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杨天林:古琴文化——高山流水之音
2017年10月26日 10:51
杨天林 北大新世纪传统文化发展中心古琴文化发展部副主任
高山流水,表现了古人和自然融合的思想,而不是去征服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体现。今天我借高水流水之音向大家介绍一下古琴文化,同时也将四艺之首古琴的兴衰做一个简介,希望能让大家了解更多的古琴知识。
一、古琴的起源与发展
古琴的确切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了,根据《尚书》《乐记》《诗经》等文献记载,琴的出现至少已经有3000年了,这已然奠定了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的地位。如果追溯古籍,我们可知有很多传说也和古琴有关,比如,伏羲作琴、神农作琴、黄帝造琴等,如果传说真的属实,那么古琴的历史将向前推进至5000年前。其实,世界各国的乐器的史,也基本都和神话有很密切的关系,比如,希腊神话中有关于乐器最早描述。
那么,琴这个乐器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最早的一个说法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古人击石为鼓,用木棒击打石头,就会发出很清脆的声音,古人们就以这种方式来传递信号。后来,古人学会了制作弓箭,很偶然的原因,古人发现弓箭在拨弓的时候有振动,这个振动就会发出声音。据传,这就是弦乐最原始的形式。古琴最早的形式非常的简单,上面一块面板,下面一块面板,和今天的古琴做对比,这个制式已经差很远了。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和风淡雅的音乐品格,赋予了文人临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纵观中国历史,很少能找到哪种乐器或者哪种器物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对中国文化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古琴应该说是其中之一。举两个例子,据《琴操》记载,“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龟山作歌,喻季之蔽鲁也。”这段话是说,据蔡邕的《琴操》记载,周游列国的孔子,得不到诸侯赏识,在从卫国返回晋国的途中,看到幽谷中兰花与杂草混在一起仍出类拔萃,触发了怀才不遇之情,于是写下琴曲《幽兰》。可见,孔子不仅知琴、学琴、弹奏,还是一位琴曲作家。还有一个是空城计,诸葛亮在城头弹古琴吓退司马懿之兵的典故。我们可以看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书生儒士,在古代都非常喜爱古琴。所以,魏晋时期的嵇康甚至给了古琴“重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评价。
今天我们再谈古琴的时候,不光是谈古琴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谈论的是古琴文化。古琴最开始不叫古琴,发展到了周代,期间经过了两次改制,周文王和周武王给五弦琴加了两根弦,一直到现在,随着制式改变,技法也一直在改变,但不管如何改变制式,不变的是它里面的文化。之所以要传承古琴文化,其实就是要传承由古至今中华民族的人文理念。
聊到人文理念,我们先谈谈何为文化?“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什么意思呢?整段话是说,气候有冷有暖,是天的样子(气象)。文治教化而(让百姓明白)有所止(止乎礼),是人类社会的样子。观察天的样子来明晰季节变化,观察人类社会的样子,以教化世界。古人对文化的解释,就是对自然环境的体悟和对人类社会的反思。因为古人不能用现代科学体系去解释很多的事情,所以,必然对大自然抱着崇敬之心、敬畏之心。这种心态以一种艺术化的结晶——神话传说与物质化的结晶——祭祀作为表现形式。所以,古琴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不单是一种娱乐工具,更多是传达人们的自然顿悟。
大家知道,1978年美国旅行者1号飞行器飞出银河系的时候带了一张叫《地球之声》的唱片,这个唱片是镀金的,唱片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记录了银河系、太阳系,还有地球的位置和情况;第二部分记录了人类的语言,其中包括了中国的语言,粤语、江浙语等;第三部分介绍了地球上的风貌,包括了风声、雨声、雷声、鸟兽声等;第四部分记录了人类的文化,有贝多芬、巴赫的名曲,有各国的民族乐曲,包括中国古琴音乐《高山流水》等。可见美国人在选择世界文化代表性作品的时候,把音乐当成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先说说古琴的构造,刚才我们提到古琴是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来源于他们在劳作中对自然的发现,所以古琴在设计的时候包含了古人对于时间、空间还有自然的理解。比如,古琴的上半部是圆的,下半部是平的,这个就迎合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世界观,同时琴长三尺六寸五分,13个徽代表着12个月,加一个闰月。中国人最开始制造古琴的时候不光是把它作为一种乐器,不光考虑了乐器的合理性,还考虑了很多人文、宗教、文化甚至是对自然的理解。
