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任大援:弘扬传统,开拓未来(上)

2017年08月17日 09:30

 

QQ截图20170817091731

任大援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

点击观看分段视频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下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题,题目叫做《弘扬传统,开拓未来》。我想分四个问题来谈:第一,为什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了对传统文化强调的力度,在全社会兴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群众性活动。第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的现代意义。第三,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当代的价值。第四,如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一、从历史发展来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和强调传统文化。回顾历史进程,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今39年,中国社会发展中有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叫做“文化热”。

首先是80年代的文化热。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大量进入中国,其中西方的物质文化首先进入了中国,比如,差不多40年以前,彩电、冰箱、洗衣机“三大件”,代替了以前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到中国的同时,思想文化也进入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比较重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所以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能不能在中国后来的发展中,特别是在21世纪的发展中,继续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服务,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因此,我们所说的文化热与中西文化的讨论有关,或者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不能在21世纪的发展中,继续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资源的问题。

到了90年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比较深入地进入学术领域,而在大众的层面似乎不像80年代那样热闹。

进入21世纪以后,传统文化热又开始兴起,比如十多年以前就有关于儿童读经的讨论。现在有一些小孩学习“四书五经”甚至有专门的学校,这种读经的学校今天仍然存在,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的四书五经,以及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等文化。同时各地也开展了很多对古代人物(英雄、帝王)的拜祭活动,比如祭孔的活动,比如对炎帝、黄帝,甚至雷祖、伏羲、大禹这些古代的帝王、英雄进行拜祭,同时进行相关的学术研讨都,这都是文化热的一种表现。

大概十年多以前,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百家讲坛》《论语心得》,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后来一系列的“大讲堂”,内容大部分和传统文化相关,也受到了社会上的欢迎。而且在教育部门,比如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学院,2009年清华大学也建立了国学院,还有很多大学也建立了国学院或者类似的机构。那么,国学如何进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领域,这个问题在今天还在讨论,这也是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比如有些大学就把国学专门作为一个学科,从本科就开始招收国学专业学生。

 

近一两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利用微信平台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相当的规模。比如通过微信平台学习《论语》《老子》《周易》等等,有很多热心大众,通过微信平台组织各种各样的人,从青年学生、大学老师到各种社会人员,以微信的平台形式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甚至有古代西方的优秀经典,这都可以归入到文化热的表现。

这些表现说明,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各阶层对文化的需求都在增加,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也不断加强。在党的十七大之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文化发展的战略,从十七大以后这方面强调的力度也加强了。特别是在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提倡力度,超出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这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时代要求,也表现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所以,这种现象不是一个偶然的想象,它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的要求有重要的相关性。

那么,为什么十八大以来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强调力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要从大的历史跨度来看不是看这几十年,而是更长远地看。在清代乾隆年间,大学者阮元有一部关于儒家学术经典汇总的书,叫做《十三经注疏》。这本书把中国儒家的全部经典最好的注解本汇集起来。阮元组织人编纂了《十三经注疏》,在阮元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乾嘉时期,阮元是乾嘉学派的一个重要人物。阮元说了这么一句话:“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学术的兴衰,我们要一百年之后再看它的是兴盛的还是衰落了,短期看不出来。那么这里所说的学术,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提炼。那么,阮元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种文化,它的盛和衰都不是一下子,它衰败下去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候要百年的时间,但它兴盛起来也同样不容易。所以我们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中国社会得到真正的弘扬,那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阮元活了85岁,也算比较高寿的人,他生于乾隆29年,经过了整个嘉庆年代,到道光29年去世,所以我们说他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清代,由清朝政府出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做了很多重要工作,特别是在文献整理方面,比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再加上康熙年间的《康熙字典》,还包括阮元主持编纂的《十三经注疏》,这些都是重要的文化工程。也就是说在清朝的时候,他们开始做传统文化的文献整理工作,也有很多的成绩。但是在阮元死后62年,清朝就灭亡了。清朝灭亡主要是制度原因,因为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文化也无法挽救,封建制度必然要灭亡了。

