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话说情满中秋佳节
2017年09月30日 15:22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唐朝著名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中关于中秋节的名句。短短的十个字,表达了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家国情怀;诉尽了千家万户团圆幸福的美好愿望;抒发了人们在欢度中秋佳节时的真情实感。可谓情满中秋、爱满中秋佳节。
提起中秋节,各网站都有对其极其详细的说明和介绍,内容十分丰富。我们随手点开一个看看,搜狗百科的中秋节条目,就是这样简明表述的:“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我们在喜迎国庆、中秋双节叠加同至的今年,与大家一同聊聊一些与中秋相关的故事,诉诉自古以来祈盼合家团圆的人间衷情。姑且名为话说情满中秋佳节吧。
一、 奔月嫦娥的寂寞之情、迎接中国革命忠魂的激情,以及现今“嫦娥工程”的壮志豪情
说到中秋,首先就要讲讲奔月故事。远古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只晒得庄稼、树木枯死,百姓炙热难耐、民不聊生。一位名为后羿的英雄,他是力大无穷的神射手,非常同情受苦的百姓,于是拉开神弓,一气射落了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早升晚落,为民造福。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夫妇很是恩爱。后羿在昆仑山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爱妻,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在其梳妆台的百宝匣里。
一天,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待后羿走远,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威逼嫦娥交给他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不死药后,身子立刻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空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为仙人。傍晚,后羿回到家,听侍女哭诉后,既惊又怒,抽剑去杀蓬蒙,恶徒早已逃之夭夭。入夜,后羿悲痛欲绝,仰望着长空满月,呼唤爱妻嫦娥。这时他发现,当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流不尽相思泪,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点心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羿拜祭明月的故事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拜祭嫦娥,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祭月的风俗在民间形成,并且广泛流传,而拜月又逐渐引申发展为赏月民俗。
关于中秋与明月挂钩的起源,大致有三种传说,即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以及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时,青年男女在节日庆祝活动中,挑选意中人,定下婚约,成为绝佳的机会。三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该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活动。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家家户户的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分而食之。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也已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作梦漫游月宫的故事——忽闻仙声阵阵,于是默记心中。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更是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抒发了革命家的似海深情
毛泽东1957年5月11日在这首词中所写下的名句“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一是继承了人们传统的认知,在月中的仙女嫦娥极其“寂寞”;二是又反其意,将一般的人间感情升华成为仙女嫦娥长袖起舞迎接革命先烈忠魂的激情!当听到革命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时,激动得“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是何等崇高的意境和真切的革命情怀!
中国“嫦娥工程”的多重内涵,表达了今天中国的壮志豪情
2007年10月24日,中国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2009年9月14日中秋佳节之际,绕月飞行的嫦娥一号穿越38万公里太空,向中国及世界发出了充满节日盛情的美好祝福:“中秋佳节,凝聚了多少中华儿女对亲情的执着,对故乡的依恋。”值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到来之际,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距离地球三十八万公里外的绕月轨道上,专门向地球传回她祝福中秋佳节的语音与歌声。而我国的航天飞船命名为“嫦娥一号”,赋予了航天时代与时俱进全新的,中华民族的国际意识等等积极的内涵。为吸引全球华人广泛参与中国“嫦娥”探月工程,拉近社会公众与高科技工程的距离,“嫦娥一号”卫星搭载有全球华人参与评选出的三十首中华经典乐曲飞往月球,在浩瀚太空中唱响中华民族的天籁之音,明月千里寄相思,让我们共赏明月,共盼团圆!”在这段娓娓道来的中秋祝福语音之后,“嫦娥一号”卫星还在轨播放并传回《阿里山的姑娘》、《但愿人长久》这两首歌曲,以表达中华儿女共盼团圆的美好心声。
此后,嫦娥二号、三号在2010、2013年先后发射成功,因为嫦娥四号是三号的备份,故不再发送。嫦娥五号预计将在2017-2018年间发送。这是我国“嫦娥工程一至三期(2006-2020)”的完美执行。每一期工程,都标志着中国航天、登月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独特的月饼文化——中秋节是人月两团圆的好日子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老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以各种方式进行反抗。明太祖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发动推翻元朝统治的起义。但元朝官兵防范、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万分困难。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届时,各路起义军人马一同响应,很快,大将军徐达就攻下元大都(北京),起义成功、大获全胜。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共享。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与中秋赏月一同成为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重要传统习俗。其实,“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元末明初才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已被列为我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但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深远的还是明太祖抗元起义的传说。
独特的月饼文化影响广泛而深远
中秋节,亦名“团圆节”,而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赏皓洁明亮的美景、品尝各种月饼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之一。“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 “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月饼文化虽然是中国独有的,但是其影响深远广泛。不仅中国南北各有特点,汉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也多有差异,而且在东亚、东南亚许多国家也都带有本国、本民族的不少特点。
三、中秋节的其他海量传说
自古以来,中秋节的传说、故事中,就有“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以及前叙唐玄宗梦游月宫,等等。而中国各地,欢庆中秋的传统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各地有观潮、燃灯、猜谜等等。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之夜,江南一带则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上写的谜语,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人们经常在中秋时既吃月饼又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在南方中秋还有玩花灯和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习俗。南方有各式各样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我国许多兄弟民族过中秋时有着自己的特色习俗。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云南德昂族“串月”,在悠扬动听的葫芦笙中,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当明月升空时,请数位被推选出来的老人攀上望月架望月之后,再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广西西部壮族有“祭月请神”的活动。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东亚、东南亚多国也有过中秋的各种大同小异的习俗
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各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中国的中秋习俗对其也有很大影响。在朝鲜半岛中秋是扫墓并用新收获的谷物和果实祭祀先祖的日子。回乡探亲,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过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去看舞狮,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在日本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称为“月见团子”的江米团子。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芒草、芋等。琉球人中秋节除了祭祖、拜月外,还会祭灶,感谢灶君保佑一年内家中平安。除了吃月饼,他们会吃一种叫“吹上饼”的食品;除此之外,还有拔河、舞狮的风俗。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传统佳节。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行、民族服装游行、灯笼游行和花车游行等。柬埔寨人在佛历十二月举行传统的“拜月节”。在世界各国的华侨、华人,也一直保留、传承着过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并有被所在国日益重视的良好发展趋势。
四、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各族人民如一家的亲情
2008年开始,中国将中秋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今年更喜逢双节同至。我们在欢庆佳节时,怀有丰富的美好感情是应有之义:一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家庭亲情。中秋共团圆,低头思故乡、念亲人;一边分吃月饼,一边欣赏唐朝著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歌名曲,体味其词句清新空灵,明快婉转;大江东去,明月当空,赏中秋明月;人月两团圆,事事圆满;阖家幸福、团聚赏月,共享天伦之乐。而还有为国、为公而不能家庭团聚的人们。《十五的月亮》这曲耳熟能详的歌曲所唱“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唱出了他们深深的思念之情,将在他乡保卫共和国的边防军战士与家庭的亲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在中秋佳节,我们不会忘记向人民解放军官兵致敬、问候!二是深怀家国情怀,努力奋斗,“不忘初心”为构建和谐社会,早日达到中华民族“强军富国”的目标而努力,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三是与世界各国的华人华侨共同欢度中秋佳节。为和谐东亚、和谐世界而尽心尽力。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更取得了中国快速腾飞,国泰民安、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的巨大成就。中国所阐述的世界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准确地表达了我国的世界情怀,引领了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为早日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而不懈努力,共享人类智慧的文明硕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祝愿中华儿女和全天下的人们幸福美满。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连元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0930/9679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