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深化医教协同 构筑健康中国

2017年07月19日 11:21

 

建设健康中国,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医教协同宏观管理和促进人才培养与使用紧密结合等四个方面明确了14项改革任务,提出了具体改革举措,重点回应了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深层次问题,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意义。《意见》的发布必将有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为深化医疗改革和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目标明确,实事求是。此次改革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确定了“两更加、一基本”的改革目标,即:到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求。

2.问题导向,措施得力。改革围绕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等方面制定了具体举措。

一是针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提出逐步实现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一本招生;强化医学生质量短板的医德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完善并加强对高校附属医院教学工作的评价要求;加快建立起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建立对高校专业和培训基地的预警和退出机制。

二是针对毕业后教育不完善问题,提出落实并加快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稳妥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积极探索与完善取得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的办法,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

三是针对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和专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提出部委省共建一批医学院校,加强中西部薄弱院校和基地建设;实施住院医师规培西部支援行动和专科医师规培中西部支持计划;制定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引导性人才培养专业目录。

四是针对全科医生下不去、用不上问题,完善订单定向培养政策,实行“县管乡用”;医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通过者直接聘任中级职称。

五是针对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问题,提出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别建立中央、省级多部门医学教育宏观管理协调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六次会议上指出,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要抓改革方案协同,也要抓改革落实协同,更要抓改革效果协同。医学教育涉及医疗卫生和教育两个关键民生问题,改革关联性、互动性强,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强调医教协同。医教协同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医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治本之策。

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把职业素养和临床能力提高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培养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德医兼修的医学人才,要从入口生源质量、过程深化改革、出口质量保障等环节全方位推进改革,要继续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落实并加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要健全终身医学教育体系,为医务人员终身教育完善平台和环境。

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必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建立健全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加大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缩小区域间、学校间、基地间人才培养水平差距。要努力构建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突出中医药特色、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必须加强医教两个系统的协同,教育系统要主动适应、探索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对医学教育提出的要求,卫生系统也要给予全力支持。要着力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使用联动机制,实现医改、教改的良性互动,实现培养与使用激励的紧密衔接,为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医学教育能否吸引优质生源,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大难点问题,必须进一步创新人才使用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为医务人员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提高医学教育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

 

建设健康中国,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8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总书记高瞻远瞩,描绘了未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宏伟蓝图,指导性强,令人振奋。在新时期,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改善和提升全民医疗卫生条件,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和生命质量,都需要大量的高水平医疗队伍做基础、做保障。医疗教育协同推进不仅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更是全民健康的急切需要。

以需求为导向。我国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对全科医生、老年疾病专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需求量较大。主要体现为: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的综合程度较高的全科医生缺口很大,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日趋增加,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提供医疗服务需要更多专业的医疗人士;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在全国各地陆续落地,再生育需求呈现井喷现象,高龄孕产妇比例增高,疾病多元化、新生儿情况复杂化等问题较为突出,给妇幼健康医疗服务带来新的挑战。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经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为20.9万人,存在7万~21万的缺口;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专科医生或科室还没有系统建立;根据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目前缺口86042名。从需求出发,全科医生、老年人服务医生、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是医生教育培训的主攻方向。

以基层为重点。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依然是医学教育改革的薄弱环节,乡镇卫生室、村卫生室承担着大量基层群众的医疗任务,由于条件限制,基层医疗卫生硬件设施不完善,医生整体水平不高、流动性大的困境长期存在,基层群众难以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意见》明确,医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通过者直接聘任中级职称,同时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基层卫生计生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可直接考查聘用。这一举措增加了基层医院吸引力,为壮大基层医院医疗人才、提升基层医院服务水平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和支持。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保障是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题中之意,更是让基层群众享受改革成果的应有之意。

以质量为核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质量是医学教育的“生命线”,不能只顾增加医生数量而忽视质量,忽视质量是对人民生命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培养模式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要严把入口关,严控医学生生源质量、提升入学门槛;要强化院校医疗教育的医德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牢固树立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全过程培养意识,确保培养出能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合格医生。

人民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站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起点,相信随着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健康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曾博文)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719/9559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