:应该说是逐渐在发生变化。我80、90年代初都去过香港,回归前的香港确实是一种殖民地色彩很浓的文化。比方说,当时香港人完全是崇拜西方,因为那时候中国内地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比较落后,香港人把内地叫表叔。
主持人:为什么?
齐勇锋:就是穷人,表叔来了,好像是要问他们要点什么东西,所以瞧不起内地人,这个心态很严重。再一个是缺乏自信心,我们在80年代初期开始跟英国人谈判,双方已经达成1997要回归,但是回归以后怎么样,他们不确定。
主持人:我记得小时候看一些港片,说到香港回归的时候,好多富商都要移民。
齐勇锋:很多人都走了,一是去加拿大,其中加拿大温哥华去的人很多,温哥华有一个小城,我专门去了一趟,一大半都是华人,其中香港人最多。所以当时这种心态很严重,换句话说,对内地、对国家没有信心,崇洋媚外很严重。所以大量地移民。再一个就是去澳大利亚,还包括美国、英国等。当然了,这也是历史造成的。
回归以后,香港的变化确实很大,我认为有几个变化最直观。第一个是语言,香港人以前讲的是粤语。
主持人:英语、粤语。
齐勇锋:以英语、粤语为主,精英多数讲英文,不愿意讲中文,老百姓讲粤语。但是现在,讲普通话成为了潮流,现在普遍在讲普通话,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都在学普通话,交流没有困难,这是一个变化。这表明他们对国家有信心。
第二个变化是就学。过去哪听说过香港学生到内地来学习的,他们都是到海外去学习。首选就是英国,其次就是美国、加拿大、澳洲这些国家。现在每年有一万多人到内地来留学。这个是很大的数字,刚才我说过,北京市就有两千人。除了上学以外,还有艺人北上。
第三个是创业、就业。现在有一大批人到内地来就业和创业,首先是到广东,深圳、广州、珠海,接着到上海、杭州,进一步到北京等地。过去以制造业为主,现在基本上已经是“前店后厂”,前面在香港设店,厂基本都搬到内地来了,以珠三角为主,这几年陆续从向内地转移。
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心态,心态的变化表明他们对国家、对民族有信心。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丢人了。
主持人:香港回归20周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那么,香港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
齐勇锋:习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有一个重要讲话,他特别强调香港未来的发展,由香港现在面临的问题出发,讲到如何解决和化解这些问题,保护香港长期的发展和繁荣。我认为,这个讲话切合香港实际,给了广大的香港市民一个定心丸。习主席还特别讲到,中央政府的支持是长期的。当然,香港现在发展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个习主席也指出来了,包括在法律方面的完善。
主持人:香港是英美法系。
齐勇锋:对,它是英美法系。但是习总书记特别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基本法》是香港法律的主要来源。再把英国的法律作为香港的上行法律来源是不对的。香港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首先是“一国”,没有“一国”哪来“两制”。所以,这个法律问题我认为也是一个文化问题。
主持人:没错。
齐勇锋:所以香港今后的发展,要以“一国两制”作为制度的依据,用中华文化来引领今后香港的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命题。所以在法律方面,香港需要继续完善,完善就离不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基本法》。
第二个是香港现在产业结构。香港回归这20多年,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内地这20年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香港回归时候我们还没进入前十。国家变强大了,在全球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一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今后的发展有了依靠,更有信心了;另一方面,香港原来的窗口、纽带和桥梁作用显得没那么强了。所以,香港亟待重新定位,怎么继续发挥它的优势。应该说,这几年国家也给了他们很多支持,包括最近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决策。另外,港珠澳大桥也即将建成了。换句话说,粤、港、澳三地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一体化发展。所以,香港需要今后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在产业结构方面,香港还应该与内地优势互补。在优势互补方面,我们可以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因为内地这些年的文化产业发展很快,那么,香港现在应发挥服务业和法律的优势,与内地进行很好的合作和匹配,更多地往内地发展,发挥香港作为创意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我刚才提到,比如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虽然现在还比较落后,但是它的特色资源极为丰富,但很多还远没有被充分开发,缺人才、缺创意、缺技术。
主持人:但从文化上来说,西部有很浓厚的文化底蕴。
齐勇锋:是,而且资源丰富。
主持人:对。
齐勇锋:你想想,2008年的时候,我们汶川大地震,香港给了很大的支持,捐助很积极。
主持人:尤其是艺人们。
齐勇锋:当时我们也很感动,可以说是倾心支持,慷慨解囊,他们对国家还是有很深感情的。而且香港文创确实发展不错,有很大的优势。所以这是一个重点方向,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两地文化优势,把文化的纽带栓得更紧。
主持人:对。
齐勇锋:把香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窗口作用、桥梁作用和纽带作用发挥得更好。还有一个就是香港与内地青年文创的紧密合作,刚才我提到了,2017有“港澳台大学生网信企业实习计划”。现在我们看到,不光是台湾的大学生到内地来创业,香港也有很多大学生也到内地来创业。另外,我们内地还有一大批在香港学习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将来毕业以后,有些可能会留在香港,也可能出国留学,但也有一批人可能会回内地创业。内地市场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来会有一大批青年到内地来发展,把合作交流发挥得更好。
主持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合作潜力。
齐勇锋:没错,可以容纳更多的青年才俊来创业、就业。另外一点值得考虑的因素是,如何更好地发挥香港在文化交流合作方面的窗口、桥梁和纽带作用,特别是在国家战略层面,我觉得也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比如香港很愿意在“一带一路”发展中发挥作用,而“一带一路”现在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肯定和积极参与。我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现在已经有70个国家参与,香港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空间也很大。
主持人:他在这方面发展应该是很有优势的,香港有港口。
齐勇锋:再一个它有交易所。
主持人:对。
齐勇锋:而且还有众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所以它跟世界联系很密切。比如说,我设想,我们以后可以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放在香港,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它与世界各国的紧密联系,也可以凸显出我们“一国两制”制度的弹性与优势,把“一国两制”的成效更好地发挥出来。
主持人:而且还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包容性。
齐勇锋:你得太好了,体现我们的包容性,然后把“一国两制”的作用发挥出来,为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解决这些类似问题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一国两制”这20多年来,一直在被人们怀疑中前行,而且现在走得很稳,走得很好,它日益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全世界作出的一个很大的贡献。如果这项制度一直有成效,能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今后就可以为化解国际上一些冲突、争端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主持人:您说的很有道理。今天非常感谢齐老师来到我们的演播室,给我们讲了这么多文化方面的知识,谢谢您。
齐勇锋:不客气,也谢谢您,再见。
主持人:再见。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714/9556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