古琴有很多制式,不同的制式之间主要是外形的差别,命名有两种,一种是以外形命名,比如,焦叶式、连珠式;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是用人名来命名,比如,神农式、仲尼式。古琴的设计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琴长三尺六寸五分,就是2米左右。这样的长琴有什么特点,我们想象一下编钟,一敲声音很大、很优雅,实际上这跟它的尺寸有关,振动越长它的延音就越长,古琴也是这样。第二,古琴虽然很长,但是它是一个小腔体乐器,古琴的面板和底板中间的音箱空间非常小,非但很小,而且在两个共鸣点上分别有两个木头,把这两个板连起来,这两个木头会很大程度的限制,古琴的声音。
这听起来自相矛盾,从现代人们的观点和乐器制作的角度来说,声音小是不合适演出的,因为演出是外向的,要让别人听到,声音小就会有限制。
那么,为什么古琴要做成这样?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古琴兴衰的时候就会详细的介绍一下。
古琴的演奏技法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叫空弦,就是右手弹奏,左手不挨弦的方式,这个音量相对大一些,延音最长,声音很低。第二种叫实音,是以右手波弦左手按音,类似于现在的大提琴、小提琴和吉他的演奏方式,通过改变左手的位置控制音高,这样的声音相对来说音量小一些,同时延音短一些。第三种叫泛音,泛音指的是通过琴弦产生声音,非常的空灵,这种声音给人一种抽象化的感觉。古琴有很多不同的共鸣点,所以,古琴被称为泛音之王。
举例而言,假如我想表达一种真实的场景,我可以通过空弦营造气氛,如《渔樵问答》这首曲子,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利用空弦营造了深山的感觉。如果想表达意境,比如流水的意境、空灵的意境,古琴可以利用自己泛音多的特点来表达,其中代表作是《潇湘水云》,它的开曲用了一大段泛音表达潇湘水东去的意境。实音可以表现具像的产物,对于抽象意境的表达,比如空灵的意境,人的心境可以通过泛音来表达。
除了泛音和空弦之外还有实音。实音是构成音乐旋律的主体,通过实音和空弦这两种声音之间的韵律感,可以达到一种很强的对比性,代表曲目是《酒狂》。《酒狂》这首曲子相传为三国时期魏国阮籍所作。关于此曲背景,一说系当时朝政昏庸黑暗,士大夫阮籍深感与时不合。他为避免祸患,便隐居山林,弹琴吟诗,乐酒忘忧,引以为乐。可能有人已经意识到了,这首曲子琴的声音跟前两首不太一样,这个琴的声音更低沉,金属的味道更弱一些,原因是因为刚才这首曲子和前两首曲子用的琴和琴弦不一样,最开始古琴造琴用的是蚕丝,这种弦声音非常软,声音的金属味道非常的弱,但是有很多缺点,稳定性很差,以前演出的时候聚光灯一照,琴就跑调了。还有就是琴弦寿命很短,很容易就断了,不用的时候需要把琴弦松下来,并且琴表面很粗糙,非常地磨手,不适合久弹。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做了一系列的科研,做出了现代古琴的琴弦,在后来得到推广,成为了今天演奏时候用的主要琴弦。
除了刚才我说的空弦、实音和泛音,其实古琴还有其他的演奏方式和出音方法,就是我们说的弦外音,其中一种叫做走手音,刚才那首曲子可以听到琴弦摩擦的声音,那个声音就是走手音。现在演出很多人觉得这个摩擦声音是噪音,如果是放在古代,古代的人会追求这种走手音,他们认为这个是对自然的表达,也是天人合一的体现。
除了古琴的弹奏方法外,古琴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不定音高乐器。如果去看古琴的样子,整个琴面非常的光滑,不像吉他,吉他上面有铁丝,铁丝决定了是什么音就是什么音,具有不同的音高,还有钢琴,钢琴一个键只对一个音。古琴就不一样,古琴更像大提琴、小提琴,是典型的不定音高乐器,从一个音到另外一个音,它的变化不是跳跃性的,而是连续性的。古琴的不定音高,让它的艺术表达形式非常丰富多彩。举个例子,手指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外一个位置,可以前快后慢,也可以直接快速地移上去,还可以在中间停顿,如此自由发挥的空间就给了演奏者一个发挥的余地,同时也给了演奏者表达自己心境的可能。
刚才我们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古琴的演奏不像钢琴一一对应,古琴两根弦,高音弦、低音弦,我可以通过按高音弦的低把位和按低音弦的高把位,完全弹成同一个音。西洋乐一一对应的记谱法就不适用古琴。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区别古琴的音阶呢?这个时候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最开始古代是用文字记弦,一首先曲子可能只有五分钟,但写一个谱子可能用半本书,非常不利于曲目的传播。这种记谱法到唐代由一位琴家进行了改革,他创造了减字谱,这种记谱法由文字简化而来,使用拼字完成某种符号来记录,这种方法只记录演奏法,不记录音高,这种记谱法延用千年没有被改变过。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刚刚看到这个谱子,全部都是演奏把位,把位一、把位二,弹这个位置,移动到这个位置,没有对节奏的记载,这个地方该快还是该慢,没有记,古人在教学的时候讲究的是师徒口耳相传,师傅给你看谱子告诉你该怎么弹,具体怎么处理,要师傅演示,手把手地教。
