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余爱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型武器装备发展成果与趋势

2017年08月25日 15:13

 

D2FC36189BDFD29EB0AF35D2FADE8C2B

余爱水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所谓新型武器装备,是指科技含量比较高、性能先进的(自主研制和从国外购买的)武器装备。主要标志:纵向比,比国内现役武器装备先进半代以上;横向比,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新型武器装备是动态和发展的,是有时限的,过去曾经先进,若干年后则会落后,逐渐被淘汰,又有新的武器装备出来替代。如此循环向前,构成武器装备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路线图。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史,了解我军各个时期主要都有哪些新型武器装备,以便更加科学、准确、深刻地认识我军是怎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

自1927年建军以来,经过90年的奋斗,我军武器装备从“小米加步枪”发展到今天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化信息化,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总体上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27-1949年):以缴获拼凑为主,实现从无到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历史。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我军武器装备品种繁杂、陈旧落后,如枪炮就有110种、82种口径,产自20多个国家,虽然那时也有75毫米野战炮、105毫米榴弹炮、37毫米和57毫米高炮以及P-15型歼击机、“蚊”式轰炸机、PT-19型教练机、L-5型通信观察机等大型的技术装备,但由于这些装备多是在战争中从敌人手中缴获过来的,并且数量很少,尤其是飞机、军舰少得可怜,坦克、大炮也为数不多。60架作战飞机多达10个机种,有的已破旧不堪,有的缺少配件。

第二阶段(1950年-1962年):以引进仿制为主,初步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工业产值仅列在世界第26位。当时国内几个兵工厂(如沈阳兵工厂、太原兵工厂、重庆兵工厂等)只能生产少量机枪、步枪等轻武器,连迫击炮都造不好,更无法生产机械化装备,弹药年生产能力也仅能达到1万吨。相比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德等国的年弹药生产量都在200万吨以上。当时发达国家军队已进入了机械化时代,如1950年美国军队已是人均20马力(平均3个人一辆机动车),苏军人均5马力(平均10人一辆机动车),我军却是人均0.2马力,550万解放军只有1万辆战争时期缴获来的汽车(平均500人一辆机动车)。鉴于当时国内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中国国防事业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应急购买苏联先进装备;一方面建立独立的国防体系。194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访苏时,向斯大林、华西列夫斯基和布尔加宁等提出了向苏联购买飞机装备等问题。经双方商定,当年10月15日苏联飞机第一批进口到中国,至年底,共进口各型飞机185架。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加速了从苏联进口武器装备的步伐。1950年和1951年,共接收了12个苏军航空兵师的装备,进口了36艘苏联鱼雷快艇。1953年6月4日,我国又和苏联签订了进口(含转让制造)81艘舰艇的协定。1951年至1954年间,还从苏联进口了60个步兵师的武器装备和36个步兵师的轻武器。空军从1950年10月至1954年初组建了多个航空兵师,拥有各型飞机3000多架,形成了包括歼击、强击、轰炸、侦察、运输航空兵的空中力量。1954年和1955年,苏联军队从安东(今丹东)、沈阳和旅大地区撤回国内时,我军有偿接收了苏军1个潜艇基地、5个歼击机师、1个轰炸机师、2个步兵师、1个机械化师、3个地面炮兵师、3个高射炮兵师等部队的大部分武器装备。到1955年底,我国共进口和接收苏式各种枪80余万支(挺),火炮1.1万多门,坦克装甲车辆3000多辆,飞机约5000架,舰艇约200艘(含转让制造部分),雷达和探照灯1400多部,无线电和有线电通信机1.2万多部,以及各种弹药和配套装备。

 

