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科学判断形势 正确制定战略
2017年09月09日 12:27
国泰民安,居安思危,行稳致远,走向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隆重纪念伟大的秋收起义90周年,满怀深情怀念党和军队的创建者毛泽东同志逝世41周年。1927年9月9日,那是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而在90年后的今天,总结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期间展现出的科学判断形势、正确制定战略的高超战略思维,既是对秋收起义时代意义的深化,也是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致敬!
一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的“八七”会议,此次会议期间,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派关系的性质,深切感受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愿望,深刻把握党领导的军队在革命斗争中的极端重要性,毅然决然支持举行秋收起义。
90年前的秋收起义,是在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共产党决心以武装起义反抗镇压、坚持革命的生死关头举行的。大革命形势转变之急速,国共两党关系决裂之残酷,中国革命前途之危急,共产党人命运之险恶,都使得还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经受着巨大的冲击、极大的压力、严峻的考验。有的屈服、有的背叛,有的绝望、有的迷茫,有的冒险、有的盲动。面对这样的局面,必须尽快制定出指导党的斗争的正确纲领,从失败中崛起,从绝境中突围,这就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大革命失败后的基本形势。
第一,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抗,武装反抗反革命暴力是共产党的唯一选择。“马日事变”后,毛泽东不再赞成中共中央和平解决“马日事变”的方针,主张组织群众,拿起枪杆子,武装保卫革命。要求湖南各县工农武装迅速集中,准备以武力对抗反动军队,以枪杆子对抗枪杆子。这是基于对“四·一二政变”后国共关系性质的清醒判断,这种关系就是两大政党、两大阶级、两大力量的生死搏斗,决不能再抱任何幻想,走什么妥协和谈的道路。“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则是这场殊死搏斗的壮丽篇章。
第二,从一起打倒军阀到遭到血腥镇压,工农群众中举行暴动的愿望如同火山爆发。国民党反动派公开与工农群众为敌,大肆屠杀,成千上万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中。毛泽东深入群众、掌握民心,强烈感受到阶级斗争的尖锐化,组织工农群众奋起反抗的条件已经具备。这为他坚定举行秋收起义的决心和信心,制定暴动的纲领和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从没有自己的军队到建立党领导的军队,得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结论。大革命的失败,从反面证明了党掌握自己军队的极端重要性。血的教训告诉中国共产党人,由当初不要枪杆子到必须拿起枪杆子。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也就没有党的一切。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在8月18日湖南新省委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又强调,“要发动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军事的帮助,有一两个团的兵力,否则终归于失败。”在两大阶级、两大政党的斗争达到你死我活、空前激烈的程度,军队是关系斗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建立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队,既是举行秋收起义的必要条件,也是秋收起义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正是誓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代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要求,组建起了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力量,才有了“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二
在秋收起义准备期间,毛泽东充分认清发动暴动的阶级基础与核心纲领,准确判断党领导工农革命的必然抉择,紧密依据形势变化确定起义区域,集中力量组织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是包含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经济斗争于一体的全面斗争、总体斗争。如何发动工农群众投身于这场起义,这场起义打出谁的旗帜,起义的布局是怎样的……都是摆在秋收起义组织领导者面前的重大问题。在这些方面,我们党还是经验不足的,特别是仗怎么打、军队怎么建,都要在实践中探索,包括经历不可避免的失利和挫折。毛泽东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革命中学习革命,从起义中学习军事指挥,根本的一条,就是从实际出发作出决策部署,不犯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
