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7年度

“一带一路”与全球化

2017年07月01日 09:40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必将载入我国的外交史册。“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世界的大合唱。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个主要支持力量、推动力量。“一带一路”为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全球化:古老与年轻并存

全球化问题涉及到我们整个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全球化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年轻的话题。说古老的话题,我们现在“一带一路”里面讲的“丝绸之路”,就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如果说它在历史上能代表一些什么的话,那就是全球化。不管是在海上的郑和下西洋,还是在陆地上的骆驼驮着货物穿过新疆、中亚的沙漠,到达中东。“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来看,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说,古代的全球化是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丝绸之路”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得益于当时在英美和欧洲等国家开始的新的全球化,这次全球化一直发展到现在,持续快40年了。最近几年,人们普遍认识到这40年的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存在着许多问题:发展是发展了,但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的代价是巨大的,社会不平等不断扩大,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各国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世界和平遭到威胁。习主席在这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20世纪70年代,世界正开始进入新的全球化。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现在的全球化和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全球化是不同的。我国近40年的改革开放是这期间全球化变化的一个最大因素。那么,这期间,在全球化进程中还发生了哪些主要事件呢?

事件一: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0年两德统一,以此为标志,美国和苏联从1947年开始的40多年的冷战基本上结束了。

事件二: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好转,我国和苏联缓和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的紧张关系,中苏关系正常化。

事件三:1991年爆发的第一次海湾战争。海湾战争是当时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科威特的主权被恢复。

事件四: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联解体以后,15个国家独立,其中俄罗斯等国家也加入到了这场全球化进程。过去这些年的全球化,俄罗斯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事件五:1993年欧盟的成立。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盟。苏联解体了,但在欧洲,欧盟成立了。可以说,欧盟的成立也是全球化中的重大事件。

事件六:2000年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下,我国和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非合作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重大发展。我国和非洲作为非西方的力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上升了。

事件七:2001年在美国发生了“9·11”事件,这也是全球化进程中重大的转折点。“9·11”事件以前,1999年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沿岸的一个重要城市西雅图曾经爆发了反全球化的活动。

事件八:APEC这样一些机构的成立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

事件九:2016年英国通过全民公投决定退出欧洲联盟。

事件十: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当选总统。特朗普奉行经济民族主义,奉行“美国第一”的外交政策。

由上面的事件节点可以看出,全球化正经历着兴起和衰落这么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二、全球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全球化的风险更加突出了。很多人在评论我国与全球化关系的时候,在谈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时候,都要提到习主席2017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的讲话,国际上对此有很多评论,好评如潮。如今,我们遇到的全球化和20年前全球化凯歌行进的情况很不一样。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个时候的全球化处在上升时期。而现在,我们正经历着全球化最困难的时刻,诸如: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总统奉行的“美国第一”的外交政策。由此,引发了人们的担忧,担心全球化会后退,也有人担心全球化可能会逆转。全球化现在确实遇到了重大挑战,包括结构性的,乃至更深层次的困难和挑战。

2017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全球副主编马丁·沃尔夫先生做客长江大讲堂时讲了这样的内容。他说,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都主张全球化,都认为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的。而20多年以后,在瑞士,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却弥漫着一片对全球化的悲观情绪,英国“脱欧”,欧盟遇到重大的困难,欧美国家都对全球化充满了抵制和反对的情绪。而就在这个时候,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符合全人类的根本利益。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同时,习近平主席呼吁要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通过合作解决存在的很多问题。这件事说明,在当前的世界形势下,中国成为全球化的一个主要支持力量、驱动力量。这也反映了20年间世界格局、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全球化最困难的时刻,中国站了出来,由此受到全世界很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

(二)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我国已经是第一大经济体,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那么,这样一个国家对待全球化的态度、立场、政策和行动是十分重要的,在全球化最困难的时刻,我国站了出来,足见我国的远见所在。

“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计划,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对于未来若干年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发展意义。在2013年的时候,我国就未雨绸缪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当时,世界经济形势、全球化的形势要比现在稍微好一点,至少没有英国脱欧,没有美国这次大选的状况。那么,“一带一路”发展到今天,已经说服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说服了很多重要的人物。我们看到全世界这么多国家领导人、国家元首,还有很多部长,甚至曾经对“一带一路”持不同意见,甚至反对的国家,在这次“一带一路”峰会上也派来了代表团。很多人就这样齐聚北京“一带一路”峰会,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抱有很多期待。

