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朱建民:好的教育要向前眺望30年
2017年09月04日 18:30
朱建民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中心特聘专家
各位网友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叫做“好的教育要向前眺望30年”。
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好的教育到底要给学生什么?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好的课堂、好的学生到底有哪些特征?2016年在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回到他的母校看望师生时说,“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首先,我们跳出教育看教育,建立“好”教育的坐标。
过去,我们都习惯于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中国,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学会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世界,这样就会使我们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并且引发思考。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有影响的大国。中美的大国地位需要有大国教育来支撑。通过中美教育的比较,我们会对许许多多的教育现象进行思考。有人说,美国低水平的基础教育为什么能够支撑着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等教育?中国的老师、学生甚至家长都很累很累,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而出发,更不知道为什么而奔跑。那么,中国孩子的时间去哪儿了?孩子们的兴趣去哪儿了?是谁占用了孩子们最宝贵的时间?是谁剥夺了孩子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的机会和权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之痛”。
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在转型,经济转型靠的是人才;人才的转型靠的是教育;教育的转型要靠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要向前眺望30年。我们的教育再也不应该紧紧围绕着中考和高考来画圆。我们应该思考,在未来10年之后、20年之后甚至30年之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在高考时代,可能拼的仅仅是分数,但在后高考时代,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学生一旦考上了大学,或者大学毕业之后,那么拼的可不再是分数,而是拼一个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们认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定比一个有知识的人走得更远。
尖子生和拔尖创新人才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尖子生往往学习成绩好,但是尖子生可能是超前学习或者说是过度学习的产物。但是,一个拔尖创新人才则不然,他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更主要的是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两大特征:一个是具有伟大的责任心,也就是说他为谁而学习,学习的动力到底是什么;一个是具有伟大的创造力,也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所以,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培养高分,而是应该培养对我们的国家、对民族有责任心、有创造力的、有领导力的优秀人才。
因此,我们回到我们提出的问题上来,什么是好的教育?今天的学校教育到底给学生什么?一个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好的课堂、好的学生到底应该有哪些特质和特征?教育的目的是生命,是生活,是生长。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走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之路。因此,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让我们的教育远离名利之争。身在其中,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师长的善意,能够时刻感受到学校对生命成长的期待。
我认为,好的学校应该要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要教给学生向上,做一个积极勇敢的人,也就是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在困难面前永不言弃、永不言败,要培养向上的这种品质;二是要教会学生向善,做一个好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教育应该给学生的,这也就是习总书记倡导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好的教育要激发、唤醒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我们更要激发和唤醒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要把他内心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好的教育是写在孩子们的脸上、体现在孩子们的行动上、要镌刻在孩子们的心里。
好的学校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让学生知道:我的特长是什么,我的潜质是什么,我喜欢什么,我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帮助学生解决人生的发展方向问题。二是让学生知道“我是谁、我为什么学习、我为谁而学习”,也就是解决好学习动力和学习动机问题。其实,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很小的,那么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实际上是缺乏一种学习动力,如何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能够建立起为国家、为民族将来的发展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就是解决好学习动力和学习动机问题。
好的学校应该是师生共同享受教育生活、提升生命价值的地方。我们认为,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有四个重要的特征。我用四个关键词来描述。
第一个关键词是“人本”。一所学校所有的工作都是以人为本,把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关心人,发展人,让人能够成长。所以,我认为,人本是一所学校最核心的主要特征。第二个关键词是“科学”。一所好的学校,要看你的课程是不是科学、你的管理是不是科学、你的评价是不是科学。第三个关键词是“民主”。一所现代学校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干群关系应该是民主的,课堂应该是民主的,评价和管理应该是民主的。第四个关键词是“开放”。我们要把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要把课上教育和课下教育相结合,把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这就是我们说的O2O式的学习方式。
