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三个文化带专题 长城文化带

民间传说拓宽齐长城文化内涵

2017年07月18日 10:42

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齐长城沿线流传着许多关于它的绚丽多彩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故事不仅富有文学性、故事性,更因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与齐长城有关的历史信息,成为后世研究齐长城历史、文化、民俗、建筑等的重要资料,其中孟姜女传说家喻户晓。

 传说具有历史价值

齐长城沿线的民间传说既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反映了当地百姓与齐长城的血脉相连关系,又成为齐长城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考察过齐长城的张广坪所著《齐长城》中这样描写:“两千多年来,有关齐长城的民间传说古史包罗万象,既有富于神话色彩的‘十个太阳轮流转’、‘老子采药摘药山’的传说,又有反映一定历史真实性的‘杨廷将军修双道长城’、‘黄巢义军驻扎黄巢寨’等传说;既有关于齐长城修建起因的‘南修长城挡大水,北修长城挡大兵’的传说,又有关于齐长城修筑之艰难的‘钉头崖’的传说;既有战争攻伐类的‘穆陵关赵匡胤大战韩通’、‘青石关曾国藩抗击捻军’的传说,又有人物传记性的‘常将军被杀’和‘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等等。”

“这些与修筑齐长城相关的民间传说,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雁在考察中发现,这些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关于齐长城的某些事实,如常将军传说和杨廷将军传说,揭示出齐长城在一些军事要地并不仅只修了一道,还修筑了复线;钉头崖传说证实了齐长城并不是一道连续不断的城墙,在一些险峻的山峰,往往是因地制宜以山险代城墙;铁牛上树传说证实了齐长城的终点(实际上是起点)在今济南长清广里村;老龙头的传说证实了齐长城入海处不是在大珠山而是在小珠山。

然而,这些故事在世代流传中也难免传递一些错误信息。济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华松在齐长城沿线考察时发现,当地村民大都以为齐长城的修建者是秦始皇,“他们说秦始皇当初修了南北两道长城,北面的长城就是万里长城,南面的长城就是他们家乡这道长城,还以‘南修长城挡大水,北修长城挡大兵’这一传说来理解齐长城修建的原因”。这一解释,在张华松看来,是因为长清段长城是在原来抵御水患的堤防基础上兴建的。

孟姜女传说丰富了齐长城文化

在这些民间故事中,孟姜女的传说尤其广为流传,它与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为“四大民间故事”。“我在搜集资料时发现,齐长城沿线有十一个版本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王雁告诉记者,其中济南长清区有三个版本,临沂沂水县有两个版本,莱芜莱山区、淄博淄川区、淄博沂源县、潍坊安丘市、日照莒县、青岛胶南市各有一个版本。

正如当地百姓误以为齐长城是秦始皇修建的,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孟姜女传说故事背景也被不少人理解为是秦长城,故事主角孟姜女的出生地也被附会于全国很多地方。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先生发起了孟姜女传说大讨论。据顾颉刚研究,孟姜女的原型是春秋齐人杞梁之妻,杞梁妻哭夫崩城的故事最初发生在齐地,以齐地美女之泛称“孟姜”作为杞梁妻之专名。魏建功先生曾致函顾颉刚先生,明确指出,世人传说中孟姜女哭崩的长城原本是指齐长城,只是“在秦始皇以后,长城变成了秦始皇专利的工程,孟姜女哭倒的长城便也搬了家了”。

“通过唐玄宗开元八年(720)《优婆夷阿刘造石浮图铭》,可以初步认定孟姜女哭崩长城的传说,最初起源于齐长城起点——古平阴邑、今长清孝里东张一带。”张华松介绍说,不仅孟姜女故事集中在西段齐长城沿线,孟姜女庙也主要集中在西段齐长城沿线。

“除此之外,在齐长城沿线还有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延伸传说,如孟姜女出世传说、妇山岭传说、姜女石传说、姜女泉传说、孟梁台传说等。”王雁认为,这些传说丰富了孟姜女传说的内涵,增强了孟姜女传说的地域性特点,强化了齐长城与孟姜女的联系,也拓宽了齐长城的文化内涵。

背景资料

1996年10月上旬,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组织已退休或离岗的路宗元、孙立华、张广坪、和进海、李继生等五位长期从事泰山管理、研究、摄影的老同志成立“齐长城考察队”,对齐长城进行综合考察,以向世人展现齐长城的古老历史风貌和丰富文化内涵。考察队自1996年10月19日从长城西端开始,先后用100米、50米尼龙钢丝绳实地测量。

整个考察活动迂回行程万余公里,跨越2000余座山峰,历时1年零2天,于1997年10月21日到达终点,胜利完成了对齐长城的考察任务,齐长城考察队经实地综合踏察后,取得了十大成果。第一,测量了齐长城的准确长度。第二,考证了齐长城的起止点。第三,发现了与主线齐长城并行的三条复线齐长城,纠正了史书记载的错误。第四,发现了重要的古城堡、烽燧及关隘等。第五,弄清了齐长城的走向、构筑形式及结构特点。第六,弄清了齐长城的保存现状和被破坏的原因。第七,调查了齐长城沿线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第八,搜集了大量与齐长城有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沿途的风土民情,丰富了长城文化内涵。第九,整理、拍摄、录制、搜集大量的第一手考察资料。第十,宣传了文物保护法,提出了保护与开发齐长城的建议,增强了齐长城沿线干部、群众的保护与开发意识。

五名考察队员中,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58岁,其间考察队员有的中暑,有的受伤,却无人放弃,直至齐长城的全程考察结束,考察成果以《齐长城》为名出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齐长城文化遗产调查报告,这也是自古至今首次对齐长城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记录。山东省委、省政府对他们的考察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表彰,并召开“齐长城考察新闻发布会”。1998年,齐长城考察队员赴北京向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汇报考察结果,罗先生在为他们考察报告《齐长城》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充分肯定了其考察成果,以及他们弘扬中华文化遗产的奉献精神。

本报记者 张清俐/整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718/9559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