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经典明析

文化的力量与企业文化落地基本方略

2017年08月07日 10:04

 

文化的力量

如果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文化重不重要?相信大家的回答都会是肯定的。至于重要到什么程度,大家也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讲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这里,我们不妨先看下一些名人怎么说。马克思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远看,利剑总是被思想战胜的。”王震将军有句名言,“子弹打不到的地方,科学知识是可以打到的。”

这些名言警句,讲的都是文化的力量。如果我们将文化和财富作个比较的话,文化可以弥补钱财的不足,而钱财却永远弥补不了文化的缺失。因此,你可以忽视一个有钱的人,轻视那些穷得光剩下钱了的人,但是绝对不能看不起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人,更不能看不起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集团。

联想到一个历史小故事:齐国大夫晏子(山东高密人)身材矮小,但很有文化、足智多谋。有一次,他出使楚国。楚国人欺负他长的矮小,有意识想羞辱他。先是迎接他时,在大门旁边开了一道小门让他进。晏子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里进去。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从这道门进去吧?”经他这样一说,迎接他的人只得乖乖地带他从大门进去。楚王同样小瞧晏子,听晏子说明来意之后,不无嘲讽地问:“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齐国大都临淄,人有七千五百多户,即使随便张开衣袖,也能围成遮天帷幕,每人挥挥汗珠,也会像天降大雨,街上的行人肩比肩、脚跟脚,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又问:“既然这样,为什么要派你来呢?”晏子回答:“齐国派使,各有侧重。那些有才德的派往有才德的国家,没有才德的派往没有才德的国家。我没有才德,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

楚王原本想给晏子一个下马威,谁知却被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顺势奚落了一番,可谓“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从这个故事,也不难看出,文化的力量决不能低估。谁小瞧文化,文化就会给谁个眼色瞧瞧。

一个有统一意志和信仰的集团,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战胜史无前例的艰苦卓绝,靠得就是“高于天”的革命理想;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穿粗衣、吃红米饭,自己开荒种地,许多国际友人硬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方向,斯诺称之为“东方魔力”;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小米加步枪”,却打败了全部美式武装的国民党军队,靠得就是“打倒蒋介石,统一全中国”的统一意志;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硬是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我军“钢少气多”、美军“钢多气少”。可见,被强大文化灌注的集团,往往有着恸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力量。

去年初,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有句话,在网上传得很火,他说,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马云有个接话同样也是很火:“等风停了,最先摔死的也是猪。”从字面上看,这两大企业巨头的话是相向的。其实,我认为他们俩的话是殊途同归。

雷军的意思是,只要抓住了机遇,企业就不愁大发展。问题在于,这个带引号的“猪”必须要“站在风口上”,要善于发现“风口”、善于借风“乘势而上”。有则微信这样说机遇:智者创造机遇,强者抓住机遇,弱者错过机遇,愚者没有机遇。不难看出,能够发现“风口”、“站到风口上”,至少称得上是“强者”,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而马云的说法更好理解,站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上,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一技在手,既使时代的风把企业捧起来了,可能最终结果,还是会被市场竞争的狂风拍在沙滩之上。这里说得同样是一种文化的力量。

总之,用一句话概括,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求得大发展、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真谛

文化是什么?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贲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察人文的基本标准在“化”,化成天下人的思想行为方式。

文字训诂学解析,“化”与“生”同义,“化生万物”,“化”也包括了“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是变化、进化的结果。比如我们人类,如果我们把婴儿呱呱坠地这一自然过程,看作是人的第一次造化,文“化”则便是人的第二次造化。这个“化”是什么呢?就是教化、感化、潜移默化,是人由自然人向自由人,由愚昧人向智慧人的变化。以文化人,人以文化。一个“化”字,鲜明地道出了文化的本质和“化”人的真谛。

文化不是漂亮的外表,而是一种深沉的内涵。比如优雅的谈吐、深邃的思想、文明的行为、良好的修养,这其实是人格的魅力。俗话说,“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有没有思想,一张嘴、一谈话,就知道肚子有没有干货。有一次坐高铁,遇到一个回头率极高的摩登女郎,以为遇到了女神。碰巧她有个电话过来,听其电话交流,发现语言粗俗、俗不可耐,其漂亮外表一下子就打了折扣,充其量是个绣花枕头。

