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党的建设
干部“端得平”还需有“三公”
2017年08月18日 09:41据史载,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蜀国丞相,曾上表建议罢黜廖立、李严,放逐到南中。诸葛亮病逝后,廖立闻之痛哭流涕,李严更是发病而死。为什么受到如此严厉惩罚,二人却心无怨恨?《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说,诸葛亮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凡事出于公心,为政公正无偏,持法务求公允,哪怕是受罚之人也会投以认同、报以敬佩。
是什么让诸葛孔明的治国理政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正是因为他拥有了领导干部的“三公”品质,即为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政尽忠公正,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为廉则更是当以表率,君臣相互信任。
一个国家昌盛与否,从根本上是个政治问题。政顺,则人和,人和,则国昌。政,顺不顺,人,和不和,还取决于官员是否具有“三公”品质,中国得以长治久安,靠的更是这“三公”。回溯古今,我们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有“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的张伯行;更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焦裕禄、杨善洲、沈浩……但是我们也不免可以看到,有的领导干部,个人能力不是不突出,处理人际关系不可谓不用心,然而众人不服、怨声载道,毛病就出在没有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人。因而,“三公”品质对于个人,对于国家都十分重要,领导干部务必要具有“三公”品质。
一“公”,为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心里话,绝不搞弄虚作假、口是心非那一套。有些领导干部不敢讲真话,从根本上讲,还是一己私心在作怪。没有全心全意把心思用在干工作上,心中没有群众,只有自己的官位,信奉“干得好不如说得好”。为了官位,他们千方百计揣摩上级意图,仅仅是看看相关材料,就总结一些经验之谈,有的计划尚处在酝酿阶段,就当作工作成绩向上级汇报,有的甚至把问题当作成绩讲,想法当作做法讲,弄虚作假,夸大成绩,以博取上级赏识和信任。这种慵懒的消极态度,不但孤立了有担当的干部,而且腐蚀了党员干部的作风。日积月累,就会给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公”,为政尽忠、公正,伸张正气。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之所以今天读来仍倍感亲切、发人深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贯穿了立规矩、讲公平的思想。事实证明,越是错综复杂的事情、矛盾众多的事情、利益集中的事情,越要坚持依规办事、公平处事。规矩朝令夕改,势必难以服众。特别是在涉及职务调整、评奖评优等大家普遍关心的具体问题上,更应有章有法、有据可依,不能因亲疏远近而厚此薄彼,也不能因个人好恶而乱行赏罚。否则,不仅人为制造矛盾,也会给工作带来极大被动,甚至造成无穷后患。
三“公”,为廉澹泊敬诚,清正为公。古语云:“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能否“淡泊以致学,廉洁以治国”,还在于能否摆脱私心过重、杂念过深。如果“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喝穿”,贪占无门就消极无力,又如何对得起百姓的供养?倘若“藏着小九九用权,捂着乌纱帽做官”,又怎能造福一方?有公心者方为公仆,习总书记也一再强调补足理想信念的“钙”,只有这样才可能将工作干在实处,干出实效。
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有赖于对“三公”品质的共同坚守。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情况、新考验,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为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政尽忠、公正,伸张正气;为廉澹泊敬诚,清正为公。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7/0818/960708.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大庙镇人民政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刘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818/9607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