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7年度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2017年10月01日 08:36
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深刻阐述了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讲话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满怀信心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主题是理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实践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以贯之的主题。我们可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标题来认识。十二大报告标题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三大报告标题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报告标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报告标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报告标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报告标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八大报告标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可以看出,从十二大报告到十八大报告的标题都突出了、体现了、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十九大报告的主题。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紧紧围绕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紧紧围绕的就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和回答“怎样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发展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领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形态,从“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符合规律的主题。几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富于活力,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当今世界时代潮流,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规律,符合中国人民利益要求的,可以称作“人间正道是沧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是一个重大的判断,必须加深理解、准确把握。
第一,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一代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志士仁人,从林则徐、魏源、谭嗣同,到孙中山、秋瑾、黄兴,胸怀救国济民大志,推动改良、变法、革命,不惜英勇牺牲,矢志前赴后继。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坚定不渝,坚持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一穷二白面貌,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领导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东方大国重新走进世界舞台中心。
第二,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砥砺奋进的5年、攻坚克难的5年、深得民心的5年、成就卓著的5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治理开启新航程:明确把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新的目标。“四个全面”形成新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了治国理政的目标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了治国理政的治理方式,全面从严治党确立了治国理政的领导核心。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呈现新面貌:政治生态走向风清气正,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文化生态走向向善向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统一意志、凝聚力量、抵御挑战。强军兴军出现新飞跃:人民军队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国际战略达到新高度:党中央统筹治党治国、协同内政外交,同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第三,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现代化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潮流,是工业革命之后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十月革命10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在吸收人类文明全部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重大课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发展中国家怎么样走出贫困落后,达到繁荣振兴,建成现代化国家,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条件。冷战结束,开始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向。中国崛起打破了西方模式的一统天下。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走向现代化的东方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可以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后发现代化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变的示范意义考察,但更要从上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历史的总进程中考察,从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前途命运的独特意义中考察。中国道路之所以称其为中国道路,并不仅仅是经济科技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怎样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发展的道路,向着现代化目标迈进,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制度体系的竞争与较量格局中,中国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准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接续目标和必然延伸。中国实现现代化,既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创举,也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成功范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对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来说,既要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冲刺收官,又要筹划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起步布局。这是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赋予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
三、科学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九大要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意志,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大局、民族复兴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提出了科学的治国理政方法论思想,对这个行动纲领的制定,起到了基础性指导性的作用。
(一)科学判断形势,增强忧患意识
形势是战略的基石。毛泽东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战略决策,是基于对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对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强弱分析的准确判断。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也是基于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判断,以及一个时期内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基本判断。因此,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
怎么样科学判断形势呢?
第一,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科学判断形势、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就能够保证战略决策以及行动纲领的科学性。行动纲领的全局性,就在于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驾驭治党治国治军多重任务,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协调推进战略布局;行动纲领的战略性,就在于着眼实现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扭住前进路上的主要矛盾,抓住根本,举一子而活全盘,动一着而定胜负;行动纲领的前瞻性,就在于将近期、中期、长期目标连续起来谋划,未雨绸缪、防控风险,从决策部署之始就立足功成在后,即要建历史功业,谋后人福利。如果我们不观天下大势,不懂脚下土地,不察党的脉动,就不可能制定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
以世情为例。当今世界,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大国关系进入全方位角力的新阶段;全球治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治理正在向各国通过制定国际规则、相互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全球地缘政治棋局发生重大变化,亚太地区成为大国战略竞争和博弈的焦点;综合国力竞争发生重大变化,竞争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全面展开;我国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深刻调整最重要的动因,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正在转化为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正是基于对世情的这一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变革的大棋局中精准确定中国的定位和走势,以中国发展的大战略运筹国际关系、影响世界变化,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治大国与交天下相容互济,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一带一路”建设,上溯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下启人类文明更加美好未来,面向亚欧非大陆,辐射三大洋海域,将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世界的繁荣发展紧密联通在一起,将中国的开放战略展现在大手笔的“一带一路”框架内,将中国的大国外交注入共利共赢的务实内涵。
第二,居安思危、知危图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形成矛盾集合体、多样性风险的严峻挑战。我们民族复兴的前景既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也不是布满陷阱的绝境,而是重大机遇期与高风险期相互交织。要敢于斗争、开创未来,用伟大斗争赢得伟大胜利。
(二)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怎么样理解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我想有这么几点。
第一,要有“三个思考”大视野。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提出了“三个思考”的大视野:一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二是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三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