具体反映在学校的管理和课程上,首先,一所好的学校的课程框架应该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因为我们说世界上找不到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在世界上也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所以学校要为每一个孩子创设自由成长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第二,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应该是现代的。我们要从“以学科为中心”向着“以学生为中心、跨越学科的边界”转变,从“灌输和塑造式的教与学”向着“探求和构建式的教与学”转变,也就是要转向深度学习、混合式学习(就是刚才我说的O2O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以及项目式学习。所谓项目式学习,不是以学习知识作为出发点,而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用学过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
第三,学校的校外学习和校内学习要深度融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的围墙正在坍塌,课堂的边界正在模糊,校内学习结合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建立起联系;课堂学习结合网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从“什么是好的学校”再过渡到“什么是好的课堂”。我们认为,一个好的课堂也有三个主要特征。我们用三个关健词来描述。一堂好课首先是“点燃”,也就是说这是不是一堂好课,看看老师能够不能够点燃、唤醒和激发学生对这堂课的内容的浓厚兴趣,这叫点燃。第二个关键词叫“碰撞”。这堂课的老师能不能够引导和教会学生深度学习。所谓深度学习是什么?就是强调思维的碰撞,在课堂上会不会出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过去,我们说静悄悄的课堂,老师要求学生都坐直、坐正,老师讲课,班里安安静静、鸦雀无声。今天,我们认为静悄悄的课堂才是最可怕的课堂,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主动性、创造性,开展深度学习,这叫碰撞。第三个关键词叫“留白”。我们评价是不是一堂好课,就看有没有课堂生成,还是说老师按照教案从头讲到尾,没有任何新的成果、新的内容、新的问题的提出。所以,我们强调课堂中一定要有留白,要培养孩子的理性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好的课堂应该是来自好的老师。随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在传统教学中,老师被称为答疑解惑者。但是,在现代的课堂上,老师不仅仅是答疑解惑者,更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陪伴者以及学生发展的评价者。这样就要求老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观念上发生转变。习总书记2016年教师节前夕在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提出希望我们的老师要成为“四个引路人”。习总书记说,“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我想,这是习总书记对我们老师们的一种期待、一种勉励。
我们的学校现在也提出好的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也有三个主要的特征:第一,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他要有教育理想、教育激情和教育情怀。如果我们的老师缺少教育理想、教育激情和教育情怀,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他最多也就是做个教书匠。第二,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他应该要懂生活、会生活、有追求、有梦想。我们想象一下,一个没有理想、不懂生活、不会生活、没有追求的老师怎么可能培养出有理想、懂生活、会生活、有追求、有梦想的孩子?第三,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他还应该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爱是教育的动力,是教育的源泉。老师心中有爱、目中有学生,才能够把教育做得有声有色。如果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老师眼睛盯着的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分数,那么我们的老师不可能对教育有追求,他也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懂生活、会生活、有梦想、有追求的学生。
我们再来看好的学生是什么样的?一个优秀的学生也有三个主要的特征。第一,有理想。所谓有理想就是有想法,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想法,到高三毕业了,该填报大学志愿了,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爱好特长是什么。他们缺乏人生的理想和目标。所以,有理想、有想法是一个好学生的第一个主要特征。第二,有激情。你有理想,你还要对某一个东西感兴趣。我喜欢天文,我喜欢历史,或者我喜欢科学,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要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第三,有行动。有理想,有激情,更要做到脚踏实地、肯付出。我们要教育学生要从小立大志、做小事。我们认为,人生并不是百米赛跑,人生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初中、高中、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终点。因此,我们也不要把一个中考、高考的成绩,或者一个竞赛成绩、一个奖杯、一个奖牌当作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人才的标准。我们看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看他是不是人才,要看他一生当中为自己的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乃至为民族、为人类做了哪些贡献。因此,一个有良知、有责任心的校长,一个有良知、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应该仅仅按照中高考的标准来办学,如果那么做,我们就可能会剥夺或者削弱孩子们与别人、与别的国家竞争的机会和权利。
以上是我对教育的一些思考。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选编,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凌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904/9633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