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决战脱贫攻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17年08月31日 16:31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扶贫开发,既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也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更事关国家长治久安。4年多来,我国有5564万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更是筑梦路上党立下的军令状。

脱贫攻坚是硬骨头,如期脱贫是硬任务。离2020年只有不到4年时间,期间平均每年需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必须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事实上,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中的确蕴藏着脱贫致富的巨大能量,只是囿于基础设施匮乏、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不强等因素限制,才没有被激发出来。

“天雨不润无根之苗”。贫困地区要摘穷帽、除穷根,就必须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更有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对此,国家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如是说道:“制定特殊政策,拿出超常规举措,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村和因病致贫贫困户的支持力度,坚决攻下‘坚中之坚’。在做好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攻坚的同时,高度重视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脱贫攻坚,防止出现工作‘死角’。”

江西就对贫困县和贫困户实施动态管理,“能进能出”,摘帽一样享受帮扶政策,贫困县和贫困户主动争取摘帽。改革贫困户技能培训补助方式,由扶贫对象自主选择培训时间、内容、学校,贫困户子女参加职业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达20多万人。到2015年末,江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到200万人,两年减少41%;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0.5万户,解决80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湖南十八洞村经验也可圈可点。为扭转有些贫苦户的“等靠要”思想,十八洞村采取了“五星道德模范户”评选制度,以“积极脱贫”作为评选标准,村民互评作为评选依据,评选的结果不仅公示,还需要挂到村民家门口。十八洞村利用村民们紧密的关系加强了规范的力度,成功地改变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最后,促使着贫困户们积极投入脱贫工作。

对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这个国家级贫困区来说,既要加快发展实现追赶超越,又要补齐短板打赢脱贫硬仗,任务十分艰巨。令人欣喜的是,随着该区“园区+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旅游+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的大力推广,众多贫困户正一步步拔掉穷根。比如,总投资1.2亿元的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陶瓷工业园区项目已经拔地而起,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了条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物质扶贫简单易行,作用明显,但是治标不治本,解决的只是一时之需。摒弃“等人送小康”的心态,充分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才能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才能让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更有底气。

 

脱贫攻坚关系13亿多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来不得半点马虎。对领导干部而言,必须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乐于物质扶贫、疏于精神扶贫,惯坏了一些地方的贫困户,就是以“家贫”为由,认为给钱、给物理所应当,对物质扶贫产生依赖,导致越扶越贫,即便脱贫也很容易返贫。这种对扶贫对象不加区分地盲目“输血”,只是一味地送钱送物,长久下去就有可能削弱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内在动力。可以想象一下,坐在屋里就有钱花,这么好的事情为何要改变呢?!

一味给钱、给物还将损害社会和谐,影响脱贫攻坚深入推进。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贫困户拥有资源却不努力,非贫困户有干事创业的想法却无法直接享受到国家的扶持投入,这当然不公平。在一些地方,先前识别贫困户时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若是再这么给钱给物,很容易引发非贫困户和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对脱贫攻坚产生不良影响。

纯粹外部帮扶,不仅解决不了贫困问题,甚至还会影响扶贫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脱贫攻坚一线,既是干部增长见识、磨砺才干的“大熔炉”,也是考察识别干部工作作风、素质能力的“试金石”。在这个“大熔炉”里,在这个“试金石”面前,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兢兢业业的扶贫干部。只是若贫困群众习惯了“等靠要”,坐着就能拿到钱物,广大扶贫干部再怎么殚精竭虑,在“等靠要”的群众那里也会吃到“闭门羹”。如此这般,将会挫伤扶贫干部的积极性。

“输血式帮扶”还容易滋生脱贫攻坚形式主义。不管承认不承认,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也的确有为图省事、赶进度,大包大揽、送钱送物,“干部干、群众看”,不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等现象。在有的地方,政策措施表面看是帮扶到户到人,但实质上却不顾贫困户真实需求,可谓缩小版的“大水漫灌”,是徒有其表的外部帮扶。从根本上而言,这是对贫困群众的不负责任,也有悖于中央精准扶贫的初衷。

那么,如何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呢?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指明了方向:“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贫困的产生,既有客观条件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可以通过“精准激励”政策,用创新手段激发群众“我要脱贫”的动力,明确脱贫责任,充分保护和发挥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换句话说,就是学会“渔”何尝无“鱼”?“等靠要”思想是精准扶贫中最大的“拦路虎”,严重影响扶贫攻坚大局。单单强调政府或干部责任,而不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的扶贫做法是在“养懒汉”。扶贫更扶志,贫困地区脱贫,贵在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经济,从“等靠要”到“比脱帽”,将“被动致富”变为“主动致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改变家乡面貌。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有切实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才能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选好带头人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寻求最佳治理支点,无形中将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再进一步。广东省清远市就曾通过推行“三个重心下移”,将党的基层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公共服务下移到村民小组和自然村,激发了农村的内在活力,大大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发挥市场作用,脱贫攻坚更有底气。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发挥资源效益的基础性力量。农村、山区距离市场较远,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客观上也导致了贫穷的发生。若是能够改善农村、山区的交通、信息条件,缩短贫困地区与市场的距离,比如,近年来兴起的电商,就在偏远地区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桥梁,打开了农村各类产品的销路,那么,就会进一步激活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外力固然可以较快改变贫困,但仅仅依靠外力极易强化依赖性,从而弱化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与活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硬仗,在外部帮扶的同时,更需要贫困地区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必须激发其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用志气消除思想上贫困,用方略消除物质上贫困,用智慧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杨飞)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831/9628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