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2017中国经济:从数量时代转入质量时代

2017年08月16日 10:29

 

当前在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上,中国经济总体进入到“L”型的底部运行态势。各项经济指标趋稳,经济下行的风险降低;闲置资源开始从落后产业和过剩产能中有效析出;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效率指标的表现呈小幅长期改善态势;外部经济运行环境好转,进出口活跃,国际产能合作有序推进,“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经济正进入关键的转型期,从强调增长速度到追求结构优化,从强调扩张规模到追求效率提升,从强调增加数量到追求质量提高,2017年,中国经济正处于从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的关键转型阶段。

一、底部运行不是稳定不变,而是稳中求进

从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GDP增速上升到6.9%,6月份的消费增速达到了11%,1-6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8.6%,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人民币计价)的增速达到1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6%,经济上扬态势明显,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为突出的改善。但在上半年,也有一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7月份制造业的PMI由51.7回落到51.4,非制造业的PMI由54.9回落到54.5;上半年的银行存款余额增加9.07万亿元,较2016年同期下降1.46万亿元,增速仅为9.2%,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而代表银行间市场资金成本的同业拆借利率和质押回购利率分别为2.94%和3.03%,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0.8个和0.92个百分点;而代表经济运行动力的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增加值增速也只有6.6%,半年来的增速水平呈持续下降的态势。面对这一形势,许多国际国内的机构和专家就不够淡定了:中国经济“硬着陆”者有之,中国经济“崩溃论”者有之,中国经济短暂回调论者有之,中国经济“浅蹲高跃”者亦有之,“唱空”、“唱多”混杂,多是口水战,缺乏理性的分析。更有甚者,穆迪公司还在一天内将中国国债和26家中央企业(含附属企业)的评级大幅度下调,这个全球知名的风险管理机构在专业性上表现出了一种过度紧张。

让我们整理一下情绪,恢复应有的平静,坚持理性的分析来对待一下这个问题。我先连发三问:一是我国宏观经济态势处于什么状态之中?二是这个状态的经济运行表现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三是何谓企稳,哪些指标是真正的企稳指标?然后再依次回答上述三个问题:

第一,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态势正处于“L”型的底部,并将持续一段时间。从经济指标的运行特征来看,2016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速均维持在6.7%左右的水平,而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了这一态势(连续两个季度的增速都是6.9%),基本证明了底部运行的判断。既然是底部,那就得允许经济在合理的区间内波动“飞一会儿”,以调适要素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应用技术创新,转化闲置产能。

第二,“L”型的底部运行状态是一种窄幅“震动”,而不是稳定不动。底部毕竟不是顶部,它不是我们发展的目标,我们还是要摆脱底部,打破现有的低层次的市场出清,向更高层次的市场均衡去迈进。因此,站在底部不能满足于底部,而需要提升市场效率,转化闲置资源,逐步退出逆周期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减少政策对市场机制的扭曲。而这必然会导致原来受惠于政策扶持的行业增长动力放缓,受到政策拉升的市场的需求增速减低,新兴的经济形态和市场的自运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也难以完全动态抵消政策调整和退出的影响。经济在增速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和调整是正常的现象,恰恰说明了中国经济数据的准确性和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第三,探底企稳的经济判定指标是先导指标中需求扩张、效率提升、就业改善和结构优化,而不是经济规模、产出数量和增长速度。既然是“探底”,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不会太快,市场运行机制和平衡条件都相对薄弱,许多进度指标呈现出波动性的特征,这都是这个阶段应有反映。而“企稳”则是着眼于中长期,着眼于经济的运行规律,着眼于经济运行中的因素构成变化。例如,7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中的生产指数为53.5,新订单指数为52.8;非制造业PMI中的商务活动指数为53.1,新订单指数为51.1,需求和供给均处于良好的扩张期。而在产业结构方面,6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6%和12.3%,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7.0和4.7个百分点;服务业中的航空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0%及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较快增长;在生产效率上,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32.9万元,同比增加16.5万元。从上述分析来看,我国经济“稳”的大格局没有变,“企稳”的良性特征愈加明显,“稳中求进”是当前经济运行的总基调。

 

