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生态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从十九大报告看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2017年10月31日 10:34

 

十九大宣传图2

 

点此观看完整访谈

点此观看访谈专辑

点此浏览PPT

宣讲家网:十九大报告第九部分内容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怎样理解这部分的内容?今天的节目,我们请来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彭文英教授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您好,彭教授。

彭文英:你好,大家好。

宣讲家网: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您如何看待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的内容?

彭文英:习近平同志作的十九大报告是很振奋人心的,勾画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线,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让我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出我们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十九大报告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十六大报告将“生态良好”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七大报告对生态文明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开启了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新时代。

宣讲家网:生态文明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请您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彭文英: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和谐,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尤其是要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失衡等状态,而采取的符合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的系列措施和实现路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作了全面的阐述。我觉得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生态系统层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社会制度层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建设目标层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还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目标,以及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体制机制层面,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并做了许多顶层设计,强调指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在理论的体系层面,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理论要“走出去”,我们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九大报告以朴素的语言,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阐述。

宣讲家网:党的十九大肯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请您具体谈谈取得了哪些成效?

彭文英: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正如十九大报告给予的高度肯定一样,成效非常显著。我觉得从这几个方面可以做总结。

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治理号角吹响,攻坚战打得非常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美丽,城乡环境、区域环境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了。不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比如在法律制度、责任追究、奖惩制度等方面,以及我们正在大力研究的生态补偿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改革不仅体现在纵向上,在如何实现区域之间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正义与公平、效率与价值之间的对接等方面,改革成效也是非常显著的。

宣讲家网:您能举一些具体例子来说明吗?

彭文英:比如,北京市地表水环境越来越好。北京全市面积的62%都是山地,现在真成为青山绿水了。在青山绿水中,乡村旅游给市民创造了绿色的生态空间,也是青山绿水中的金山银山。另外,在单位GDP能耗、水资源节约等方面,成效也都非常显著。

 

 

彭文英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彭文英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宣讲家网: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彭文英:正如习近平同志作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一样,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我们的历史欠账太大,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尤其是生态系统问题不是立竿见影就有成效的,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从目前来看,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比如,资源问题。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三分之二的陆地领土是山地,山区水土流失严重。要想治理水土流失,使山地完全变成青山绿水,完全改变过去的状态,这肯定还有一个过程。而且,我国人均资源尤其是可利用资源非常有限。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从京津冀地区来看,京津冀地区人均水资源不足200立方米,而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为人均1000立方米。可见,资源约束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约束是多么明显。

另外就是环境污染。因为环境污染有持续性,它的影响是深入的。从2016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来看,在监测的城市中(注: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只有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了总数的24.9%,比例不算高。拿水资源污染来说,因为水资源的自我更新需要一定的过程,过去企业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带来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是很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地表水的治理效果相对显著,但地下水治理就比较缓慢一些。另外,将近20%的城市还属于酸雨城市。所以,环境治理形势还非常严峻,还是要打攻坚战的。

第二,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因为过去粗放式的发展,尤其像“摊大饼”式的发展,快速地把耕地、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这对生态系统的扰动是非常大的。生态系统的退化问题形势严峻。我们在2015年做了一些县域生态环境调查,在调查的2500多个县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县域生态环境是较差或差。我们看到的直接表现有: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栖息地被破坏、林地覆盖率不高,等等。这些问题反映了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第三,法律制度体系的问题。尽管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加强了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但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比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等。

第四,行政分割问题。行政分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区域分割,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区域各自为政。然而,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生态系统和行政地域之间不一定契合。另一个是各个部门之间的行政分割。部门之间要打破壁垒。这也就是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的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融入到了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目前生态文明理念还不够强。比如,传统的依赖于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式发展惯性,想把它截住还有难度。另外,企业和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环境治理尤其是参与环境污染防治,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如何提升以及如何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生活方式,这些方面都亟待解决。

宣讲家网: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接下来如何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彭文英:十九大报告从战略高度和宏观部署都作了全面的论述,也有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当前,我觉得应该在这四个方面去加强贯彻落实。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最核心的就是要为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空间,所以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习近平同志强调了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提到很高的高度。

第二,我们提到了很多生态文明体制和制度,我们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生态资源、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利用制度和保护制度。整合形成系统的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制度。建立健全严格可实施的生态环境破坏责任追究、赔偿制度。

第三,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环保督察,加强监管执法。

第四,以人民为中心,生态共建共享,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以人民为中心”,我的理解应该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我们的目标是为了人民;另一个方面,人民要共同参与进来。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生态教育等方面要尽快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通过教育、宣传等强化到每一个个体的脑海中,最后形成每个人的理论自觉,尤其是行动的自觉和习惯。  

 

宣讲家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

彭文英:中国要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强国,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十九大报告中十分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构建,对中国理论“走出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理论逻辑是自然—人类—社会以及其相互关系。

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践观和科学发展观。

理论的服务对象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理论的主体是要构建生态文化,包括生态教育、生态科学、生态科技、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理论的研究方法是系统论、整体论。

从理论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个理论体系应该体现为六个方面:生态伦理如何去树立,生态文化如何去营造,生态环境如何去建设,生态行为如何去调控;在这四大方面下,还有两大重要的支撑,那就是生态政治构建和生态科技进步。

十九大报告也提出,我们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构建迫在眉睫,我们要让这个体系越来越完善,然后让这个理论走向世界,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

宣讲家网: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有哪些特点或亮点吗

彭文英:我觉得这些特点和亮点可以总结为十二个字:新战略、高目标、广视野、接地气。

——新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推进绿色发展,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高目标。十九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就是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尤其突出了美丽中国的目标,我觉得立意更高远了。

——广视野。广视野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持续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另外一个层面是全球视野。报告提出,我们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接地气。十九大报告十分振奋人心,用朴素的语言阐释了具有系统科学内涵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体来说,十九大报告有很多新论断和新思想,作为研究者也要进一步去理解,用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去指导研究工作,把它贯彻落实深化到研究中和为社会为政府做的各项咨询中,也希望这些新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宣讲家网:感谢您为我们分享了这么多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谢谢您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谢谢您。

彭文英:谢谢。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031/9715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