1951年初,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主任,代总参谋长聂荣臻、重工业部部长李富春为副主任的中央兵工委员会,根据朝鲜战争的需要,提出了提早进行兵工建设的方针,并于同年6月20日作出了《关于兵工建设问题的决定》。按照这个决定,1952年以前,军工企业自制了一些轻武器和弹药,修复了一部分旧杂式武器备装备。从1953年起,逐步开始仿制苏式武器装备,先后新建和扩建79个规模较大的军工厂,武器装备的仿制和试制工作开始起步。到1955年底,我军利用进口和国产的武器装备,换装和新装备了陆海空三军师级单位。陆军步兵的旧杂式武器装备绝大部分被淘汰,基本上实现了武器装备的制式化,全军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比建国前大大提高。1959年,中国自行研制了59式中型坦克,宣告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结束。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大量仿制的武器装备相继装备部队。其中以火炮、通信、工程、防化等武器装备进展最快。到1962年底,部队所需品种和数量基本上可由国内生产解决。海军和空军的装备也已初具规模。1956年7月19日,中国仿制生产的第一架战斗机即歼5型在沈阳首飞成功。由此,中国航空工业步入从仿制到自行研制、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50年代海军创建之初,装备的只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来的有限几艘舰艇。建国10周年的时候,我国才有了第一艘自己研制的舰艇。60年代,依照苏联的技术资料,先后仿制了鱼雷潜艇、水翼鱼雷快艇和两型导弹快艇。

第三阶段(1962年-1978年):以自主研制为主,掌握立国重器。上世纪60年代初,苏联中断援助,中国的武器装备发展进入了将近二十年的完全自主研制阶段。国内的科研人员和军工企业在近乎封闭状态下,靠着自力更生研制武器装备。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进口和仿制苏式武器装备的同时,中国军工企业即着手武器装备的研制和改造工作,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研制出一批新武器、新装备。据统计,1963年,中国自行研制的轻武器、火炮、坦克、装甲车等陆军装备相继定型并装备部队。1964年全年被批准定型的武器装备共95项,其中,自行设计的52项,占55%;仿制的43项,占45%。自行研制的武器装备比重逐年增加。据统计,到1975年底,全军武器装备中,国产坦克占71%,飞机占75%,战斗舰艇占89%,工程机械占96%,火炮占97%;枪械、通信、防化装备和舟桥渡河器材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60年代最令国人自豪的巨大成就,就是“两弹一星”(导弹、核弹、卫星)的研制成功。中国于1960年研制成国产地对地导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7月,我军第二炮兵成立,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核反击部队。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实现了原子弹和导弹的“两弹”结合),中国从此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这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一次飞跃,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与此同时,中程和远程导弹的研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远程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1971年,战略导弹部队开始装备中程导弹核武器。1974年制造出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同年8月交付海军使用。80年代初,洲际导弹开始在战略导弹部队中服役。至此,我军战略导弹部队已拥有一定数量、多种型号的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这些战略导弹,既可以从固定的地面阵地和地下井发射,也可以进行机动发射。

 

第四阶段(1979年-1990年代后期):以精兵缩减为主,开启质量建军。改革开放后,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实行忍耐政策,服从服务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工业也相应收缩,整合成十大军工集团,部分军工人才下海创业,一些军工企业转入民品生产。这期间,不仅国防投入不足,整体上对国防的关注度也明显下降,无疑对武器装备发展是一种迟滞。但是,我军现代化的步伐并没有因此停下来,并且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特别是坚持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军队和国防科研、军工部门通过面向世界、走出国门,开阔了眼界,进行了技术上的全面创新发展。到1987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批新研制成功的武器装备相继服役,使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在陆军装备方面, 1982年,在67-1式轻重两用机枪的基础上,67-2式重机枪研制成功。1985年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研制成功,总体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79年,红箭73反坦克导弹研制成功,并开始成批装备部队。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新式100毫米反坦克炮、105毫米无坐力炮、82毫米无坐力炮以及新式152毫米加农炮、273毫米火箭炮和新82毫米迫击炮等相继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到1987年,中国陆军、军师两级装备的高射炮数比20世纪70年代分别增加了1.43倍和3倍。到1984年,69式坦克、59式坦克的改进型和79式坦克先后装备部队。   