第一,把土地革命作为秋收起义的纲领,动员起千千万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土地革命。不解决土地问题,中国革命既失去了正确方向,也失去了群众基础。秋收起义能否发动起来,根本的是有没有一个满足贫苦农民利益需求的土地革命纲领。当时湖南省委有的领导主张只没收大地主土地,反对没收小地主土地;有的主张全部没收土地,实行土地国有。毛泽东通过在农村和农民中调查研究,认为要抓住全部农民,必须要没收地主的土地交给农民,同时不要提“没收自耕农土地”的口号。这是由于“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只有把发动秋收起义与解决土地问题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参与暴动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二,把共产党的领导作为秋收起义的旗帜,独立自主领导工农革命。南昌起义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中共中央的决定,打出的是国民党左派的旗帜。暴露出这时的中共中央,即使面对已经处于敌对关系的国民党,仍然患有“软骨病”,不敢独立地举起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中央临时政治局对秋收起义,主张仍用国共合作的形式组织暴动,成立所谓“民选革命政府”,沉湎于国共合作的昨夜迷梦之中。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秋收起义所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在以湖南省委名义写给中央的信中,毛泽东批评道:“中国客观上早已到了1917年,但以前总以为这是在1905年,这是以前极大的错误。工农兵苏维埃完全与客观环境适合,我们此刻应有决心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政权。”“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以与蒋、唐、冯、阎等军阀所打的国民党旗子相对。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正是由于毛泽东的卓越洞察能力和巨大政治勇气,才有了“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的“平地一声春雷响”。
第三,把湘赣边界作为秋收起义的地域,在条件基本具备的区域发动起义。领导秋收起义,是在广阔地区、广大农村组织的武装起义,覆盖面积大、选择余地大,决定起义的主要方向、重要地域,是对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检验。在秋收起义准备阶段,关于秋收起义的区域,先后形成了三种方案:以湘南暴动为先锋队的全省暴动;以长沙暴动为起点的全省暴动;集中力量在湘中暴动调整为在湘赣边界暴动。在当时的条件下,毛泽东对暴动方案的抉择,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是在信息逐步增多、局势逐步明朗的前提下作出的更为有利的决策。湘南计划由于敌情我情变化无法实行后,毛泽东就力主缩小暴动范围,只在湘中举行暴动。9月3日毛泽东主持召开的安源军事会议,作出了兵分三路,分别从安源、修水、铜鼓出发向长沙进攻的部署,拉开了永垂史册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大幕。
三
秋收起义实施期间,毛泽东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改变起义计划,着眼革命未来转变战略方向,面对失败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创了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的崭新道路。
秋收起义是在准备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举行的,加之敌情我情的复杂多变,战况出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情况。领导这场起义,就不能墨守成规、刻舟求剑,而是要因时、因事、因势而变。毛泽东不是天生的领袖,也不是天生的常胜将军,但他始终将主观愿望服从客观实际,将行动方案适应现实变化,引兵方向基于长远考量,将挫折失败视为暂时现象,在秋收起义中就展现出他若干年后成为党的领导核心、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远大视野、宽阔胸怀和卓越智慧。
第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放弃进攻长沙。秋收起义的初衷,是要合力进攻和占领长沙。毛泽东也曾准备把浏阳打下来,就向长沙进军。但出师不利,工农革命军第一团遭叛变的邱国轩团袭击,第二团退出醴陵县城,第三团在浏阳东门市受挫,长沙近郊的农民暴动溃散。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并通知省委停止长沙暴动。
第二,进攻不成,转为退却,指向罗霄山脉。秋收起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部队何去何从,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强调应当下决心,立即组织退却,指出我们这个退却,不是消极的逃跑,而是为另一个阶段的进攻创造条件。这就要找敌人统治最薄弱的地方,罗霄山脉中段就是合适的落脚点。而仍有人则坚持反攻浏阳,直捣长沙。这种贪恋城市、鄙视农村的取向,只能是将仅存的革命力量推向覆灭。
第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定革命自信。秋收起义的部队在南下途中,弥漫着悲观失望情绪,不少人逃跑,有的甚至叛变。毛泽东高瞻远瞩,多次向部队讲话,鼓励部队官兵不要被眼前困难吓倒,“高滩绝不是散摊的地方”。22年后,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再回想毛泽东在进军井冈山途中的这些充满乐观自信的讲话,感悟更加深刻,信心更加坚定。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秋收起义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是一次关乎根本的转折,是一段蕴含丰厚的历史。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同志创建人民军队的一座丰碑,是开创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一个起点。深入学习研究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重大实践,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坚持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要行动就有出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创新理论。当前,全国上下喜迎党的十九大,共圆中国梦。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新局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颜晓峰系国防大学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于川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909/9641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