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国际
张国庆:从特朗普访华看中美关系走向
2017年11月17日 09:26
张国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教授
2017年特朗普访华是中美关系中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同时,2017年是特朗普总统的履新之年,他怎么看待中美关系、制定政策,也是令人期待的。他的中国之行,不仅中美双方都很重视,而且全球都在关注。很有意思的是,11月8日是特朗普大选胜出一周年纪念日,他正好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美方也表示这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天。关于中美关系,我们谈三个话题:第一,特朗普对华政策现在是不是已现雏形?第二,从以往发展轨迹能不能看出未来几年至少在特朗普任期内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第三,谈一谈中美关系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特朗普对华政策逐渐形成
特朗普总统从参选到胜选乃至入主白宫之后,都倍受争议,尤其是在美国国内。在参选过程中,他一度被美国媒体妖魔化,以至于他在胜选之后曾怒怼美国一些主流媒体。美国媒体尽管都有自己的政治倾向,但像在2016年大选中政治倾向这么明显的也不多见。不仅如此,特朗普上台之后到现在,“通俄门”事件仍然在发酵,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媒体仍旧穷追猛打。他上台之后一系列政策尤其是移民政策饱受争议,甚至造成了国内很大的分裂,出现白人至上主义的骚乱,在国际关系上也面临很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设身处地地为特朗普总统想一想他需要怎样的中美关系?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一样,切忌以己度人,更多是需要同理心。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你就会明白他的种种表现背后的原因,不至于各讲各的、各顾各的,最后弄得不欢而散。双方互相有照顾,互相有考量,充满理性和建设性,这才是成熟的大国关系。
特朗普怎么看待中美关系?我们刚才说了,媒体一开始就对他不太友好,就算他当了总统也不太友好。民主党包括落败的希拉里对他穷追猛打,找尽机会去诋毁他,甚至想把他拉下马。美国舆论这几个月来反复探讨的是特朗普会不会被弹劾,这些现象都是比较罕见的,很少有美国总统在第一个任期就被媒体舆论反复说起弹劾问题的。因为从政治角度来说,美国政治有一个“白宫蜜月期”,就是总统第一个任期的前100天乃至半年的时期。这期间,媒体一般都会比较配合,国会也会比较配合,两党也会比较团结友好。在胜选之后,民众的期待需要一个发酵期,至少会有3个月到半年时间。奥巴马当年就有这么一个“蜜月期”。当然,他在“蜜月期”也做错了事情。比如说,强行推医改,贸然推出救市方案,闹得两党不欢而散。但即便如此,在半年的“蜜月期”中,媒体对奥巴马还是很客气的,民意还是很支持的,当然也不可能有人去弹劾他,甚至于他在任期的第一年还莫名其妙得了诺贝尔和平奖。那么,在执政力受到很大挑战的情况下,特朗普希望能够有所作为,这个作为既包括“建功”,也包括“灭火”。从这一次访华成果来看,中美两天就签了两千五百多亿美元的巨单,既创造了中美经贸合作的纪录,也刷新了世界经贸合作史上的新纪录。这显然让特朗普政府欢欣鼓舞。这是“建功”,是奥巴马政府没有做到的。
回首奥巴马第一个任期访华,在访华之前尽管出现了轮胎特保案,但是中美关系总体基调还行。但访华之后,可能是因为很多预期没有满足,加上美国“反华”声浪此起彼伏,最终使他在对华政策上作出错误判断,导致中美关系暗流涌动。希拉里的“南海讲话”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出来的,后来挑动中国周边不宁。
显然,这一次特朗普对访华成果应该是比较满意的,我们知道特朗普是商人。商人是比较重利的。尽管现在当了总统,但改变不了商人的本质。因为商性思维深深刻划在他的脑海中,融入在他的血脉中,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有较强的牟利性。无利不起早。与令特朗普头疼的国内问题相比,中美关系显然是令人愉快的。因为中国从来不去找美国的麻烦。中国寻求的是共赢的局面。特朗普是商人,他发现中国有很大的商机,尤其在他焦头烂额无功可建的时候,如果与中国在经济领域中取得很大突破,会是一件让他很愉快的事情。说浅了是有利可图,说深了就是美国利益至上。
另一方面,商人喜欢讨价还价,特朗普也很享受与中国这样的大国讨价还价的过程。客观地说,有一些国家他没法讨价还价,因为没有什么价可讨,也没有什么利可图。讨价还价是两个非常丰富的经济体之间才可能出现的。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的商人特点发挥到了极致,而这一切恰恰跟他的政治理念或者说与他大选的承诺是息息相关的。他在大选中反复说要重振美国。在他看来,小布什陷入了伊拉克战争;由于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奥巴马也是一塌糊涂;到了他这一任必须有所作为,要把美国从错的轨道中拉回来,要把美国激活起来,要让美国人的士气高涨起来。特朗普总统本身也是一个活着很带劲儿的人,无论是演讲,还是出访,都特别有劲儿,也比较抢镜头,喜欢表现自己,非常有个性、有想法。他希望当初的承诺和孜孜以求的事情会有结果。
