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会议专题 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聚焦

勇立时代潮头 开创外交新局

2017年10月17日 13:58

 

5年来,习近平主席乘坐专机,完成28次出访,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实现了对全球各大地区的全覆盖。

本着为世界担当的博大情怀,中国提出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五位一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路径和总布局,倡导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让中国外交站在人类道义和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演绎了精彩的“三部曲”。从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再到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引领亚太区域合作、二十国集团转型进程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世界携手追逐发展繁荣梦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这是由中国首倡、中国主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活动。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果超出预期。

这5年,中国外交不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谱写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新篇。

 

同心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这5年,世界因中国而铭记一个崭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在俄罗斯阐明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坦桑尼亚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

5年来,伴随习近平主席的外交足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中国走向世界,写入联合国决议,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中国理念,引领世界深入思考并回答人类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宏大命题。

5年来,中国外交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不断发力。从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推动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到打造中国—拉美、中国—阿拉伯国家命运共同体,再到在联合国发出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指明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中国行动让世界看到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光明前景。

【评价】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主编的《习近平复兴中国》一书: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了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和平发展,世界各国人民朴素的愿望,中国始终不渝的追求。

2013年1月28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集体学习。大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更加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既为自己发展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有这样的自信,更有这样的能力。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在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梦想交融中,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联合国总部内的“和平尊”,传递着中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内的中国步兵营、直升机分队,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和两支常备维和警队,彰显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能力;推动解决朝核、伊核、阿富汗、叙利亚、巴以等热点问题,中国发挥积极作用。

【评价】韩国檀国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金珍镐:只有像中国所提倡的那样,在平等的基础上相向而行、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彼此和平相处,共同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开启参与全球治理新时代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

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这是时代之责任、中国之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就全球治理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勾画互联互通新蓝图;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首次全面阐释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推动达成贸易、投资等领域28份具体成果文件;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坚定推动经济全球化,赢得全球喝彩。中国演绎参与全球治理的精彩“三部曲”。

这5年,越来越多中国倡议上升为国际共识,越来越多中国方案引领国际行动,中国的议程设置权、规则制定权和国际话语权显著增强,开启了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新时代。

【评价】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个宏大的全球治理愿景,中国能为世界共赢合作起到独特鲜明的作用。当世界在考虑如何改变全球治理体系时,中国经验可以成为重要的贡献。

 

倡导并推动树立新安全观

“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如何应对安全挑战,实现持久和平?中国提出新安全观,为解答这一时代命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2014年在上海亚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并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此后,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等诸多场合,中国进一步推动树立新安全观。

新安全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有利于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新安全观为导向,中国坚持通过“双轨思路”妥善处理南海问题;在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上,中国主张和平、主权、普惠、共治的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有利于搭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

【评价】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副主席班尼特: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建立在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上,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

 

为共同发展指明全新道路

“中国希望国际社会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新起点,努力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历史将永远铭记,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上,面对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历史任务,习近平主席倡导各国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

争取公平的发展,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坚持开放的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方;追求全面的发展,让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促进创新的发展,让发展潜力充分释放。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方案,以推动人类社会整体进步为目标,回应了全球发展事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帮助世界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奋斗中,中国不仅自身率先践行,而且为国际社会共同落实目标发挥了切实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新时期,中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让13亿多人民受益;中国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不遗余力帮助他国发展。

【评价】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中国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过程中展现出了杰出的领导力,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将发展议程有机纳入了国家整体发展规划,期待中国继续领跑全球落实进程。

 

正确义利观彰显责任担当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期间,创造性地提出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正确义利观继承了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坚持正确义利观,政治上要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经济上要立足全局、放眼长远,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提供“一带一路”与亚投行两大公共产品,积极推进以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等为主要目标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竭尽所能帮助西非国家应对埃博拉疫情,迅速救援遭受强震的尼泊尔,帮助其他国家从也门撤侨……秉持正确义利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勇担大国责任,展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国外交鲜明特色。

【评价】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中国利用自身积累和总结出的先进经验,帮助其他国家抗击饥饿和农村贫困,这种宝贵的技术知识分享提升了其他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营养水平。

 

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

“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

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要求摒弃结盟对抗的旧思维,跨越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隔阂,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家关系,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念的创新与超越,为国际事务提供深具中国智慧的解题思路。

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

5年来,中国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广泛构建伙伴关系。“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正在演绎为一个个合作共赢的精彩故事。

【评价】西班牙中国政策研究室主任胡里奥·里奥斯:中国展现出主动积极、与时俱进的大国风范,并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思路,这必将大大加快国际秩序的调整进程。