二、“稳中求进”着力深入,发展“瓶颈”渐次突破

导致中国经济下行的基础性矛盾是结构性的,因此,不能寄希望于用简单总量扩张或是总需求拉升的方法解决问题。经济的“企稳”必须要依靠结构性改革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并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发展空间的有效把握,才能有效实现。也即,经济体制改革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改革优化经济结构,通过改革突破发展“瓶颈”,通过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从上半年的情况看,我国经济改革的“四梁八柱”改革已完成构架,并在五个方面形成了重要的突破: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上新台阶,“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新成绩,实体经济在腾空间、增活力、提动力、强能力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从去产能看,上半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4%,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从去库存看,房地产去库存效果继续显现,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9.6%,降幅比3月末扩大3.2个百分点;从去杠杆看,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9%,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从降成本看,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69元,同比减少0.02元;从补短板看,上半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6.0%、17.5%、14.7%和17.8%,均明显快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第二,垄断行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油气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和“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能源、交通、金融、通讯和军工等五大垄断性行业全面纳入竞争性改革的轨道。更多的竞争、更公平的机制、更合乎效率要求的自然垄断环节的管理,都将为我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空间、效率的提升空间和创新的容纳空间。以“油气改革总体方案”为例,油气勘查开采、进出口管理、管网运营、生产加工、产品定价体制等垄断权得到了极大的破除,并全力推进油气国有企业改革,从而释放竞争性环节市场活力和骨干油气企业活力,提升资源接续保障能力、国际国内资源利用能力和市场风险防范能力、集约输送和公平服务能力、优质油气产品生产供应能力、油气战略安全保障供应能力、全产业链安全清洁运营能力等。

第三,放管服改革总体进入到新的阶段,在基本完成简政放权的目标后,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优化服务和规范管理,市场的新动力和新动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上半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了28.6%,增速快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2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3.8%,同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了10.8%,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9个百分点。经济当中的新力量在不断地增强。而1-5月份全国新登记注册的企业同比增长了14.7%,日均新登记注册企业1.56万户。新主体和新技术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成长,经济发展当中的新动能不断地壮大,放管服改革的预期目标有序实现。

第四,以服务实体经济,抑制资产泡沫和管控金融风险为主要内容的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资本过度“虚拟化”的压力初步缓解,修复资产负债表的工作正在有序展开。今年年初,央行启动了宏观审慎监管的重头戏——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将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外资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业务形态纳入考核范围,全面实现对银行表外资金的监控和管理,并通过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约14个指标对金融机构进行评估分级管理。在央行加强资金管理的同时,银监会开始强化对业务的管理,确定了重点打击“三套利”的原则,并对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确定了13个类别的业务监管重点。7月14至15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作为重要的原则和任务提出来。并指出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这样,通过加强监管,有效应对和化解金融风险,并促使金融回归本源,把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运行情况来看,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第一,表外业务明显回归,委托贷款业务的回落。今年4-6月新增委托贷款规模分别是-48、-278、-32亿元,而2016年同期则分别为1694、1566、1721亿元,今年1-3月则为3136、1172、2039亿元。第二,对实体经济的中长期信贷明显增加。上半年贷给实体经济的新增中长期贷款规模达到2.7万亿元,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为46%;超过2016年同期1.5万亿元和31%,也超过历年来37%的平均比重。 

第五,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监管,坚决遏制虚假PPP模式、隐性债务增长和政府购买服务滥用等问题,并加强专项债务的科学规范管理。2016年下半年以来,随着PPP模式的加速推进,在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提供重要支撑的同时,也出现了“明股实债”、隐性担保和过度基金化等问题。为此,从防范宏观经济风险,治理体制机制弊端,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等文件,对地方政府债务(含政府担保)、地方融资平台运行、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并提出了更加系统性、科学性的管理要求。通过《关于规范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资产证券化有关事宜的通知》推进PPP领域的资产证券化改革,降低投资者的投资久期,加速资金的运行。通过《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办法(试行)》、《地方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券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地方政府的专项债券管理,推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和道路建设专项债券,使专项债券的还款来源更加明确,风险管理更加清晰。

三、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不断提升

面对下半年的经济增长,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的基本方略。根据这一方略,我们应在“稳中求进”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增长质量,以质量第一、效率提高、结构优化作为新的核心支柱,并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表征。

质量第一,既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又形成市场差异化竞争的良性基础,从而使得供给体系在生产消耗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产出收益水平。下半年,我国应着力从知识产权保护、质量差异化管理和“工匠精神”培育等三个角度发力,形成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和有利环境。

效率提高,着重强调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市场效率的提高。下半年,我国应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形成对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融合,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通过新一代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实施,提升市场效率,为提高有效供给创造良好的基础,形成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支撑。

结构优化,强调产业结构、动力结构和模式结构的全面提升。下半年,我国应在保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制造业能力和水平,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和有序提升;在积极提升消费,保障固定资产投资能力的前提下,着力改善进出口贸易,并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模式创新,推进分布式管理、区块链联动、再制造模式、柔性化生产、增材制造等新兴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运营模式的采用,形成价值链与产业链的优化组合,推动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升。

把上述的内容做个总结:2017年上半年,我们既做到了“稳”,又确保了“进”,具体说就是经济运行“稳”,改革有推“进”。只不过,在“度”的把握上还有一定的不足,在平衡的掌握上还有一些生硬。下半年,我们着力在时机和“度”上下功夫,既防范系统性风险,又巩固良好的发展环境,并形成治理的稳定长效机制。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816/9603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