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经典明析

中秋赏月诗话

2017年10月03日 09:14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翩然而至。是夜,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润如玉,凝如脂,悠悠然地俯视着人间万家灯火,天地一色,婵娟与共。沐浴在玉脂般的月色里,浪漫的心情渐渐地沉醉了,遐想的思绪慢慢地打开了。于是,清樽对月,诗兴大发,或赏月写景,或借月抒情,或托月言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留下了大量的赏月诗篇,为我们今天解读古人中秋赏月情结提供了吉光片羽的参考。

“中秋”亦称“仲秋”,始见于《周礼》:“中春尽,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唐人欧阳詹的《长安玩月诗》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故曰中秋。”这就是说,农历八月十五,正处在一年仲秋八月的中间,故称“中秋”。  

中秋节最盛行的活动是赏月、拜月。唐代诗人王建的《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以“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寥寥数笔,描出了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的美景。宋人李朴的《中秋》诗写道:“皓魄当空宝境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皎兔空从弦外落,妖嫫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相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把传说与想象交织一体,句句不离圆月,句句表现中秋,向读者呈现出了一幅中秋月夜的清光丽景画。中秋赏月,始于魏晋,盛于唐宋。唐诗宋词的名篇中,不乏咏月佳句。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均为千古翘楚。不过,最脍炙人口的应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用神来之笔描绘了皓月当空、怀人千里、神思旷远的意境,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怀之作,历来公认为中秋诗词中的千古绝唱。

人们为什么要赏月、拜月?这与民间的许多神话故事有关。《初学记》引《淮南子》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这里,一是说月宫中有个叫嫦娥的美女,二是说嫦娥进入月宫后变成了蟾蜍。屈原在《天问》中就有说月宫“蟾蜍”之说,因此人们也将月宫称为“蟾宫”。到了汉代,传说月中又添了一只玉兔,那是嫦娥奔月时从人间带走的唯一动物。晋代文学家傅玄想象更丰富,他在《拟天问》中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这就给玉兔安排了专侍捣药的活儿。《淮南子》又说:“月中有桂树”,这又添了一物。到了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天咫》竟演绎出一个吴刚在月宫砍树的故事,让月宫中有了一位非常勤劳的人。这些故事丰富了人们的想象,诱发了人们的情感。每年中秋时分,月亮里的桂树和月兔隐约可见,朦朦胧胧的残缺之美让人不可抗拒地遐想着:月宫里很美吗?月宫里真住着一位漂亮的嫦娥姑娘吗?还有千年桂花的幽香,玲珑白兔的乖巧,琼楼玉宇的华贵,这哪一样不引诱着凡人神往的思绪?于是,诗人想象的翅膀张开了。诗仙李白有首《把酒问月》,堪称这类诗中的代表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嫦娥》,与李白对嫦娥和玉兔的想象庶几相同:“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他们想象中,月宫虽然美妙,但生活却是寂冷的,所以李白发问,孤独的嫦娥,有谁与之为邻?李商隐则猜想,升仙后的嫦娥肯定是后悔的。这“二李”一问一答,虽隔时空,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把读者引入了神奇的境界。明代诗人边贡有首《嫦娥》,承延了“二李”的想象:“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那圆圆的月宫,冷冷的桂树,岁岁花开,循环往复,孤寂有谁知?这真是身在凡间想上天,居住天上思人间。不知月圆的今夜,究竟是唤醒了月中人的思念,还是浪漫的尘思纠缠着美丽的月亮?

“千里明月寄相思”。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把中秋节称为“团圆节”,常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间的悲欢离合。尤其是那些客居他乡的游子,仰望着玉盆般的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家人团聚。诗圣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身处战乱之中,信息闭塞,思乡念亲之情溢于言表。唐代诗人殷文圭的《八月十五夜》云:“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观月减愁、观月消愁,也算是诗人作诗的一种自我安慰。从古到今,月亮最能拨动羁客行人的离情别怀,皎洁美丽的圆月一直是蕴藉深广的情感具象,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们痴情般望月,或望出浪漫的诗情渴盼,或望出惆怅的泪水,或望出海角天涯的思念,或望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缱绻。这方面的诗作,颇具典型的当推李白的那首《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里,虽然只有他一人独酌,却把明月当成了友人,邀月下来一起饮酒,幻出月、影、人三者,表现了一种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复杂感情。赏月之幻美,以月为魂之旷达,跃然笔端。那个醉后扑江捞月而死的传说虽然大不可信,但凭借这份缱绻、这份迷醉,也足以说明李白对赏月、拜月确实雅兴十足,乐此不疲。

