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任大援:弘扬传统,开拓未来(下)

2017年08月27日 13:12

 

QQ截图20170817091731

任大援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

点击观看分段视频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当代价值

下面我们谈一谈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当代文化的学术价值。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复述一下习近平同志去年的一段话:“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这具体地讲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经过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一系列发展过程。他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论语》《老子》《庄子》都是何晏、王弼等人的著本,他们是魏晋时期的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同志的这段讲话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高度而又具体的概括。所以,我们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从诸子百家,到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到宋明理学,一直到近代的学者康、梁、孙中山、鲁迅都提到了。我们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实际上要一步一步、一个一个地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来认识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所能讲的,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分别介绍,今天我们是从宏观上讲的。

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要启动刚才我们引用的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到的中华文化的这些丰富多彩的本土资源,关于这点,现在整个中国社会大家已经有一个共识了,但是如何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具体过程。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最重要的要点?我择其要讲一讲。

 

中国传统的儒家注重道德自觉,以伦理为本位,这点特别值得重视,它可能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西周的宗法制度开始崩溃之际,孔子以继承西周的思想和制度为己任,要建立一个更合理的社会秩序。在思考如何建设一个更合理的社会秩序的问题上,孔子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他提出,合理的制度,应该建立在“德”的基础之上,换言之,即建立在充分肯定人的道德要求基础之上。他说过,“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也就是说,秩序的目的不是免于犯罪,真正有利于百姓道德的提升(有耻),才是理想的秩序(礼)。而“德”与“礼”,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它的意思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真正发展,不能用简单地用行政命令去教育老百姓;真正的社会发展,要让老百姓有一种道德自觉,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合理而长远的秩序。

“德”的范畴,在儒家思想中有多重意义。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叫做“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周易》里讲的,就是将天地化育万物的能力称之为“德”。《易·乾卦·文言》里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把“德”看作一个宇宙万物发展的规律。

儒家强调“德”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叫做“正德、利用、厚生”,“正德”就是要强调人的道德自觉,他认为这个“德”是宇宙天地万物的规律,所以每一个人要有道德自觉。同时要“利用”自然资源,使百姓逐步走进小康,最后达到大同的社会,这是儒家的一整套理想。所以,我们今天提到的小康社会也是儒家所提出的,但是要建立小康社会一定要有一套思想资源,这个思想资源要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所以儒家就叫做“正德、利用、厚生”。

所以,中国古代的道德自觉是要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的。具体来说,中国古代的德育教育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学以明伦的伦理实践。儒家提出了“五伦”的思想,把社会中所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五种:父子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夫妇的关系、长幼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它强调要通过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这关系,来提升人的道德。当然,在今天的社会,为什么要创造性的转化,不能直接用呢。比如,君臣关系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仍然有领导和被领导、管理和被管理这些关系,所以我们还可以进行改造。处理好这些关系,是提升我们道德的一个很重要的入手。所以,要提升道德自觉首先要强调伦理的重要性。

第二,强调效法天地自然的情感心理实践。儒家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自然运动的结果,是“气化流行”的结果。所以,人也要在自然运动的观察中,去寻找人的道德榜样。比如,儒家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天地自然的运行,是周而复始不间断的运行,在这种周而复始不间断的运行当中,就像是一种道德性的正能量。那么,人也是天地自然运动的一个结果、一个产物,所以这种天地自然运动的正能量,也自然体会在人的身上。人要不断的通过和自然的接触,来认识、反思、了解这种正能量。所以天地永远不停顿地运行,人也要永远不停顿地运作。孔子把这个思想化成非常简练的话,就叫做“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因为天地也是这样,太阳要永远按一定的时间,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永不停顿,这叫做“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没有什么目的,就是这样永远不停地奋斗。所以人作为天地自然的产物,也要不停地奋斗,这就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地势坤”,大地有包容性,“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要有包容性。所以中国文化是一个包容性的文化,不是排他性的文化。世界上其他的民族和文化往往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别的文化存在,而中国文化的特点,在当代社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化是包容性的文化,因为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产物,大地有包容性,这是种天生的包容性,人也秉受了天地运行的造化之气,所以人也应该把包容性作为自己一个好的品德,所以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效法天地自然的情感心理实践。

当然,这种实践除了向天地这样宏观地学习以外,儒家也讲,在与自然的各种接触中,要体悟到自然中具有的正能量。《论语》中有这种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逝者如斯夫”什么意思?好像大河滔滔不断地向前流,它是通过宇宙的变化,就好像天行健一样,想到自己的历史责任。那么人的历史责任是什么呢?首先要向天地万物学习,要永远自强不息,这就是一种奋斗的精神。儒家认为这种奋斗的精神,是以天地为榜样的,所以我们就把它叫做效法天地自然的情感心理实践。儒家讲道德自觉的第二个途径就是从这来的。古代的文人做诗叫“诗言志”,诗是干什么的呢?抒发自己的志向。什么志向呢?向天地万物学习,向自然学习,来不断奋斗、不断前进,提升自己的道德自觉。所以儒家讲的“德行”“道德自觉”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效法天地自然,这在今天我们同样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挥。儒家讲的道德自觉有时候也叫“修身养性”。

