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文化

李长庚: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17年11月13日 09:4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农村传统文化的氛围较为浓厚,传统的精神和价值观念、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传承较好,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可以说广袤的农村是传统文化的发生、繁衍、生息之地。乡村文化是传统的,乡村信仰是朴素的。但是,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加剧,人口向大中城市迁徙,农业人口的减少,导致部分偏远农村出现凋敝、衰败的现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致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在农村有逐渐流失的趋向。因此,唤醒当代人继承发扬乡村传统文化是很急迫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乡村文化的各种遗存流失现象亟待加强保护。传统文化的遗存不仅包括文物,还包括能够保存乡村记忆的一些古老的建筑,例如老宅子、庙宇、祠堂、戏楼、书院,还包括农耕文明中一些日常的劳动工具,例如马车、水磨、犁铧等;还包括一些生活用具,如马灯、风箱、轱辘、碾盘、拴马桩等等。这些传统建筑和农耕文明的器具,虽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物,但是它们寄托着传统农村社会中人们的精神追求,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保留着人们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在城镇化浪潮中,这些遗存被人为地损坏、遗弃。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强调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要让农村“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是要保存好乡村的文化记忆。一棵老树、一口老井、一座老宅子、一栋戏楼,都承载着乡愁,对乡村记忆而言,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一味地追求生活的舒适便捷、村容村貌的整洁,不太重视对传统文化遗存和文化形态的保护。一些过去农村建造的牌坊、戏楼,都被拆除或者遗弃。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如婚丧礼俗仪式,由于无人继承,也渐渐消失。一些传统的庙会、集市也由于人口的减少而气氛冷清。

保护和传承应该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影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是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灵魂。但是,新一代年轻人大多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许多人是独生子女,因此感受不到传统家族中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家族成员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农村年轻一代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步淡化,家庭观念、集体主义精神、家乡文化认同、故土情结也在逐步减弱。许多人外出打工,由于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为生计奔波、穿梭,文化生活单调,习惯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对于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礼仪习俗也不感兴趣。传统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和传统美德处于消融、消解之中。

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重视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可以通过道德讲堂,表彰善行义举,弘扬家风家训、乡约民规、加强节日文化建设等形式,让传统美德扎根村民心灵深处。优良的家风家训,可以影响家庭的每个成员心存真善美,行思仁礼信。要深入挖掘传统家风、家训中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理念和智慧,广泛宣传其中的优秀思想和文化精髓。中华民族具有修史的传统,修志修史是坚定文化自信、守望乡土文化、留住乡愁的重要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志修史,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因此,重视村志村史的编纂,深入挖掘地方志、村史的精髓,是保留地方的历史记忆、增强人们乡土情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可通过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系统研究和传播,增强本地区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亟须推行“乡村记忆工程”。各个地区可以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村古镇进行整体的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示当地的村史、村情,增强当地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古村落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保护古村落,要处理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尽可能地保留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和特色,传承好文化根脉。古村落、文化名镇的开发要杜绝“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要在以保护文化和生态的前提下,适度控制开发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城镇建设要注意有文化特色,要能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分门别类,将列入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资料逐一进行数字化采录、存储,以便长期保存。通过调查、采访,将各类非遗项目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的形式记录下来。

著名学者钱穆说过:“中国文化是自始至终建筑在农业上面的。”从中国人独有的思想情感便可窥见,“落叶归根”“入土为安”“故土难离”正是人们对乡村浓厚感情的真实写照。振兴乡村,文化同行。它呼唤人们携带希望回归,它等待传统优秀文化的梳理,它呼唤承载文化符号的老建筑保护。当乡村成为城市居民的另一个家园,当民谣在傍晚时分开唱,当民俗故事惊艳上演,那是精神空间里的一日三餐在有序供应,这时候的乡村,必将是面向泥土,春暖花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113/9732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