在重振美国问题上,尽管美国国内包括白宫也都有分歧,但有一点是他们回避不掉的:重振美国和发展美国经济绕不开中国。经过一番摸索磨合,特朗普政府发现与中国搞好关系,与中国在经贸领域中深入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在奥巴马期间美国经济复苏,除了美国股市走得非常好之外,其他也是乏善可陈。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等领域中还算不错,但很多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非常弱,甚至继续衰败。这就是一个悖论,希望新兴产业发展,但要想解决就业问题还需振兴传统行业。这个悖论就使特朗普很尴尬,他要重振美国经济,同时还要保证就业率,这两个其实不太容易同时做到。他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说,明里暗里施加压力,让美国一些大公司把海外业务转回美国。另外,他也希望其他国家的企业到美国去发展业务。通过这些措施,希望能够刺激美国就业。他还希望给美国的各个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找活儿干,输出美国的一些资源,包括占据中国这样一个广大的市场。尽管特朗普政权中也有一些“反华”人士,也有鹰派,但这些人慢慢就不得宠了,因为这是螳臂当车。历史的车轮浩浩荡荡向前,中美关系是不可以倒退的!尤其是在中国迅速发展背景下,任何人想把中美关系拉回到1972年以前是不可能,任何人想把中美关系拉到对立对峙甚至对抗的状态都是不得人心的。过去半年多时间,有一些鹰派已经黯然离场。这一切都说明了中美关系向好的趋势,而美国必须重视中国力量也是不可回避的。
特朗普开始慢慢认识到中美关系该如何走。这种认识的形成让人感到欣慰。那么跟中国发展良好关系,促成这次令人难忘的北京之行是一个必然选择。更何况2017年以来国际上发生了许多事情,也使美国意识到国际问题的解决绕不开中国,需要征得中国的理解和支持,需要跟中国坐下来好好谈,需要借助中国的力量去斡旋。这也强化了特朗普政权要坚持对华友好。在这一次访华期间,基于一种平和之心,尤其是面对伟大的没有断流的中国文化,特朗普表现得非常谦逊。这是我们说的特朗普此行的一个背景,为什么他会这么积极促成访华?因为这么重大的国事访问,但凡有一方不热情,也不会形成,显然他还是很重视这次访问的。同时,也是这一次访华取得成功的原因。如果不看重这份关系,也很难产生化学反应。显然,无论中方还是美方,其实都很重视,重视中美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更加看重中美未来合作的灿烂前景。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一切都看得无限美好。现在也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毕竟天气也有寒意所在。比如说在朝鲜问题上、在经贸领域中,有很多事情还要谈。美国很多本来应该对中国开放的东西还没有开放,包括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落实兑现,高科技对华出口管制到现在也没有解禁,等等。有一些媒体,一方面跟着起哄,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的媒体本身也有“反华”思维甚至是冷战思维。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从正确的国际关系判断中,不能说中美关系一片大好,这是不负责任的;但是主流是好的,这很重要。一些旁支末流会起作用,搅动得大家很不开心,但并不影响主流,小小溪流会有一点小小的浪花,但是不会影响到百川归海的趋势。
中国古代哲学常谈到“势”。形势的“势”,趋势的“势”。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果不能顺应大势,如果非要与“势”为敌,那一定没有什么好结果。但如果顺势而为,就可能顺风而上。中国就是借势而为、顺势而为,发展得特别快。同样,中美关系的“势”已经形成。如果说有什么力量想贸然地违逆这个“势”,甚至不看这个“势”而胡说,那一定是不得人心的,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终究会被历史嘲弄以及抛弃。
显然,特朗普不仅认清了中美关系的大势所趋,也认清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他初步选择了一个比较正确的中美关系轨道。到目前为止,还是令人乐观的、令人欣喜的。至少比奥巴马时期要好很多。奥巴马时期的中美关系可以说叫“高开低走”。现在看来,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关系是“平开高走”,这是比较令人愉快的。我真心希望中美关系在未来很多年能像牛市一样涨不停、不停涨。
二、中美关系未来发展趋势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政策逐渐形成之后,中美关系的走势和走向是怎样的?对中美两国的个人、企业、各级组织甚至是全世界带来什么影响?世界各国舆论都很关注这一次中美领导人的会晤,中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今后世界的大势走向。
如何定位今后的中美关系?这是很重要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舆论纷繁复杂,很多信息互相矛盾。人们很容易被这些信息牵着鼻子走。有人认为中美必有一战,这显然是受到误导了。