第三,强调养气立志的自我完善的君子人格实践。中国古代人的榜样是君子,要成为一个君子,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要达到一种高的境界,就要不断地自觉地进行自我道德修养,而且这种自我道德修养不是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而是要不间断地进行的。孟子书中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讲什么呢?就是讲我们要把道德的培养,作为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我不能像故事中的宋人一样,把这个苗拔一拔就长了。这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这个自然过程是永远不间断的,所以道德自觉要永远不间断,在儒家就把它叫做“养气”,我培养自己的气。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家都认为,人是万物“气化流行”的结果,所以要养自己的气,养自己的气就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儒家还有一个概念,也是孟子最早提出的,《中庸》里也这样说,叫“慎独”,就是君子慎其独也,自己在独处之时也要不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达到最高的境界,孟子叫做“大丈夫”,达到“大丈夫”的境界就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当我自己道德修养达到一个高的境界的时候,即使我仍然过着穷困的生活,但是不改变我的志向,即使我非常富有,也不胡作非为,即使有外力压迫我,让我做不正义的事情,我也不屈服,所以就叫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就叫“大丈夫”。“大丈夫”就是养气之后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中国古代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气节”。你养气达到一种标志性的程度,“节”就是标志的意思,就叫做“气节”。中国古代有一种保持民族大义的“民族气节”,比如汉代有“苏武牧羊”的故事,宋代有文天祥的《正气歌》,这是一种民族气节。同时还有知识分子士大夫敢于向封建朝廷的权贵做斗争,这也是一种气节,我把它叫做一种“士人气节”。比如明末的“东林党”,他们结成东林书院,反对宦官专权,有一个很有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是表明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心,敢于与强权和腐败不正义的力量去做斗争,这叫做“士人气节”。这种气节都是通过养气达到一种精神境界以后,形成的一种标准。

 

还有敬德修业、为学术的理想,敢于献身的志士仁人,比如汉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明代的李时珍,明代史学家谈迁,还有顾炎武,这些人们都把它叫做“学术气节”。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就提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什么叫“亡国”?因为刚好是明清的顶格之际,由明朝到清朝,他说一朝一代的变化叫“亡国”,亡国是一个正常的变化,如果亡天下就是一个民族的灾难。什么叫“亡天下”呢?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灭亡了,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朝代的更迭是一个自然的事情,而文化如果衰亡、灭亡了是一个最可怕的事情。所以,这些学者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了自己学术的理想和志向,也有一种献身的精神。这种献身精神怎么来的呢?也是养气立志的结果,叫做“学术气节”。

中国古代的儒家,要求每一个人要成为君子,要通过“养气立志”这项道德实践,来完善君子人。所以在古代强调君子,强调气节。但是在现代社会,“君子”和“气节”这样的概似乎用得不是太多,但是我们如果读一读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他就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共产党员来说,是被视为当然的事情, 这不是由于他们的个人的革命狂热或沽名钓誉,而是由于他们对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的了解和高度自觉。除了这种最伟大、最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以外,在阶级社会中没有什么比这更伟大、更崇高的道德了。”所以,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用了古代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还使用了像“慎独”“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了在现代社会每个人(当然这是对共产党人的要求)的道德自觉。

实际上,在中国社会,在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的中国社会,我们更应该强调道德自觉,也就是费孝通老先生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富了以后怎么办?费孝通早年志在富民,富了以后怎么办?一定要追求道德的自觉。毛泽东同志也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中国古代强调的道德自觉、伦理本位,可以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家园,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比如伦理的实践,我们可以转化为热爱家庭、关心社会,提升社会的责任意识;古人效法天地自然的情感实践,我们可以转化为关爱自然,用天人和谐的心态提升人生道德境界;古代的“修身”也可以转化为苛己修身,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这些都可以进行现代化的转化,用这些思想资源为我们建设民族的精神家园来服务。所以,在古代文化中发掘的这些资源,当然以上只是我举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类似的资源,它们都可以为现代社会所用。

另外我还要指出,我们强调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以古代为基础,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同样是一个丰富的宝库,近代的学者对古代思想继承和发言中,也有很多在现代社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而且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汉民族,而是整个的中华民族。因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从汉代开始,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共同打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一个多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通过对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多民族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升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够真正在建设民族共有家园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和世界文明的对话,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来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当然中华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我只是举例说明,而且也不仅仅是儒家文化。这是第三方面,中华文化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

 

如何学习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学习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专业的问题。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微信平台,讲学习《论语》、学习《周易》、学习《老子》,我自己会在微信群里给大家讲《论语》,这也是个很好的方式。

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如我们刚才引用的习近平同志那段话,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还有清代考据学,这一系列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浩如烟海。古代经典值得重视,中华文化中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也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我们年轻时候,我的老师总跟我们提这本书,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本书,叫做《经典常谈》。《经典常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一步一步地加以介绍。这本书很薄,也非常容易找到,多次再版。当然,《经典常谈》还是侧重于古代的文化经典,我觉得这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入门学习。

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经典的学习,比如《周易》《论语》,有些是适合的,有些过于深,因为它是纯粹的儒家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学术界也还有很多在理解上的分歧意见。我们要更广泛地看这些经典,也要读一点史学著作、经学著作、文学作品、古代诗词,全方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增加它的范围,不一定从特别精深、高深、深奥的经典入手。同时,通过很多经典的摘录性读本,也都可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所以,把握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还是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入手,一步一步加强。

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持之以恒。就像清代学者所讲,一个文化的发展,当于百年后论升降焉。从20世纪到建国100年,然后在21世纪继续向前发展,通过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弘扬,走入世界,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实现富强的理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断地努力,绝对不能停歇。

今天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827/9619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