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宣讲 宣讲文稿
【身边的正能量】长征文物中的红色记忆
2017年08月25日 10:41
我叫马沈,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研究员。
军博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军事博物馆,从1960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起,一直都设有专门的红军长征展区。自1996年起,军博连续举办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70周年、8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展览中展出的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以及美术作品、景观等展品,生动逼真地向观众再现了长征这段悲壮而光辉的历程。
每次长征主题展览,红军过草地时吃剩的皮带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采访过几位老红军。红军走过的草地属于偏远贫瘠、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加上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军根本没有办法筹措到足够的粮食。红军3个方面军先后五过草地,草地里的野菜也早就被吃光了。最后往往皮带成了唯一可以吃的食品。皮带可不像咱们吃饼干那样用手一掰就嘎嘣嘎嘣地咬着吃就行了,得用经过多次实验才得出的方法:就是先用水泡,泡到一定程度再用火烤,烤透了再放到锅里煮,然后把一条皮带分成几截发给大家吃。不单是皮带,包括皮鞋、皮挎包、马鞍子都被吃光了。不管味道如何,这些皮制品曾经拯救了许许多多红军战士的生命。当时红军中就流传一首打油诗:“牛皮鞋底六寸长,草地中间好干粮,两寸拿来熬野菜,两寸拿来做清汤,一菜一汤好花样,留下两寸战友尝。”当时要想留下一条皮带,那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要经过党小组、党支部的批准。这次军博展出的皮带是红四方面军战士周国才吃剩的皮带,全班的皮带一条条地轮着吃,最后才轮到当时年仅14岁的周国才。这条皮带是他在战斗中缴获的。这个时候,他估摸着快要走出草地了,就哭着请求大家说:同志们,别吃了,留着做个纪念吧。就这样,这条皮带保留了下来。周国才一直非常珍惜,还在上面烫了“长征记”3个字。每每看到这条珍贵的皮带,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就好像浮现在我的眼前。
红军过草地非战斗减员数量巨大,为什么呢?我做过专题考证。在草地上行军,一怕踩进草甸中的泥沼。行军时必须时时刻刻小心翼翼,脚要踩在草丛根部。泥沼一般很深,如果一旦踏进去,越挣扎就会陷得越深,不及时抢救,三五秒中就会被污泥吞噬,只留下几个气泡了。哪怕陷进去不动,一二十分钟后泥浆也会没过脑袋,不见了踪影。二是怕过河。河底也有泥沼,失去了草根的依托,一不小心踏进泥沼之中,旁边的人根本没有办法施救。三是怕中毒。草地上的土壤水分达到饱和状态,致使土壤严重缺氧,厌氧状态下有机物分解缓慢,只呈半分解状态,最终形成泥炭。泥炭层会产生沼气,雾蒙蒙地飘着对人的呼吸产生很大威胁。还有草丛里的水,由于久不流动,已经腐朽变质,散发着恶臭的气味,喝了就会使肚子发胀,甚至中毒而死。如果不慎脚划破了,被这毒水一泡,也会红肿溃烂。四是怕气候多变,温差悬殊。一会儿是烈日当空,一会儿又是风雨交加;一会儿是漫天大雪,一会儿又是冰雹骤下。陡然降温不但令人难以忍受,更容易使人生病、发烧。
油画《强渡嘉陵江》(李如)
正因为如此,红军总指挥部考虑草地行军的特殊性,决定部队要轻装前进,还特别规定,炊事兵每人携带的重量不准超过40斤。红三军团一个连队的炊事班本来只有7人,他们扔掉了很多盆盆罐罐,唯独坚决不舍得扔下一口30多斤重的行军锅。进入草地后,这口锅果然派上大用场,用它烧开水、做饭、烧姜汤,在草地恶劣环境下,就是这一口水、一碗汤,为保持人的生命力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甚至说是神奇的作用。炊事兵只带了3天的口粮,背着沉重的行军锅,顶着风雨在草地沼泽中行走,比一般战士更重更累。一次次前面的炊事兵走着走着就栽倒在草地上牺牲了。后面的炊事兵默默走上前去,背着行军锅继续向前。连队走出草地时,全连战士没有一个掉队减员的,可是7名炊事兵却长眠在草地上,连一个人的姓名都没有留下来。但长征路上这段战友情深的故事却一代一代流传。几十年来,我们军事博物馆一直在查找这么一口锅,今年的长征主题展,新征集到的行军锅也首次展出。
长征主题展览的大量文物中,尤为珍贵的是一条斑驳古老的木船。它是2006年6月,在中央红军的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发现的。消息传到军事博物馆后,我们立刻组成专家组赶到于都县考察鉴定。据文献记载,当年红军8.6万余人从于都县出发,要渡过600米宽、3米深,流速达每秒1.2米的于都河,想徒步涉水肯定是不行的。此时,敌人正在向于都逼近,情况万分危急。当地老百姓闻讯后,立即自发送来800余条木船,还有大量的门板、床板,一位70多岁姓曾的老人家把自己的寿材都送了来。红军迅速利用这些船在8个渡口架设5座浮桥。在每条船的船头还亮起了一盏马灯,每当夜晚800盏马灯映红了整个河面,导引着红军部队过河。为了防止国民党飞机轰炸,这些浮桥白天拆、晚上架,8天里15次反复架设和拆除。当时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万分感慨地说了一句话:苏区人民真好,于都人民真亲。……在于都县,我们根据船形、船质,以及走访当地老人后,最终确定这条船就是当年红军用过的那种船。木船离开于都那天,老区乡亲们将木船披红戴花、装扮一新,万人空巷、前呼后拥。一路走一路唱着《十送红军》,还采取当地嫁新娘的方式,将木船抬上车。看到这个场面,我的眼睛湿润了。几十年过去,老区人民心中对红军依然一往情深。部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责任编辑:李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825/9619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