说到定位中美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得不提起两个人,一个是小布什总统,一个是佐利克。小布什时期,由于小布什政府的战略改变,中美关系迅速进入一个非常好的状态。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一同推进中美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佐利克则与他提出的一个理念有关。2005年,在美国和中国关系方面,佐利克提出了“利益攸关方”的概念,主张应该以务实态度对待中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把小布什的很多东西给颠覆了,也不提利益攸关方。而特朗普也不会上来就提这个事情。但是,在美国精英阶层的那些有智慧的、理性的战略家们看来,“利益攸关方”这个理念更适合用来说明中美关系。因为中美关系就是利益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输不起,要想赢就得双赢,关系越好,双方越受益,关系越冷,双方越御寒,彼此都要担当责任,都要做有担当的国家。这样的关系才会越来越厚重,越来越扎实,越来越令人对未来有所期待。对于中美来说,“利益攸关方”理念到今天可能又有新的含义了。这个理念更加丰富、更加饱满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年“利益攸关方”理念的提出是有时代背景的。当时中美关系是向好的状态,越来越多的美国战略家都开始意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中国和平崛起不可回避、不可否认、不可阻挡,与中国挑战对抗代价巨大,失去中国机遇会遗憾终生,等等。这些认识与形成“利益攸关方”理念有很大关系。当时,“利益攸关方”理念有两个意思。一方面,中美关系非常扎实,是利益攸关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是主流的,友好是主流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利益攸关方”理念中,有美国方面托大的地方,它更多地强调中国作为利益攸关方要负更多的责任,尤其要负更多的国际责任。我们理解任何事情都要在时代背景中理解。当时的背景是中美关系尽管向好,但并不是特别牢靠,而且当年中国的经济体量、社会发展状况不能与现在同日而语。也就是说,当时美国尽管与中国比较友好,但很多美国高官到中国来经常居高临下地说你们要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你得接受这个条件,等等。每次来都提很多要求。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当时美国经济相对中国还是占有优势的,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以及美债危机也并没有发生,在中美关系的很多领域尤其是经贸领域中,美国还有一点居高临下的意思。“利益攸关方”理念就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尽管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有一些美方托大的意味在里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理念本身是对的。
国际关系中最终起取决的作用是利益关系。所以,“利益攸关方”理念是比较科学的,而且利益攸关方强调的是理性、建设性、坦诚相见,尊重对方的权益,尊重对方的国家梦想,尊重对方的社会追求,也包括尊重对方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民族习惯等。它是一个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产生的关系。这个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彼此就会互相欣赏,甚至很大程度上互相依赖,使这个关系更长久。
如果我们说2005年、2006年提出的“利益攸关方”理念还略显稚嫩,那么到今天这个理念就显得比较饱满了。现在的中美关系是真的利益攸关,不仅是利益攸关双方,而且利益攸关整个亚太地区甚至全世界。中美关系“合”“和”不仅两利,而是各个国家都获利。中美关系尽管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温馨、浪漫,但是成熟了。我觉得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尽管这种成熟并不意味着没有摩擦、没有矛盾。但是,只要你走在正确的方向,那一切都不是问题。我们常说,方向大于努力,就是这个意思。尽管大家现在并不太提“利益攸关方”理念,但是大家心里都有这么一个共识。
如果把中美关系的未来按照这个思路去思考的话,我们就会比较清晰地找出这么几条线索。