时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可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答案都不是。

其实,文化是一种养成。著名文化学者龙应台说,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我曾在微信上看到一件感人的小事: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司机伯伯的皮肤和我们不一样?”妈妈微笑着回答说:“上帝为了世界缤纷,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到了目的地,黑人司机坚决不收钱。他说:“小时候,我也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但母亲说我们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如果她换成您的回答,今天的我可能是另外一个我……”

很显然,我们所的说话都在播撒着不同的种子。有时候,一个善良的语言,竟会成就一个人的一生。因此,有人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1、植根于内心的修养;2、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勇于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人是文化生物”。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文化之中,也同时在创造着文化,“如果没有人的实现,文化便不会存在,但没有文化,人就一无所有。”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生存环境。好的文化环境成就人,坏的文化环境污染人。这方面,最著名的教科书,当推“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墓地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此此情景,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了市场附近。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到书院旁边住下来。好模仿学习的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便定居了下来。最终,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儿子,孟母也因此名留青史,世代传颂。

“孟母三迁”的故事,除了给人们以文化环境的重要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点,就是文化的普遍性,处处有文化,事事皆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关键需要我们有一个文化的头脑,有一双发现和运用文化的眼睛,当文化的有心人。这样,我们就会创造出自己的文化故事,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唯美。

有人说,文化很神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化就在你身边。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创造自己的文化精彩。

二千多年前,东郭子向庄子请教“道”在哪里?这个道,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就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原理。

庄子回答说,道无所不在。东郭子硬要他说出个具体地方。于是,庄子就说:“在蝼蚁中”。东郭子问:“为什么如此卑微呢?”庄子又说:“在杂草中。”东郭子不解,又问:“为什么更加卑微呢?”庄子继续说:“在瓦块中。”东郭子更加迷惑:“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庄子索性说:“在屎尿中。”东郭子不出声了。他不想再问了,因为他认为庄子的回答越来越不照调,完全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道”。在一般人的思想中,“道”应当是高高在上的某种原理,或是决定天体运行、宇宙变化的某种力量,结果庄子说出的却是蝼蚁、杂草、瓦块、屎尿之类,从动物到植物,往下再到矿物与浊物,好像是无论怎么低微卑贱的东西里都有“道”的存在。

 

其实,东郭子没弄明白,这就是“道”的真谛之所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文化也是这样,我们每个人每天从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到干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项工作,都充满了文化原理。先说吃饭,这是作为生命体的一种必须的循环运动,一个由此物到他物的过程,涉及事物运动、肯定与否定等哲学问题。再说睡眠,这是事物的一个相对静止的过程,涉及到相对静止与永恒运动等哲学文化问题。另外,我们识人看事,这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涉及意识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等哲学文化问题;做具体工作,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的过程,涉及如何认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等哲学文化问题,等等。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与哲学、与文化打交道,每时每刻都在践行着哲学文化的原理,只不过有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有的人尚未意识到;有的人能动一些,有人被动一些。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也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总要以一定的方式回答它,这就是:我们都生活、学习、工作在自然和社会中,每天都要遇到和处理哲学、文化问题,我们在其中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是做自然和社会的主人,还是做自然和社会的奴隶?自然,谁都不愿意做奴隶,而都想做一个自由的主人,这就需要学习和运用文化尤其是哲学的思维与理念。还是那句话,只要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只要有心、用心,谁都能做成文化事。

企业文化的本质

企业文化是什么?从狭义上来看,企业文化对于内部,是一种秩序,是企业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对于外部,企业文化是一种形象,是企业给予外观的印象。

但从广义上看,企业文化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高地,是一种企业发展后劲,也是企业的未来。远的不说,只说咱们山东,如海尔文化,这就是一种高地,尤其是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自从李克强总理访问新西兰专门听取汇报之后,更是世界著名。今年9.20日,省企业文化学会和海尔一起举办“首届人单合一模式国际论坛”,尽管门票费3800-4800不等,但很快门票告馨。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企业文化的魅力,文化高地令人向往。

毛主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那么,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什么呢?我赞成一位企业家的说法:“文化不领,老牛掉井”。没有文化牵引,企业就没有方向感、没有动力,不知道往哪里使劲。显然,这是最令人头痛的。

