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国家安全
潘功宏:战斗力波动规律蕴藏制胜机理
2017年08月03日 13:29
引言
研究战斗力发展规律不难发现,任何军队的战斗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长远来看,如果不能科学审视曾经的辉煌,坠入文恬武嬉的怪圈,能征惯战的军队往往会沦落到不堪一击,清朝的八旗兵就是如此。即使在同一战场上,忽视细微而累积的变化,最终也会导致勇猛善战者一败涂地。二战时德国军队曾经不可一世,最终兵败莫斯科城下便是明证。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会呈现曲折式和波浪式的行进轨迹,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和发展也并非一条直线,有峰就有谷,有强亦有弱。关键是如何认识它、把握它、利用它提升战斗力并制胜未来战场。
战斗力波动规律是关乎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战斗力的生成和发展是一种自觉能动过程,其目标直指制胜未来战场。但在此过程中,波动是战斗力生成轨迹上无法回避的常态,掌握其规律者易胜,不掌握其规律者易败。
战斗力波动是客观存在。从事物发展基本规律来看,军队战斗力生成和提高既非一蹴而就,也非持续上升,当然更不是一劳永逸,而是在内外因素影响下反复出现旺盛状态与低落状态。这是战斗力运动发展固有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在战斗力生成过程中,战斗力诸要素无缝链接需要一定磨合期,战斗力整体效能始终存在一个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外条件及战争需求变化,特别是技术进步对武器装备、作战方式及体制编制等要素的影响,使得战斗力诸要素进入非均衡发展状态的速度加快,有可能导致在战斗力生成过程中出现暂时的不良反应和“短板效应”,进而改变原有战斗力结构,引发战斗力出现缓升陡降等波动。
把握战斗力波动规律有利于建军备战。对于军人来说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战争状态,一种是做好战争准备的状态。一支军队在战争中的战斗力水平,往往会因战略措置的正确或失误、人员的更迭、武器装备的增减等而发生变化。而在由战争过渡到和平以后,一支军队如果不能持续跟踪世界军事发展前沿,引领军事变革,保持较高实战化训练水平,也很容易从曾经的骁勇善战变成软弱不堪,进而丧失战斗力。因此从长远来看,掌握战斗力波动规律,可以避免一只军队由盛转衰。从具体战场来看,掌握战斗力波动规律有利于寻机破敌。从战争实践来看,忽视或不尊重战斗力波动规律会影响军队建设质量,并有可能在战争面前吃败仗。
巧妙利用战斗力波动规律体现战争智慧。在战争中,准确把握交战双方战斗力波动规律,巧妙地在对方战斗力波动处于薄弱或低谷阶段时实施进攻,是知己知彼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避实击虚、一招制敌的重要机理。
厘清影响战斗力波动的关键因素
人员数质量变化是引发战斗力波动的决定因素。人、武器以及人与武器的结合方式,是战斗力要素构成的基本形态。人始终是战斗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实现战斗力平衡,消除战斗力波动,岗位人员数量和质量的稳定是最基本要求。人员数质量发生变化,必将影响战斗力结构,引发战斗力波动。如关键岗位上的新老人员补退交替,作战岗位上官兵的调整交流等,必然会对战斗力生成链条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同时,“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当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与战斗力人才群体的整体结构都不能较好适应战斗力内涵变化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要求时,也会在战斗力系统中形成短板,降低战斗力活性。
武器装备是影响战斗力波动的关键要素。武器装备既是构成战斗力极其重要的关键物质要素,也是作用于战斗力形态嬗变的动力和“中介”。武器装备跨越发展时期,必然经历新老装备混合期,这就可能形成新老装备互不兼容、比例失调、性能落差大、短路多的局面,从而影响战斗力水平。同时,官兵摸透新装备战技术性能、掌握武器装备也需要较长的训练周期。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拥有数量可观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但武器装备整体构成上存在着“结构差”,性能上存在着“时代差”,使用上还达不到熟练,导致其整体作战能力较低,成为失败重要原因。
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高低是产生战斗力波动的客观因素。缺乏实战化训练的军队必定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军事训练是促进人与武器结合、提高战斗力的先决条件和重要抓手。如果一支军队长期危不施训、险不练兵,降低实战化训练难度强度,必然导致战斗力水平下降。尤其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假如在从作战要素集成训练向作战单元合成训练及作战体系融合训练滚动发展的链条中缺乏持续性,就会形成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跃升的断层,影响战斗力提升。
把握全局的战略能力是影响战斗力运用的重要因素。战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发挥程度和水平。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提出持久战,就是着眼中日双方战斗力的变化趋势而做出的科学判断。从中日双方谁占有战争的正义性、谁拥有更为广阔的土地作为回旋空间、谁拥有更为充足的人力等方面,预测中方的战斗力曲线将呈上升状态,日方的战斗力曲线将呈下降状态,进而把抗日战争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并制定了每一阶段相应的战略战术指导,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
强化战斗力波动的风险管理
在各国普遍谋求军事优势地位的今天,从根本上突破战斗力波动难题,需要抽丝剥茧,以问题倒逼构建预防和控制战斗力波动的制度机制,寻求战斗力波动的良策。
构建战斗力波动临界报警机制。物理学上,只要跨过临界点,冰就会融化成水,水就会变成蒸气。这就是所谓的“临界点效应”。同样,在军事领域,战斗力波动的临界点,是战斗力整体效能均值陡然下降的突变点。把握战斗力波动临界点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己,预防战斗力下降并加以调控,最大限度地减小波动幅度,保持较高的作战水平。对敌,预知变化重要关节,打击其薄弱点和死穴。可着眼战斗力生成的内在机理,结合不同层次、不同时期、不同要素波动的规律,按照战斗力系统的网络构成,建立集数据统计、能力分析、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案生成、临界报警于一体的战斗力波动临界报警机制,对敌我战斗力状况进行实时、量化监控管理,为各级指挥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战斗力生成重点环节管理。加强战斗力生成的过程管理,实际就是对战斗力波动的预防和控制。一是加大“一专多能”型战斗员的培养。实际作战中一旦出现缺员,战斗力链条上出现空岗,而又不能确保部分“多能”型人才可以兼顾缺编专业岗位,战斗力在短时期内必然滑落。因此,打造一支“一专多能”型人才队伍,是保持战斗力水平的前提之一。二是预设战斗力要素优化重组方案。在系统要素重新组合和结构调整过程中,要素的运行方式和相互关系等将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军事体系的有机构成,因而具有新功能,可以使战斗力生成沿着另一条崭新路径发展。为此,应研制战斗力控制管理系统,使之能够根据战斗力变化自动拟制要素重组方案,对人员、武器装备等要素进行系统性调配和动态管理,补充缺口。这不仅有可能消除战斗力下滑,而且还能焕发新的战斗力。三是提高编制体制的灵敏性。科学的编制体制,能够第一时间对战斗力波动迅速反应,并自动对战斗力要素进行模块化重组、积木式组合。四是常态化开展检验性实战化训练。切实按照打赢标准主动加强训练内容、条件和环境等要素的设计,真正体现“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力求在瞄准威胁、全程对抗的近似实战环境下摔打锻炼部队,持续地检验战斗力建设效益,促进战斗力持续跃升。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803/9583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