 

永远做发展中国家可靠朋友

“无论发展到哪一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南南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是中国的不变初心。

5年来,习近平主席的出访足迹遍及亚非拉。“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时如是说。

“联结我们的不仅是深厚传统友谊、密切利益纽带,还有我们对美好梦想的共同追求。”习近平主席对拉美三国媒体表达新时期推进中拉关系的真情厚意。

“民族复兴的追梦路上,难免会经历曲折和痛苦,但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习近平主席在阿盟总部的演讲,为解答“中东之问”、促进中东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共同使命。通往繁荣的大道上,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携手前行,将汇聚成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磅礴力量。

【评价】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克里斯托福·伍德:中国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提升了,但对发展中国家关怀备至的初心没有改变。中国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是发展中国家最可靠的好伙伴。

 

提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水平

“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俄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5年来,两国元首在各种场合会面20余次,建立起良好工作关系和深厚友谊,引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水平。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的首个国家选择俄罗斯;2014年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应邀赴索契出席冬奥会开幕式,开创中国国家元首赴境外出席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先河;2015年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两国元首分别赴对方国家出席庆祝活动;2016年6月,普京总统访华,双方发表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和促进国际法的声明;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再次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就当前世界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等发表联合声明。高瞻远瞩的战略引领和顶层设计,树立起大国关系典范。

中俄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不仅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评价】俄中友好协会主席梅津采夫:俄罗斯和中国的双边关系具有特殊性质,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规模、深度、互信水平、领导人会晤的频率都表明,两国关系正处于最好时期,双方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得日益丰富的合作成果。

 

把握中美对话合作正确方向

“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和复杂的双边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中美关系上高瞻远瞩、谋篇布局,两国领导人进行了数次深入的战略沟通,推动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伊朗核问题等诸多重大领域合作。这不仅为中美关系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提供了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正面预期。

2013年庄园会晤,两国元首以政治担当和智慧,共同作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抉择;2014年瀛台夜话,习近平主席放眼长远,推动中美关系继续向前;2015年白宫秋叙,两国元首同意继续按照双方达成的共识,努力拓展双边、地区、全球层面各领域务实合作;2017年海湖庄园会晤,两国元首达成重要共识,宣布建立4个高级别对话机制,为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美合作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也有利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今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将共同规划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相信只要中美相向而行,坚持对话协商,坚持合作大方向,两国关系一定能够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进展。

【评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美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从长远来看,美中合作的部分会越来越多,两国从合作中也会有更多收获。

 

四大伙伴关系拉近中欧距离

“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欧关系不仅事关中国和欧盟各自发展,还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致力于深化中欧关系,引导欧洲正确认知中国,中欧关系进入全新时代。

2014年3月底至4月初,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四国并到访欧盟总部,提出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赋予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内涵。

几年来,中国同欧洲各国的关系呈现出竞相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态势。中欧务实合作掀起新高潮,“一带一路”建设与欧洲发展战略相对接,中国国际产能合作同欧洲容克投资计划相对接,中国与中东欧“16+1合作”与中欧整体合作相对接。中欧关系发展层次更加丰富,交流合作更加全面、均衡、深入。

中欧关系的积极变化不是一时之计,而是长远和必然的选择。中国始终把欧洲视为多极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极,欧洲开始更加客观平和地看待中国的发展。中欧关系不断巩固,必将为提振世界经济、完善全球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评价】比利时欧亚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达维德·富凯:习近平主席对于欧中关系的定位和瞩望与时俱进,令人豁然开朗。中国领导人放眼长远,注重从根本上巩固欧中关系,这将引领欧盟和欧洲各国政界更深刻地了解中国。

 

亲诚惠容理念巩固周边友好

“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2013年10月,中国召开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主席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成为指导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的准则。秉持这一理念,中国用积极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促进周边外交换挡升级。

5年来,习近平主席的出访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与此同时,周边国家领导人应邀接踵而至,并与中国频繁互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就像走亲戚一样,有来有往,感情升温。5年来,中国提出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推动中国—东盟关系从成长期迈向成熟期,同所有中亚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南亚国家合作显著增强……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

“邻居好,赛金宝。” 中国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视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一个奋发有为的周边外交工作格局,将为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一道实现共同发展。

【评价】巴基斯坦拉合尔管理学院教授阿彼得·阿曼: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反映了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政治智慧,彰显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同时也对“中国威胁论”做出了有力回击,有助于世界了解更加真实的中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017/9695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