三、“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的转型、转向和创新

第一,全球化的转型。习主席在这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讲到全世界有三大赤字:一是和平赤字,就是说现在世界和平遇到了挑战,世界很多地方都很不安宁,所以说世界需要和平。二是发展赤字。我国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就全世界来看,包括美国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方面还需要发展,所以发展赤字是很大的,发展不平衡是一个现实问题。三是治理赤字。就是说全球治理不到位。诸如:堵车、空气污染,这些问题不是北京市一个城市造成的,也不是我国造成的,而是一个全球治理的问题,所以说治理赤字还是很严重的。

由此可见,全球化的转型是非常有必要的。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卡尔·波兰尼写了一本书叫《大转型》。70多年来,“大转型”这个词一直被使用。人类的全球化,一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成就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制造了很多问题。所以面向未来的全球化肯定也是要转型的。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角落,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能看到全球化转型的身影。“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全球化转型的一部分。我们要通过“一带一路”这样一个中国方案去推动全球化的转型。全球化过去40年发展到今天,已经严重失去了平衡,需要建立新的平衡。此时,我国发起的“一带一路”不是属于中国,而是属于全世界的,这是我国与世界的一个共享。

第二,全球化的转向。面对全球化,很多国家都向内转了,即使有的国家对外开放,其开放程度以及对国际移民的开放程度也降低了。我举一个例子。美国特朗普政府准备降低税收。降低税收就会引起国际投资,尤其是生产性的国际直接投资转向。大家都到美国去生产,因为在美国可以享受低税收的投资环境。

“一带一路”会带来全球化的转向。“一带一路”达成了一系列共识,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发布了联合公报,其实也代表了全球化今后往哪里去。由于“一带一路”面向全世界,所以今后将会深刻地影响全球化的方向。

第三,全球化的创新。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它将必然带来一种跟过去不同的全球化。在国际贸易里面有两个术语,其一,贸易的转向,比如说成立了一个自贸区,可能会引起贸易的这种转向,就是说,大家可能更愿意到自贸区里去做贸易。当然,贸易的转向有时候是零和游戏,就是不一定能够创造出多少新的贸易来。比如说在某一个地方、某一个区域、某一个产业行业发生的贸易,转到另外的区域或是行业里面去了,这就未必创造出真正的国际贸易来,但是这种国际贸易转向也很重要。其二,贸易的创造,就是说创造出了新的贸易。比如说我们看到有很多电商、新兴产业创造出了新的生产力、新的财富,它们所代表的就是贸易的创造。

“一带一路”,一方面会带来全球化的转向;另一方面会带来全球化的创新。这两方面加到一起会推动全球化进一步的转型。转型、转向和创新的过程,有助于解决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

此外,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已经严重失衡。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为了纠正全球化的失衡局面而提出的。此次与会的好几位学者都谈到了全球化再平衡问题,我们要看到“一带一路”计划对于全球化再平衡的贡献。

四、“一带一路”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系

当今世界,局部是失序的、混乱的、危机重重的,而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支持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有助于稳定世界局势。“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也就是说,“一带一路”的倡议是贡献给国际社会的,“一带一路”并不是中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为了改变现有的世界秩序,也不是为了推翻现有的世界秩序,而是为了维持和稳定现有的世界秩序。

 

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有联合国秘书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世界银行行长、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等。其中,联合国就是当今世界秩序的一个主要代表,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则代表着当今世界的经济秩序、金融秩序。这些代表着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国际组织、全球性机构都来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实际上就是中国对现存世界秩序的态度——我们并不想另起炉灶,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都是在现有的世界秩序之中进行的。“一带一路”倡议跟现有的世界秩序之间是互动关系,是可以相互加强的,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以及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都要在现有的世界秩序之中运作。甚至于联合国体系下的各种机构,比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都可以通过参与“一带一路”获得更重要的支持。现有世界秩序的具体代表就是一系列的全球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这些国际组织面临着巨大挑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带一路”有助于使现有世界秩序更完善

关于我国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系,有如下三种认识:第一种是“拆”。一些根本不了解我国情况的人认为中国要改天换地,“革命”现存的世界秩序。事实上,我国决不会、也不可能这样做,我国也是现存世界秩序中的一部分。第二种是“修”。这就是改革和完善现存的国际制度。许多现存的国际机构不合时宜,甚至在范式上过时,不适应全球治理的普遍需要,必须对之进行有意义的改革,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利益攸关方都要求落实已经达成的初步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协议。第三种是“建”。目前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少关于新建全球治理机构的动议、计划和行动,比如我国参加的金砖合作、“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一带一路”不是否定过去40年的全球化,而是在实践中协助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解决过去40年的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即对全球治理做出贡献。

五、“一带一路”为全球化提供中国方案

全球化是几乎所有国家、所有个人、所有机构、所有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比如北京就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就要对全球化作出回应。像改革开放、“一带一路”计划,都是对全球化的回应。