我们常说,企业发展靠创新,创新用数字表示,可概括为三个看点:(1)0+1,即从无到有;(2)1+99,即从有到优;(3)100+1,即从优到更优,领跑行业、领跑世界。这三个看点,都离不开思想、理论的牵引。因此,报纸上常见这样的标题——品牌的背后是精神,名牌的背后是文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企业文化体现的是企业的面貌,预示的则是企业的未来。一个企业要想走得更远、发展更好,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落地方法

企业文化实践性很强,关键在落地。不落地,再好的文化对于企业发展也没有实际意义。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有效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呢?从这几年与一些企业家交谈、对一些优秀企业文化调研来看,必须把落实的支点,放在强化和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理念上。

一个企业、一个集团,不管你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都有明确的干事创业价值观。比如海尔,它们的核心价值观是:是非观——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发展观——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利益观——人单合一双赢。这当中,是非观,体现的是价值取向和存在;发展观和利益观,则是承载企业存在的路径。再比如,我日前调研的方宇商标,它们的价值观是:“客户至上、超值服务”,这当中,客户第一,体现的是价值取向;超值服务,体现的则是企业的价值存在。

价值观,这个大家都知道,就是人们认定事物、判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它对人的动机具有导向作用,支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动机。因此,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都应当把培植价值观思维、播扬价值观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使命。对这个问题,提出三个基本方略:

第一,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旋律,坚持不断灌输。任何企业的价值观,都是不可能在员工中自发产生的,必须运用文化的力量、从外部进行灌输和教育,以内化为整个企业的行为方式和精神力量,正所谓的“以文化人”。这里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因此智慧的企业家,都十分重视对企业人的价值观灌输。外部灌输的方法很多,企业的基本点有三个:

1、作为员工入职的必修课。每当新员工入职,人资部门都应组织相关培训,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入门课,指定专人讲解,并通过案例解析深打烙印,夯实企业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用个通俗的话叫作,“让核心价值观与员工一起成长”。

2、作为企业教育的主旋律。一方面,纳入企业的各种会议或各种训练的必讲内容,通过经常讲、反复讲,深打基础,强化领导层和骨干层的核心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作为企业主线教育,运用企业的早会、夕会分享等形式,有意识让员工站队前、唱主角,明辨是非界限,统一思想认识。同时,利用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和重大任务,以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誓师会等形式,张扬核心价值观,让员工在参与中寓教于活动,形成大家谈体会、人人受教育的主线氛围。

3、作为随机教育的切入点。扭住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及时利用企业的自媒体和早会、周会、优秀案例分享等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灌输。企业领导层从董事长、总经理开始,个个都应是宣讲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大V”,经常发布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的精彩分享。以统一企业上下的思想,形成以上带下、以上促下的学习之风。应当坚信,坚持下去、必有好处,只要通过一个重点一个重点抓,一个波次一个波次讲,就能确保企业核心价值观落到每个环节,体现到每个员工身上。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企业人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需要经常不断地讲,以一贯之地坚持。因为员工成分是变化着的,人的思想是动态的。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不现实、不可能,幻想一劳永逸,同样是唯心的,这就需要持之以恒,正像我部队中有句经验所说的:“教育需要经常搞,思想基础年年打”。

 

第二,坚持用企业核心价值观内振士气、外聚人气。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企业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并没有单独的舞台和空间,必须体现和落实到员工日常行为方式上,才能存活和具有生命力。事实证明,不能为员工所接受和秉承的价值观,道理再深刻、再重大,都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智慧的企业家,往往都高度重视“两手抓”,一手抓用企业价值观凝聚军心意志,一手抓用企业价值观树立企业形象、聚合人气。

