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新时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017年10月22日 09:52

正确认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改革与发展,完成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的重要前提。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并统领各方力量,提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标识新的历史方位

事物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而新时代之所以成为新的历史方位,最关键的理论根据和实践要件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明确标识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从党的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党的十九大阐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善于抓住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品格。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也成为我国创新发展思路,构建新发展模式,形成新发展动力的重要基础,并形成新时代发展的本质特征。“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落点对应“美好生活需要”,其涉及的领域和构成的范围日益广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不平衡”包括经济不平衡、社会不平衡、理念不平衡和制度不平衡等重要领域,并相互影响、彼此牵联,解决起来难度大、风险大。经济不平衡主要包括产业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动力不平衡,是“不平衡”的基础;社会不平衡指向了阶层不平衡、流动不平衡、权利不平衡等深层次问题,是“不平衡”的深化;理念不平衡包含对经济与生态、民生与社会、积累与消费、先富与后富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的认识,是“不平衡”的显化;制度不平衡则包括准入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和产权制度上的不平衡,是“不平衡”的条件。

“不充分”包括要素不充分、产业不充分、竞争不充分、模式不充分和形态不充分等。要完善机制,强化治理,形成有序、稳定、活力、创新的良好局面。要素不充分是指新要素的开发、闲置要素的使用和低效要素配置优化上的不足,其改变是走向“充分”的前提;产业不充分是指新产业的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联动发展上的不足,其改变是走向“充分”的支撑;竞争不充分是指垄断的破除、竞争机制的优化和竞争环境的保障上的不足,其改变是走向“充分”的保障;模式不充分是指新模式的落地程度不够、融合程度不好、对传统经营模式的整合范围和深度不足,其改变是走向“充分”的动力;形态不充分是指技术形态、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上的单一和缺失,从而使模块化、分布式、共享经济等新思维、新业态的发展不足,其改变是走向“充分”的延伸。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新的历史方位决定新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大变化成为新时代的内在基础,并与世情国情党情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使命: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主要矛盾的内涵有了重大变化。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愈益强烈。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第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变,但要肩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积极推进经济化全球化,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信心没有变,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的外交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第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决心没有变,但面向现代化规划了“两个十五年”更新更美的蓝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以此为基础,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承接历史、谋划未来,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理论体系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上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同志强调:“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我们已步入伟大的新时代。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闫坤 十九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张鹏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022/9701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