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砥砺奋进的五年 聚焦

守望,为了这片净土

2017年08月24日 13:46

 

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协警解安程在站内的救护中心陪小藏羚羊玩耍(8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7月7日,波兰克拉科夫,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可可西里跻身世界自然遗产。

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可可西里,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第三极。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和灵性的土地。藏羚羊、藏野驴、棕熊等野生动物在此肆意奔跑。这背后,是一代代可可西里人前赴后继,克服常人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保护和守望着这片净土,谱写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英雄赞歌。

生态热土

“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一个脚印,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此话不虚。

这片4.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无人区”,被称作“万山之祖、千湖之地、动物王国、人间净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生态坐标——

可可西里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最高达到6860米,横亘北部的巍巍昆仑,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典型。

她所在的三江源,拥有青藏高原上最密集的湖泊,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南半岛悠久的历史文明,是十几亿人民的生命源泉,对中国乃至亚洲的生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最低气温有时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这里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

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可可西里以230多种野生动物和202种野生植物的伟大珍藏,成为世界上令人叹为观止的生物基因库。

可可西里的生态极为重要,同时又极为脆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人员涌入可可西里,这里面临着千百年来最严重的危机。

——采金的人来了,可可西里的地表植被受到严重损害;

——捞卤虫的人来了,可可西里的盐湖变得不再平静;

——最让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盗猎者把枪口对准了藏羚羊。

保护好这最后一片净土,守住高原生灵最后的家园,成为历史给出的一道必答题。

1992年,可可西里所在的治多县组建巡山队,开始严厉打击盗猎分子。

1996年,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挂牌成立。第二年,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扛起了历史的重任。

此后,国家不断加大对可可西里保护力度,青藏公路沿线的不冻泉站、索南达杰站、五道梁站、沱沱河站以及位于可可西里腹地藏羚羊“大产房”的卓乃湖站5个保护站逐步建立完善,并明确了反盗猎盗采的巡山制度。

可可西里的生态在一天天好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棋局中,国家保护可可西里的力度空前加大。

这是可可西里保护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他明确提出,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此前,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可可西里作为三江源的一部分被纳入更好的保护。这种新的保护形式,将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昔日满目疮痍的盗猎之地,如今成为高原物种基因库。可可西里现有哺乳动物31种,鸟类60种,鱼类6种,爬行类1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共24种。监测数据显示,可可西里荒漠面积不断减少。

可可西里以自身的实践证明,对自然以敬意就会获得公平的回报。

 

精神厚土

从二十多年前的巡山队到现在保护区管理局,两代可可西里人选择坚守在这4.5万平方公里的净土。

保护任务异常艰巨。即便是现在,管理局处于历史上最兵强马壮的阶段,全局也只有80多名工作人员。

有正式编制的只有37人,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因为年龄或身体疾病不能上站、进山参加巡护任务。其余50多人是管理局以生态管护员的名义聘用的。

这些人,有退伍军人,有刚中学毕业的学生,还有一些人是从别的单位来的。怀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们来了可可西里,就留在了这里。

平时,工作人员分批倒班到保护站上工作,一去就是十天或者半个月。不上保护站时,他们也很难有机会能在格尔木的管理局机关长驻。

每个月一次的巡山任务、不定时接到的专项巡山任务,都要从全局抽调人员。六七个人组成一个巡山队,一起开车进山巡护。

这里至今延续着一个神圣而庄严的仪式——巡山队员出发前,家人、同事都要前来送行。

巡山队员和亲人、同事一一拥抱、贴面。这是藏族人的传统礼仪,也饱含着祈愿平安归来的最深的祝福。

有人说,随着监测技术的应用,现在的可可西里巡山队可能是最后一批巡山队员。

卓乃湖保护站站长秋培扎西说,科技手段再发达,人的作用也不可替代。更重要的是,可可西里人的坚守精神永远不会消失,那是对自然的无比敬畏,对美好生态的永恒追求。

 

希望乐土

申遗成功后,可可西里获得新的机遇,她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生态理念和绿色形象。

知名度更大了,可可西里生态被破坏的风险是不是更高?

“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可可西里能安享其成。”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布周说,世界遗产地每年都要接受动态考核,必须在机制、科研、管理等方面达到极严格的世界标准,始终完好保存自然风貌。

巡山队员们坐进课堂、捧起书本,开始学习野生动植物分类、生态本底调查等基础知识。“未来,我们既要当好可可西里的守护者,也要做好当地的生态观察员和宣讲员。”索南达杰保护站副站长龙周才加说。

“在不断理顺完善机制的基础上,可可西里还将努力强化区内的科研支撑。”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目前,中科院、清华大学及青海省政府正筹划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有望为包括可可西里在内的自然保护地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培养专业人才。

今年,可可西里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及大数据分析系统也进入筹建阶段,未来所有卫星和野外调查数据将在这里汇总,向相关研究机构开放。

李晓南说,“拿拳头保护生态”的模式将成为历史,当地将在生态教育、生态科研等领域发挥更多作用。

“我们正努力将可可西里打造成展示美丽中国的窗口。”他说。

从这个窗口,人们将看到什么?

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的共同家园,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前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据新华社西宁8月23日电 记者毛磊、高敬、陈凯、张涛、李琳海、李亚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824/9617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