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砥砺奋进的五年 聚焦
戈壁瀚海跃乌龙
2017年07月17日 11:14
7月15日上午9时16分,国家“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京新高速临白段正式建成通车,标志着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京新高速(G7)全线通车。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勾画出一个宏大设想,建设一条东起北平(北京),经阿拉善,西至迪化(乌鲁木齐)的第二条进疆大通道。如今这个百年梦想,终于成真。
京新(北京至新疆乌鲁木齐)高速公路是我国高速公路网规划的第七条放射线,全长2540公里,是亚洲投资最大的单体公路建设项目,也是“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
刘永明是中国交建京新临白高速公路三标项目总经理、中交路建副总经理。第一天来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时,这位工作已有30余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工程人也不由得心里发怵。
“这里一年有60%以上时间是风沙天气。”刘永明说。高达10级的大风裹挟着巴丹吉林沙漠的黄沙,尘土飞扬,茫茫戈壁滩的碎石也被席卷着往筑路人的身上和施工车辆上砸去。测量员穿着军大衣,戴着黑色的脖套、口罩,包裹得严严实实,只有眼睛露在外面。
2015年初,刘永明带着项目团队来到现场时,最低气温是零下三十摄氏度。荒凉的大漠中,峰雷山、黑鹰山、白疙瘩是传言中的三个地标,当地人都听过,却无人愿意前往。牧民劝阻说,大漠深处是无人区,太危险。
然而,找不到地标和导线点,高速公路就无从修起。
测量员包特门白乙拉和同事一起,三四人一组,每天一大早出门背着仪器去勘测,一座沙丘接一座沙丘地测数据。有一次,几位测量员勘测数据时忘了时间,天色骤变,黑夜中在大漠迷失了方向。手机没有信号,也无法与项目部联系请求救援。
迷路的测量员们要么自己看天象定位,要么通过仪器找方向,还有一队测量员在寒冷的深夜实在无法找到回去的路,只好采用最原始的办法。他们找来了一些枯树枝搭在一起点燃。黑暗中的火光和浓烟吸引了前来寻找的项目部同事,他们这才顺利归队。
阿拉善地区年均气温6~8.5℃,一年中有近半年为低温季无法动工,两年半的工期中实际有效施工时间仅11个月,工期全靠“抢”,所言不虚。
京新高速项目总线长近200公里,中国建筑共6家成员单位参与,5000余人的投入,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总承包管理部总经理王立提出“要用专业的队伍,精良的设备,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将京新高速建造成标准化施工的样板工程”。建设者们成功克服了无路、无水、无电、无信号、有效施工期短等诸多困难,在大漠戈壁中,坚持标准化施工、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平均每天3.86万方路基土石方、2根桩基混凝土灌注、2榀箱梁混凝土浇筑,平均每5天1个房建单体完成、每20天6座盖板涵施工完成……2016年9月21日,中建京新高速104公里主线路面提前胜利贯通,一条矫健的乌龙,腾起在阿拉善沙漠戈壁和崇山峻岭之间。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717/9558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