第一,中美不会发生大规模对抗,也对抗不起来,谁也输不起。真的对抗起来,那就是毙敌一千自损八百。第二,中国的发展是已经不争的事实,已经是历史趋势。美国已经并将越来越尊重中国的发展,就像我们尊重美国人民的美国梦一样,美国人民、美国政府也尊重中国人民的中国梦。这是中美关系的良好基石。第三,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经过风风雨雨、分分合合,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来之不易,不仅是几代人在中美关系上不断浇灌的结果,同时也是中美双方沟通磨合的结果。当然,更是中国独立自主、改革开放、富国强民的状态下,形成了令人不可低估的发展趋势之后,让美国人民给予了更多的尊重、欣赏。第四,从趋势角度讲,不少美国战略家、决策家都认为21世纪是中国世纪,也就是说中国的和平发展势不可挡,与之为敌,不如去投资中国、交好中国,这样才能在中国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利益。这不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利益攸关吗?这是从趋势认识的角度夯实了“利益攸关方”理念。
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谈到第三方效应。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国与国发生关系中经常会受到第三方的影响。有一种第三方是贸然闯入者,会给两国关系带来干扰。有一种第三方是与双方关系都不错的第三方,他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双方关系。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认可中国了,同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澳洲人、加拿大人、拉美人、亚洲人,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国特别是对美国来说很重要的一些国家也越来越认可中国,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力量、中国机遇,他们不愿意在中美之间作出选择,他们经常会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润滑剂。这就是良好的第三方效应,我们可以称之为积极协调者。
随着中国这些年来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中国抓住了时代机遇,中国人民也迸发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生活斗志和工作热情,中国人力资源也得到非常好的发挥,尤其是搭上了互联网快车,这些年国际交往甚广,朋友满天下,从各国领导人到商界领袖,从学界到媒体,还有普通老百姓,人们越来越尝到与中国合作的甜头,越来越割舍不下跟中国的情谊。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就乐于充当愿意充当中美关系积极协调者的角色。
三、中美关系中的挑战与机遇
中美关系在未来会遇到哪些挑战和机遇呢?
第一个方面,挑战是肯定存在的。比如2017年上半年,就朝鲜半岛问题中美双方领导人就已经通话多次。这是地区安全的问题。再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尤其是美国是否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的管制等,大家都非常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任何善意都不是单方面的,单方面的善意都不会持久,只有互相的、彼此的善意才会长久。中国做出了很多善意的举动,积极为推动双边关系付出努力,而美国也要做一些实质性的行动,要在中美关系上有所作为。假如美国认可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那么很多“双反”(反倾销与反补贴)问题就无从谈起了。正是由于美国没有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些年中国的很多产业反复受制于美国的“双反”,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近些年,虽然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我们并不会像西方国家所宣称的那样“称霸”,但是中国的和平发展多多少少会让美国感到一些“威胁”,除了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差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人相信“一山不容二虎”。即使美国对华的认识已经基本形成一种主流,但是“反华”的论调还是不少,尤其是中国这些年发展得越来越快,西方国家总是免不了“疑心生暗鬼”。我们要做好准备,要看清中美关系的大趋势,不要被中途发生的一些事情干扰了判断。
第二个方面,未来中美有哪些合作的空间和领域?这个也是大家很关心的,不仅是对产业界的朋友们,对很多普通百姓也很重要,这与我们的择业、投资机遇、交易机会也是息息相关的。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受关注。
第一,信息产业。比如中国的支付宝在美国能不能落地?中国的支付方式能不能在美国遍地开花?信息产业的合作机会是非常庞大的,市场前景也很广阔,美国对中国的投资也有很多机遇。
第二,媒体。我们知道,美国的媒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强势的媒体了。这里所说的媒体,不仅指纸媒、电视、电台,也不仅指互联网,还包括舆论、电影等,都属于媒体的范畴。显然,美国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未来,中国媒体要跟美国媒体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加深合作。美国对中国的市场也是很欣赏的。
