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节日专题 2017年度 教师节 关注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不能“一边捆着草一边饿着牛”

2017年09月07日 14:12

如今,优质师资短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困扰着乡村。表面上看来,是因为乡村招不到合适的老师,大学毕业生下乡积极性不高,农村教师又因为种种原因流失,局面于是日趋严重。然而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人们不断强调“乡村学校需要老师,但就是招不来,留不住”的同时,城市里一批有强烈愿望的老教师想下乡教学却去不了,从而出现了“这里招不来,那里去不了”的尴尬局面。

乡村学校需要老师,这几乎是全社会的共识。从那些坚守大山几十年,既要教语文,又要教英语的乡村教师身上,我们还能看到乡村对于优质教育的渴望和欠缺。这种情况下,城市老教师下乡是有利于乡村的,可以带来先进的理念,给孩子们以更好的教育;随着新人的到来,往往又对乡村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并且部分地起到改造乡村的作用。相对于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们,老教师也有自己的优势:除了多年城市学校教育的积淀,还因为他们的子女也已长大成人而少了很多牵挂,更有条件在农村扎下根来,钻研适合乡村孩子的教法,在农家子弟的培养上倾注心力。

然而现实呈现出了更为复杂的一面。“这边招不来,那边去不了”反映的就是城市优质教师资源与乡村需求之间的错位。对此,报道中也提到了一些原因,包括超过45岁的老教师就没有了应聘的可能,而这几乎是乡村在职教师招聘方约定俗成的要求;有的地方一厢情愿地招聘乡村教育高端人才,对许多适合自己的优秀教师不屑一顾,导致很多优秀的普通城市教师被挡在了门外;地方上对教师下乡的目的性和稳定性存有疑虑,在接收上缺乏积极性等等。让人看了实在有“一边捆着草,一边饿着牛”的感觉。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尴尬?

首先是制度上的约束。表现最突出的便是招聘条件的限制。乡村学校招聘教师大都会有年龄上的规定,45岁以下是个硬杠杠,有的地方甚至要求40岁,或者35岁、30岁。更加偏向年轻教师的制度设计就如一堵墙挡在那里,即便老教师很想下乡教学,地方学校也愿意接收,年龄这一关也很难迈得过去。

其次是缺乏有效地组织。农村教师短缺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学校情况又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地区的学校,对于具体学科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异。这就好比一个饿着肚子的人,馒头比水显然更重要。而手里握着馒头的人要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他并不容易。城市里单个的老师显然也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对接广大的乡村教育,缺少合适的机构组织是需求与供给双方对接不畅的重要原因。

再次是保障上的不足。一般来说,教师短缺的地方往往也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和城市有很大差距,老教师们虽然大都有浓厚的乡村情怀,但是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仍会面临退休问题。在从城市转入乡村的过程中,能否保证待遇、社会保障不降低异常关键。这也是乡村学校接收城里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时顾虑最多的地方。

问题的核心在于机构和制度的匹配上。城市老教师要想具体对接到亟需优秀教师的乡村学校,不能单凭个人之力,而是需要一个更宽的口径有组织地进行。在这一点上,教育或者扶贫部门尤其是省级部门更有条件从整体上把控,对有下乡意愿的教师信息进行采集、分类,对乡村教育资源短缺状况进行科学分析,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老教师们输送到乡村中去。

乡村教育主管部门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教育人才引进观念,改进乡村学校选人用人制度,给那些愿意为该地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的教师们创造良好的环境。

当然,教师下乡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便是留得住的问题。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以及养老、医疗等的转移接续,无不在人们的心中权衡,成为影响教师去留的重要因素。这些年,我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持续,增加乡村教育投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教师轮岗、以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等,都在创造条件向农村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现实来看,专门针对有下乡意愿的老教师的细化措施还非常有限。

另外,城里老教师如何融入乡村生活也要格外重视。乡村社会是个熟人社会,乡村教学也不可能独自运行。乡村家庭对教育的认知,生活习惯的不同,乡风民俗的影响等等,在老教师们踏入乡村学校的第一天就开始了。这种磨合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体系上的设计必须考虑周到,以便这种城乡间的教育合作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城镇化加速、乡村社会转型,有的村庄人口流出,有条件的家庭将孩子送往城市读书;有的村庄在新的环境下重现生机,外来人口不断注入。乡村人口的流动再也不可能囿于传统的结构之下,调整成了必然。正因此,我们在看待城市老教师下乡难的时候,也不应视其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应该放入建立贯通城乡的教育资源调配系统,打通通向农村的人才流动渠道上来考量。

这些年来,市场在优秀教师供给上的调配作用已开始显现,比如老教师退休后到农村开培训班或者办教育工作室的,在一些较发达地区的乡村已经活跃着这样的机构。然而对于大部分农民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来说,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发挥政府部门统筹整合资源的优势,将优质师资向农村输入纳入大扶贫框架之内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方面我们能够利用的资源还有很多,退休的老教师、老乡贤等等,完全有可能对乡村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宽松的环境,规范的管理,加上畅通的渠道,细化到一个城市老教师怎样进入到乡村教育资源调配系统,通过怎样的途径对接进入乡村学校,新工作开展后的社会保障等等都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此,那些真正想去乡村的教育人才才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乡村的教育状况也才能真正有所改善。

乡村人口的流动再也不可能囿于传统的结构之下,调整成了必然。正因此,我们在看待城市老教师下乡难的时候,也不应视其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应该放入建立贯通城乡的教育资源调配系统,打通通向农村的人才流动渠道上来考量。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907/9639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