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庄惟敏:建筑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2017年09月27日 15:50

 

QQ截图20170927154620

庄惟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击观看视频

建筑的审美、城市的审美,实际上是我们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更多注意力不在吃饱、穿暖、医疗上了,而是放在了人居环境方面。不知大家有没有发觉,人们都最愿意关注、评价、讨论人居环境,甚至给建筑起各种各样的新奇绰号。这说明大家越来越关注建筑,关注人居环境。为什么大家这么愿意给建筑起绰号呢?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以自己审美在评价建筑,换句话说,诸位肩负着这样一个任务。

2014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篇讲话,后来被民间解读成反对“奇奇怪怪”,其实“奇奇怪怪”这个词不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嘴里讲出来的。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问题关键一点是,我们要提高全民族的建筑文化觉悟,或者说提高建筑文化的审美高度。

大家出国工作或考察时,比如说,住在一位朋友的家里,那么这位朋友无论是退休老人,还是在职中年人,他们都会如数家珍一般,给你介绍他们家,说我的家怎么美、怎么有建筑艺术感,这个院子怎么好,甚至于把家里收藏的古董拿出来,给你讲讲它的历史。而我们对建筑的表达,基本上都是以一种“起绰号”的方式,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我们对建筑的理解。不能说这不对,因为我们今天的大众审美无疑也代表着我们现代的文化趋向。所以建筑师有时候就变得非常局促,一方面设计建筑时希望在自己的专业层面有所追求;另一方面,确确实实又怕被大众的审美裹挟着出问题。

 

讲到这儿,有必要讲一点历史。历史很长不能讲那么多,西方这一支历史从两河流域发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古埃及、古罗马等等,我们就找几个节点。

我们出国考察、出国旅游,到欧洲,看得最多的是教堂,世界最著名的教堂遍布欧洲各个地方,雕梁画栋,非常精美。西方最美的雕刻、最美的绘画都在教堂里,最高的建筑艺术也在教堂里。

在西方,教堂一盖就是上百年,甚至还有超过三百年都还在盖的教堂,比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主持修建,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地修建。当然,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教堂是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

古希腊、古罗马最大的区别就是,古希腊建筑基本上是三角形,而古罗马基本上是一个大穹顶。原因是什么呢?你们到雅典卫城,看帕提农神庙,两千多年了,仍然是多么雄伟,多么壮丽!那个柱子十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柱子和柱子之间的间距非常小,很高耸,很有纪念性,简直达到了人类建筑的顶峰。但是你不要忘记了,它的柱子的跨度做不大。我们现在的柱子跨度多大啊?住宅底商的柱子间距是多少?至少8米,住宅底下的商场如果柱子间距都是3米,那这个商场就没法用,越大越好,大到8米、9米那才好。但帕提农神庙柱子的间距没办法做大,柱子顶端的梁是石头的,梁上面再盖屋顶,石头的梁抗弯能力、抗折能力很差,所以跨度不能大。所以,柱子顶端的梁受当时技术条件的制约,只能是那么小的间距。

几百年过去了,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爆发了,火山灰冲天,落地,碰到雨水硬化了,被罗马人发现了,说这个东西很神奇,它居然可以变成硬得像石头一样东西,于是他们琢磨着将火山灰运用到了建筑材料当中。一直到今天我们加上钢筋,就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所以,水泥的发现者之一是罗马人,火山灰水泥在今天还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我们今天的钢筋混泥土,事实上在那么多年前就有了前身。罗马人自从发现了混凝土之后,他们可以建造大跨度建筑,于是穹顶就出现了,大渡槽就出现了。这就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最大的区别。