在海军装备方面,这一时期,舰艇发展比较快,有多种新型舰艇陆续装备部队,舰艇的综合作战能力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提高。1983年,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开始在海军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此期间,海军还先后装备了改进型导弹快艇、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海军歼击/轰炸机、强击机、反潜巡逻机等,并完成了许多重大科学研究实验项目。1982年10月,常规动力潜艇首次下水发射动载火箭成功。1983年10月至1984年4月,人民海军派远洋救生船3艘次远航太平洋完成对发射试验通信卫星的跟踪测量任务。1988年9月,又成功地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动载火箭试验。1997年2月,中国海军两支舰艇编队同时走出国门,走向远洋,先后出访美洲四国和东南亚三国,总航程3万多海里,两支远航舰艇编队的“领头雁”,就是有“中华第一舰”之称的新型导弹驱逐舰“哈尔滨”号(112)及其姐妹舰“青岛”号(113)。1998年,我海军舰艇编队横渡太平洋抵达美国本土和南美大陆,标志着海上机动编队保障实现了新的跨越。

 

在空军武器装备方面,1985年,歼7型飞机先后在原机型基础上,增装了航炮,加挂了技术先进的空中格斗导弹,增强了火力和空中格斗能力。新仿制的歼7某型飞机,是一种超音速、全天候歼击机,不仅能截击敌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和侦察机,还兼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8型飞机于1981年开始装备部队。1984年对该机的雷达、火控和发动机系统进行了比较大的改进,定名为歼8-I型飞机。1978年至1979年,空军自行改装成功轰6型照相侦察机。1981年,航空兵侦察部队装备了国产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1982年至1985年,海军航空兵的国产运8型飞机加装通信、导航、侦察设备,改装成海上巡逻机,解决了海上侦察巡逻的急需。航空兵侦察部队,从1985年开始装备国产高空、高速歼击机改装的歼侦8型飞机。空军随着一批批新型作战飞机和防空导弹装备部队,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档搭配,歼击、对地攻击、运输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配套的体制系列,构成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相结合的防空火力配系和覆盖全国的对空情报雷达网,使防空作战、空中作战和空降作战手段有了显著提高,形成了以一种大航程、大载弹量、速度快、兼有战斗机及轰炸机功能、技术先进的战斗轰炸机为主强大的空军力量。

从90年代中后期起,我军将信息化作为军队建设方向,装备信息化也被列为武器发展的重中之重。由于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的实行,整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又为向军品研制转化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国内电子、信息工业的发展,也使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迈上一个台阶。