同时古琴的演奏节奏有一个特点叫做散板,自由奔放,节奏和速度变化相对自由,演奏者可以相对不受约束地进行一定程度的发挥,所以古琴这种记谱法很大程度上给了古琴更多的自由。但也会出现一个问题,古琴因为谱子是一样的,没有节奏的记录,导致每个人处理的方法不一样,于是就派生出了很多的派系。那么这种记谱法的缺点是什么呢?就是这种记录法保存不完整,换句话说完全依赖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口耳相传,一旦老师还没有教就去世了,那他所在门派的演奏方式就失传了。虽然减字谱促进了古琴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古琴在一段时间内的文化传承,但它的缺点也使之受到了很多的约束。
二、古琴的历史地位
古琴和士阶层关系是众所周知的,古人每天都要弹琴,在他们心中,古琴是士或者读书人的专用乐器。其实伏羲制琴的时候,琴还没有很明确的定位是给读书人弹的,直到春秋战国随着士阶层的崛起,琴和士才有了密切的联系,到了魏晋时期,琴便脱离了民间,成为了上流社会的社交型乐器。
自从古琴成为读书人和上流社会所专属的乐器之后,它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单纯的乐器变成了八音之首、四艺之首,成为了一种礼器与法器。士与琴的紧密结合,使琴文化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士也把士文化的约束思想带到了琴之中,所以,伴随着士阶层的衰落,琴最后也随之衰落了。
琴在原始时期的记载是不可查的,因为那时没有文字记载。对古琴的最早记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左传》《韩非子》中。那时的古琴是还全民乐器,民间和宫廷都有。那么是谁把琴这种乐器往文人阶级推广的呢?最早是孔子。随着士阶层地位的不断提升,古琴的地位也开始慢慢的提升。到了汉代古琴有了八音广博、琴德最优的说法。虽然那时还没有确定古琴在乐器界的绝对地位,但可以感觉到古琴在乐器中的地位已经明显的高于其他乐器了。
在《新论·琴道》中有这样的记载,“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其中禁的意思是自我约束,这个约束不光是不去做坏事,还包括:尊师重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等。《琴操》里记载,“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辟,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这说明琴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的乐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古琴的功能已经开始多元化了,它不再是单纯的乐器了,它具有了约束力,开始表达了一种修身养性的意志。从这个时候开始,古琴为以后成为礼器打下了基础。
说到古琴的约束力,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在《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贾宝玉知道林黛玉会弹琴后,就要求她给贾宝玉的妹妹弹一首,林黛玉当时不想弹,找了个理由推托了。林黛玉说:“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平和,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这段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是林黛玉弹琴是要沐浴更衣的,要挑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要焚香静坐,把心态调整到最佳才能弹琴。这里一方面是对贾宝玉妹妹的推托,另一方面更表达了古人对琴的敬重。我们知道《红楼梦》这部小说讲的是清朝的事,其实到了明清时期,古琴已经上升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了。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还说过这么一句话,“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圣人之器说的就是古琴。