 

诗人思绪的翅膀自然不会止于赏月,更想自己变作鸟儿飞入太空,亲自天上察看一番。李贺有首《梦天》,写的就是天上的景象:“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是中唐的诗坛奇才,被称为“诗鬼”,他一生抑郁不得志,只活了二十七岁,但他的诗歌却是唐诗中一座巍峨峻拔的奇峰。这首诗中的悲凉情调,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生不逢时,人间无望,便幻想飞上天去寻求。可是,天宫的景象真的就很美妙吗?显然,他这首诗中所想象的天宫并非美妙完美:在灰暗的天色中哭泣的“老兔寒蟾”,惨白的光芒斜照着的半壁月宫,反衬着天宫的绮丽、玉桂清香,给人以凄冷悲凉的感觉。于是他亮出了观点:人间的千年万载,在天上只是走马的瞬间,而在空中俯瞰人世,那广袤大地不过是几缕尘烟,浩瀚大海只是天仙的杯中之水,生命是何等渺小。这最后四句,才是这首诗真正的绝唱。李贺的才智之奇,就在于他虽然没有飞天升空的经验,但凭着非凡的大胆想象,让思绪飞升到高天云霄,感觉自己已经成为天宫的一员,在九霄云外遥望人间,于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宇航员的视野,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诗人为何偏爱吟月?这不仅仅是因为月亮的美丽与神奇,而是出于历史的局限,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没变化的科学道理,于是便编出许多神话,生发出若干联想。即使没有圆月的中秋夜,诗人也能因月而写出美妙的诗篇。宋代诗人王琪《答永叔问》,就是在一个细雨菲菲的中秋夜写成的,诗中这样写道:“班班疏雨寒无定,皎皎圆蟾望欲阑。应在浮云尽深处,更凭丝竹一催看。”这首中秋诗并不像寻常诗那样大加赞美圆月,而是借中秋无月的景象,写出了人们常说的“美好的东西总是多磨难”的哲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有首《中秋不见月问答》写道:“试问玉蟾寒皎皎,何如银烛乱荧荧。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此诗与王诗相比较,诚然意境不够开阔,但因不见月而想到家中有石雕画月,由失落到安逸,亦不失意境之妙。  

古人中秋赏月诗除了多用于抒情,还时常用于言志。明代广东才子伦文叙进京赶考,与湖广名士柳先开并列榜首。为确定谁为状元,主考官请皇帝亲自面试。当时恰逢中秋之夜,皇帝就让俩人以《明月》为题作诗。柳先开先写道:“读尽天下九州赋,吟通海内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柳诗运用了蟾宫折桂的典故,表示状元非他莫属。伦文叙随后写道:“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见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显然,伦诗比柳诗气魄更大,且想象力丰富,意境优美,皇帝连连说好,遂钦定伦为状元。

借中秋月咏诗言志,不能不说晚清两位诗人的爱国情怀。樊增祥的组诗《中秋夜无月》其中一首写道:“亘古清光彻九州,只今烟雾锁琼楼。莫愁遮断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这首诗面对的背景,正是清王朝大厦将倾,国家人民俱在风雨飘摇之中。作者以无比深痛的笔调,写出了有月不如无月,因为有月照出破碎的神州山河,人们见了会更加发愁。全诗紧扣“愁”字,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心碎、心恸。鉴湖女侠秋瑾的《满江红·中秋词》,更让人热血沸腾,她这样写道:“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疏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全词充盈着爱国主义精神,彰显着匡国济世的凌云之志,基调高昂,语言刚健,肝胆照人,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气魄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自强不息。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曾经照过古人的明月,在高天之上无私地照耀着人间,看着人的生命一代代流水般更替。然而,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空抬头仰望,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千百万年来,月儿俯视着人间灯火阑珊,看尽了人间离合悲欢,却总是沉默不语,盈盈缺缺,淡然流年,兀自逍遥。不同的是人的心境与思绪,或赞赏,或相思,或感叹,或抒怀。于是,便有了洋洋大观的中秋赏月诗,一曲曲吟咏着,从古延至今。又于是今夜,也就在这月华涓涓的今夜,徜徉在古人赏月的诗文里,我借曾照过古人的中秋月辉,酿一杯温情的清酒,慢慢地啜饮着,思绪万千地沉醉着。人醉了,诗醉了,仿佛月亮也醉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003/9677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