1、渗透到企业日常管理。企业发展离不开人,落实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员工为重。主要体现在三点上:一是运用“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在企业中实行岗位责任制,或推行“1+N”模式,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体现在岗位要求上,激发企业活性,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逐步形成企业与企业人利益共同体;二是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擎,开展岗位练兵、岗位比武、岗位竞赛、挖潜增效等“争先创优”活动,建立以“奖优罚劣”为主旨的激励机制,让价值观在岗位上闪光。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让员工感受践行企业价值观的获得感,一方面增大企业向心力、增大“以企业为家”的情感,另一方面激励员工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责、为荣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如源动力企业“感恩孝老基金”,每月由公司单独于工资之外,给员工父母寄上一份“孝心钱”;如方宇商标公司遇到员工家中发生重大变故,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除了领导登门探望之外,还积极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增强使企业始终有着一种感恩向上的正能量,等等。人文关怀是一种企业温度,也是一种双向交流,一定会收到好的回报。正如温和大王酒厂总经理肖竹青的一个说法:当你把员工当菩萨时,菩萨也会保佑你。

2、结合到企业经营活动。企业的经营活动,既是对外展现企业形象的窗口,又是检验企业人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的考场。经营活动与企业价值观的结合点在哪里?从一些的成功经验来看,就在为客户着想、让客户满意上。企业都需要讲效益,那么,企业的效益源在哪里?在市场、在客户。因此,许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都有“客户至上”“客户皇帝大”“客户为是”“用户永远是对的”等内涵。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活动,无论是领导层还是一线员工,必须形成一个共识:“帮助客户,就是成就自己”“客户满意就是效益”,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培养处处为客户着想的自觉,每一个环节的服务都善于站在用户角度考虑问题。比如一个服务性企业,售前服务沟通,要注意从客户的角度做计划,帮助客户做出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的准确定位,拿出专业性的建议和规划;售后服务支持,每月开展“服务进家”活动,企业技术人员按区域分片,定期向加盟客户了解业绩情况,帮助项目运行,等等。方宇商标公司有个理念:为客户着想是前提,赢得客户是结果。让客户赚了钱,换来的是对商标的信任,开拓的是企业的市场。

3、贯穿到企业改革全过程。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鲁迅说,“不满是向上车轮”,邓小平说,“不改革死路一条”。企业都需要改革,并且越是效益好的企业越需要改革。这本质上是一种不安于现状,是企业之所以有前进的动力。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尽管具体指向不同,但根本点却是一致的,这就是:改变旧秩序,建立新秩序。这其实是一种利益调整,必然会牵扯到企业人原有的利益构成。也要求企业改革一定要把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贯穿到改革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教育员工秉持核心价值观、拥护和支持改革;另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在改革中体现和推进核心价值观,使企业改革的过程变成深打企业人价值观理念的过程。有的企业改革,闹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而有的企业改革,则在宠辱不惊中顺利进行。这里,显现着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水平和企业人的思想水平。

第三,用心创造崇尚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氛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个观点:“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意思是,人的改变,首先是人自身能动实践的产物。人在实践中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自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常说的——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因此智慧的企业家,往往都十分重视创造崇尚企业精神的文化环境。

1、多种形式宣传价值观实践。主要有会议倡导、领导褒奖、自媒体宣传、企业人自我教育4种形式,做到会上有声、媒体上有影、报刊上有形。这4种形式,由于企业的特殊属性,不能像部队那样拿出专门时间统一组织,特别是读书演讲、知识竞赛、文娱活动等自我教育方法受限,但可以有计划地利用每日晨会、夕会,化整为零、分批次进行,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正所谓“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2、多种方法培养弘扬价值观的典型。主要把好两个环节:一个是企业的各个门类都注意以树标杆的形式,培养本系统、本部门的形象代言人,做到了方方面面有典型。一个是重视对重大典型的重磅推出。比如,组织专题调查、专题宣传、专题巡回报告等等,营造规模效应和轰炸效应。

3、多种途径树立先进导向。一是提出和叫响具有正能量的口号,如“不让雷锋流泪”“不让奉献者吃亏”“让有为者有位”等等。二是坚持把践行价值观精神的效果作为评先的基本条件,凡是客户有投诉的,涉有损害客户利益现象的人和事,实行“一票否决”,不评先进、不受奖励;三是让先进典型受表彰。利用年会形式,为先进人物披红挂花、上讲台、上光荣榜。这样年复一年坚持事实导向,使价值观思维切实香起来、红起来,在企业就酿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总之,企业文化落地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一是要作为企业教育的主旋律,经常讲、反复讲;二是要进入具体实践,有意识培养和养成;三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导向推进和保持。这样,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会在浓厚的文化环境中扎根、开花、结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807/9586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