回过头来我们看,春秋战国时期,古琴是士所钟爱的一种乐器,到了魏晋,琴的地位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时大家不光强调古琴本身乐器的属性,还强调它所具有的品德属性。也就有了“重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说法,此时古琴被正式确定为八音之首,同时进一步的脱离了群众,它不再是单纯的演奏乐器了。典型代表像刘备、诸葛亮、嵇康、陶渊明等都是古琴的拥护者。
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隋唐那个非常包容的时代,琴和道家、佛家开始有了接触,同时古琴本身的属性再次发生了变化,那个年代弹琴的人几乎全部是文人了,像王维、李白、白居易等。在文献中,包括诗词中,已经没有记载民间艺人弹奏古琴的记录了。随着古琴越来越高雅,门槛越来越高,渐渐的就成为文人特有的乐器了。
古琴那古雅恬淡的风格,并没有很强烈的生活表达感,所以,这种审美口味和当时的市井阶级背道而驰了。白居易在《废琴》《夜琴》《弹秋思》中都表达了知音难觅、琴人难寻的高冷形象。这个时候琴和筝彻底分开了,筝作为一种民间乐器,因为它的表现性强,情感丰富,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欢。琴,恬雅高冷,得到了士的喜爱。到了宋、元之后,古琴的身份上升到了礼器的高度。
刚才我们提到隋唐,隋唐是多元文化包容的时代,儒释道三家有了交融,那古琴也不可避免的开始与其他文化有了交流,并且这种交流有一个过程。
我们先说道家文化,道家追求的是自然,“无为而治”。最开始道家是不接受古琴的。道家认为古琴的演奏是形而下,是人为的表达,直到后来庄子将音乐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天籁、地籁、人籁,天籁指的是形而上,是古琴的神韵、意境和表达。道家认为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地籁是琴本身,人籁是技法,这些是不入流的。但这种区分给了古琴与道家融合的机会,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古琴文化开始被道家接受,同时道家的很多思想也融入到了古琴里面。比如,李白的诗句中有,“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的说法。这就说明,最美的声音,即使没有管弦之琴的伴奏,也能够自然流畅地形成自己的优美乐曲,这就和道家思想融到一起了。
儒家强调的是教,教化的作用。文化的化,指的就是教化。所以,儒家提倡“中正和平”,古琴的音乐形式正好可以最好的表达儒家的哲学思想。
再说佛家。佛教从唐到宋发展得非常迅速,同时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佛教音乐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有非常重要的贡献。比如,古代其实有很多著名的琴僧,随着琴人的不断增多,到了宋代就出现了流派,出现了僧人琴派。在当时,专门有一种僧人把佛法和古琴相融合。但相对来说,佛家的思想对于古琴的影响相对较小。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晚清的时候,琴文化中还出现了一种对佛教的强烈排斥,禁止僧人弹琴。举个例子,明代杨表正的《重修真传琴谱》中就提到为什么不让僧人弹琴,他说了三个理由:一是古琴文化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佛教是外来文化。二是古琴要传给文雅有德之人,要传给读书人,僧人不是读书人。三是古琴演奏的时候要洗手焚香、端正心态,他说僧人毛发不全,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僧人不宜弹琴。
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偏激的。分两个层面解释,第一,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什么是文化,刚才我们提到文化是对人的教育,是对自然的观察。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华夏风土人情的影响有了一套自己的汉佛文化,这种文化是当时当地的一个特定时空产物,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了。第二,杨表正认为只有文雅有德之人才能弹琴,但在古代会弹琴的高僧的文化内涵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看事物要看事物的本质。
时间到了清末,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包括新学的冲击,士阶层的地位逐渐下降,同时古琴的地位也开始下降,由于古琴常年脱离民间,导致它在民间没有什么认知度了。除了这个原因,还因为琴谱本身的局限性,随着琴人的断代,琴曲也断代了,当人们想去把琴捡起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无史可查,这也加重了古琴文化的衰退。
三、古琴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和昆曲因为其文化的缺失性和待保护的急迫性一起加入了名录。2006年5月国务院确定了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也是第一批进入该名录的。
