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杨天林:古琴的历史地位
2017年10月19日 19:36
杨天林 北大新世纪传统文化发展中心古琴文化发展部副主任
古琴和士阶层关系是众所周知的,古人每天都要弹琴,在他们心中,古琴是士或者读书人的专用乐器。其实伏羲制琴的时候,琴还没有很明确的定位是给读书人弹的,直到春秋战国随着士阶层的崛起,琴和士才有了密切的联系,到了魏晋时期,琴便脱离了民间,成为了上流社会的社交型乐器。
自从古琴成为读书人和上流社会所专属的乐器之后,它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单纯的乐器变成了八音之首、四艺之首,成为了一种礼器与法器。士与琴的紧密结合,使琴文化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士也把士文化的约束思想带到了琴之中,所以,伴随着士阶层的衰落,琴最后也随之衰落了。
琴在原始时期的记载是不可查的,因为那时没有文字记载。对古琴的最早记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左传》《韩非子》中。那时的古琴是还全民乐器,民间和宫廷都有。那么是谁把琴这种乐器往文人阶级推广的呢?最早是孔子。随着士阶层地位的不断提升,古琴的地位也开始慢慢的提升。到了汉代古琴有了八音广博、琴德最优的说法。虽然那时还没有确定古琴在乐器界的绝对地位,但可以感觉到古琴在乐器中的地位已经明显的高于其他乐器了。
在《新论·琴道》中有这样的记载,“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其中禁的意思是自我约束,这个约束不光是不去做坏事,还包括:尊师重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等。《琴操》里记载,“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辟,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这说明琴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的乐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古琴的功能已经开始多元化了,它不再是单纯的乐器了,它具有了约束力,开始表达了一种修身养性的意志。从这个时候开始,古琴为以后成为礼器打下了基础。
说到古琴的约束力,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在《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贾宝玉知道林黛玉会弹琴后,就要求她给贾宝玉的妹妹弹一首,林黛玉当时不想弹,找了个理由推托了。林黛玉说:“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平和,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这段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是林黛玉弹琴是要沐浴更衣的,要挑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要焚香静坐,把心态调整到最佳才能弹琴。这里一方面是对贾宝玉妹妹的推托,另一方面更表达了古人对琴的敬重。我们知道《红楼梦》这部小说讲的是清朝的事,其实到了明清时期,古琴已经上升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了。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还说过这么一句话,“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圣人之器说的就是古琴。
回过头来我们看,春秋战国时期,古琴是士所钟爱的一种乐器,到了魏晋,琴的地位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时大家不光强调古琴本身乐器的属性,还强调它所具有的品德属性。也就有了“重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说法,此时古琴被正式确定为八音之首,同时进一步的脱离了群众,它不再是单纯的演奏乐器了。典型代表像刘备、诸葛亮、嵇康、陶渊明等都是古琴的拥护者。
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隋唐那个非常包容的时代,琴和道家、佛家开始有了接触,同时古琴本身的属性再次发生了变化,那个年代弹琴的人几乎全部是文人了,像王维、李白、白居易等。在文献中,包括诗词中,已经没有记载民间艺人弹奏古琴的记录了。随着古琴越来越高雅,门槛越来越高,渐渐的就成为文人特有的乐器了。
古琴那古雅恬淡的风格,并没有很强烈的生活表达感,所以,这种审美口味和当时的市井阶级背道而驰了。白居易在《废琴》《夜琴》《弹秋思》中都表达了知音难觅、琴人难寻的高冷形象。这个时候琴和筝彻底分开了,筝作为一种民间乐器,因为它的表现性强,情感丰富,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欢。琴,恬雅高冷,得到了士的喜爱。到了宋、元之后,古琴的身份上升到了礼器的高度。
刚才我们提到隋唐,隋唐是多元文化包容的时代,儒释道三家有了交融,那古琴也不可避免的开始与其他文化有了交流,并且这种交流有一个过程。
我们先说道家文化,道家追求的是自然,“无为而治”。最开始道家是不接受古琴的。道家认为古琴的演奏是形而下,是人为的表达,直到后来庄子将音乐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天籁、地籁、人籁,天籁指的是形而上,是古琴的神韵、意境和表达。道家认为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地籁是琴本身,人籁是技法,这些是不入流的。但这种区分给了古琴与道家融合的机会,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古琴文化开始被道家接受,同时道家的很多思想也融入到了古琴里面。比如,李白的诗句中有,“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的说法。这就说明,最美的声音,即使没有管弦之琴的伴奏,也能够自然流畅地形成自己的优美乐曲,这就和道家思想融到一起了。
儒家强调的是教,教化的作用。文化的化,指的就是教化。所以,儒家提倡“中正和平”,古琴的音乐形式正好可以最好的表达儒家的哲学思想。
再说佛家。佛教从唐到宋发展得非常迅速,同时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佛教音乐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有非常重要的贡献。比如,古代其实有很多著名的琴僧,随着琴人的不断增多,到了宋代就出现了流派,出现了僧人琴派。在当时,专门有一种僧人把佛法和古琴相融合。但相对来说,佛家的思想对于古琴的影响相对较小。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晚清的时候,琴文化中还出现了一种对佛教的强烈排斥,禁止僧人弹琴。举个例子,明代杨表正的《重修真传琴谱》中就提到为什么不让僧人弹琴,他说了三个理由:一是古琴文化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佛教是外来文化。二是古琴要传给文雅有德之人,要传给读书人,僧人不是读书人。三是古琴演奏的时候要洗手焚香、端正心态,他说僧人毛发不全,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僧人不宜弹琴。
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偏激的。分两个层面解释,第一,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什么是文化,刚才我们提到文化是对人的教育,是对自然的观察。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华夏风土人情的影响有了一套自己的汉佛文化,这种文化是当时当地的一个特定时空产物,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了。第二,杨表正认为只有文雅有德之人才能弹琴,但在古代会弹琴的高僧的文化内涵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看事物要看事物的本质。
时间到了清末,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包括新学的冲击,士阶层的地位逐渐下降,同时古琴的地位也开始下降,由于古琴常年脱离民间,导致它在民间没有什么认知度了。除了这个原因,还因为琴谱本身的局限性,随着琴人的断代,琴曲也断代了,当人们想去把琴捡起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无史可查,这也加重了古琴文化的衰退。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019/9698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