第五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12年):以快速发展为主,全面更新换代。1998年开始,我们果断停止军队生产经营,把精力集中到军队和国防建设上来。特别是“炸馆”和“撞机”事件之后,我们迅速启动了“两大工程”(983工程、995工程),国防投入持续增加,加上国内科技水平跃升的支撑,武器装备研制得到快速发展。这个时期,是我军武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战略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是自主研发占主导,外购少量武器作补充。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们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突破,尤其是弥补了过去基础研究的众多弱项,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用电子、工程物理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陆军第三代坦克批量装备部队(如,99A2式三代半坦克),先进的野战防空装备、远程火力突击装备也大量生产;国产第三代战机歼-10等列装航空兵后形成了以第三代战机为骨干的空中武器装备体系,空中加油机、预警机也装备部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防空反导装备研制成功,加上先进的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又使空军逐步具备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国产新型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大量列装,使海军先进舰艇数量具备一定规模,并配备各种先进舰载武器系统,极大增强了防区外打击能力和编队防空能力;火箭军部队开始装备机动的战略核导弹,初步形成了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齐备的武器系列,具备核常兼备、慑战并举的作战能力,能够独立或协同其他军兵种对敌实施自卫核反击和纵深常规打击。信息支援能力日益提高,电子战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2011年1月11日,中国新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歼-20在成都进行了试飞,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研制出这一代新战机的国家。2011年8月10日,中国航母平台首次进行出海航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进入航母时代。2012年11月11日,国产直升机武直-10在珠海航展上亮相。2012年11月24日,歼-15舰载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降。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海军只能实施近岸防御,用快艇在距海岸仅几十海里处打一些小仗。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海军进一步发展为近海防御,又因舰艇吨位小,技术落后难以远航,远离大陆的海岛也无力掌控;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海军舰队迅速壮大,并在远航能力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从黄水走向蓝水,成为当今保障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和各型舰载自动化指挥系统进入成熟应用阶段;导弹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新型导弹护卫舰、导弹驱逐舰、隐身导弹艇、新型常规潜艇、高性能岸基作战飞机、舰载直升机等不断问世,远海补给船装备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等等。这些进步较大地提高了我海军远海综合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第六阶段:以创新融合为主,迈入领先行列。党的十八大后,在强军战略指导下,我们着眼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进一步加大了武器装备发展力度、进度和深度,提出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并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军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军工领域也正在推进重大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国防科技领域走在前列,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取得了若干重大突破。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标志中国航天将进入空间站时代。2013年1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运-20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军将具备远距离战略投送能力。近两年,歼-20飞机开始陆续装备部队,今后几年内将很快形成战斗力,这将大大提升我军空中作战能力。歼-20具有优良的外形隐形性能,其空气动力外形融合了多方面的优点,采用了有自己特色的双垂尾前置鸭翼技术(前置鸭翼的好处,是给战机提供优异的超机动能力);采用先进的电脑控制大推力发动机矢量尾喷口技术(歼-20发动机的尾喷口不同于其它战机向后延伸出的机体尾部,而是退缩深埋在部分机体内,这样就有利于飞机的红外隐身效果达到最佳状态);采用机体表面高分子吸波复合材料技术;在飞机驾驶舱玻璃上涂敷金属反射膜(飞机驾驶舱内的电磁信号无法反射到飞机之外,敌方发射的探测波更无法进入能够反射电磁回波的座舱内,从而大大减少被发现的概率);采用发动机进气口和发动机进气压缩风扇高温隐身涂层技术;采用复合材料大型结构件技术(该技术既可以大幅减少飞机的机体重量,从而提高飞机的载弹量和载油量,而不减少飞行结构强度,还可较易实现飞机的隐身目的);装备了远距相控阵多目标火控雷达;还有全自动飞行控制管理评估系统(可以在电脑预定的飞行战术动作中,自动完成各种高难训练科目,并且大大减少了飞行员的工作强度)。再加上先进强大的武器系统,歼-20飞机将成为世界最先进的战机之一。2017年6月28日,055型驱逐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055型驱逐舰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1研究所设计、江南造船厂与大连造船厂共同承建的、装备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新型舰队防空驱逐舰,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及隐形性能,可组织远、中、近三层先期预警防御网,并有较强的防空、反导、反潜、反舰、攻陆和电子战能力,拥有较高的续航力、自持力及适航性,可在除极区外无限航区遂行作战任务。055型驱逐舰研制成功带有标志性,它除了运用了诸多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以外,更是中国海军第一款一服役就在平台和设计理念上达到世界先进甚至局部领先水平的舰船。该舰首次在驱护舰的设计上贯彻了远程攻防兼备的思想理念,其未来改进型号再进一步加入电磁推进、电磁炮、激光近防技术及海基反导能力后,将成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重要利器。

 

另外,还有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研制成功、逐步升级,都处在世界领先水平上。如,歼31,预警机,武装直升机直一10,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临近空间飞行器,054A型护卫舰,095型核潜艇,战术、战略巡航导弹,反卫星武器系统,动能武器系统,霹雳系列空空导弹,鹰击系列高速反辐射、反舰导弹,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导弹防御系统,东风(巨浪)系列(DF21、31等战术、战略弹道导弹),超远距高能激光武器,卫士系列远程火箭炮,新式轮式步兵战车, 99系列新型坦克,新一代数据链,北斗通信系统,量子通讯、石墨材料在军事领域的运用,等等。随着这些新型武器装备批量装备部队使用,强军目标将加快得到实现,国家安全将得到更加有力的保证。

今后武器装备发展趋势:主要是围绕太空(临近空间)、航空、海洋、极地、网络空间、生物技术、信息化、智能化进行创新突破,抢占制高点,取得一定甚至明显优势。总体上讲,武器装备的性能的先进性是由这些标志体现的:高、远、快、强、大、暗(静)、通。越高、远、快、强、大、暗(静)、通,就越好,越先进,越有威力,越有杀伤力和抵消力。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825/9619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