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党的建设

由“野老争席”看同志之间的无用礼数

2017年10月13日 13:36

《庄子·杂篇》曾记载过一个故事,大意是:战国时期,学者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社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可等学成归来,旅客却都不再让座,而是与他“争席”。“让座”是我国传统的一种礼仪,事实上,人们与杨朱争坐,并不是对他不尊,而是杨朱能营造和谐自然的融洽氛围,让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化为无形,这对党员干部来说,也是一种借鉴。

记得一位朋友曾回忆,他在单位组织的庆功宴上所经历的一件尴尬事。初入单位工作,他对所谓的“官场礼仪”并不太熟悉,他第一个进入包厢,为了不挡后来的人入座,便习惯性地坐在最里面也是面朝大门的位置。同事进门后,纷纷说他“不识礼数”,他也因此受到了领导的批评。

的确,在部分单位中,有一些不成文的饭局规则,即“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敬酒先敬领导,主菜得等领导尝后,下属才可夹菜。原本是上下级之间进行感情联系的庆功饭局,竟成了职务攀比之会,如此不融洽的交流,有多少人会乐意参加呢?其实,类似的“官场礼仪”不仅限于饭局。打球的时候,领导带球,下属不可抢球;开会的时候,领导提包,下属必须接过;发放福利的时候,领导若在,得到的礼品必须是最好的,等等。原本正常的内部来往,因为病态的“礼仪”细节,而显得乌烟瘴气,长此以往,腐败还会远吗?

也许有人会说,官场中的很多礼仪细节,是中华民族由古至今的传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不应该反对。可事实上,党员干部之间的“繁文缛节”,已背离了传统“礼”的本质。对于“礼”,古代《礼记》有云:“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的本质,在于确定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于束缚自己的言行,而不是下级对上级、后辈对前辈、客人对主人的刻意尊崇。而党员干部之间,融洽自然、不拘小节的关系,也是中国传统礼仪所提倡的。

党员与党员之间的礼仪,基于共同的理想信念,体现的是“德不孤,必有邻”的尊重与支持,而不是“人前人,人后鬼”的虚伪与矫作。礼仪所包含的尊敬,应该是真诚、实在而又谦虚的,它不掺杂任何职务、权力、工作范围上的因素。而那些饱含职位高低的“敬意”,也必然对单位工作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假设,今日的下属在生活中,对领导表现出无限的“敬意”,当下属成为领导,领导成为下属,过去“敬意”也就成了破坏内部关系的芒刺。

从不少官员的落马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中不少人堕落的伊始,不是从收受物质礼品开始,而是从享受精神礼节开始。有人喜欢纸醉金迷的金钱往来,有人喜欢人前人后的簇拥。一些贪官污吏之所以对下属产生超脱党员情谊的“好感”,也是从下属“识大体”开始的。大多数人都希望别人尊敬自己,但前提是自己也能抱以同等的敬意,且这份敬意不应该以任何不道德的条件回报。

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不是家长与晚辈之间的关系,陈旧的礼仪观念不应渗透进单位内部。而那些看似想当然的尊敬之礼,骨子里却是阿谀奉承、吹吹拍拍的官僚之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职务之间的上下级礼仪为的仅仅是便于工作,在工作之外的场合便无存在的必要。

纠正无用礼节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否能放下姿态。若领导干部能用真诚、谦虚、自然的态度与下属交流;若领导干部能主动发觉和看清,工作生活中的“繁文缛节”;若领导干部能以身作则,以不卑不亢、稳妥得当的姿态面对上级领导,想必这些无用礼数也必然消失殆尽。我们党,一向注重走群众路线,如果一个领导干部能亲切、和善、平等地对待下属,群众看了也会主动靠过来,组织和群众的关系也不会差。

试想,什么时候,下属敢和领导抢最舒服的座位,领导不会因为下属的“无礼”而感到愤怒,那这个单位必然是和谐而又融洽的。而这种美好的氛围,也是强化党内监督,改正不良风气,塑造清正形象的重要力量。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7/1013/969107.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南部战区陆军某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09961124,网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013/9691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