其实早在1972年,联合国就出台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个公约指的是实体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比如黄山、长城、故宫等。后来联合国意识到文化的传承不光是实体的,还有很多无法具象的文化遗产,像演奏技法、长诗、昆曲、古琴等,所以经过多年酝酿,在2003年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972年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并没有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文化开始冲击中国文化,这时候我们深刻的意识到了文化其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人的影响比物质的影响更加深远。所以,我国加大了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的力度。
前面我讲了,古琴断代已经非常严重了,这个断代从清末开始,导致古琴进入了没落期,但这个时期还是有很多伟大的弹琴人为古琴做了很多贡献,像吴景略等一些大师,他们在加紧的做古琴的抢救工作。在那个年代,琴人之间的交流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口耳相传为主,那个时候琴人的最主要工作有两大部分:第一,古琴的改制。因为人们意识到古琴的亲和淡雅不太适宜演奏,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琴弦易断,二是声音较小。所以,要让琴声更大一些,弦更稳定一些。第二,琴曲的拯救,刚才我们提过“减字谱”,“减字谱”一旦断代琴曲就失传了,那个时候大家要重新把许多谱子还原回来,这个过程叫打谱,那时每年还有全国打谱大会,把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演奏者请到一起商量谱子怎么打,每个流派应该怎么打。
时间进入到2000年,这是古琴的畜力期,人们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开始注重精神生活水平的建设了,这时候古琴开始有自己的小众圈子了,同时琴人之间的交流也变的更容易。这个时期不得不提到科技,那个时候手机开始普及,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琴人之间也有了更密切的交流。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琴人之间的聚会叫做雅集,还是民间的小众聚会,都是自发的。在那个时候出现了像吴钊、李祥霆这样一批继续抢救古琴,同时为进一步的扩大古琴影响力而奋斗的老师。
在2003年古琴申遗成功之后,国家在政策上加大了支持。到了2008年,古琴上了奥运会的舞台,那个时候很多人是第一次见到古琴,明白了琴棋书画中的“琴”是这个样子的。靠着大众传媒,古琴真正的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在这之后古琴一炮而红,每年大大小小的古琴演出有上百次,在G20峰会上,那首《高山流水》就是古琴和大提琴的合作之作。这时候古琴文化开始从原来的私下交流变成了大众交流。从2003年到2017年,古琴从衰落又逐步走向了繁荣,这种繁荣来之不易,这种繁荣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好几代人不断努力完善的结果。
我是在2012年去了加拿大,在那里做中国文化的研究,其实我去加拿大后才真正感觉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有多重要。举个例子,2012年我第一次去加拿大是受孔子学院的邀请,当时有两场讲座,一场是在孔子学院面向华人的,当时在孔子学院听讲座的全是老华侨,白发苍苍的坐在那里听了两个小时演奏、讲解,听完之后那些老华侨满眼泪光的跟我说古琴是他们小时候才能听到的乐器演奏,已经很久没听过了。我当时感触很深,不光他们现在很难听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不是一个琴人,我也很难接触到古琴这种乐器,当时我就发现,对于海外的华人,他们把古琴看作是一种文化、一种根。
另外一场是在加拿大一所大学里的讲座,这个讲座只有一个小时,我进场的时候,不到100人教室全部坐满了,但中国人很少,大部分是加拿大当地的孩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授、专家、学者,我当时就很好奇,于是问他们听过古琴吗?了解古琴吗?他们说不了解,我又问那为什么会来?其中一个人说他不了解古琴也没有听过古琴,但是他知道古琴是中国文化很有代表性的乐器,他想通过古琴了解中国文化。当时我就意识到,文化一定要有一个载体,古琴在古代是礼器、乐器,在今天是文化的载体。我当时的讲座一个小时就结束了,后面留了十几分钟问答的环节,有一个很有修养的德国人和我说,他说你知道吗?我很久以前去过一次中国,那时候买了一张老磁带,他说这个磁带里面有一种乐器,他一直不知道叫什么,但是他听完之后会觉得内心非常平静,他听了20年,直到今天才知道这个乐器是古琴。