但是辛亥革命以后,进步的知识分子有点矫枉过正。他们认为要打倒封建社会,那么传统文化也必然要一起打倒,所以他们就把孔子叫“孔老二”,甚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但是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如果打倒了他们所谓的“孔家店”,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也被堵塞了。这种情况从辛亥革命到今天,100多年,我们就看得比较清楚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打倒了,中国的文化资源就被堵塞了。但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那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以为打倒封建社会、打倒封建王朝,就一定要把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一同打倒。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比较动荡。首先是军阀混战,然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各种运动也接连不断,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破坏。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从辛亥革命之后,基本上走的是下坡路。这就应验了我们刚才提到的阮元所说的“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一直到现在的一百年间,中国文化开始下降。一百年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走上新的起点,应该走上从降到升的一个关节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成为21世纪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的一个思想资源。

 

我们引用阮元所说的,一个文化的兴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所以我们现在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去做。中央今年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也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当做一个发展工程来看待,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把它发展起来,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华传统文化才再次真正繁荣起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国家社会发展服务。

以上是从大的历史跨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现在到了由衰到盛的转折点、关节点,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或者说是一种历史责任。

其次,从改革开放来看,改革开放到今天将近40年了,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来看,现在也是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把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当做改革开放的起点,以后经历十二大、十三大,一直到十八大,今年十九大就要召开了,回顾近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有两个转折。一是在十三大的时候(1987年),中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所谓“三步走”就是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从90年代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的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期也就是我们建国1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主要是经济发展的指标。但是到了十五大(1997年)之后,又把“三步走”的战略进一步具体化:21世纪头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再经过10年的努力,就是建党100周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完善,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就是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了“新三步走”战略。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新三步走”战略以后,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1987年的“三步走”和1997年提出的“新三步走”,这个时期主要强调经济发展;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从经济发展指标到人文社会全面发展指标的转化。所以,改革开放这39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转型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又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有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以两位数字发展,十八大以后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实际上从十六大、十七大就开始这样的过程了——中国社会发展从经济指标到人文社会全面发展的指标转型的过程。人文社会全面发展指标,包含了在人文社会方面有一个大的提升,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通过建设精神家园更好地巩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看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有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重要资源。

所以,从改革开放将近40年这个比较近的时段来看,我们现在也应该全面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里面找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所用的思想的、精神的文化资源。从改革开放近40年来看,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也到了需要大力弘扬和发展的时代了。以上两点是从国内来看。

如果把眼光放得开阔一点,从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来看,在世纪之交,文化的发展为各个不同的民族、各个不同的国家所注意。美国学者亨廷顿写了一本书,在1997年出版了,这本书在世界比较有名,叫《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他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苏联的崩溃(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冷战时期的国际体系已经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亨廷顿说:“人民和民族正试图回答人类可能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习主席也提出,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都是我们是谁的问题。然后亨廷顿又说:“他们用人类曾经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传统方式来回答它。”就是在解决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时,要从传统文化的资源中寻找答案。整个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寻找我们是谁这个答案的时候,都用了曾经回答这个问题的传统方式来回答它。亨廷顿就讲,“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他们认同于部落、种族集团、宗教社团、民族,以及最广泛的层面上认同文明。”所以世纪之交亨廷顿这本书就说,文明的问题、文明认同的问题,是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所关注的。而西方以亨廷顿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他们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解决文化和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在二十一世纪,文化和价值观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下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表现的价值观,对我们今天建设现代社会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亨廷顿的这本书被译成二十二种文字,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社会发展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文化也日益受到关注。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时,有一个有名的中国学者,同时也担任过国家领导人,就是费孝通先生,他提出的一个命题就叫“文化自觉”,就是中华民族在当代社会要有文化自觉。如果我们说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一个宏伟任务,那么,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这个命题就是实现这一宏伟任务的一个认知基础。“文化自觉”的命题是费孝通先生在九十年代提出的,这是他自己对整个二十世纪人生经历的一个总结。费先生经常这样说,他说他一生有两个目标,前半生的主要目标就是志在富民,我们知道费孝通先生是重要的人类社会学家,他写了《乡村经济》,他年轻时的志向就是使中华民族富有起来、发展起来、强大起来。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先生就说,我的第二个问题:富了以后怎么办?中华民族经济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人民应该怎么办?他提出,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所以他就提出了“文化自觉”的命题,要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在1996年的时候,费孝通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1910年出生的,现在已经86岁,他有生以来过去的岁月都在二十世纪之内,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二十世纪的见证人。在这个世纪中,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从大多数人的生活来看,并不能说是一个很愉快的世纪。”在二十世纪,人类虽然有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有美苏争霸被打破和冷战的结束,有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重大进步;但人类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苦难,遭遇了生态破坏、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的困扰,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仍面临严峻挑战,人类生存仍面临严重危机。在这种形势下,东西方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在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上,必须经过文化转型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从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费老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提出了“文化自觉”命题。他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费老的这句话是很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世界发展一个总结。