第三,特朗普总统对基建是非常热心的。也许在他的心中,也想圆一个“高铁梦”。显然,在这个方面,中国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和人力优势。未来,中美在“一带一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很多互助、互动和互相投资的机遇。第四,文化旅游。中美两国元首会晤,习近平向特朗普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他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洋溢着文化自信。美国也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的国家,双方在文化交流上,会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说到文化就必须谈到旅游。一方面,中国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厚重的人文底蕴,吸引全世界人到中国来旅游。一方面,中国人到更多的国家去旅游,包括到美国去游学、学习深造、访学。显然,中国是美国一个很大的市场。
第五,中西医结合。中医博大精深,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越来越多青年投入到中医的传承中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医,无论是研发药物,还是临床都是世界领先。中西医各有所长,互相交流推进,融会贯通。
第六,新能源。中国这些年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非常大,措施非常坚决。美国在环境保护上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双方在新能源领域会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综上所述,中美之间在很多产业会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不仅如此,在解决很多重要国际问题上,尤其是地区安全、全球反恐等问题上,中美合作空间也非常大。显然,彼此需要、彼此欣赏、彼此认同,对中美关系稳定发展非常重要。
从特朗普三天的北京之行来看,这是一次非常富有成果的访华之旅。通过他前前后后对华认识的形成以及在中美双方尤其是在美国战略界、学界、政界中,在中美之间新的利益攸关的全新理念出现之后,中美关系展现了非常好的发展状态。尽管前路漫长,但是中美关系显然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中美双方互利互惠、友好合作的关系已经夯实,中美关系的各方面基石也非常稳定,包括沟通基石,这种高层的、全方位的沟通机制非常有利于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小布什时期的中美关系为什么比较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他执政时期,美国高官访华频繁,而且访华团队非常庞大。那时,中美对话比较频繁。不得不说,这种中美之间频繁沟通交流确实对双边关系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但遗憾的是,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尤其是在希拉里担任美国国务卿后,中美关系陷入了低潮。希拉里任美国国务卿时,经常批评、暗讽中国。这些都能说明当时中美关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就好像经常往来的朋友突然之间不走动、不联系了,那彼此的关系也就淡了。当然,从朋友关系的角度来说,总会有能够成为朋友的人、有可能成为朋友的人以及不能成为朋友的人。但是,国际关系又和朋友关系不太一样。从国际关系角度来说,即使你不把中国当作朋友,也还是要面对中国。当今世界,谁也避不开谁。因此,对于中美而言,积极的中美关系会更有利于发展。
从小布什时期和奥巴马时期中美在走动上的亲疏多寡来看,中美高层之间的频繁交流和往来会给双方的关系带来润滑作用。对于很多问题,如果能够多谈一谈,也就解决了。但如果双方之间不交流,各想各的不是,那么双方关系就会出现问题。中美关系最忌讳的就是缺少沟通。
特朗普上台后,很重视和中国政府的沟通,这与他商人的背景也有一定关系。不论是此次特朗普访华,还是最高领导人之间通电话,抑或是高官之间的互访互动,都显然比奥巴马政府要热络得多。我们也希望以此次特朗普总统成功访华为开始,美国政府能够保持与中国的良好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这对于夯实中美关系、润滑中美关系、化分歧为共识、求同存异、避免出现误会和战略误解等非常重要。
我想对特朗普和他的家人,以及美国高官、商界朋友、媒体朋友、美国民众说一句:“北京欢迎你”!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凌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117/974011.shtml