(一)我国改革开放就是对全球化做出的一种回应。中国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可以大概分成两段:第一段是中国把自己的市场开放给全世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前,中国欢迎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投资。中国用非常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了全世界。第二段是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要走向世界、走向全球。“一带一路”计划,一方面,代表着我国进一步向全世界开放。全世界这么多代表都到北京来参加“一带一路”峰会,这本身就是我国进一步向全世界开放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计划框架之下,我们希望能够跟各个国家进行合作,使我国走向全世界,实现合作中的互利共赢。

我国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也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同样,我们也希望全世界的经济能够向我国的个人、公司和企业开放。在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北边有一个东方园区,那是我国发起建立的,工业园中有很多是原来在我国经营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之所以转到埃塞俄比亚生产,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我国通过“一带一路”走向全球,未必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办的企业走向全球,很可能是在中国的一些公司通过“一带一路”走向全球。这也是“一带一路”为全球化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二)“一带一路”是我国与世界的一种对接。全球化的世界是高度复杂的,它既有机会,也有风险,还有挑战。面对这些机会、风险和挑战,“一带一路”是我国贡献给世界的解决方案。要适应挑战,应对挑战,意愿、能力、制度安排、体制政策等都要做到位。“一带一路”是我国首倡的国际合作倡议,高峰论坛是首次主办。当下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民粹主义、保护主义交织,分配不均助长逆全球化思潮,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受到世界瞩目。

“一带一路”既是高瞻远瞩的,又是精心设计的、可以具体落实的,它可能会对下一步的我国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全球化、世界经济增长发挥关键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里,有一个关键词叫“对接”。所谓“对接”,就是指中国的发展要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政策对接。我们强调“一带一路”要加强“五通”,就是指的要对接,要进行协调、谈判、合作。这次“一带一路”峰会本身就是一次国际对接。在过去四年已经参与“一带一路”的和目前对“一带一路”感兴趣的国家、机构、个人和国际组织(包括地区组织)等都来了。我们可以把这次峰会叫做一次多边对接的会议,即利益攸关方就“一带一路”展开协调。包括我国的“十三五”规划,和俄罗斯同样的发展战略,和其他国家的相关政策,如何对接。

在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会议上,我们提出了非常具体的互联互通政策,包括人心的沟通、文化的沟通等各个方面,甚至包括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在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中,是很不容易的。如今看来,我们已经有了非常美好的理想规划,而这些沟通在对接今后的具体落实时,还会遇到相当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未来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还会有很多曲折。

(三)“一带一路”在外交政策上的历史继承性。“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个单边的外交政策,而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多边的全球发展安排。我们预期将有更多的国家、国际组织等参加到我国所称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之中。习主席在“一带一路”闭幕式上的讲话,强调“一带一路”计划是一个长期的全球发展计划,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参加共建。尤其是习主席宣布第二次“一带一路”峰会要在我国举办的时候,我们在第一时间就感到“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国际倡议在进一步走向机制化、长效化。我们需要尽快地根据“一带一路”计划里面谈到的“共建”这样一个精神,进一步把它多边化。多边化的“一带一路”将为现有世界秩序和国际制度注入新的活力。“一带一路”的成功取决于参与其中的相关国家,尤其是我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等。我们重申一系列我国一贯以来的外交政策,对于说明我们尊重别国的发展模式,不输出我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正是我们在寻找全世界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方式的体现。

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一带一路”不是否定过去40年的全球化,而是在实践中协助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解决过去40年的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即对全球治理做出贡献。习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出的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体现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内在统一和联系。

(一)“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一带一路”建设同样离不开和平安宁的环境。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现在国际上有的人对“一带一路”有误解或者是批评,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要扩张。其实,“一带一路”是一个和平计划。“一带一路”的提出就是要促进世界和平。

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我们希望通过主动参与新世纪全球治理秩序顶层设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我国希望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一带一路”是繁荣之路。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一带一路”对于我国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的“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一要深入开展产业合作;二要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三要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扎实推进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完善跨区域物流网建设;四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

(三)“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我国近40年的改革开放证明要发展、要繁荣、要和平,开放是一个根本性的东西,就是说这个系统必须得开放。

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建设要和互联互通互融相辅相成,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追求的是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构成了新一轮开放的基本特征。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一要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二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着力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四)“一带一路”是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一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二要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为互联网时代的各国青年打造创业空间、创业工场;三要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五)“一带一路”是文明之路。冷战结束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尤其是美国学术界提出文明冲突的论调。在现实中,各大文明之间,文明内部之间确实存在着文明的冲突和摩擦。因此,文明的对话、交流、融合,相互借鉴和学习特别重要。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二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推动教育合作,发挥智库作用,推动文化、体育、卫生务实合作,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密切各领域往来;三要加强国际反腐合作,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斌)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701/9578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