我们现在推广的“一带一路”,就是使各种文化能够和平共处,能够共舒所长,能够联手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认清自己的文化,要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所以费孝通先生在提出“文化自觉”的同时,他又有另外一种表述方式,就是把中华文化放在世界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他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费孝通先生自己说,这句话是对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首先要“各美其美”,要真正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一个认识过程。正如清代学者所说的,文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也要有一个历史过程。在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文化的优势,所以费孝通先生就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因为要和平共处,要各舒所长,要联手发展,所以我们要了解别人的文化和优势。

我们在在发展“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和中华文化相比,他们的文化有那些特长?我们要在比较中,建立人类共同的未来的文化发展。所以第一步要“各美其美”,然后“美人之美”,然后“美美与共”,最后达到“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也用了另外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文明互鉴”,鉴就是照镜子。

所以,从世界文化发展来看,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也是到了需要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自己文化的根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要有充分认识的阶段了。因此,党的十八大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非常强调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的现代意义

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有一系列的重要讲话,都是讲我们如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我们前面讲了从历史发展来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宏观的百年历史来看、从改革开放来看、从世界人类文化发展来看,中华民族都必须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关于这方面,习近平同志在党十八大以后有一系列重要讲话,大家在各种刊物上都可以看到,比如: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2014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些讲话都深刻地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所以“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这就是我们说的“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这就和费孝通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一致的,都是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就中华民族的范围而言,为我们中华民族今后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但是我们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并不是直接拿来,所以我们要有创造性的转化,要有创新性的发展。

 

除此之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 2017年年初《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还有一个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再一次提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要为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服务,同时要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一道,为整个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讲话,,归结起来就可以三个角度来学习和把握。

第一,在世界文化激荡中,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人如何站稳脚跟,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是要把握的第一点,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来服务。

第二,通过学习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解决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价值观问题。

第三,要对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以外的民族和文化做历史分析,真正实现文明互鉴,与世界各国人民所创造的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所以现在中华文化要走出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讲话,都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未来发展中应该起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中华文化走出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中央发布的两个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就使我们看到,有四个方面的任务等着我们去做,都和弘扬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一是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因为在21世纪,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走向一体化,所以中华文化必然要走向世界。如果我们对中华世界不能充分理解、不能充分阐发,就不能很好地让中华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二是我们要开展文明对话。要通过开展文明对话,使中华文明和世界各国的丰富多彩文明一起,为世界人民提供正能量,提供精神的指引。

三是要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华文化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在历史上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内部社会的动荡,都使中华文化开始走下坡路。所以我们现在要把它重新发扬光大起来、恢复起来,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四是要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我们说现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我们不要把它只理解为是经济发展,它也是一个社会的全面的发展,也是一个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用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的这样一个内容。

通过学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我们看到了我们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要在整个世界文化的激荡发展中,站稳自己的脚跟;要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这一两年来中央特别强调的,在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根本的,一方面我们要提高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我们要解决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同时,我们要通过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分析,加强文明互鉴,使中华文化真正走向世界,通过文明对话,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这就是我自己学习习近平同志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的几点认识,至于那些具体内容,我们以后可以慢慢地通过报刊上的文章来学习。这是我们讲的第二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我们应该从中掌握哪些要点。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817/9604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