中世纪城市里边,基本上除了教堂就是民居。在教堂里面既可以教学、宣道、授业,也可以医治创伤。从你的肉体创伤到你的精神创伤,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以在教堂里解决,教堂俨然变成了一个上帝惠及平民百姓的场所。但大家不要忘记,在那个时候教堂就是一种象征,一种统治的象征、一种奴役的象征,所以政教合一就是中世纪最重要的特征。中世纪的统治者将政治、宗教融为一体,通过建筑这样一种手段,把建筑变成一种统治权力的象征,变成压在人们头上的大山。建筑在那个时候是一种精神,所以大家到教堂里会觉得自己是那么渺小。你到圣彼得大教堂,进去以后你觉得空间大得不得了,其中的雕梁画栋,那么精美,你都想象不到,在这个高大的空间里说一句话甚至都听不清。因为那时候的建筑,原本就不是为人的,它是为神的,是为神永远统治人类而造的。这是中世纪在建筑方面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四个人:美国人莱特和密斯·凡·德罗、法国人勒•柯布西耶、德国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说到德国格罗皮乌斯,会想到“包豪斯”,“包豪斯”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有的一个学派。后来慢慢发展起来,“包豪斯”就变成了一个代名词,艺术、技术、工艺、人文相结合的代名词,我们今天一说家居有“包豪斯”的味道,建筑有“包豪斯”的风格,指的就是这个。今天“包豪斯”在德国非常受尊崇,大家去德国的话,要去看一下“包豪斯”总部。

这四位都是建筑师,他们提出了几个口号:第一个口号是“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工业革命带来了机器,机器的制造和发生、发展是对人类的大贡献。人类发明机器、制造机器,让机器为人类做工。事实上,机器是被人操纵的,他们提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无疑是把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工具,而不是压在人们头上的大山,这一句话石破天惊,向古典主义宣战。第二个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为什么要形式追随功能?教室要像教室的样子,医院要像医院的样子,别都盖成教堂,别都盖成穹顶。比如开会的会场,你就要有六面体,方方正正,下面有座位、上面有讲台,而且还要开窗,形式一定要符合功能。就像我们今天说的,学校要像个学校的样子、医院要像个医院的样子、住宅要像个住宅的样子,如果把这些东西一股脑儿都盖成教堂的样子,就没有办法很好地使用。第三个口号是“少就是多”。第四个口号“装饰就是罪恶”。

古希腊的柱子不是直上直下的一根木头,而是石头拼起来的。上面有一点收紧、中间鼓个肚,这两条线非常漂亮有弹性,很像古希腊的人体。当然,它在结构设计上也有意义,重心往下偏,比较厚重。到古罗马时期,经济高度发展了,铁器出现了,可以开凿、雕刻,于是古罗马人开始在柱子身上刻槽,很美。不仅这样,古罗马人还在柱子上面雕了两个“小耳朵”,雕一点像花瓣、叶子似的东西,我们叫“芹菜叶”。但这“耳朵”对结构没任何意义。这些东西多半都是一种装饰,代表一种艺术的品格,代表一种艺术的积累,跟受力没关,所以他们说装饰就是浪费,浪费就是罪恶。

当然这个柱头后来凝练成西方最重要的建筑成就之一。西方现在有五个柱式,从最早的古希腊,到最后的古罗马,最华丽的柱头叫“科林斯柱式”,非常漂亮,我们学美术的人知道,在画素描的时候就会画到这种建筑。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带有非常多装饰性的特征,事实上它和结构、受力无关。于是,四位大师向古典主义宣战了。

 

这个时候的建筑所呈现出来的外观,完完全全和古典主义不一样,就是后来我们说的“玻璃盒子”。我们把这个时候的理论、说教、观点、作品叫“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建筑界的表现,对城市是有影响的,它和古典主义是截然不同的。并且在文学、艺术、电影、音乐、绘画等领域,现代主义也都有影响,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找一找。

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房子,我们说是“现代主义”作品,你说这房子真“丑”,不仅仅你说丑,有相当一批人都说丑,很多人就把它怪罪于现代主义,说现代主义强调的是一种机器、一种功能、一种效益,动不动就要讲逻辑,以人为核心是人要操纵机器,但这东西没文化,它显得那样的粗鄙、那样的简陋。那需要怎么做呢?他们希望这些建筑有一点特征,在这样一个方方正正的建筑上面,画上一点古典主义的符号——将古典主义的东西抽象出来,变成一种符号,贴在现代主义的“方盒子”上。这批人认为,要反对现代主义,但不能复古到古典主义。他们认为一定要向现代主义宣战,因为现代主义没有文化,现代主义是文化的沙漠,但可以用这样一种古典主义的符号来调侃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这成了一个时代特征,叫“后现代主义”,不仅建筑有,音乐、美术、文学都有。中国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很少,但到西方去看,能够看到很多类似这样的建筑。

再往后发展,以扎哈为代表的一批建筑师,基本上展现了各种各样建筑风貌,已经总结不出什么流派,因为太多元化,也就是我们说的多元价值观。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927/9673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