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经典明析

传播“正能量”必须把握和运用辩证思维

2017年08月18日 15:08

 

现实生活中,常见一种类似“对牛弹琴”的舆论现象,原本想引起受众共鸣,发出共频共振的显能量,或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潜能量。未曾想,却事与愿违,或白费工夫,或适得其反,产生负作用。人们形象地称这种现象为“正能量”没“能量”。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先例举几类:

“世界第一”般的宣传,为一类。如几年前在我们的报纸上,曾出现过一组被称为“世界第一区政府”的某市某区图片。那个刚摆脱了“要饭财政”困境的区政府,却要建“30年最好、50年不过时”的办公楼,办公新址被当地百姓称为“白宫”。报道者发这组图片的初衷,或许是想增强一下当地人的自豪感。未曾想,却引起了舆论哗然一片。有的直言这是官场的“世界第一”情结,有的则抨击是“长期积穷积贫积弱积矮之下的弱民心态作祟”。这样的正能量就那个区政府而言,岂止于“没能量”?再如前一段,网络上、微信圈里流传过一些帖子:“要出大事了,中国又一法宝让美国恐惧,世界都看傻了,日本彻底怕了”“中国秘密武器无敌了,北京下死手,震惊了全世界,美国吓尿了”“中国军方又一技术取得领先,美国已失去优势”“内部人士曝东风26为何会令美国吓尿了裤”“中国雷达成功追踪F22猛禽,美国媒体吓尿”“北京重用启用了他:日本这回慌了,美国也傻了!!!”,发这类帖子人的动机,或许也想正能量一把,但客观效果却是有限的。且不论这样的报道是否真实可信,仅就这种近乎疯言疯语的煽情标题,理智的人一看就会思想上打问号,所谓的正能量自然也可想而知。

“杜绝红包”承诺书般的倡导,又为一类。这几年,伴随党中央高压反腐败,媒体、网络上常见一些地方推出反腐新点子,诸如目前仍然挂在网上的评选“廉内助”,引导领导干部夫人“吹枕边风助廉”;建立“家庭好纪委”,教育科以上领导干部家属“念家庭廉政经”;还有,制定“勤政廉政风险保证金制度”督廉,建立“廉政奖励基金”奖廉,等等。某市报更有趣,竟推出了一份官员杜绝红包《公开承诺书》,上面赫然签着市委书记和市长等34位官员的大名。平心而论,这种做法的动机或许是好的,殊不知效果却不佳,甚至相反。例如“枕边风”吹廉,这种做法固然有效,但不值得张扬。因为要真正看住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腐败,一靠增强内功,二靠规矩约束,舍此之外,不管把宝押在哪里,都只能是舍本求末。再说官员拒绝收红包,这好比老师不收“辅导费”、医生不收“开刀费”,是官员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底线,罩以“庄严承诺”的形式大书特书,让人看了感觉很可笑。这是想昭示此类现象已经很严重,非这样不足以杜绝?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作秀给上头看?抑或兼而有之?这样的正能量之能量,自然可想而知。

“走河边不湿鞋”般的典型宣扬,还可为一类。诸如,在一个肥溜溜的位子上不贪不沾,宣扬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有着“私事公办”、个人请客能让公家报销的便利,坚持办个人的事掏自个儿的腰包,宣扬曰:“廉洁奉公”;面对送上门的“好处”,婉言拒绝或者板起面孔拒绝,宣扬曰:“不收暮夜金”。还有,本应解决的问题,前几届“班子”没有解决,这一届解决了,宣扬曰:“勇于开拓”“为民办实事”……本不应当是新闻的事却成了新闻,人们称之为“狗咬人新闻”。尽管这样的新闻眼下确有一定意义的正能量,但这种本是份内应做之事的新闻宣扬多了,效果自然也会走向负面。因为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我们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造成“正能量没能量”舆论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不外乎两条:或内容上不理性,顾此失彼,能量内耗;或表达形式不科学,对正能量的传递、反映不给力。说到底,这是一个凝聚和推动舆论宣传的功力问题。要确保正能量有能量、发挥正能量的效应,就主导层面而言,在舆情研判与监管上必须把握好辩证思维,从而强化运用和传递正能量的功力。

 

首先,要在自身角色上有定位。我们的党员干部、主流媒体姓“共”、归党。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定位、社会定位、职业定位、工作定位。这一定位,决定了我们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的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是公众舆论正能量的主流策源与传播源。这就是要讲政治、讲党性、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宣传上维护党的形象,在组织上维护党中央权威。具体到做工作、办事情、发议论,即要把握正能量的客观性,而不是主观上的一厢情愿,更不是挂着真善美的羊头,卖假恶丑的狗肉。应当说,这是舆论传播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从正能量的客观性出发去发现和报道社会的真善美,才能真心做到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这从本质上讲,是我们必须的社会角色责任感,是我们应该履行的社会承诺,以及兑现这种承诺的一整套行为、情操、品质与规范。弄清楚这一点,就会增强我们做好正能量传播的政治自觉、社会自觉、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

其次,要在思维方式上讲辩证。一方面要转变舆论供求视角,由以官员视角为主提供信息服务,转变为贴近百姓视角提供;另一方面,要遵循“‘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说给谁听’—‘取得什么效果’”的能量传播规律,关照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手段对能量效果的影响,设计、选择正确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掌握数量、时机、力度、密度,出以公心,注重和优化传递效果,力避直线思维,防止顾此失彼,做到既要思路对头,也要方法得当;既要“懂地气”,也要“接地气”;既要有道理,也要有法度。尤其在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的草根需求、平民情怀的大众价值观上用心着力,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展现社会责任担当。

再次,要在正面引领上想招数。当下中国,客观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舆论场。两个舆论场传播基调和诉求表达如果长期分离对立,不仅直接挑战党管媒体的原则底线,而且导致社会阶层分裂对峙,使政府和媒体公信力严重受损。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向上的政治责任所系,要求主流媒体舆论必须充分发挥全地域覆盖、全时段覆盖、全媒体覆盖等覆盖优势,强化传达党和政府声音的主阵地功能,始终成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引领者和生力军,做到既守土又有为。同时,要树立与广大受众共办媒体的意识,善于引入和融合新媒体理念,努力增进与受众的亲近度、扩大媒体的成长空间,既保持传统媒体的“千里眼”“顺风耳”强势,又积极适应网络新媒体使所有人都成了“大嘴巴”的特点,找准切入大众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路径和方法,兼顾舆论正能量在内容上的细微化、碎片化,把点击率指标作为正能量宣传效果评估的内容等。这当中的核心问题是,要看到传统媒体的巨内容如何适应新媒体微内容传播,有意识留下内容切口,便于微内容上网,以适应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进而实现相互链接、相互推动、相得益彰。

能量的凝聚和传递,需要双向交流、双向作用。读好大众心理之书,体现受众价值关怀,符合大众思维,方能走进受众视野,才会引起共鸣、产生共振。如是,正能量才会有能量,传播正能量的良好愿望才会变为现实。这既是现实生活的启示,也是被实践充分证明了的结论。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818/9608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