从这件小事上我感觉到,文化是有国界的,但文化表达出的思想是没有国界的,从那之后我的演出大部分都集中在海外了。但随着演出的增多,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有一次在演出现场,发现古琴没有办法收声,因为古琴放在桌上,它的音孔正对着桌面,麦克风无法正对着音孔,这样就会出现两个声,一个声音是音孔发射出来的,另一个声音是回声。所以现场收音特别麻烦,声音大了就有杂音,声音小了就听不见,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我到后台没有人的地方用麦克风对着古琴弹录了一段。当时录音师跟我说,难怪这个乐器要消亡了,我当时特别生气,我说你怎么觉得古琴要消亡呢?他说乐器是演奏给别人听的,别人连听都听不见还怎么做乐器。
后来我一想,录音师话糙理不糙,顶尖的音乐厅是有条件把这个声音收过来的,因为观众素质很高,现场很安静,而且有多种麦克风让你选,就算有问题也可以把损失减到最小,专业的录音师可以把杂音消除掉。但大部分的演出厅并不是为了纯乐器演出设计的,这时候演出效果就会很差。
那么古琴演出还有什么问题呢?举个例子,如果古琴要跟二胡、笛子、萧合作,那古琴的声音肯定是弱势的。种种问题都限制着古琴在舞台的演奏。到后来,我在阿尔伯塔大学学电子工程,那个时候除了古琴,我也会弹吉他,我们知道吉他有电吉他,后来我和我的老师吴钊先生在聊天的时候提起有没有可能做一个电古琴,吴老师说绝对不行,他说古琴的声音是一种文化载体,它的优越性、复杂性就是它文化的载体,也是它的情感表达载体。如果把古琴电声化了,古琴的声音就简单了,这样就会失去很多古琴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东西。况且电吉他和木吉他已经是两种乐器了。如果做一个电古琴,那这个古琴就是另外的乐器了,从根本上还是没有解决古琴的扩音问题。
虽然这个问题没有被解决,但我还在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有一次我和一个人聊天,那个人有关节炎,一直没治好。后来有一个教授做了一个研究,用超声波治疗。因为声音本质上是振动,振动是一种能量,当能量这个词一出现的时候,我脑子里电光一闪,我觉得有没有可能不去电声化古琴,而从声音的本质上去寻找答案呢?
我现在对古琴的看法就是不能改变古琴,因为古琴是自然而然的艺术创作,不能因为某个人的某个想法就改变了。所以我现在是通过把传感器贴在古琴上去收集古琴振动的信息,再把这个振动信息用现代科技还原回声音。这个想法也做到了,能够还原出古琴的声音,而且也便于古琴扩音。但还有个问题,声音不真实,为什么不真实?因为声音是很复杂的。我这里有一个例子,是一个国外人做的实验,他找了一个平面,然后用机械控制,把沙子撒到这个平面上,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声音是怎么振动的,这个视频展示了在一个平面不同的频率下沙子的变化。古琴作为一个乐器它的频率也很多,单纯的搜集一两个点的振动,声音就会不真实。我们可以看到,在探索如何解决古琴演奏时不好收声的问题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个也是我今后要做的很重要的课题。
古琴文化的传播不能光是形式上的传播,还应该重视技术上的传播。同时琴人们应该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传承下来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一定要做修改和调整,我们在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进行正确的取舍,不能一股脑照套照用。今天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是什么让古琴繁荣的,是什么让它衰败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对待古琴的时候应该首先把它当成一个乐器,然后在更高层次上把它看做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用这个载体,把中国文化,古琴文化传播到海外,让世界通过了解古琴文化来了解中国文化。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最成功的一个例子是“中国功夫”,海外有很多轻人甚至是老人都是“中国功夫”的粉丝,甚至每部“中国功夫”的电影在海外票房都是非常好的。我觉得在这方面,古琴需要向“中国功夫”的海外传播学习。
下面,我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对今天的报告做个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最后,我希望古琴文化在未来能更好的传承下去,在世界范围能有更广泛的传播,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026/9708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