第二,要牢记“两个最大”保清醒。“两个最大”就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邓小平在1987年就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都要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第三,要研究“一个更准确”察变化。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既要承认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很多方面的内涵都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于我国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是什么样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概括出“三个同时存在”: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存在。
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概括出“九个历史阶段”:它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十七大报告是这样分析当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的阶段性特征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又是不断变化、具有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新发展。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变化来看,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看,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改革开放前的较低水平、改革开放后的中等水平,到现在和今后30年的中高水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阶段看,我国处在初级阶段的质量水平提高期,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跃升期。
第四,要着力“四个更好”明举措。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提出了我们发展的“四个更好”的要求。这就是: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这是我们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不断丰富的实践中加强指导的现实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逻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相结合的产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提出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党掌好舵、定好向,保证“中华号”巨轮顺利到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彼岸。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由大向强关键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衔接期,经济建设处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机遇期,社会处于诸多矛盾风险隐患高发期,深化改革进入完善制度攻坚期,政治生态、党风党规处于重塑期。如此丰富、复杂、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蕴育着党的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重大问题,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必须高举这面理论旗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都是世界性、世纪性、时代性的,极具艰巨性、复杂性、挑战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视野更加宽广、眼光更加长远、胸怀更加博大,站在前列、引领方向、统筹全局、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实践的实质,就是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着力回答和解决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为一体、共同推进;如何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紧密连接、相互贯通,有步骤、分阶段实现中国梦;如何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基础;如何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进步;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如何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中国;如何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价值;如何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为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如何把握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规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我们有远见才能远行,有大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不断丰富的科学体系。我们对这一科学体系的理解把握,也是一个逐步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为一体,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承接,擘画了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宏伟蓝图。
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一条主线。这一主线贯穿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鲜明政治立场和强大奋斗动力。
四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价值准则。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五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基本领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个领域全面建设来达到目的。
六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抉择。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的主题,构成了一条清晰的线索,这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渐次展开。展现了一个系统的纲领,这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构架。
七是全面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主要途径。依靠创新发展,增强发展动力;依靠协调发展,解决发展矛盾;依靠绿色发展,保护发展环境;依靠开放发展,拓展发展空间;依靠共享发展,维护发展公正。
八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明确标准。
九是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安全保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把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跟党走;必须坚持和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必须始终聚焦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必须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做人民信赖、人民拥护、人民热爱的子弟兵。
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国际环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适应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的深刻变化,形成发展内外联动效应,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统筹大国治理与大国外交,把握好仍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国发展目标营造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营造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十一是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水平,这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要认真领会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坚定理想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以及讲话中包含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问题导向、科学统筹的科学方法论,这些都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髓要义。
四、管党治党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得怎么样,在新的发展阶段做得怎么样,关键还是在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指出,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政治保证。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从严治党,全党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我们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使我们党向民族、人民和历史,交上一份赶考路上的优秀答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如何将昨日的丰功伟业续写为明天的壮丽风景,如何将全面从严治党的前进步伐转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实践,这些都是十九大所要科学谋划、精心布局的重大课题。
(一)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第一,“两个毫不动摇”是根本保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样才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成果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也值得深入总结。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
第三,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首先要围绕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二)带领人民成功地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党要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就是要保证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不要搞丢了,老前辈确立的正确政治制度不要搞坏了,老祖宗留下的地盘不要搞小了。党要带领人民成功抵御重大风险,就是要高度警惕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高度警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高度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党要带领人民成功克服重大阻力,就是要克服由于利益关系改变、利益格局重组、利益分配调整带来的改革阻力;党要带领人民成功解决重大矛盾,就是要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三)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只要我们党同人民心血相连、命运与共,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就能够领导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001/9678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